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州跟洋人比試打靶取得成功以后,李三對練習槍法更加勤奮刻苦了。這源于他當年立下的一個心愿,那就是一定要用自己手里的洋槍,給慘死在洋鬼子槍下的謝干娘報仇。
李三練習槍法的方式也是與眾不同的,他從來不用靶子。
冬春季節,地里沒有莊稼的時候,四鄰八村的人閑來無事,常見他把一枚銅錢掛在樹枝上,然后跑出百步之外,對著那銅錢瞄準射擊,往往彈無虛發;夏天,谷子地里麻雀橫行,家家戶戶敲鑼打鼓驅趕麻雀,他就在麻雀起飛后甩飛鏢打麻雀,常常是一鏢打倆,看得人目瞪口呆;秋天,收割完莊稼,人們更愿意躲在高粱秸團子后面,看他在一尺多高尖尖的高粱茬子上輾轉騰挪,健步如飛,練習燕子三抄水神功;或者在晚上吃完飯以后,看他在河堤上把一根柳樹棒子使得銀蛇飛舞,如影隨形。漸漸的,看得人多了,仨傳倆,倆傳仨,口口相傳,這程家莊李三百步射穿銅錢兒,刀槍劍戟無所不精的神話兒越傳越遠,越傳越神,演變成當地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這些故事一經傳開,人們對李三無不敬仰,加上他本來為人慷慨仗義,有求必應,因此人們遇到啥為難著窄的事兒都愿意找他幫忙。
那年頭,朝廷腐敗,薊州境內土匪蜂起。外地的當地的互相勾結,到處搶劫財物,綁票勒索,鬧得人心惶惶。
距離李三他們村不遠的上倉鎮劉各莊,有個叫許子謙的大財主,是個吃皇糧的八旗子弟。在鎮上開了個燒鍋(酒廠),此人家中有良田百傾,在薊州城里有住宅店鋪,在北京城也有住宅和綢緞莊,可以說家財萬貫。
可這人都沒有十全十美的,這許家盡管家大業大,只可惜家中人丁不旺,三代單傳。到他這一輩兒上,夫人雖然一連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但大兒子不足周歲就夭折了,只剩下一個小少爺。兩口子把這個小兒子視為掌上明珠,那叫嘴里含著怕化嘍,捧在手里怕摔嘍。可這孩子越是金貴越容易被人惦上。那一天,兩口子一眼沒照看到,偏偏這個寶貝少爺就被土匪綁了票。土匪頭兒派人傳過話來,讓許老爺拿一百根金條做贖金,換回兒子,否則就撕票。
雖然許家家財萬貫,但大部分資金都在酒廠和城里的店鋪里周轉著,一時半會兒很難湊齊那一百根金條。許老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全家上下整天以淚洗面,急得就如同那熱鍋上的螞蟻。這時候,有個在他家里扛活的伙計給他出主意說:“許老爺,您別著急別上火,我聽說離這兒不遠的程家莊有個叫李三的年輕人,武功高強為人仗義,少小就離家闖蕩江湖,結識了許多江湖上的俠客義士,您為啥不找他想想辦法呢?”
伙計的話,讓許老爺如同找到救星,立刻帶上厚禮到程家莊拜見李三。
李三那天正好在家,聽許老爺說明來意,想著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容不得耽誤,當即一口答應下來。但禮物決意不收。他說:“小少爺如今生死未卜,我哪能收您的禮物哇。”
說完,提了那兜禮物就跟著許老爺去了劉各莊。
到許家以后,許老爺拿出家里所有庫存金銀,打成一個包裹讓一個仆人背著,又跟李三說了不少千恩萬謝的話,把倆人送到大門口,千叮嚀萬囑咐:“如果綁匪勢力太大,盡可能不要跟他們鬧僵了,告訴他們許家就是傾家蕩產也要把孩子贖回來。”
李三啥話都沒說,只是讓老東家放寬心,等著聽消息就是。然后帶著那仆人按照綁匪約定的地點替許家贖人。
綁匪約定的贖人地點,是一所建在村頭上的深宅大院。到了大院門口,李三讓許家仆人進去通報了姓名。
那仆人進去時候不大就出來了,看著李三低聲說:“三爺,這伙土匪是從滄州那邊過來的,他說只知道滄州有個盜總督府官印,并戲弄李鴻章的大俠燕子李三,不認識程家莊的什么李三。三爺你老進去時千萬要小心呢。”
李三聽了,眼眉往上挑了挑沒說啥。囑咐許家仆人千萬保護好包裹,當即鎮定自若走進院門。沒料到,他那一只腳剛跨進院門,就見對面房頂上人影一晃,接著‘嗖嗖嗖’三把飛刀迎面打來。李三來不及躲閃,跟著身形一晃,一手一個接住左右兩把飛刀,隨后頭一仰張嘴叼住第三把飛刀。不容對方反應過來,李三手一揚,‘啪啪啪’三把飛刀同時飛向屋內大廳里正襟危坐的綁匪大當家。
這一招太快了,流星閃電一般瞬間飛進屋內,屋里十幾個人同時發出‘啊’的一聲驚叫。再看那綁匪大當家的,早已面色灰白,汗如雨下了。
李三順勢一個縱身躍到堂前,雙手抱拳,沖著那當家的綁匪微微一笑:“兄弟,不好意思,在下李三多有得罪。”
屋里那幾個人直到此時方才緩過神兒來,各自亮出兵器‘刷’地擺成陣勢,護住當家的綁匪,把李三圍在當中。
李三見狀,又是微微一笑,淡淡言道:“兄弟,來的都是客,我可是手無寸鐵啊,你們這是……”
當家的綁匪臉一紅,斥道:“沒聽客人直笑話你們么?還不快退下!”
李三笑道:“這還差不多。”
言罷,大大咧咧站到綁匪當家的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