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釘頭碰釘子---硬碰硬(1)
- 大唐廚仙
- yansuan
- 2389字
- 2012-05-28 15:46:24
上午時分,天公還算作美,并沒有烈日當頭,雖然烏云遍天,多少給人一些壓抑的感覺,但那厚厚的云層卻有效的阻擋了烈日的威力。夏天里,陽光是否直接曬在身上,感覺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漸漸的,主臺附近圍滿了人,比當初廚藝大賽更加人滿為患,很難想象這個時代的人,有些文人墨客為了參加這大會,其實早在一個月前遍從家里整理出發了,一邊游歷一邊積累素材。
這個時代的人,有沒有見識,在旁人看來是非常直觀的判斷你是不是牛人的標準,即使你不是名人,也不是文人騷客,但是如果你走的地方多了,見識多了,旁人也不會輕看你,即使你窮困潦倒,因為這個時代交通的不方便,直接決定了人出遠門的困難。
此次大會的召開,能有如此盛況,一來當然是因為朝廷的重視,雖然皇后與郡主的的出行乃是絕密,但是卻并不能阻隔那些暗中知道消息的官員的重視。
幽州,蘇州,杭州等各州刺史早早的動了起來,雖然自己不可能主動去參加大會,這樣有急功近利,預知消息之嫌,但是也是為大會提供很多便利,特別是調派兵卒保護大會安全這塊。
要說這次大會最最重要的嘉賓,其實并不是皇后與郡主,固然,這兩人身份在那,尊貴是必然的,可是這畢竟是天下文人聚集的大會,在那清高自傲以及不屑尊貴的文人面前,尊敬你可以,但是要說到信服,非有讓大家折服的名人雅士不可。太宗陛下也清楚這點,于是,十八學士之一許敬宗遍被太宗指派作為本次大會主評審。
許多隱士探聽得知十八學士之一許敬宗將來到江南,頓時興奮異常,雖然這些隱士已經消磨了爭奪名利的欲望,卻也不會錯過與十八學士探討詩詞的絕好機會。
初唐時期,由于太宗陛下廣開言路,最盛的時期,曾經要求手下所有文官名士,定期與京城學子探討國家大事,詩詞歌賦,就連小小的一名太學學生,如果對這些名士的作品有所疑問,甚至有所質疑,都能大膽與之爭論而不會受到指責。可以想象這個時代要想在文學方面出名是多么的難。作品不但自己要滿意,而且要讓大家都滿意。
許敬宗名列十八學士,雖然在太宗建國時期并不如杜如晦,房玄齡一樣有建國之功,卻也是太宗非常尊重的文人,單從太宗陛下聽聞他的名聲,即召來任命為文學館學士,以瓦崗寨降軍之身,得以重用,可想而知他的名聲多么顯赫。
許敬宗乃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在政治方面不如杜如晦,房玄齡那樣有房謀杜斷之稱,卻也有自己卓越的眼光,而在文學方面,更是佳作頻出,他的最大貢獻還是修繕國史,整理文集,并且為太宗起草詔書等方面。
許敬宗的到來為廣大學子文人提供了一個信心基礎,因為許敬宗一向正直厚道,在加上深受皇上賞識,與魏征更是至交好友,所以無論哪個方面,都不可能出現徇私偏袒的可能。
隨著大量官員在官兵的開路下按位就座在主席臺,大會正式開始了,首先自然是史官稱頌一番唐朝開國盛世,然后帶來陛下和朝廷的祝福,通篇都是美譽之辭,假如子瀟在場,毫無疑問,他肯定聽不太懂,要不是子瀟本身就是文藝范,這些雖然說不上是之乎者也的文章,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的。
接下來就是蘇州刺史的長篇大論,下面看熱鬧和參加大會的文人墨客,心態完全是兩回事,看熱鬧的本身就聽不懂,要不是不敢,他們都能大罵:滾下去。文人墨客則不然,他們都是抱著分析文章的心態來聽著。
終于,大會正式開始,首先自然是遴選,三大組的木桌擺開,頓時文人墨客也不管斯文與否了,一擁而上,一大群官兵好不容易把大家分成幾個小組。并且派發了號簽。
繪畫組的遴選出乎大家的意料,居然有接近一半的女子參加,這讓與會的官員一陣贊嘆,不斷的夸贊著大唐文風之盛。這組的遴選實在是安靜。因為大家都拿到了自己題目,剩下的就是作畫了,一字排開行動起來。
詩詞組可就大不一樣了,官兵們把號簽發光居然不夠,要不是子瀟早就有這準備,幫傭們隨時準備著備好材料,這后面沒拿上號的墨客可就真急了。
詩詞組整整派出去超過300個號簽,每六人一組,也就是說,光有信心一搏的文人就已經突破了一千八百人,更何況那些知道沒戲,只是抱著學習而來的學子文人。
由于參加人數實在太多,根據大會規則,每組里面只有一位能勝出,并且要進行再分組遴選,畢竟主臺只有不到六十個位置。每組里面大家的命題相同,作品只有得到評審認可才能奪得第一。如果沒有出現作品實在太好的情況。每組無論如何只取一名。
由于學子乃是大唐的基礎,所以大會特別讓學子們分在一起,這樣讓學子中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更有機會上的主臺。自然,駱賓王等等初唐名士也在其中。
詩詞組熱熱鬧鬧的開始著遴選,不斷的有佳作出來,引來一陣歡呼,當然也有作品不行被人嘲笑的,這些文人此時不會顧及他人面子,不行就是不行,其中最熱鬧的自然是那一組里面有兩首作品以上獲得好評的,自然是爭論不許。
就在大家熱熱鬧鬧的遴選的時候,旁邊歌舞組的負責人卻尷尬無比,要是仔細一看,你就會知道,這負責人在太湖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乃是“仙霧”畫舫的當家人:上官綺,她經營著畫舫,只接待那些雅士墨客,畫舫里面培養了一批善舞的女子,賣藝不賣身,遠近聞名。
上官綺乃是前朝歌舞坊的當家人,只因隋朝滅亡,上官綺由于負責的是歌舞坊,所以未受牽連,流落江南,聚集了一批無家可歸的流浪孤兒,硬生生的培養了一批善舞精英,其中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
此時的她尷尬的站立在歌舞組那大塊的牌子前,倒不是因為歌舞組沒人參加遴選,而是因為眼前的參加者讓她不由不尷尬,因為參加歌舞遴選的居然幾乎清一色的青樓女子。
其實不難知道,這個時代,又有誰家的女子愿意拋頭露面去學什么歌舞,歌舞這東西,學的再好也不過是為了取悅男人。自然遭人唾棄鄙視。
雖然大會這次增加這個項目,也是為了迎合國泰民安的意思,文風日盛,自然世人接受力也增加,容忍性也擴大,也是有鼓舞大家學習藝術的意思。可不曾想到這個局面。
主臺最旁邊的童功,自然看見了這情況,連忙走下臺,找來子瀟安排的幫傭,傳送消息,看著那幫青樓女子搔首弄姿的在那遴選,自然不能這么下去。童功皺著眉頭吩咐幫傭趕緊去叫子瀟,也許眼下,只有這怪才子瀟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