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昔日英豪(1)
- 暗器之皇
- 江湖夜語
- 2127字
- 2009-09-25 18:15:58
大嗔和尚虬髯抖動,陷入往事的回憶中:“灑家乃是燕趙人氏,自小得恩師傳授十三太保橫練,少年從軍積功而至將軍之職,身經百戰鮮少敗績,卻是性子驕狂,聽不得他人之勸。”他看了看大悲禪師,欲言又止。
大悲禪師微笑道:“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師弟為昔年之事夜夜懺悔,便說與小施主聽罷,也可減你心中歉疚。阿彌陀佛。”大嗔和尚合掌道:“多謝師兄指點。”轉頭對唐缺道:“小施主,你師傅可曾向你提起過凌戰野其人?”
唐缺搖頭道:“先師傳劍六年,從未提起過自己的來歷,直到先師仙逝之后,唐缺才從先師遺書中知道他竟是長白掌門。”大嗔和尚和大悲禪師都驚訝道:“這是為何?”
唐缺雖然對大嗔和尚并不熟悉,但大悲禪師名播海內,那是舉世敬仰的佛門兩大神僧之一,另一位就是少林方丈天松大師。大悲禪師武功卓絕那是不用說的了,難能可貴的是他身為佛門禪宗領袖,在佛教中的地位尚在天松大師之上,卻一直行腳天下,救度世人。尤其是閩南一帶,百姓都視他為萬家生佛。
對這樣的大德高僧,尤其是剛剛救了自己性命,唐缺覺得隱瞞簡直就是一種罪惡,因此也不掩飾便娓娓把端木遠六年傳劍,為了培養自己單劍挑戰天下劍道高手,最后傷重難愈撒手人寰的情由一一道來。也沒有隱瞞自己是唐門弟子,如今已被本門暫時逐出門戶的事情。
兩位僧人聽了唐缺的故事,一個是扼腕嘆息,一個是虎目含淚。大悲禪師嘆道:“端木掌門劍法通神,俠肝義膽,不愧一代大俠劍術宗師,雖然英年早逝,但也是求仁得仁,以身殉道。著實可敬,小施主不必太過悲傷。”說罷望了大嗔和尚一眼。
大嗔和尚對大悲禪師點頭道:“師兄深意,大嗔知道了。”便對唐缺說道:“你師傅難道連你師母都未曾提起過嗎?”唐缺答道:“師傅遺書中說師母去世快二十年,只有師傅的愛女比我大上一兩歲,現在應該在長白門中。”
大嗔和尚虎目中兩行淚水撲簌簌落了下來,口唇顫動,這鐵塔一般的僧人竟是哽咽的說不出話來。大悲禪師低聲念佛垂眉閉目,面上也露出悲傷之色。
唐缺又驚又疑,卻是不好發問,大嗔和尚情緒略微穩定后才道:“你師傅之死,卻有小半是我之過……”
原來大嗔和尚俗名凌戰野,本是河北農家子弟。他自幼天賦異稟力大無窮,八歲時與同村的孩子放牛,一只牛犢被牛虻咬了,驚得亂跑差點撞到他的同伴,卻被他抓住牛尾一把拽住。當時被一路過老者看見,十分驚訝他的天生神力,動了愛才之心要收他為徒。
這老人看準了孩子好玩好奇的天性,當場露了一手開碑碎石的功夫,把當時還是叫凌小牛的大嗔和尚引得羨慕無比。那老人趁熱打鐵,讓凌小牛領了他家去。
見了凌小牛的父母,老人當場掏出大把銀子,莊戶人家哪里見過這等豪闊的手面?凌小牛的父母一看老人家衣著光鮮,滿面正氣,身邊前呼后擁,高頭大馬。這等樣的人物要收自己兒子做徒弟,那是一步登天的好事情,哪有個不愿意的?都是點頭不迭,喜歡得話也說不出了。
那老者當下提出要帶凌小牛回去,但武功學成之前一年可回家探親兩月,凌小牛父母也忙不迭的答應了,學門手藝都要學徒三年,何況學武?俗話說窮文富武,自家連文都窮得學不起,何況學武?只有凌小牛三歲的嫡親妹子舍不得哥哥,抱住哥哥的腿死活不肯放手。
雖然父母妹子難舍難離,凌小牛還是跟著新拜的師傅去了山西大同,原來那老人不是別人,卻是當時武林中大名鼎鼎的大俠‘撼天掌’楊鐵衣。
這楊鐵衣成名已久,且是將門之后,祖上是名垂千古的大宋楊家將,楊家將世代忠烈,與一般武林世家不與官府交往的不同就是秉承了‘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傳統,世代都在朝廷為官。
楊鐵衣年輕時游俠江湖,憑著一雙鐵掌和一身外門硬功闖下了偌大名頭,中年為官入朝,在軍中也是屢立戰功,臨到老來告老還鄉可謂福壽雙全,唯一的遺憾就是膝下幾個孩子都不是練武的材料,雖然楊家絕學不虞失傳,但沒有一個傳人總是心中怏怏。
老將軍偶然遇上了凌小牛,當真是如同撿到一塊至寶一般,歡喜之極,要知道好的徒兒比好的師傅更是難尋,凌小牛骨骼堅韌天生神力,實是修煉外功的渾金璞玉,絕佳的好材料。當下便傾囊相授,又為他取了個大名,便是凌戰野。
凌戰野也是不負師傅之望,十年功夫便把十三太保橫練修到了十二層,離大成境界十三層僅有一步之遙,大摔碑手的掌力更是猶勝其師,唯一就是天性不喜練槍,兵器上學的是當年老令公楊繼業的金背砍山刀法。十八歲出師之后,便遵了師傅之命,投入軍中想要建功立業,圖個封妻蔭子。
當時本朝開國未久,韃子雖然被趕出關外,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邊關戰事極多,可謂狼煙處處,居住邊關的百姓常常慘遭荼毒,動輒是毀家滅村的血淚慘劇。
年輕氣盛的凌戰野初到關外,被眼前的慘景燒得雙眼通紅,一班同時入伍的同袍也都是血氣方剛的大好男兒,其中便有日后和他并稱關外兩大悍將的鐵漢青,現在的丐幫幫主鐵骨神丐。一群年輕人慷慨激昂寫下血書,雪片也似的遞到了大帥帳中,紛紛請戰。
領軍大帥乃是一代人杰,對標下這幫年輕將官的熱血十分贊賞,雖然當時這些年輕人的軍階都不高,但大帥目光長遠,常道江山代有人才出,昔日的沙場名將終有老去之時,若不放手讓年輕人積累經驗,將來的江山誰來扶保,百姓誰來衛護?
不過他標下英才太多,大帥不由搖頭苦笑,英才少了固然不好,太多了卻也要費一番思量,到底讓誰領兵出戰,卻是躊躇不決。
后來還是監軍宦官出了個主意,便讓眾人帳前演武,勝者可領一軍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