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什么樣的人最快樂 (3)
- 小故事大道理全書
- 李遠峰 張燕主編
- 4478字
- 2013-08-02 19:32:09
放棄自己的追求,去拿別人的幸福作參照物,就會偏離自己人生的軌道。我們的目標可以是追逐財富,但是幸福生活的標準并不是由那些富人決定的。錢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態度。也許我們終生都不能大富大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體、充滿活力的心、志同道合的朋友。幸福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對每件事物、每天的生活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問題在于許多人都經常把自己擁有的視為糞土,絲毫不珍惜,而把別人手中的東西一概視為珍寶。在他們看來,得不到的就是好的,他們的心常常隨著貪婪的目光而移動,暈頭轉向地跟著人家跑,而丟掉自己擁有的非常珍貴的東西。我們是一個天然而成的自己,我們不應該拿別人的幸福作參照物。因為,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物、每一天的生活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隨手關上身后的門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有一個習慣——隨手關上身后的門。有一天,喬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們每經過一扇門,喬治總是隨手把門關上。“你有必要把這些門關上嗎?”朋友很是納悶。“哦,當然有這個必要。”喬治微笑著對朋友說,“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后的門。
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還是讓人懊惱的失誤,然后,你才可以重新開始。”隨手關上身后的門,將過去的一切通通忘記,不因沉湎于懊惱而憂郁,不因過去的成績而沾沾自喜,輕輕松松地走向另一扇門。這時你會發現,我們在每一天里重新誕生,每一天都是幸福的開始。第愛與感恩——發生便是一種恩典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尼采感恩信這是刊登在《讀者》上的一篇文章。洛杉磯的一家旅館。早晨,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感恩信。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他們還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直以來,感恩在人們心中是感謝“恩人”的意思。其實,“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給予的力量一百多年前的一個下午,在英國一個鄉村的田野,一位貧困的鄉下人在田里耕作,聽見一個少年救命的呼喊聲,一個少年落水了。在這危險時刻,鄉下人奮不顧身,把孩子救了上來。事后知道這個孩子是貴族世家的兒子。貴族帶禮物親自登門致謝,鄉下人卻拒絕了。故事并沒有結束。那位貴族因為敬佩鄉下人的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他決定把鄉下人的兒子送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來回報這世間珍貴的情操。鄉下人接受了這份給予。鄉下人是快樂的,因為他的兒子圓了自己的夢想;貴族也是快樂的,他給予恩人一個夢想。鄉下人的兒子后來從倫敦圣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后來被英國皇家授勛封爵、榮獲諾貝爾年醫學獎。他就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霉素的發明者。那貴族的兒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倫敦患嚴重的肺炎,他也得益于青霉素的發明,從而治愈。他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就是給予的力量。
誰也說不清一個人究竟什么時候需要幫助,可是在你跌倒在地的時候,你會感恩拉你一把的那雙或許并不漂亮的手;當你因為工作生活的不如意而痛苦不已的時候,你會感恩給你的那句并不值錢的問候;當你因為疾病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你會感恩那些無私的默默的陪伴。這也是別人的給予,一種毫無私利的給予,也是人世間最美的真情。不要放棄你的愛一個印度人看見一只蝎子掉進水中團團轉,他當即就決定幫它。他伸出他的手指去捉它,想把它撈上岸來。可就在他的手指剛夠到蝎子的時候,蝎子卻猛地蜇了他一下。但這個人還是想救它。他再次伸出手去試圖把蝎子撈出水面,但與此同時,蝎子再次蜇了他。旁邊一個人說:“它老這么蜇你,你還救它干什么!”這個印度人說:“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愛是我的天性。我怎能因為蝎子蜇人的天性而放棄我愛的天性呢?”不放棄愛,不放棄美德,哪怕你正在為此遭受折磨。暢銷書《似是而非》一書中說得好:人們的確需要幫助,但當你真誠地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攻擊你——但還是要幫助他人。
一張紙條有個游客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他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于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無。正在氣惱間,他忽然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上面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塞,里面果然有一壺水。這個人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吸水器里?如果倒進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豈不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他思索著,最后決心按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了一會兒,他把水壺裝滿水,塞上壺塞,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成功有時需要的只是勇氣,當面臨艱難抉擇的時候,給予便是一種勇氣。
雖然不是每次給予都有回報,但只有給予之后才會有回報,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親情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讀書人,朋友送了他最喜歡吃的鱔魚。這一天閑來無事,他一時手癢,便想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藝,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嘗嘗。他將魚放入鍋中,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子里游著,在鍋底下用小火緩緩加熱,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未覺水溫的變化,慢慢地就會被煮熟了,這就是周豫過人的廚藝所在。據說,用這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歷被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它的肉也就不會緊繃,相對地口感自然好上許多。隨著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將鍋蓋掀起來看看,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水之中。這條身體弓起的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了起來,露出在沸湯之外,一直到死了,身體猶然保持彎起的形狀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將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湯中,取來一把刀,將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它究竟是為何,需要如此辛苦地將腹部彎起。在剖開的鱔魚腹中,周豫驚奇地發現,那里面竟藏著滿滿的魚卵,數目之多,難以計算。原來這條母鱔魚為了保護肚子里的眾多魚卵,情愿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周豫看到這一幕,呆呆地不知在原地站了多久,淚水禁不住地潸潸流個不停,尋思鱔魚猶舍命護子,自己對母親,卻仍于孝道有虧。周豫感慨之余,發誓終身不再吃鱔魚,并對母親加倍地尊敬與孝順。親情,人間第一情。那里不僅流淌著相同血統的血液,還傳承著彼此心靈的默契。永遠不要漠視親情,不要忽略你的親人。漠視親情,你就會成為一個怪物。忽略親人,你將失去最寶貴的人生財富。誰是你的佛有個年輕人離別了母親,來到深山,想要拜佛以修得正果。在路上他向一個老和尚問路:“請問大師,哪里有得道的佛?”老和尚打量了一下年輕人,緩緩地說:“與其去找別人的佛,不如去找自己的佛。
”年輕人頓時來了興趣,忙問:“自己的佛?請問我的佛在哪里?”老和尚說:“你現在就回家去,在路上有個人會披著衣服,反穿著鞋子來接你,那個人就是佛。”年輕人拜謝了老和尚,開始起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著老和尚說的那個人,可是他已經快到家了,那個人也沒出現。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老和尚欺騙了他。等他回到家時,夜已經很深了。他灰心喪氣地抬手敲門。他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連燈也來不及點著就去開門,慌亂中連鞋子都穿反了。年輕人看到母親狼狽的樣子,一下醒悟過來,禁不住熱淚盈眶。珍惜你的擁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就能發現身邊的佛。珍惜你的家,帶著一顆惜福的心上路,你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踏實。生命的最后三天很久以前,在一橫渡大洋的船上,一位父親帶著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和妻子會合。一天,當男人在艙里用水果刀削蘋果給兒子吃時,船突然劇烈搖晃,為了保護兒子,男人摔倒在地,手里的刀子不小心插進了他的胸部。男人慢慢地站起來,在兒子不注意之時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以后的三天,男人照常照顧兒子,帶他吹海風,看蔚藍的大海。
仿佛一切如常,但兒子尚不能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鐘都比上一分鐘更衰弱,他看向海平線的目光是如此的憂傷。抵達的前夜,男人來到兒子的旁邊,對兒子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告訴她,我愛她。”說完,在兒子的額上深深地留下一個吻。船到美國了,兒子在人潮中認出了媽媽,大喊:“媽媽!媽媽!”就在此時,男人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尸解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插進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發覺。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創口太小了,使得被切斷的心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在刀無比精確地插進了心臟之后,一個人的生命竟然還延續了三天。這是醫學上罕見的奇跡。如果給這個奇跡起一個名字的話,那它應當之無愧地叫做“愛”。一只神氣的手感恩節,一位教師要求小學生畫下最讓他們感激的東西。有個名叫杜格拉斯的孩子以童稚的筆法畫出了一只手。教師十分驚訝,誰的手?全班都被這抽象的內容吸引住了。“我猜這是上帝賜食物給我們的手。”一個孩子說。“一位農夫的手。”另一個孩子說。
全班都安靜下來,繼續做自己的事,教師過去問杜格拉斯,那到底是誰的手。“老師,那是你的手。”孩子低聲說。教師這時記得自己經常在休息時間,牽著孤寂無伴的杜格拉斯散步。她也經常如此對待其他孩子,但對杜格拉斯來說卻特別有意義。或許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應當感恩的事,不是為了物質方面的領受,而是為了有機會給予別人一些東西,無論它是怎樣地微不足道。對著大山喊話的孩子一個孩子跑到山上,無意間對著山谷喊了一聲:“喂……”聲音剛落,從四面八方傳來了陣陣“喂……”的回聲。大山答應了。孩子很驚訝,又喊了一聲:“你是誰?”大山也回音:“你是誰?”孩子喊:“為什么不告訴我。”大山也說:“為什么不告訴我。”孩子忍不住生氣了,喊道:“我恨你。”他哪里知道這一喊不得了,整個世界傳來的聲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孩子哭著跑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回去對大山喊‘我愛你’,試試看結果會怎樣。好嗎?”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這次孩子被包圍在“我——愛——你,我——愛——你”的回聲中。群山笑了,孩子也笑了。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的態度太冷漠、情緒太不好,卻不知你自己是對方一面最好的鏡子。想讓別人愛你,你得先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