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043 特殊歲月
- 農家子弟
- 李拜一
- 2249字
- 2013-05-27 00:41:02
從那次以后,劉書記再也不敢有什么懷疑了,對公社的指示惟命是從,大煉鋼鐵全面鋪開。雙龍大隊共建了6座土窯,日夜冒著黑煙。一年多時間,附近山上的參天古木被砍光,到處是礦洞,家家戶戶的鐵鍋、鋤頭乃至門上的鐵鎖也被送進高爐,煉成了黑不溜秋的鐵塊。
有一首當年登在報紙上的詩,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婁新等地大煉鋼鐵的情況。詩是這樣寫的:
婁新是個好地方,
山青水秀多礦藏;
男女老少齊動手,
煉鋼是大王。
千座高爐平地起,
萬眾齊心斗志昂;
試看神州無限好,
最美我家鄉。
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究竟處于怎樣的一種亢奮和盲從狀態;煉鋼的場面又將是怎樣的火爆、宏大與驚心!
李模立一向工作積極,這次自然也不會落后于人,天天帶著本隊社員奮戰在煉鋼第一線。但他雖然積極煉鋼,也不再提種田的事,心里的顧慮卻沒有消除,而且與日俱增——才幾個月光景,人均糧食已由開始時每人每天6兩米,2斤紅薯降到4兩米一斤紅薯,眼看就要無以為繼了,別說三年,怕是一年也難以堅持,到時候那么多人沒糧食吃,該是怎樣一種可怕的場面?
“必須給自己和社員們留條活路!”李模立提醒自己。
一天傍晚,李排長收工后沒有回家,而是去大隊找了劉書記,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劉書記有了前次的教訓,再沒有膽量向上反映,又覺得模立同志的擔憂確實有理,他嘗過餓肚子的滋味,完全可以想見那么多人沒飯吃會是怎樣一種情景,但他仍然抱著一線希望,仍然相信牟書記的話是對的——連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抗美援朝也勝利了,社會主義建設一日千里,祖國形勢一片大好,我們黨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他還是相信上面的政策是對的,糧食是有的,煉好了鋼鐵,趕超了英美,國家富強了,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會有,還怕沒有糧食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多說幾句——關于公社的那個牟書記,有必要做個簡單的交待:他叫牟政通,是一名南下干部,陜西人,1946年入的伍,隨部隊從北打到南,直到建立了新中國,才脫下軍裝轉業的。他不去城里享福,也不回家鄉發展,卻留在了湘西南的偏僻地方受累,由武裝部長當到書記,是做出了貢獻又有很高威望的。因為年輕氣盛、積極進取,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就難免有些自以為是和剛愎自用,對上級的指示衷心耿耿,對公社的事務也盡心盡力,是說一不二、一手遮天的那一種。正因為如此,他的仕途也就很是暢通,只當了三年多公社書記,便提升到縣革委會任副主任去了。后來遭遇“湘江風雷”,于派系爭斗中不幸死于非命,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者,也給他的人生奏響了一曲悲壯的挽歌。這挽歌不單屬于他個人,而是整個時代,因而也是載入了史冊的。
李模立不是黨員,又沒有文化,對理論上的問題和上面的政策不甚了解,對劉書記的話更是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但他固執地認為,不種糧食是不對的,共產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首先必須有飯吃。現在已經快沒飯吃了,共產主義卻不知還在哪里,怕是等不到共產主義到來人就餓死了。但他這些話只能爛在肚里了——不能跟劉書記講,講了劉書記也不會聽,聽了劉書記也確實沒有法子——看來還得靠自己。他想,我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想辦法管住自己那個小隊再說。
從第二天起,李排長偷偷采取了二項措施,一是節糧,二是種作物。凡上面發下來的糧食等物,只用一部分伴了雜糧和菜葉熬糊吃,其余的留下來,打發專人看管,沒他的話任何人不準動。為此惹得一些人不滿發牢騷,但他我行我索不理踩。
與此同時,他開始用早晚時間帶著人在附近復種撂荒了的土地,并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種上了地瓜、南瓜、土豆等高產農作物。那些明白一些勤快一些的鄰居紛紛效仿,只有少數懶惰而糊涂的人無動于衷,并說些“沒事找事”,“傻氣”之類的風涼話。
其實,李模立不知道,他的這些做法早就有人反映給劉書記了,是劉書記在暗中支持和保護了他,才使他那種在當時看來嚴重違反上級規定的不合時宜的做法得以繼續。
沒過多久,李排長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每人每天的定額由四兩變成了二兩,隨時有斷供的可能!公共食堂亂成一片,現有的一點糧食根本無法下鍋,人們早已無心煉鋼,都聚集在食堂前要求分糧,有的甚至動手搶糧。
雙龍大隊已經有3個隊出現分糧搶糧的事,大隊干部已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默許將糧食按人口分發,任其用食堂的工具自行煮食。許是由于天高皇帝遠,或者別的不可知的原因,上級終究沒有派人來干預。人們拿著那一點口糧,心里無比恐慌,紛紛上山找吃的,像野豬一樣,野果、野菜、草根、樹葉,幾乎被吃光。
不久,更壞的消息傳來,因中原等地連旱數月,糧食大量減產,有的甚至顆粒無收,被浮夸的產量和無限拔高的上繳任務像美麗的肥皂泡一般驟然破滅,“打老鼠”(反瞞產運動)收上來的糧食杯水車薪,國家再無糧可撥,不少地方出現了餓死人的可怕情況。五峰公社和雙龍大隊也不時有人因饑餓和疾病而死。死去的人有的骨瘦如柴,有的肚大如鼓(因吃了米糠、樹葉、觀音土等不易消化的東西所致),樣子悲慘。更多的是浮腫,身上一按一個坑,臉上油光锃亮,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吃大食堂變胖了呢。三隊的張權因吃了谷糠和觀音土,屙不出屎來,難受得用手指和樹棍去摳,最后還是憋死了。
本來,對于山村農民來說,地里有莊稼,幾個月就能成熟;山上有物產,每年一個輪回,隨便種點什么,采點什么都能充饑,一般的水旱災害是餓不死人的。
但這一次來的,主要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人們真的以為那些年許多地方糧食畝產已超萬斤,國家存糧多得吃不完了,可以“掛起犁耙吃三年”;于是全民煉鋼,趕英超美,結果是田地荒蕪,思想麻痹,突遇旱災,措手不及……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段特殊的歲月,凡是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都會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的印痕,永遠不能抺去。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