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楔子----男主的失蹤
- 安平盛世
- 樸小凡
- 1900字
- 2012-03-27 12:29:50
把孩子給了照顧孩子的女官和奶爹,李莞清四人有說有笑的到了正廳,從那里,緩緩傳來蘇晗那難能可貴正經的聲音:“今日,小王之女蘇悠百日宴,各位同僚還需盡興,僅當是自己家,毋用拘禮。”
“王爺客氣”眾人笑答。
隨著女侍的通報聲邁進正廳,道喜聲不斷,笑聲不斷,只是遠在奶爹懷里的,我們的主人公們,還是尚在襁褓中的嬰孩。
————————————不規矩的分割線————————————
又是三年風景,這日,蘇悠一家,喬豐芮一家,齊齊聚到一派喜色的將軍府,,只等路口那三頂明晃晃的轎子,緩緩搖到門口,女侍粗著嗓門喊著:女皇駕到,太女駕到,鳳主夫駕到。
黎瀟梓摟著夫君夏夜凌,人未到,那嘹亮的嗓門早就隔著千萬里從主廳呼出:“蘇澤,你敢再慢點么,我們三家就等你了,我兒子百歲宴你敢遲到,你倒是真好意思,怎么,又累著白樸了?”
喬豐芮笑而不語,收了手中的折扇。
蘇晗挑眉:“喲,皇姐,您真是,國家大事為重,還望皇姐還是珍重鳳體。”
蘇澤心里百感交集,自己真是位仁君啊,這么多年了,你看他們,被慣得毫無規矩可言,縱容啊,果然不是好事,但是誰叫自己心軟,不舍得辦這幾個昔日同窗好友兼青梅竹馬:“話都讓你們說了,看人家老喬,我說你倆什么時候長大。”
喬豐芮笑的更開豁了:“吾主此言差矣。喬某只是在等您說完了總結發言三位既已說完,喬某不才,只有一言可說”隨即話鋒一轉,“蘇澤,我府上官家剛送了三車奏折到你那行宮,微臣身體抱恙,望吾主開恩。”
四夫君扶額嘆息,轉身聚到一起,逗弄起了夏夜凌懷中的男嬰,那是個粉雕玉琢的娃娃,小小的。完全忽視了自家那幾個已經拉開了架勢要干仗的無良妻主,搖搖頭,他們早就習慣了。
“孩子叫什么?”白樸笑的溫和,想起了宮中太鳳主抱走的小兒子。
“黎塵兒,他母親說,想讓這孩子遠離塵世煩惱,開心長大”
離塵離塵,這思遠將軍倒是文武雙全。
轉身把孩子放進女侍搬來的小床內,四夫君整了整行裝,拿出殺手锏去拉架。
三個小腦袋堆到了小床上方。正是蘇吟,喬梧桐,蘇悠。
喬梧桐皺眉,一臉嫌棄,無奈的說:“他不是我命定夫君。”
蘇吟一抽,她也忒神了:“先生可否為本殿算上一卦。”
梧桐作勢掐指一算,瞥眼開口:“天機不可泄露……”
蘇吟蘇悠小臉一沉:“神棍!”
這時,本來平靜下來的場面卻因李莞清一句話拉開了又一次戰亂的序幕:“思遠,訂個娃娃親吧,我相中你家兒子了,準備讓我女兒拐回來做夫君。”
白樸自蘇澤懷里掙開:“妹夫,先長后幼。”
鄒平莞一臉霸氣(喬豐芮家那帶球的夫郎,曾經帶球):“誒誒誒,你倆真夠不地道。怎么也該是我先,不然老喬不給你們算卦!”
夏夜凌三人一呿:“誰稀罕。”
自此,四個妻主有開始扯起衣袖,腳踩板凳,時刻又掄出一拳的風險。
那廂,蘇吟隨著喬梧桐一通威逼利誘,欲拐出自家夫郎的下落。蘇悠在一旁一臉怪笑,拍拍那床內熟睡著,被自己認定是小猴兒的男嬰,清脆大聲的說:“小塵兒,快長大,為妻等著娶你進門。”
聞言,現場除了還在拍孩子的蘇悠的魔爪,再無其他動靜。
這老狐貍果然有只小狐貍女兒。
————————————攪局——————————
時光荏苒,18年轉瞬即逝,這一年,蘇吟即將登基。
金秋九月。
經過五花八門的教導,經過北寧科考和5年江湖游歷,首腦大臣金殿口試,安國寺方丈誦禮……由稚氣未脫到成熟風韻的蘇吟,此刻正站在御花園的寧波湖前嘆息。自15歲賜封太女府到20歲登基,短短三年時間,將北寧經濟,政治,文化命脈,緊緊握在手中。口碑極佳,萬眾所向。然,至今未娶,傳言,有同女之好,至今無嗣。
安樂王蘇悠,國師喬梧桐,鎮國將軍孟桀,聞名蒼涼大陸的三位守國明珠,紛紛成為四國的搶手人物,傳言,得此三人,天下定。
只是這三人常年不在北寧,行蹤不定。
蘇吟搖頭,嘆息,搖頭……抬頭,那三只該回來了吧,自15歲出去歷練之后,他們四個同窗分別5年了,這5年啊……清凈日子還是要結束了么!!!!她沒日沒夜額盼望15歲來臨,終于逃脫了死人魔爪,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她感慨:原來時間,竟過的如此之快。如今朝堂甚是不穩定,思遠姑姑還不知能否度過此劫……
沒等她感慨完,三個聲音依次響起,是落地的聲音。蘇吟翻了個白眼,又是翻墻進來的,外面迎接的大臣們可是吹了一個時辰的涼風,他們三個是知道的,可還是當做了擺設。不盡淚滿眶,她們(迎接的大臣)果然都是北寧的好巾幗!
“皇姐此般嘆息,悠兒可理解為過分思念么?”第一個開口的是蘇悠,她可是知道蘇吟為何嘆息。
“狐貍,我沒聽錯吧,你竟這般想我們,在這湖邊嘆息?”孟桀大笑,她五年沒看這狐貍吃癟的臉了。
蘇吟臉黑了又黑:“你聽錯了!”
蘇悠欲開口詢問,她尋不到小塵兒了。
喬梧桐飄然,快了蘇悠一步:“先問正事,思遠府上有難”
蘇吟嗤之以鼻:“神棍!”
梧桐不以為然,果然如她所算,蘇吟開口:“思遠姑姑被指證通敵叛國,半月前被發配邊疆,塵兒于半路失蹤,據報,在江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