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一抔黃土掩風流
- 落紅葬花
- 1824字
- 2012-12-14 09:23:26
唐寅在外面等著,心中又是歡喜又是憂慮的,終于過了一會,那穩婆出來了,說是個男孩,母子都相安無事,唐寅這才將懸著的一顆心放了下來。
等到那穩婆和邱氏將屋內的事情處理妥當之后,唐寅趕緊跑進屋去,看見自己的妻子躺在床上,滿頭大汗,唐寅越發心疼嬌妻,連忙上前,看著妻子的樣子,唐寅的眼中頓時滿含熱淚。
自那以后的一個月里,唐寅每日細心照料妻子,家里又好吃的、好用的,總是先給妻子吃、給妻子用,待到一個月將滿時,唐寅又開始為兒子準備滿月的酒席了。
那日,與唐府交好的許多親朋好友都來應宴,唐府上下好不熱鬧,唐寅的幾位朋友祝枝山、文征明、張靈、都穆也來了,連同唐寅的老師沈周,因為家中有事走不開,也派人送來了賀禮。
那一日,唐寅心情愉悅,夫妻感情更是恩愛有加。
且說這時候唐寅已經有二十一歲了,正是年輕有為,父母親都以為唐寅以后還會再像之前那樣,整天在家中照看家庭,或是考取個功名。
誰知那唐寅也就妻子懷孕期間,每天不出家門,在家照看著,等到妻子坐完了月子,又開始出門游蕩了。還是與他那些朋友們整日混在一起,飲酒作詩為樂。每至一處,也難免會潑墨揮毫,整日都在外面,也時常會有人前來向他求畫,他也是欣然應允。
一日,唐寅的好友都穆向唐寅求畫。
“眾所周知,唐兄詩書畫三絕,而畫又是極為擅長的,可否為我做一副,懸掛于寒舍,亦能蓬蓽生輝呀!”
那都穆因為深知唐寅畫畫極好,很想收藏一兩幅唐寅的畫,便希望能夠得到一副唐寅的作品,于是又說了些吹捧的話。
唐寅先是推辭著,卻最終還是受不了那樣子的吹捧,便應了下來。
二人便又邀了祝枝山一同前往都穆家中,來到那都穆的家中,便準備作畫,那都穆便趕緊招呼倆人先坐下,斟好了茶水,然后又去忙著準備筆墨紙硯。
不一會,東西都準備好了,唐寅遂、祝枝山便起身,一同隨都穆前往作畫的地方,只見那都穆倒真是個豪放之人,一點也不瞎講究,就在院子里撐了兩張桌子,桌子一旁放了一張凳子,凳子上面放著筆墨和硯盒,宣紙早已在桌子上鋪好了,倒是那桌子和那凳子以及筆墨紙硯極有講究,那桌子和那凳子原是一套的,都是用紅褐色的木頭做成的,表面又有非常細致入微的雕花。而那筆墨紙硯就更有講究了。都是四樣工具中的優等品了,分別是: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先說那湖筆吧,產自浙江湖州善璉鎮,湖筆又稱湖穎。所謂“穎”字,就是筆頭尖端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再說那徽墨,原產自徽州,以松為基本原料,摻入20多種其他原料,經過點煙、和料、壓磨、晾干、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素有“香徹肌骨,渣不留硯”之美稱。而那宣紙呢,原產自宣州,品質純白細密,柔軟均勻,棉韌而堅,光而不滑,透而彌光,色澤不變,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損,耐老化,防蟲防蛀,故有“千年壽紙“的美稱。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珍愛喜用。最后再說那端硯,原產自端州,在唐代初期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天下。
文人都是喜好這些東西的,所以那都穆平日里一般不會將自己的這些東西輕易示人,今日既然是唐寅前來為自己作畫,倒也不敢唐突了,便都拿了出來,只恐唐寅用著不順手了。
那唐寅見都穆如此傷心,倒也心里有幾分底了,定是得認真作畫了。
半晌,唐寅的一副大作便完成了,只見那畫上所畫的竹子竟跟真的一樣,蒼勁有力,卻又透露出一種閑情逸趣,所謂“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
那都穆連忙拍手叫好,只見那唐寅卻又收住了筆,都穆大感疑惑,原來畫上還有一處空白地方沒有畫呢,都穆不知道唐寅為何單單留下這一處,正是摸不著頭腦。
只見那唐寅又拿起筆來,蘸了些墨水,便開始在那塊空白處寫字了
簞瓢不厭久沉倫,投著虛懷好主人。榻上氍毹黃葉滿,清風日日坐陽春。此君少與契忘形,何獨相延厭客星。苔滿西階人跡斷,百年相對眼青青。
原來那塊留下來的地方是用來題詩的,眾人這才解開了疑惑,唐寅又在詩文的旁邊寫上《對竹圖》三個字,如此才算是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