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姻緣天定同結連理,心病稍釋略解愁腸
- 武曌傳奇
- 漁樵江渚上
- 3512字
- 2013-09-02 11:00:04
那番邦使者道:“陛下,天后,敝國吐蕃素來仰慕大唐文化,兩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往來密切,此是可喜可賀之事。我聽聞貴國的太平公主美貌端莊,才華橫溢,意欲迎娶,不知意下如何?”李治剛剛把酒杯端起又放下了:“這。。。這個嗎?。。。。。。”他以求助的眼神看了一眼天后,她心領神會道:“”太平公主乃是陛下和我的愛女,嬌慣得不得了。她若遠嫁到高原,必然不會習慣那里的生活,鬧出什么笑話就更不好了。還請使者三思。”吐蕃使者:“天后,此言差矣。太宗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堪為佳話。文成公主能適應高原苦寒之生活,則太平公主也能。望陛下和天后答應這樁婚事,否則兩國再起兵端那就不好了。”使者的話綿中帶針,剛柔并濟,甚是厲害。天后聽了沉吟半晌兒,苦思良策;李治熱汗直流,做焦急狀。就在列位大臣面面相覷之際,同中門下平章事狄仁杰發話了:“使者大人,狄某有話要講。”吐蕃使者哈哈大笑道:“聽聞閣下斷案如神,神采飛逸,今日一見令在下好生仰慕。狄大人必有高論,我洗耳恭聽。”狄仁杰道:“使者大人適才一番話,只可嚇唬三歲孩童。我大唐國力強盛,軍力堪稱一流,豈能畏你偏邦小國?昔西漢時,名將甘延壽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我太宗年間,大將侯君集在松州(今四川松藩)大敗吐蕃,史稱‘松州之戰’,想必閣下也略有耳聞。今大言不慚,可笑至極!”吐蕃使者知道松州之戰的來龍去脈,臉上突現惶恐之色,酒杯一不小心每把住,酒水灑了一地。天后聽了此話,覺得大快心意,向狄仁杰點頭示意,表示嘉獎。她朗聲道:“使者大人,實不相瞞,太平已經許了人家。”吐蕃使者道:“不知男方是何人?”天后道:“他叫薛紹,乃令月的姨表兄。”吐蕃使者倍感無趣,以酒醉為名便離開了。
過了三天,天后便把李令月嫁給了薛紹。那日,整個洛陽城一時間張燈結彩,好不熱鬧。天后特意下旨,命令全城各行各業停止工作去看皇上嫁女。大家早早來到街道兩邊看熱鬧,那時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光那嫁妝就整整拉了百輛馬車,人們嘖嘖稱奇,心道,不愧是皇家,好大的手筆,好闊氣。一對對丫鬟仆人在前帶路,不時向圍觀的群眾散發銅錢和糖果,緊接著是太平公主的轎子,而后則是五百御林軍在后跟隨并維持秩序。人們哄搶銅錢和糖果,都想沾點喜氣。太平公主進了薛府,下轎,有丫鬟攙扶著頭頂著蓋頭的李令月來到大廳,與薛紹一起參拜了天地和高堂。駙馬薛瓘手捻胡須,沾沾自喜;城陽公主,樂得嘴都合不攏了。之后二人進了洞房,薛紹親手摘掉了太平公主的蓋頭道:“令月,你我今日結為夫妻,真乃天作之合。”李令月害羞地垂下了頭,坐在床上不發一語。薛紹道:“我十歲那年就遇到了袁天罡,他說我貴不可言,而且還能得一佳偶,今日果真應驗了。姻緣天定,果真不虛。”李令月抬頭看了一眼薛紹道:“那次踏青,不道竟然遇到了你。那時,我就喜歡你了。”薛紹上前摟住了太平道:“我也是。數日來對你念念不忘,你看我都已憔悴不堪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夫妻二人傾述衷腸,無不真情流露!三日后,李令月聽說大哥李弘病了于是帶著薛紹來到太子府探望于他。李弘臥在床上,眼望窗外自由飛翔的小鳥,不禁浮想聯翩,發起呆來。太平公主輕聲喚道:“大哥,我來看你了。”李弘強打著精神道:“令月,你來了,我很高興。”他接著說:“聽說你和薛紹結婚了,哥替你們高興得很。我也沒有什么好送的,你不會怪我吧。”李令月搖了搖頭道:“不會的。”薛紹走到近前道:“薛紹見過太子。”李弘眼前一亮道:“薛紹一表人才,很好很好。”說罷咳嗽了大半天,方才止住。李令月道:“哥,你的病竟然這么嚴重,找過太醫了嗎?”李弘道:“找過了,太醫說此病是憂郁過度所致。大抵是我的生命要走到了盡頭!”李令月一把捂住了李弘嘴道:“哥,你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我聽了很傷心。大哥,楊思儉的愛女已經死了,還是忘記吧。”李弘長噓一口氣道:“我與楊小姐有數面之緣,只因惡賊賀蘭敏之玷污了她以致香消玉殞。我心誠可悲也。”說罷,放聲大哭。李令月一番話觸及了李弘的隱痛,心里倍感難過,是以借故離開。沒多久,太子李弘病逝,李令月難過了很長時間,薛紹百般勸慰也無效。高宗和天后,更是悲痛萬分,悲痛之余追封他為“孝敬皇帝”。在天后的授意下,李治立了雍王李顯為太子,并且昭告天下。
那李顯為人儒雅但性格懦弱,有乃父之風范。他的妻子韋氏出身寒微,其父韋玄貞本是蜀地普州一個小小的參軍,為人很低調,不愛張揚。有一次,李顯到普州賑濟災民,機緣巧合竟然遇到了韋玄貞的愛女韋氏,兩個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這個李顯倒是一個守信的誠實君子,一回長安便將此事告知了父皇李治和母后武則天。李治以為那韋氏出身低微,并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是武則天則欣然支持自己的兒子。其實武則天把門第的觀念看得很淡,大抵是她年輕時的遭遇所致吧。沒多久,韋氏和李顯締結秦晉之好。一年過后,那韋氏又給李顯生下一個乖乖女,即后來的安樂公主。永淳二年,即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醫治無效駕崩于洛陽的貞觀殿,年僅五十六歲。同年,李顯繼位,即唐中宗,天后被封為皇太后,葬李治于乾陵,廟號高宗,韋氏的父親父以女貴也得到榮寵升遷為豫州刺史。那一年,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大唐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一個月后,李顯退朝回宮,韋氏親自迎接。李顯唉聲嘆氣,愁眉不展。韋氏微微一笑問道:“陛下今日散朝為何悶悶不樂?莫非有什么心病?”李顯長嘆一聲道:“我這病在天后那里。”韋氏問道:“這是為何?”李顯道:“如今,皇太后垂簾聽政,諸多事都不由朕做主。我的心里憋著一肚子的火。”韋氏聽罷,沉吟片刻兒道:“陛下最好能培養自己的勢力,只有這樣才能與天后抗衡。”李顯說:“讓我想一下。”就在李顯苦思冥想之際,韋氏眼前一亮,計上心頭,她給李顯出了一個主意:“陛下,家父韋玄貞現為蜀地小吏,若能予以重用封做侍中。那么朝中的元老大臣必然會倒向陛下這一邊的。”李顯聽了大感寬慰,這一晚有韋氏相伴,夫妻恩愛自不必說。有一回武后則天回老家省親,這么一去就是半個月。李顯見母后不在,于是上朝召集眾大臣議事。李顯朗聲道:“朕近日有大事欲和眾卿家商議。”眾人齊聲道:“恭聆圣諭。”李顯道:“近來朝中侍中一職無人問津,朕思前想后覓得一個最佳人選。那人就是豫州刺史韋玄貞。這韋玄貞做事干練,才華橫溢,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宰相裴炎出班極力反對:“陛下,臣有本要奏。”李顯道:“愛卿但講不妨。”裴炎朗聲道:“侍中一職關系重大,必須德才兼備之人方可勝任。韋玄貞本是蜀地一個小吏,素來無功績于朝廷。倘陛下對其予以重用,不免授人話柄,給人一種任人唯親之嫌。”李顯聽了勃然大怒道:“朕貴為天子,難道就做不了主了嗎?朕欲把社稷付與韋玄貞,又何惜一個小小的侍中?”李顯此事正在氣頭上,眾人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口口關心,似乎不很關心這件事。裴炎依舊極力反對:“老臣懇請陛下收回圣諭。”李顯不悅,道:“裴炎,你處處與朕掣肘,無非是仰仗天后的勢力罷了。有了皇太后,你就不把朕放在眼里了是也不是?”宰相裴炎道:“臣不敢。臣一心為國,豈有私念?”李顯道:“此事就這么決定了。退朝吧。”
眾大臣如蒙大赦,紛紛離去。次日一道圣旨便由欽差帶到了豫州,韋玄貞聽聞自己升官了,不勝歡喜。大兒子韋洵面帶憂慮之色,道:“父親切莫先高興,其中禍福難料啊。”韋洵分析道:“天后勢力龐大,素來說一不二,朝中依附者甚多。李顯當上了皇帝,根基未穩,在天后那幫人看來形同傀儡。所以我說,父親此刻升遷必非好事。我們需靜觀其變才行。”韋玄貞不同意,道:“你姊姊貴為皇后,我韋家都跟著榮耀。這次皇恩浩蕩對我予以重用,必是你姊姊的功勞。若干年后,我韋家便成為天下第一名門望族,那時誰還敢小瞧我?”韋洵見說服不了自己的父親,也便不言語了。沒多久,韋玄貞隨著欽差騎快馬,一路上曉行夜宿,行了半個月便到了神都洛陽。洛陽,繁華富庶。富商巨賈紛紛在這里定居,往往一擲千金購買豪宅。花街柳巷,當鋪賭坊那是遍布全城。韋玄貞到了洛陽,霎時便被眼前的繁華驚呆了。他先是覓了一家客棧住下,欽差則回宮交旨去了。次日韋玄貞被封為侍中。上朝時,眾大臣紛紛向他行禮,唯有裴炎那是不肖一顧,傲慢的不得了。韋玄貞也不生氣,把笑容整天都掛在嘴上。三天后,天后回朝了。裴炎當夜拜見了天后,把事情經過講述一遍。天后微微一笑:“李顯已經長大了,翅膀也硬了。看來我是老嘍。”裴炎見天后談笑風生猶如嘮家常,頓時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裴炎道:“此事如何裁決,請天后定奪。”天后道:“我自有辦法,你下去了吧。”五天后,天后下了一道旨意把韋玄貞流放了。這日李顯正與韋氏閑談,裴炎率領五百御林軍到了李顯面前。李顯嚇得面如土色,韋氏膽戰心驚。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