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申請解禁作品

舊書里的地圖(續)

林小滿在國家檔案館捐贈資料時,接待她的是位頭發花白的研究員老周。老人翻看著那本《海國圖志》的影印件,突然指著第三十七頁的北斗符號說:“這個圖案我見過類似的。“

他從檔案柜里取出個牛皮紙檔案袋,里面裝著1953年的僑務檔案。其中一份南洋華僑聯誼會的記錄里,貼著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抗戰時期的新加坡碼頭,幾個穿著長衫的男人圍著木箱,為首者胸前別著的徽章,正是北斗七星的樣式。

“這些人是南洋華僑籌賑總會的成員,“老周指著照片角落,“登記冊里有位林敬之先生,負責物資轉運。1941年新加坡淪陷后就失蹤了。“

林小滿的指尖撫過照片上那個模糊的身影。祖父失蹤那年,父親才五歲。她忽然想起家里那只樟木箱,底層墊著的藍布上繡著微小的北斗圖案,小時候總被她當抹布用。

回到家,她把樟木箱翻倒過來,發現箱底有塊松動的木板。撬開后露出個油紙包,里面是疊泛黃的電報底稿,最上面那張寫著:“星洲危急,物資改道古晉,山門鑰匙已托人帶回。“落款日期是1942年2月,正是新加坡淪陷的日子。

她忽然明白祖父信里“寶藏“的含義。那些輾轉運輸的藥品、器械,那些在戰火中穿行的航線,才是真正需要守護的寶藏。

三個月后,林小滿在馬來西亞古晉市的華人博物館見到館長陳先生。當她拿出電報底稿時,老人突然紅了眼眶。

“我父親當年是碼頭搬運工,“陳先生指著墻上的老照片,“1942年有批標著'藥材'的木箱,其實裝的是電臺零件。搬運時他發現箱子縫里塞著張地圖,后來一直藏在神龕里。“

那張折疊在相框后的麻紙地圖,與林小滿在古廟石壁上見過的航海圖完全吻合。不同的是,這張圖上用朱筆圈出了十個紅點,每個點旁都寫著姓氏。

“這些是當年參與轉運的華僑商號,“陳先生指著其中一個“林記“的標記,“我父親說,有位姓林的先生總在月圓時來碼頭,每次都帶著本線裝書。“

林小滿翻開帶來的《海國圖志》復印件,陳先生突然指著書脊內側:“這里!我父親說過,那本書的書脊里藏著片貝殼。“

她想起圖書館那本古籍的書脊確實比普通線裝書厚實。聯系老張后,對方果然在修復古籍時發現書脊夾層里有片月牙形的貝殼,內側刻著細密的紋路,像是某種密碼。

用紫光燈照射貝殼,紋路間顯出幾行字:“七星引路,四海同心,三浪歸港,萬流歸宗。“林小滿突然想起古廟石門上的凹槽,那形狀正和貝殼吻合。

2024年初春,林小滿帶著貝殼來到沙巴的七星礁。退潮時,她將貝殼按在第七塊礁石的凹槽里,原本光滑的礁石表面突然浮現出細密的刻字——那是1941年至1945年間,所有參與物資轉運的人員名單。

在名單末尾,她看到了祖父的名字,下面還有行小字:“1945年5月,于古晉碼頭殉職。“

那天傍晚,林小滿在古晉市的華僑公墓找到一塊無字石碑。陳先生說,這里埋著抗戰時期無名的華僑烈士。她將貝殼放在碑前,潮水漲起時,貝殼在夕陽下折射出七彩的光,像極了當年穿越海峽的航船燈火。

回家后,林小滿在父親的日記里發現張被剪下來的報紙。1985年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上,有篇關于南洋華僑抗戰史的文章,提到1945年古晉碼頭的一場大火,記載著“一名華僑商人在搶救物資時犧牲,懷中緊抱的古籍被燒去半本“。

她忽然明白,祖父最終沒能等到下一批船隊。但那些被守護的航線,那些用生命傳遞的坐標,早已化作連接南洋與故土的隱形紐帶。

2025年清明,林小滿帶著女兒來到市立圖書館的古籍部。老張指著修復一新的《海國圖志》說:“修復時在第三十七頁夾層里發現這個。“

那是片干枯的鳳凰花瓣,夾在記載著婆羅洲地形的書頁間。女兒指著地圖上的朱砂點問:“媽媽,這里藏著什么呀?“

林小滿望著窗外的梧桐樹影,想起祖父航海日志里的最后一句話:“潮起潮落,航線會變,但回家的方向永遠不變。“

她翻開帶來的筆記本,里面貼著從各地收集的老照片、船票、電報底稿。最末頁畫著簡易的北斗七星,旁邊寫著:“有些地圖,永遠不會標注在紙上。“

此刻,古籍部的陽光正好落在《海國圖志》的第三十七頁。那枚朱砂點在光線下微微發亮,像極了百年前某個夜晚,航船桅桿上跳動的燈火。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平县| 招远市| 崇州市| 徐水县| 靖边县| 宁晋县| 临湘市| 通州区| 彭阳县| 内江市| 温宿县| 赤峰市| 昌都县| 淮南市| 凤庆县| 交城县| 乳山市| 繁峙县| 娱乐| 建宁县| 红原县| 疏勒县| 太白县| 黑河市| 舟山市| 新宁县| 宜城市| 江陵县| 砚山县| 鹤庆县| 孝义市| 临澧县| 罗田县| 璧山县| 武穴市| 华亭县| 新竹县| 浦北县| 林西县| 高邑县|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