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楊柳街牌坊下了車,因為我聽宇文遲說,有家‘過橋米線’不錯。
沿著楊柳河沒走多遠,轉一個彎就看到,掛著過橋米線招牌的巷口。沒想到繞過緊挨的樓房,那條巷道口,竟直對著一座白色五層小塔。
我好奇的問宇文遲:“那里是什么地方?”
他告訴我說:“是魁星閣。”
我回想了一下,再問:“那天我們就在這附近晃悠了一下午,為什么沒看到魁星閣呢?”
花道看我蠻有興趣,對我說:“魁星閣比較矮,又在山坳里,周圍房子擋住了,你自然那天沒看到。”
原來如此,我按下心中的疑惑,還是先把肚子添飽再說吧!
過橋米線湯味鮮濃,米線柔滑,味道不錯,即便是白味,我也吃了一盆,吃飽喝足后大家往文廟走去。
出了巷口不過幾步,我再回頭看魁星閣時,已被房子擋住了視線。一路走過,我不經意幾次回頭,果然都沒有看到魁星閣。
我在心里估算著距離,如果說文廟在玉壘山少女腳下的位置,魁星閣應該就是腳彎處,也有必要去看看。
一路上可能大家都想到,宇文遲的爸爸就死在文廟,所以一路上全都保持沉默。
都江堰文廟,始建于五代年間,坐落于城北,曾是川西地區規模最大的文廟,明洪武元年毀于戰火,后遷至城東重建,明末又遭遇火災,清康熙二十七年在城北重修(也就是如今地址)。
走近文廟,蒼松古柏,郁郁青青,不知道是不是離青城山不遠,有道家淵源,隱隱流露出幾分老莊的超逸流仙,反沒有孔夫子的道貌岸然。
為了打破沉默的氣氛,我故作求知樣問宇文遲:“你是土木工程系的高才生,給我們說說這文廟的構造有啥不同唄?”
宇文遲有點感激的對我笑了笑,回答道:“這文廟是典型的整體布局中軸線構建,中軸紅線一以貫之,殿宇左右對稱,各部分列層次遞進,依次是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
步入文廟,近看屋檐翹角,歷經風雨滄桑,斑駁中刻畫著歲月無情的痕跡。朱漆不再,石磚裂縫,青瓦零落卻依然肅穆莊嚴,好!好一座文廟!
隨意瀏覽時,我注意看了下被填平的影壁,如今已是一塊操場。
我曾聽叔祖說過,這下面的假入口,設了‘陰陽板’,‘穿壁墻’,‘流沙坑’,前前后后死了好幾十人,不知道這里夜間是否會群鬼夜行,夜半嗚咽呢?
我一邊參觀,一邊留意觀察,花道看我看得仔細,笑著低聲說:“這里的每個角落都已經搜查過,地方不是這里。”
我斜睨他一眼,沒說話跟著大家一起去了崇圣祠。拜過孔老夫子,我也求它保佑我考個好大學,心誠地鞠了三個躬。
轉頭看見宇文遲拿過一炷香,點燃后插在外面壩子的香案里,我也去點了一炷香,插在他旁邊。花道和玲姐也依樣畫葫蘆,燃過香雙手合十拜了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