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之所以同意讓蘇允堂一同前去,是因為他知道蘇允堂和自己兒子之間有一些矛盾,所以他想借著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兒子和蘇允堂多多接觸,盡可能地消除兩個人之間的矛盾。
不過,如果李青云知道蘇允堂有多么痛恨李斯年,并且后來差點兒因為蘇允堂的行為導致與吐蕃的議和破裂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此安排。
儀鳳三年十二月中旬,大唐和吐蕃按照約定,雙方各只帶一千人,于赤嶺會晤并舉行議和談判。
談判第一天,雙方都沒有提出各自的要求,只是在一起談論起各自的歷史以及雙邊交好的歷程,以此來暫緩雙方在之前水火不容的形勢。
到了第二天,雙方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討價還價。
一開始,在罷兵的提議上雙方都達成了共識。但是涉及到領土問題,雙方就都開始漫天要價起來。
“吐蕃軍隊必須讓出樹墩城并且退到積石山以西,歸還我大唐在吐谷渾東北部的領土!”婁師德義正言辭地對論贊婆說道。
論贊婆也精通漢話,所以在談判時根本不需要翻譯。他聽了婁師德的要求,搖了搖頭,道:“我們吐蕃只能保證戰前你們大唐實際控制的區域,其他的地方,我們吐蕃一寸都不會讓!你們漢人不要太貪婪,以你們現在的兵力,守得住這么大的地盤嗎?”
“這不是守不守得住的問題!吐谷渾曾是我大唐藩屬,十五年前你們吐蕃卻蠻橫侵略吐谷渾,強行將其吞并。此等行徑,與那些蠻夷有何區別?”婁師德不卑不亢地說道。
論贊婆聽了冷笑道:“真是好笑啊!你們大唐東亡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西并高昌龜茲等小邦,北滅突厥各部。現在我們吐蕃不過是憑借實力吞并了吐谷渾,你們大唐卻橫加干涉,難道你們不覺的臉紅嗎?”
婁師德不以為然地撇了撇嘴,說道:“從法理上來講,吐谷渾是我大唐藩屬,自吐谷渾簽下藩屬盟約的那一天起,吐谷渾的國土就受我大唐的庇護,所以現在,我們有權向你們吐蕃國索要吐谷渾的失地。從情理上來講,吐谷渾就是與我大唐結義金蘭的異姓兄弟,義弟家里面遭了歹人,被洗劫一空,作為義兄,難道不該站出來為自己的義弟主持公道嗎?”
“哈哈哈!真是精彩的詭辯!那好,如果你們有那個能耐,就搶回去好了!反正我們吐蕃是絕對不會將吃進嘴里的肉吐出來的!”論贊婆不屑地說道。
正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婁師德被論贊婆嗆得一時間竟有些語結,面對如此無賴的談判方式,縱使是進士出身的婁師德也不知如何應對。
這時,坐在一旁的李斯年見婁師德陷入窘境,于是他便開口對論贊婆說道:“這就是我大唐和你們吐蕃國的區別!我們發動的戰爭都是先禮后兵,就拿高句麗來說,自其建邦以來,侵暴鄰國,殘虐其民,且聯合靺鞨多次侵擾我大唐國境。起初,我大唐寬以待之,熟知此東夷以為大唐服軟,對大唐邊境的侵擾更是變本加厲。此等暴戾之邦,怎可留在枕邊為患?突厥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在我漢土北境為患幾百年,屠戮了多少漢民?但是大唐依舊能在開國初期與其修好,并歲貢于突厥十二年,但是這十二年換來了什么?換來的是突厥人對我大唐百姓更加肆無忌憚的踐踏!此等野蠻之族,不除之難解心頭之恨!至于西域番邦,多是我大唐藩屬,正所謂長兄如父,家中小弟不懂事做了壞事,長兄要教訓一下小弟難道還有錯嗎?”
“哼!真是一個比一個更能詭辯!”論贊婆冷笑道。
李斯年可不會理會論贊婆說什么,他覺得這種時候不應該以理取勝,而是以氣勢壓迫對手。他一下子站起身來,一身凜然正氣道:“我大唐乃是禮儀開化之邦,我們漢人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取締了奴隸制度,大唐建國以來,大興科舉,普天之下再無世族寒門之別。百姓之開化史無前例、繼往開來;民風之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見大唐開化超凡,不然,為何就連你們吐蕃與我大唐議和,要用漢話談判?”
論贊婆被李斯年這么一通狂轟濫炸下來,心中竟有些焦躁起來。但是還沒等他做出任何回答,李斯年就再次氣勢凌人地說道:“今大唐與吐蕃大起干戈,屠千萬人于河湟。天子仁德,不忍見到兩國百姓妄送性命,于是想與你們吐蕃化干戈為玉帛。如今大戰方歇,但是你們吐蕃卻一再逼迫,真以為我們大唐無人了嗎?大唐境內共六百三十四府,每府平均千人,光是府兵就有六十三萬人!中央南北衙與東宮六率兵力總計二十萬人,九大節度使府下兵力足有四十五萬!此外,我大唐人丁興旺,如若真是滅國大戰,只要天子登高一呼,一夜之間還能召集百萬帶甲猛士,你們吐蕃有信心以一己之力與我大唐傾國之兵來一場絕世大戰嗎?”
其實,在歷史上,大唐兵力最多時也不過一百二十萬。李斯年如此夸張的說辭,完全是為了以氣勢壓住吐蕃人,從而將談判的主動權緊緊地握在己方手中。
但是,在李斯年盛氣凌人的強壓之下,吐蕃人也的確開始有些遲疑了起來。論贊婆對于大唐這個吐蕃最大的敵人還是比較了解的,此時大唐有六千萬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實力以及文化實力都遠勝吐蕃。而吐蕃人口不到四百萬,且高原寒苦的地理環境一直就是抑制吐蕃國力發展的最重大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吐蕃國力看似強盛,實際上經濟文化實力十分薄弱。所以,走下高原侵略農耕文明,掠奪更多更肥沃的土地來發展自己的農業經濟,是吐蕃國力發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