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軍訓紀事(三)
- 軍醫
- 血色杜鵑
- 2568字
- 2011-04-13 11:08:09
打靶的前一天,房艷憂心沖沖地來找夢玲。房艷是預防醫學的研究生,雖然和夢玲相處不久,卻十分投機,兩人遂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原來,她被分到了執靶組,別人打靶時他們必須蹲在坑道里,一批人射擊完,他們得記錄成績并趕快換靶供下一批人射擊。她擔心的是是否有危險。夢玲安慰了好長時間,說既然這樣安排就說明很安全,你千萬不要想多了之類的云云。但仔細想想子彈在頭上嗖嗖的飛,不擔心不可能,更何況房艷膽子本來就小。
打靶那一天風和日麗,大家雄糾糾氣昂昂地列隊爬上一輛卡車,另一輛車上裝著槍支彈藥等工具。夢玲關切的看著房艷,發現她眼睛紅紅的,還有黑眼圈,知道晚上沒睡好。就坐在她身邊,握著她的手:“沒事的。”房艷微微一笑:“我知道。”一路上大家相對坐著,氣氛有點壓抑。一組組長汪明亮是個活躍分子,提議大家唱軍歌,他起頭,聲音高亢:“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整個車廂傳出斗志昂揚的歌曲,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車隊在一個開闊的打靶場停下,大家原地等待,執靶組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先去前面的溝壕里做準備工作。等了約半小時,就開始正式射擊了。夢玲在第三批,輪到她上場,心里緊張得都跳到喉嚨口了。同一批的學員步上高坡,槍都已經架好了。夢玲心中默念射擊要領,按照要求趴下,將子彈上好膛,瞄準靶心,一聲令下,只聽得一陣槍響在空曠的山谷間回蕩。第一次結果很快出來了:9環,還不賴。夢玲沉住氣,等待第二次發射的指令。第二次8環。第三次9環,第四次9環。夢玲有點飄飄然了。第五次她瞄準后射擊,看到中了8環,心下十分欣喜,這下可是優秀無疑了。可是報牌結果是脫靶。正疑惑間,隔壁的同學欣喜萬分,居然還感謝夢玲,仔細一瞧,可不是,夢玲的8環打的是同學的靶,為別人做了貢獻了。她有點沮喪,看來什么時候都不能得意忘形啊。但聽說虧得她的這一槍,使得那位同學剛好及格了,她心情又轉晴了,還跟那位同學開了玩笑:“這下你可要請客羅。”那位女同學本就老實,心情又大好,馬上應諾:“當然當然”。
作為軍醫,最重要的任務是在戰場上救死扶傷,單單訓練常規內容還不夠,最重要的一項特色訓練就是抬擔架運送傷員、緊急包扎搶救。抬擔架時,挑了四個瘦削的女生當傷員,夢玲就是其中一個。旁邊的同學都說:“這下你可舒服了,只要躺著就行。”夢玲也暗自慶幸不用干力氣活了。可被擔了幾個回合下來,夢玲叫苦不迭。擔架是兩人一組抬,傷員躺在帆布做成的移動床上,跑動的時候左右上下的顛簸,好幾次差點顛下來。夢玲時時刻刻把擔架兩邊抓得死死的。有的男生不懂得憐香惜玉,還沒著地就一下放下擔架,把夢玲震得直叫喚。夢玲提出抗議:“要真是傷員,還沒搶救就被你們折騰死了。我不想當傷員了。”阿樊一邊高聲訓斥幾個魯莽的同學,一邊問夢玲:“你能挑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替換者就可以不當傷員了。”結果可想而知,夢玲不用看,就很清楚:除了幾個傷員,其余都比她壯,誰也不愿意抬個假的“重”傷員啊!她沒有選擇,只好又躺到擔架上去,好在以后大家都有所注意,動作輕多了,她才好受些。包扎應用的是三角巾,看著一塊白紗布,花樣真是變幻萬千:帶狀、“8”字形、燕尾狀、蝴蝶形,它可以包扎從頭至腳任何一個部位的傷口。無論在戰場在醫院,都不可或缺。夢玲大學里雖學過包扎,但遠沒有這般復雜。因此,教官講習后,她埋頭苦練,還經常拉馬麗做模特,手都磨紅磨疼了,連馬麗都有點受不了了,說她練瘋了。她才算自我滿意地過關。她很清楚:只有功夫深,面對生命關頭的時候,才能立即做出正確的反應。也只有那樣,才無愧于一個合格的軍醫。
軍訓接近了尾聲,大家的身體素質、革命斗志明顯提升。為了進一步深切的提高大家的覺悟,隊里決定給大家上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參觀革命英雄紀念館和著名的關押共產黨的集中營。在閱讀那本舉國聞名的紅色小說中,夢玲曾一次次被里面共產黨人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所征服。驅車到了以那本小說名字命名的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石雕:上面的雕像衣衫襤褸、手足帶著鐐銬,但是都面色從容、輪廓透著堅毅,眼中充滿了對新世界的無限向往,給人以極強的震撼效果。先前有說有笑的人們頓時都摒聲,神色莊重的拾級而上。隊里派兩個代表捧著花圈向長眠于此的英烈致敬。儀式完畢后,李隊長帶領大家向山中進發。一路上看到“中美合作所”的路標,其實就是集中營的代名詞,聽說當年這座山是國民黨關押政治重犯-共產黨人的著名場所,有重兵把守,重重設礙,封鎖嚴密。山路蜿蜒,兩邊樹立著高大的樹木,濃蔭蔽日,微風吹過,透著陰森森的氣息,似乎向人講述著發生在這里的一幕幕人間慘劇。越入深處,當年的崗哨樓越多,最后到達了那兩座聞名遐爾的監獄。其中一座冠以公館,卻是陰森恐怖,里面的牢房都是斗室,陳列著當年革命黨人的衣服被褥,有的墻上的玻璃柜里展出了那時候關押的革命志士的照片,其中就有早夭的“小蘿卜頭”,楊虎城將軍。聽著導游敘說著那時候的悲慘故事,特別是其中一則:“蘿卜頭”看見棺材,問媽媽那是什么,母親辛酸的回答:人死了都要進去的。夢玲聽了,忍不住淚流滿面:多么揪心無奈的母愛,可憐可敬!幸虧勝利前夜,經過共產黨員的細致的勸說,一名獄卒良心發現,才避免了公館內的殘忍殺戮。另一座監獄的政治犯就沒有那么幸運,雖然也施行了暴動,并把墻都推翻,可惜真正逃出魔爪的不多,大部分都犧牲在了黎明前的黑夜。而且,更讓夢玲觸目驚心的還是他們的年齡,幾乎沒有超過四十歲的,基本上都只有二十出頭。青春的鮮血撒在了紅色的土地,鑄就了永恒的豐碑,供后人瞻仰,學習。革命志士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詩還”的慷慨大義蕩氣回腸。望著那墻上一幅幅青春洋溢的笑臉舊照,夢玲想到當年,他們的胸膛里跳動的共產主義的赤膽忠心,眼淚再次模糊了視線。夢玲買了一本革命志士創作的詩集,對于自己的未來信念突然無比清晰,心中充滿了為謀求全人類幸福的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決心。中午,大家在山中就餐,都是粗茶淡飯,寓意“憶苦思甜”。其中,有道菜喚“辣子雞”,滿眼紅艷艷的小燈籠-辣椒。夢玲也美美的品嘗了,盡管喉嚨仍冒煙。幾個同學很好奇,忙打趣:“你也入鄉隨俗了?”“不辣不革命噻。”參觀完革命遺址,夢玲回去后好好閱讀了那本革命詩集,當晚輾轉良久,一個念頭慢慢浮現出來,越來越明顯,揮之不去。于是,她起床,打開臺燈,鋪開白紙,滿懷激情的寫下:入黨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