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信件
- 劍志長空
- 金君燮
- 2079字
- 2016-09-18 16:41:32
糧草運到黃河北岸以后,李斯年按照計劃,又釋放了一千名俘虜。這一千名俘虜如蒙大赦一般倉皇北逃,但是這也引來了剩下的那些俘虜的騷動。
剩下的俘虜中,大多數人一直以來都十分努力地為唐軍做著事情,到頭來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卻先被釋放了,這讓他們感到十分的不滿。
不過,李斯年有豈會在意這些將死之人?
李斯年等人與辛承嗣的代表簡單地交流了一下共同防御事務,然后就著手建設營寨事宜。
半天的功夫過去,與南岸莫門鎮相互策應的營寨拔地而起。然而就在剩下的吐蕃俘虜們期待著獲得釋放之際,唐軍士兵們卻將他們帶到了黃河邊,并要求他們將身上的衣物脫下來。
此時正值深秋,高原地區已然是天寒地凍,但是面對唐軍刀戈的威脅和對獲得自由的希冀,吐蕃俘虜們還是乖乖地照做了。
唐軍們在蘇儀的指揮下很快就收繳了俘虜們的衣物,蘇儀冷笑了一聲,然后對唐軍將士們下令道:“上箭!”
只見早有準備的唐軍弓弩手在蘇儀的號令下,紛紛滿弓上弩瞄準了渾身赤露手無寸鐵的吐蕃俘虜們。唐軍的這一舉動頓時引起了吐蕃俘虜們的恐慌,俘虜們這才知道這一次唐軍并不會釋放他們。他們身后是湍急狂嘯的黃河水,面前是已經準備就緒的唐軍弓弩手,就等蘇儀一聲令下,萬箭齊發。悲涼、憤怒、絕望等等各種情緒在俘虜們的內心中彌漫開來。
此時俘虜們亂成了一鍋粥,不知是誰喊了一句:“橫豎都是一死,跟他們拼了!”
然而,蘇儀有豈會給這些手無寸鐵的吐蕃俘虜們反抗的機會,只見他大手一揮,喝令道:“殺!”
弩手扳動了扣機,弓手放開了箭羽,連續不斷的箭雨將這些絕望中狂躁的吐蕃俘虜紛紛射倒在地,而那些漏網之魚們也在接近唐軍后,被唐軍的陌刀無情的斬殺了。
當然,還有一些不敢反抗的俘虜則是跳入滾滾黃河,不見了蹤影。不到一刻鐘,在唐軍的屠殺下,一千俘虜無一人生還。事后蘇儀叫人清點了一下人數,被唐軍射殺砍殺的俘虜足有九百余人,還有一百來人跳入了黃河,不見了蹤影。
由于高原地區氣候寒冷,這些吐蕃俘虜們又沒穿衣服,而且此處地勢起伏,水流湍急,所以跳入黃河的俘虜們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可能。
隨后,蘇儀按照原定的計劃將俘虜的尸首投入了黃河當中。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唐軍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探馬刺探吐蕃軍隊的動向和搜尋唐軍殘兵。
自吐蕃糧營被李斯年等人攻破以后,分散在各處圍剿唐軍殘兵的吐蕃各部也紛紛向西北和青海一帶退去,幸存下來的唐軍殘兵們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不到七天的時間,李斯年所部就已經收攏了七千多唐軍殘兵,總人數已然達到了一萬人。
攻破糧營后,李斯年就派人前往鄯州稟報戰果。這段時間里,他又派人和樹墩城守軍取得了聯系。
再說鄯州,李敬玄在逃到鄯州后就一病不起,大有郁郁歸天之勢。直到李斯年從前方傳來攻破吐蕃糧營的捷報,李敬玄的病情這才有了一點好轉。
此刻,李敬玄靠坐在榻上聽著行軍司馬匯報李斯年所部的消息,得知李斯年在前線又立奇功,李敬玄慘白的臉上竟略顯出一絲紅潤。
聽完司馬的匯報,李敬玄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我這老朽實是不如他啊!”
“大帥,這件事咱們要上報朝廷嗎?”行軍司馬問道。
李敬玄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要匯報了!如此功績,足以名垂青史!老夫雖然迂腐,但也并非不嫉賢妒能之小人!而且,如果沒有李青云父子的力挽狂瀾,這次大敗將更加慘烈。你就如實向朝廷稟報就好了。哎,都怪老夫昏庸無能,只能靠這些年輕人的功績挽回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行軍司馬面帶凝重,雖然李敬玄沒有軍事指揮才能,但是他的為人卻讓人十分的敬佩。李敬玄掌管朝廷選事多年,期間雖然也有過拉攏黨羽、任人于親等行為,但是總體上還是比較公正的。拉攏黨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任人于親時也不會任人唯親。那些李敬玄提拔上來的與他有親屬關系的官員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所以高宗雖然對李敬玄有所不滿,但是也沒有因此責難他。
“大帥,李參軍雖然年少有為,為我軍搏回了一些顏面,但是如果沒有大帥在后方支持……”話音未落,李敬玄打斷道:“好了!不要再恭維老夫了!老夫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如實向朝廷匯報便是了!”
就在行軍司馬離開了李敬玄的臥房,要派人向朝廷匯報戰況之際,李斯年又派人給李敬玄送來了一封親筆信。
行軍司馬不得不再次來到了李敬玄的臥房中送達李斯年的信件。
“大帥,李參軍果然是有情有義之人。立下這么大的功勞還不居功自傲,實在是年輕俊才中的楷模啊!”
李敬玄用顫抖的雙手無力地捧著李斯年的書信,上面的內容讓他深受觸動和感激。
李斯年的信中大致寫道:
承蒙李尚書提拔,斯年方就今日之績。然我大軍昔日驟敗,實非戰之罪也。吐蕃厲兵秣馬數載,欲破我軍久矣。尚書大人方至河湟不年,吐蕃趁我軍心未定,大舉侵事。忽聞尚書大人染病臥床,心有所念,書以絮之。還望尚書大人早日康復。
我部由五百猛士,再入吐谷渾,收攏殘兵,大破吐蕃糧營,召集散兵萬人,與辛忠武之莫門立于黃河之南北,據黃河之險,保障通路。樹墩城以東再無吐蕃,望尚書大人再度出兵,鎮守久土,策援我部。
樹墩城有精兵積石,后有我大唐雄兵以鎮,縱然吐蕃集百萬兵,亦不可凌。
久戰傷民,吐蕃亦無曠日之力。議和乃最終之道,輒須我軍于前線扳回一城,方可談判得資,不落下風。
尚書大人應振奮而起,力挽我軍傾頹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