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圣人傳奇 武丁大帝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4841字
- 2014-06-26 17:38:36
武丁是商朝國君,軍事統帥。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傳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繼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出土的武丁時期甲骨卜辭有“中師”之名,當是開創軍隊以“師”為最高建制單位,也有認為是初建右、中、左三師。鑒于?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西北邊安全,乃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為奴隸(見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戰)。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了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在位59年而卒,祀為高宗。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國王,也是第二十位王盤庚的侄兒。盤庚繼位時,商王朝已經出現了內亂外患并舉的跡象,盤庚為了擺脫困境,將商王朝的都城遷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陽)。盤庚完成遷殷的壯舉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興之王武丁接過了王杖。武丁的經歷,與近三千年后的彼得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武丁的父親小乙是盤庚的四弟,從沒有想過自己能繼位為王。那時雖然不是商湯時期的王道樂土,但還是一個崇尚道德至上的社會,受傳統古風的熏陶,整個社會都重視道德,貴族子弟的主流追求的是成為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的典范。因此在武丁小的時候,小乙將自己的兒子武丁送到民間去生活。武丁不認為自己有王族血統就多么自豪,他沒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身世,而是象普通人那樣學習各種勞作和知識,經歷各種疾苦,這些為他未來繼位中興王朝奠定了基礎。他身上沒有后世帝王的等級尊卑觀念,選賢任能只看重德才,在夢的點化下尋得筑屋奴隸出身的傅說為宰相。這位傅說大名鼎鼎,孟子曾經以“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為例,證明上天將降下大任于某人,必定“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道理。而武丁的經歷同樣可以為孟子的道理佐證。上天成就一代文治武功的偉大帝王,除了配備良臣賢相輔佐之外,還少不了匹配一位佳偶,可謂天造地設、珠聯璧合。先古有伏羲的妻子女媧,黃帝的妻子螺祖,后世有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都是能與丈夫日月交輝的幸運女神。武丁是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他的幸運女神就是婦好。她幫助武丁成就了中興帝王,是武丁一生中最摯愛的女人。武丁見于史料的“諸婦”多達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擁有王后的地位,婦好則是第一位,而且在甲骨文獻中,名字頻頻出現,無人匹敵。武丁是個富于情感和壯志的君主。婦好和武丁,是一對情投意合的完美夫妻。某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外敵入侵,派去征討的將領久久不能解決問題,婦好主動請纓,要求率兵前往助戰。武丁雖然對愛妻的本事了解一些,但還是猶豫不決,最后通過占卜,大吉,才決定讓王后出征。婦好一到前線,調度指揮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擊敗敵人,取得了勝利。男人們沒做到的事情,一個女子解決了,怎能不使武丁和國人敬服?武丁從此更加倚重妻子,封婦好為商王朝的統帥,讓她指揮作戰。從此以后,婦好率領軍隊征討敢于冒犯之敵,說她是戰神一點不為過,她出征必勝,前后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國,為商王朝開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戰功。其中,在對羌方一役中,武丁將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給了她:一萬三千余人。這場戰役是武丁時期出兵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婦好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偉大戰功。婦好率領一萬三千人的大軍,征討西北的內蒙古、河套一帶的敵軍。這場戰爭對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個中華歷史,都具有偉大的劃時代意義。這是一場自衛戰,在婦好出戰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邊境的戰亂騷擾已多年,始終不能勝利,而婦好一役畢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強大的勝利,并且得到了敵人的歸附服從。這是一場奠定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的決戰。史學家認為,婦好此戰的意義,不亞于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之戰。在商代,每逢重大事情都要祭祀神靈來占卜問天,只有最尊貴的人或者具備溝通神意能力的人,才能做祭司,主持典禮。婦好是最高祭司,她經常主持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是名副其實的神職人員,當然每次率軍作戰之前,都要占卜吉兇。由此可推,婦好具備一般人所沒有的能力,以女人身主掌國家祭器,有史可查的僅此一人。當然,武丁不只是會敬天禮神占卜問天,讓妻子沖鋒陷陣,他自己也屢屢率軍出征,經常與婦好分工合作。在攻打巴方國(今湖北西南部)的時候,他和婦好一起領軍,讓婦好在西南方設下埋伏之陣,自己率領各路侯伯從東面發動攻勢,將敵人趕入婦好的鐵桶陣中,一鼓殲之。武丁的見識,在今天看來也是極其可表的。他沒有把婦好當成自家的財產,而是尊重她獨立的地位。在婦好立下赫赫功績之后,論功行賞之時武丁同樣給她劃分了封地。婦好在自己的封地上,主宰一切封地范圍內的事務,擁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隸民人。她還向丈夫武丁交納一定的貢品,一切都按照國王和諸侯的禮儀來辦理,決不因私廢公。在婦好的封地上,她擁有自己獨立的嫡系部隊三千余人——在那個年代,普通小國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夠達到這個數目。從兵力的數量就能看出其封地經濟的富足。由于經濟獨立而富足,婦好能夠為自己鑄造大規模的青銅制品,司母辛鼎就是其中之一。鼎在古代是國家重器,不能隨便制造。歷史上女子鑄鼎,婦好是第一人,其后,能見到的就只有婦好女兒鑄造的鼎了,這可能是繼承了婦好的遺風。在武丁的眼中,婦好具有超常的神力,肉身的離開不意味著她真正的死亡。每當國家有戰事,武丁都要親率子孫大臣,為婦好舉行大規模的祭禮,請她的在天之靈保佑自己能夠旗開得勝。婦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嫁給武丁之前的身份,應該是商王國下屬或周邊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領或公主,有著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見識。婦好十分的聰明,也有著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智慧。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時代的赫赫武功中,有著婦好相當一部分的功勞。商王朝帶著濃烈的母系氏族遺風,這幾個形容詞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點問題都沒有。婦好臂力過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達九公斤,足見她的身體強壯。而該兵器為大斧,更可見她的驍勇。婦好和武丁,是一對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剛剛結婚的時候,武丁對婦好領兵作戰的能力還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外敵入侵,派去征討的將領久久不能解決問題,婦好便主動請纓,要求率兵前往助戰。武丁對妻子的要求非常猶豫,考慮很久之后,還是通過占卜才決定讓王后出征。沒想到,婦好一到前線,調度指揮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擊敗敵人,取得了勝利。武丁從此對妻子刮目相看,封婦好為商王朝的統帥,讓她指揮作戰。從此以后,婦好率領軍隊征討作戰,前后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個小國,為商王朝開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戰功。其中,在對羌方一役中,武丁將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給了她:一萬三千余人。這場戰役大獲全勝,也是武丁時期出兵規模最大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婦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經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這種現象在后來的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不過在當時這似乎是個普遍的現象。婦好還是一位軍事家,她多次帶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卜辭有“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的記載,意思是說,商王武丁征發婦好所屬三千軍隊和其他士兵一萬人,前往征伐羌國,在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兩把“婦好”的銅鉞,每把重達八、九公斤,這在商朝是王權和軍權的象征,有一次,武丁親征巴方,令婦好設伏兵,巴軍中伏,為婦好所殲滅,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并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然而,婦好還是先于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約100米處。墓葬被發掘,保存完好。除發掘出大量青銅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寶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婦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軍事行動,常通過祭祀祈禱婦好在天之靈助戰,這也反映出婦好生前的名字,確足以威懾敵人,婦好死后,有獨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獨祭的隆禮,這在商朝也是少見的。在現存于世的甲骨文獻中,“婦好”的名字頻頻出現,僅在安陽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萬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現過兩百多次!而且武丁在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內容,包括婦好的各個生活側面:征戰、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狀況如何。足見武丁對婦好用心之深。婦好并不姓婦,她的父姓是一個亞形中畫兕形的標志,當她嫁給武丁成為王妻之后,武丁給了她相當豐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稱為“婦好”,或者“后婦好”。婦好的廟號為“辛”,商王朝的后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后母辛”。
中國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時,這是一個至今仍爭論不已的問題。國際史學界一直不承認中國古書文獻中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存在。我認為商代以前可能已經有文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連續性的文明,目前考古學所能證實的第一個比較成熟的文明是我們從殷墟的古跡中看到的,也許,這些青銅器、甲骨文、商代建筑體現出來的文化,正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原點。經過盤庚、小辛、小乙三代的短暫統治之后,商朝進入了它歷史上的頂峰——武丁時代(歷史上稱為“武丁中興”,但實際上,這個時代的成就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商王武丁,廟號高宗,在位59年(這在平均壽命不高的商代,確實是個奇跡)。他年輕時代被父親小乙派到民間勞動體驗生活,得以了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辛。公元前1250年繼位,但即位后前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天下都聽不到君主的聲音”。公元前1247年,據說武丁得到一個夢的啟示,在民間找到一個筑墻的奴隸,將他任命為宰相,這個人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說。武丁在傅說和甘盤等賢臣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在武丁時代,開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并組成了一支相對固定而龐大的軍隊。內政鞏固之后,武丁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邊時叛時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著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帶的小邦甫、銜、讓等,擴大了版圖。這時西北的少數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強大起來,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為武丁對外用兵的重點,其中對鬼方的戰爭就持續了三年。經過多年的戰爭,終于打敗了這些國家,解除了威脅。武丁還開拓南疆征服了荊楚地區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實際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華夏族大體上的疆域。為了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稱為侯或伯,開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時代被征服被接受了商的封號。武丁晚年后妃眾多,以至引起宮廷內亂,逼死他的兒子孝己,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由子祖庚繼位。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繼承以兄死弟繼為主,從武丁開始,逐漸確立了父死子繼的制度.
在中國歷代文獻中,武丁只是商代后期一個比較重要的王。但到目前為止,炎黃、堯、舜、禹、湯畢竟都只是古書中影影綽綽的人物。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遷移不定,盤庚遷殷第一次確立了長期的王都,到武丁時期,甲骨文發展成熟,青銅時代進入它的盛期,武丁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機構和一支穩定的軍隊,他的南征北戰為華夏初步奠定了疆域,并在此基礎上完善了分封制度。而武丁長達59年的穩定的統治是這個繁華時代的政治基礎。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武丁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時期,是中華文明許多特征的源頭。隨著考古學發現的增加,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認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