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爭論
- 芙蓉花開,搖搖擺擺
- 杜才人
- 1758字
- 2011-11-07 14:32:28
太宗看了李恪一眼,眼神中看不出是贊賞還是責備,問道:“你的理由是什么?”
吳王答:“兒臣剛去了一趟長安馬市,近日那里的胡馬甚賤,上等的駿馬竟賣到兩千錢一匹,不及往年一半,兒臣從胡商那里了解到去年草原風調雨順,草盛馬肥,由此可以推知頡利軍兵馬甚壯,而我軍素缺良馬,故兒臣以為眼下養精蓄銳,避敵鋒芒,方為上策。”
太宗點了點頭,似乎對他的回答很滿意,說了一句:“你也去了馬市?”
這個“也”字讓李恪心里一動,他不由得想起那日賣馬的云公子說的那番話,既然宮里有人去買過馬,那么看來這買馬的人一定是父親派到馬市上去搜羅阿史那部情報的探子無疑了。
這時候,懸在紀王心里的那把劍總算落地了,看來父皇對三哥的建議還是很贊同的,急忙附和道:“兒臣也以為當下應該主和不主戰,來日方長,待我大唐休養生息,將來兵強馬壯之時,再懇請父皇下令,我定協助三哥,掃平突厥。”
太宗哈哈一笑道:“沒想到我這慎兒今日也懂得關心國家大事了,朕很是開心啊”紀王很久沒有聽到父皇的夸獎了,似乎很是受用,正要開口繼續發表言論,被旁邊的吳王給制止了。
太宗對吳王的嘉許讓一旁的魏王有些不快,更加不悅的還有太子,只見他欠了欠身開口道:“三弟之言雖有些道理,但是這打仗不光憑馬力,更要靠勇氣,當年父皇初繼大統,以數萬人馬迎戰頡利的二十萬鐵騎,不也將他擋在長安城外嗎?況且如今我民眾三萬多人被賊人所扣,又怎么忍氣求和?”
吳王看看太子,本來自視甚高的他平常就沒怎么把這個太子放在眼里,何況現在討論的是自己擅長的用兵之道,便自信的回應道:“便橋之戰只不過是一場僥勝,咱們可不能因為有了這場勝利,每打一仗都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僥幸上呀!眼下我軍剛經歷了云中苦戰,選擇這樣一個時機與敵決戰,豈不正中頡利的下懷?”
太子大聲道:“三弟竟然說當年父親的豐功偉績是僥幸?”
吳王辯駁道:“當年的勝利隨屬僥幸,但是正是由于父皇臨危不亂,才取得了難得的勝利,如果當年換成太子,恐怕就連僥幸也—”說道這里,吳王停了下來,望著父皇,不在言語,似乎是等待太宗的裁決。太子似乎很不服氣,還要再爭論。
太宗看著這兩個皇子唇槍舌劍,相互爭論不休,示意太子停止爭辯,然后看看太子,臉上一臉的怒氣,仿佛受了莫大的侮辱。又瞧瞧吳王,一臉英氣,似乎成竹在胸。
也沒再理會太子,便問吳王道:“那綏州之辱,就讓朕忍下不成?”吳王回答說:“綏州雖重,怎能和整個大唐江山相比,咱們萬萬不能因小失大。今日忍一時之辱,正是為了來日北伐一舉成功啊!”
太宗抬起頭來:“嗯,今天的考校就到這里吧。吳王見微知著,從馬市看出兵勢,所言很有道理,足見他為人做事,處處留心。”說到這兒,李世民將目光轉向太子和魏王,加重語氣說道:“這上頭,你們兄弟幾個要多向他學學!”
太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魏王自然也好不到哪里,但也只能和其他幾位皇子一齊應道:“兒臣謹遵教誨。”
聽獨孤謀講完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越王倒是顯得嗤之以鼻:“我說四哥,就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堂堂的大才子這般心事重重,這只不過是湊巧三哥的想法和父皇不謀而合罷了。”
魏王苦笑了一下道:“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更不能掉以輕心,三哥能處處和父皇想到一塊兒,那才更加可怕”。
越王道:“四哥就不要煩心了,既然父皇已經決定了,多想也無益,都說三哥又大將之才,看來也只是浪得虛名而已,一看要打仗了,竟然嚷嚷著求和!”
這時獨孤謀開口道:“不過今天被皇上反駁的并不只是魏王殿下,還有那么多皇子呢,而且還有太子在內,今日吳王讓太子下不來臺,那么他日吳王自會有太子對付。對殿下而言,這倒是一件好事,您只需坐山觀虎斗就可以了”。
魏王點了點頭,沉思了一會望著越王道:“八弟,你可要多像獨孤將軍好好學學咯!”
這邊越王還在傻愣著,只聽獨孤謀忙說:“屬下不敢,越王殿下大智若愚,屬下怎么與之相提并論”。
魏王瞧了一眼似乎還不是怎么明白所以然的越王,悠悠的說道:“那么咱們就靜觀其變,看著我這大哥和三哥好好的唱這臺戲”。說完臉上又恢復了往日的笑意。
越王和獨孤謀也跟著笑了起來,我靜靜的站在傍邊,不時給他們續上茶水。想著剛才他們的談話,我先是替吳王高興,后來想到姐姐和魏王的事,就又高興不起來了,我真不希望他們像現在這樣明爭暗斗。想想還是越王灑脫,果真如獨孤謀所言,是大智若愚么。
無意間抬頭瞧了瞧殿外,月圓如盤,高高掛在天邊,夜,已經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