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后,楊林森坐在桌前興奮的搓了搓雙手,帶著一臉滿足的笑容點燃了一根“得勝煙”。他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是格外的滿意,尤其是每當他想起吳總和藍姐在聽完自己關于懸浮物的解釋后所流露出的驚訝與贊賞,他這心里就樂開了花,美滋滋的。
但是,當他從喜悅中漸漸恢復了平靜,再回過頭重新審視今天的“超常”表現時,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今天的確是超水平發揮了。因為相比往日,今日的楊林森,無論是思路的開闊性,還是思維的縝密性,甚至就連自信心都比之前的他更勝一籌。而這些明顯的提升,雖然外人還一時間辨別不出,但楊林森自己能夠深切的體會到。這般“飛躍”式的進步,若是發生在其他時間里,那楊林森可能還不會多想。但是,它剛好就出現在了自己得到那本易道天書之后,這般境遇很難讓楊林森不又一次將它們聯想到了一起。
“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啊!易道啊易道,你到底還能給我多少個驚喜呢?”帶著越發濃厚的興趣,楊林森就連工作都擱置在了一旁,從公文包里取出了那本泛黃的小冊子,帶著淺淺的微笑閱讀了起來。
“上班時間那副圖肯定是不敢看的。嗯,要不看看其他幾頁吧。一副畫都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其他幾頁的內容肯定也平凡不到哪去。”在這般想法的驅使下,楊林森再次翻開了易道天書的第一頁,帶著與上一次完全相反的態度,認認真真的讀起了冊中的首頁內容——“氣篇”。
這首頁中的內容總共就只有那百來個字,可是楊林森這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過去了,直到五點半下班,他也沒能完全看懂其中的意思。為什么這一頁紙上的寥寥幾句就那么難懂呢?這原因啊一共有三:
一來,氣篇中的內容,雖然說不上百分之百都是用文言文記錄的,但少說也有百分之八十的文字都帶著濃郁的“歷史氣息”,讀起來確實有些別扭;二來,此文有太多的詞匯和字符是楊林森從未見過的,別說是什么意思了,就連怎么讀他都是一頭霧水。所以每當遇到這樣的“門檻”,楊林森就只好上網搜索求助。但是網絡上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有時候恨不得一個字就有二十多種不同的解釋,逼的楊林森只好把這些個意思全都帶到原文中體會一番,最后靠直覺來判斷哪種意思是最佳答案。
要說前兩個難題,楊林森多少還有辦法來對付,但是面對第三個難題,他真是感到力不從心了:那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有關穴位、筋脈和氣息之類的描述。這些描述給楊林森的第一感覺,好像是種奇怪的口訣。好比文中提到的什么“馭氣經太乙、天樞,入大巨,隨返石關……”一類的內容,在“氣篇”中是隨處可見。但是,關于這些口訣到底是什么來歷,為何存在,又有什么后果,文中卻只字未提。打小就對武俠小說癡迷的他,讀過多次后,甚至還帶著玩笑心態的懷疑,這難道真是一本“內功心法”不成?
帶著強烈的困惑感與好奇心,楊林森在回家的路上,專門去了一趟小區附近最大的藥店,花了足足兩百多塊錢買了幾幅人體穴位的掛畫和講解圖,這才返回了家中。用微波爐熱了幾個老媽包的包子后,便認真的坐在了沙發前,左手拿著易道小冊,右手舉著包子,望著茶幾上鋪開的幾幅穴位圖,認真的琢磨了起來。
有了這些穴位圖的幫忙,再加上已經閱文百遍,楊林森終于看出一些門道來了。那些個枯澀難懂的字句口訣,其實就是在講述了一種“氣息”的循環方式,而整個循環的途徑就是體內的穴位與筋脈。如果有人把它畫出來,看上去就像是城市里的環線地鐵或者環線公交車的示意圖一般,每一個穴位都是必須抵達的固定站點,而每一條經脈則是固定的路線不允許改變,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環狀的封閉循環,在易道天書的氣篇中被稱之為“周天”。
“我勒個去,越來越邪乎了啊。原來讓氣息經過這些穴位轉一圈回來就叫一個周天啊。這怎么聽上去跟傳說中的內功心法越來越像了。嘖嘖,這世間難道真有那種玩意存在么?”
隨著楊林森對氣篇的理解不斷加深,他漸漸感到這頁紙上的東西比起之前看的那幅則篇的圖畫,是更加離奇古怪了。若是放在以前,見到這樣的文字,他肯定是嗤之以鼻不會當真,甚至還會覺得這一定是有人故意在搞怪。但是已經親身體會過小冊中“則篇”的神奇空間和奇妙功效的楊林森,此時此刻卻怎么也無法將這“氣篇”的內容,如之前一般視為荒誕之物置之不理。即便他心中仍有諸多的疑惑,但還是帶著一絲激動與興奮,背著每個男孩子都曾經擁有過的武俠夢,準備親身嘗試一番。
已有決定的楊林森,為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和操作,他干脆在剛買來的人體穴位圖上,用黑色的粗筆勾勒出了書中描述的整條循環路線,并將這幅圖懸掛在了墻上。沖著自己手描出來的周天圖滿意一笑后,楊林森便按照書中的介紹,煞有介事的盤起雙腿、挺直脊柱、閉上雙眼,坐在沙發上開始尋找起書中提到最多次,卻令他最難理解的那個“氣”字。
“吸……息入鼻……”
“呼……意隨行……”
“呼吸……呼吸……引丹入而出……”
按照“氣篇”首段的介紹,楊林森在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里,始終將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呼吸之上,并隨著鼻中氣息的流動,不斷的假象著這些出出入入的氣息都一縷縷的鉆入了位于小腹附近的丹田之中。這種聽上去毫無邏輯可言,甚至還有些自欺欺人的“尋氣法”,楊林森自己也感覺有些不太對勁,但是原文上關于尋找氣息的文字介紹實在是少得可憐,他找來找去就還是那么一句話——“息入鼻,意隨行,引丹入而出”。所以,并無它法的楊林森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斷反復的嘗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