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體導讀:
高漸離回答第一個提問:你什么時候知道荊軻要刺殺秦王陰謀的。
答:我是在公元前232年,知道荊軻要刺殺皇帝的,那天全因為騎林的緣故。
正文:
一騎林
公元前232年,春,在燕國首都薊都。王內城國賓館黃金苑中。
一處戒備森嚴的院落中,廳堂中,圍著酒席坐著三個人。
兩人對面而坐,一人打橫。
相對而坐的一個叫荊軻,一個叫騎林,打橫的叫高漸離。
三人年齡相仿都是40來歲的壯年。
其中荊軻道:騎林,你別扳著臉一言不發,我知道你的心思,你覺得你特委屈,你也生氣我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站著說話不腰疼,所以你不理我,是不是這個道理?
騎林一臉怒容,沒有任何反應,眼睛抬也不抬的,不看荊軻,只是盯著桌幾的酒菜。既不說話,也不動筷子。
荊軻又對高漸離道,方士,你說他心里是這個意思吧?
高漸離道,騎林將軍后日就要被斬首,心情不好是應該的,我不知道荊卿非要拉著他陪你喝酒話家常為啥?
荊軻道,我只是不想他窩囊的死,想給他臨死找個墊背的。
高漸離道,此話何意?
荊軻又看著騎林道,你覺得你慘,特冤,好像世界都欠你的,沒人有資格和你喝酒。所以你要耍性子,那我說,我比你更慘更冤,那我兩是不是可以喝一個。
然后荊軻有指著高漸離道:方士的人品你信的過吧,讓他來作證。如果我不比你更慘更冤,那我抬腿就走,留下你自怨自艾。否則,咱倆就像爺們一樣,在這一天就痛快的喝酒,把心中委屈,不服說清楚,別像個怕死鬼那樣愁眉苦眼。
騎林終于說話了,誰怕死,我就看不慣你你這小人得志的作派。
高漸離道:荊卿只是一個馴馬的馬夫而已,現在居然是燕國的上卿,居住在國賓館黃金苑,身邊還有很多公主,我想沒有天下掉餡餅的事吧?我們就聽聽荊卿他有多慘,多冤。怎樣,騎林將軍?
騎林不說話了,將信將疑的看著荊軻。但還是氣鼓鼓的。
荊軻道,騎林,你是冤,一是為了燕國而死。但這起碼是有事有起因,雖然是為了燕國,但畢竟你手下人殺了你主子樂游全家。
荊軻接著道,第二,就是你英年早逝,你后天是要被殺了不假,現在太子已經派人給你家里送信,后天你家里人就會來替你收尸,但你也是只是挨一刀而已,又是死在親人手里,死后也能很快在九泉與逝去了親人相見。而我呢,別看高漸離是我的知己好友,但我這事漸離一點也不知道,他只是有點疑問而已。
騎林雖然沒有吭氣,但眼神顯出是引起好奇了。
荊軻道,好吧,我說說我的冤屈,這是我第一次和人言。我是衛國人,和燕國沒有一絲一毫的瓜葛。我雖然在20歲的時候就發誓,不破暴秦,誓不為人,但我絲毫沒有想到我的結局是這樣的,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但我只能這樣。
荊軻接著道,好吧,我要自己喝一杯,不喝這杯,我都不能說出我的結局、
荊軻全飲了一杯道,我的結局就是不久的將來,多者三五年,少則一二年,要被秦國士兵大卸八塊,全身寸刮,渾身筋骨都將變成肉糜,被分享于眾人或眾狗,死后也沒有片血片肉片骨能葬身于地下,我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那個世界,我還能進去嗎?
荊軻說完,高漸離,騎林都驚呼了一聲,“啊”。那個時代的人,對逝世后進地底九泉之下,見列祖列宗是深信不疑的。因此說死后無葬身之地,也是當時最惡毒的詛咒。
尤其荊軻的知己好友高漸離,更是眼含熱淚了。
高漸離用拳捶桌幾道,荊軻,我猜你在這好吃好喝、美女環伺就沒有好緣故,你怎么能去做莽漢屠夫的勾當?
荊軻頭也不扭的回答道,我也是被形勢所逼,被田光和太子架在鍋沿了。不能不跳這油鍋。
隨后荊軻又拿起空杯子道,怎么樣,騎林將軍,我有資格和你喝一杯了吧?
騎林手哆里哆嗦的拿起杯子和荊軻碰杯一飲而盡后道,你這是要刺殺秦王啊。
荊軻笑道,你們果然是行家,一聽這秦朝刑罰就知道我要干什么了。
騎林道,想要刺殺秦王,六國有志之士想了百來年了,你確定你能靠近秦王身邊嗎?
荊軻道,確定。如果騎林將軍想要聽究竟如何行事,那我就請高漸離暫退,因為太子一再叮囑我,不能再于他人言說這個事。現在天下知道這事的就四個人。為了維持這個數,田光自殺了,就為了我能補進來。不瞞將軍說,我之所以敢和將軍說,也是因為將軍是個待斬的死囚。
高漸離站起來,就要退下。
騎林揮手道,我相信上卿,所言非虛。因此不必在和我說詳細籌劃,只說你們能說的大概就行,到底是想怎樣刺殺秦王,如專諸刺殺吳王撩,還是曹沫劫持齊桓公?
荊軻道,是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威脅他退還六國的土地,記這,是六國的土地,讓他起下最大的誓言,立下最大的詛咒,否則就殺了他。
騎林道,明白了,這種效果最好,太子這是要坐天下的主人,為天下出頭。
荊軻道,不全是,秦王做成這個偉業,天下就奉秦王為帝。周天子已經沒有了,秦國接替周天子。太子也就是頂多做個齊桓公。
騎林道:嗯,這樣秦王有什么理由拒絕呢,無非就是退出三晉一些土地,卻能得到整個天下。
荊軻道:秦國這個雜碎,思維不是常人所能猜度的,太子在秦國時就想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秦王拒而不見,也不答復。
騎林道,秦國一是不想退出土地,二是怕被六國騙。
荊軻道。對,有這個原因。
騎林道,刀架脖子上,我想不到秦王拒絕的理由,這比殺了秦王強,殺了他只能用下贏成驕。
荊軻笑道,果然是大內行,一眼就能看出好多步。
隨后荊軻怕高漸離不明白,就對高漸離道,贏成驕就是秦王贏政的同父異母弟,唯一前秦莊襄王的兒子,現在避難趙國,殺了贏政,可以以立他為秦王的旗號殺向秦國,以此擾亂秦人軍心,但這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想必秦人會立別的宗室的,他爺爺秦昭王的后代不少呢。
高漸離道,明白了,那秦王八成要立誓保命。
荊軻道,是的,只是不知道秦王能效齊桓公那樣遵守誓言嗎。?
騎林道,贏政即位以來,一直講道德,講誠信,講承諾,甚至還全國發文獎勵寡婦守貞潔,我看他能守誓言。
荊軻道,但愿吧,這些都不是我要考慮的事了。
過了一會道。騎林道,你是犯了秦國的劫王殺駕的最重罪,但你能隨后自殺啊,沒必要等他酷刑,
荊軻道,我劫持完秦王,讓他發誓立約,完成我的心愿,隨后我就自己嘎巴自殺了,贏政的氣往那撒,贏政的臉往哪放?
騎林道,說的也對,太子也是要你在哪等著以酷刑而謝罪嗎?
荊軻道,我這么大人了,難道這些因果關系還不知道嗎?太子是否也希望這樣,太子沒說,但反正太子沒攔著,只是一個勁謝我。
騎林嘆了口氣道:只是我還不明白,以先生之才,太子怎么讓你去干這種屠夫莽漢應所為的事。
荊軻道,還不是田光那個老兒做的好事,他說這事非我莫屬。
騎林道,那你可以拒絕啊。
荊軻道:我已經進了田光的轂中,沒法拒絕的,他向太子推薦完我,就自殺向我謝罪了。
騎林,高漸離都啊的一聲。
隨后他們不約而同的感嘆道,我們只是以為田光以死推薦你代替他做燕國的上卿,真相原來這樣啊。
荊軻苦笑道,我如果要后悔,應該悔不聽狗屠之言,他當時不讓我結交田光這樣的權貴。我沒聽,我本來是對他這個到處招募死士的老頭有所提防的,他送的美女,房子,金錢我一概不要,沒想到他使出無賴的一招,以死謝罪,用自殺隨后留書信來懇求我答應去做這個事。
騎林驚訝道,原來你并沒有當著田光的面答應啊,那你可以不理他啊。
荊軻道:當時一時抹不開面子,我就滿心不情愿的答應了。想后悔已經晚了。
騎林哈哈笑道:我敬你一杯。
這是騎林主動和荊軻敬碰的第一杯。
高漸離道,既然如此,那太子丹應該制止啊,他難道不知道這對荊卿來說,簡直就是焚琴煮飯啊。
荊軻道,太子丹只想劫持成功,因此田光說只有我能做,太子丹馬上就問我愿不愿當此重任。面對田光的以死推薦,我能說出口——不嗎?
高漸離道,說不怎么了,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騎林道,這是萬劫不復的事,不吭氣也可以,太子也就明白了。
荊軻道,在我意志最消沉,最沮喪的的時候,是田光喚起了我,讓我一下子步入燕國的最高層,我相信田光是要誠心推薦我做上卿,輔助相國鞠武的,這是見太子之前就和我約定的。只是不知道太子如何說動了田光,田光轉而推薦我去做刺客。面對田光自刎的謝罪和舉薦,我說不出口,不字,我也不能沉默,我只能慨然而允,而且還要裝的很豪氣和快樂。
高漸離道,這是趕鴨子上架,強人所愿,非君子所為,我去找太子去。
荊軻道,我早就應允了,你來這一出,你這不是要我失信于人,讓我現在就無法立于這個世上嗎?
騎林道,太子何嘗不知道,太子多聰明,他只是裝糊涂。看他送你多少宗室貴女就知道了。我們都納悶,太子為什么這樣厚待一個寸功未立的外國人,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荊軻道:我是傻子嗎?這是打一下,再喂一塊肉的事嗎?滿黃金苑,我就是一個待宰的豬,他們都是養豬人,包括那些公主。
高漸離道,你這樣說不公平,公主也是無辜的,他們都是誠心而嫁。
騎林道,方士你太老實了,上卿這樣說,無非要表示冤情比我重一些而已,難道他真討厭那些美女嗎?
荊軻哈哈笑道,騎林,你真聰明。
隨后荊軻又道,你是貴族出身,身邊從來不乏美女,難道你看我是庶民出身嗎?會迷戀這個?我告訴你,我的貴族身世只比你長,不比你短。而我父親還就是衛國的上卿,雖是小國,但也正經八經是周天子分封的。換成你,讓你千刀萬剮,然后身邊給你好多美女作為犒賞,你能樂意嗎?
騎林道,我不樂意。
高漸離道,荊卿,你不樂意就對太子說,何必向公主們發泄怨氣。
荊軻笑道,你這笨拙拙舌的,真讓人會誤解,我向公主發泄什么了?我連他們的衣服碰都不碰,一點也不耽誤她們嫁人。
高漸離道,可是她們是太子許配給你的,你連衣服都不碰。不是把你不滿轉嫁給公主們了?
荊軻道,我天天帶她們各處游玩,哄她們開心,我一個將死無葬身之地的人,做到這一步已經可以了吧,難道非要把她們變成孤兒寡母才是對得起她們?
高漸離嘆了口氣道,說不過你,但你這樣做,我不贊成,但我也說不出理由。
荊軻道,那騎林你認為呢?
騎林道,什么時候發動?
荊軻道,我本來建議馬上就發動,趁現在趙國尚能和秦國抗衡一二的時候。但太子非要等趙國大敗的時候,再發動。
騎林道,當然要等趙國大敗,否則趙國緩過了一口氣,肯定燕國要遭殃,中狗咬不過大狗,肯定掉頭咬小狗,何況他們還念念不忘,燕國舉國伐趙的事。
荊軻對騎林誠懇的道,一直說我,我的冤情雖然比你大,但畢竟你是迫在眉睫上了,怎么好意思讓你總說我,你也說說你自己。一吐為快吧。
騎林道,比起上卿的,我算什么了。
三人這是已經喝酒半天了。
最后在荊軻,高漸離再三的追問下
騎林道:我早就該死了,那次燕國舉國伐趙,我就該死了。所以我不怕死。只是我心中是有一個大委屈的事,從來沒有和人說過。因此剛才一直憤憤不平。
荊軻,高漸離道,那就說說吧。
騎林道,等會再說,我還在理你的事,雖然和我沒有關系了,但能看見燕國有希望存活下去,我的家族能幸存下去,我也是死也安心的。
荊軻一跳拇指道,這才不愧是燕國三大虎將之一。
騎林道,我知道你一直給我帶高帽,不就是看中我那三千精兵了嗎?
荊軻道,我不說假話,那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你滿懷希望而死。我剛才不是說不讓你窩囊的死嗎?
騎林笑道,你怎么那么好?
在酒精作用下,騎林已經和荊軻開起玩笑了、
荊軻道,還有最后一個理由,就是不想讓你心不服口不服的而走,本來你就該服。
騎林大笑道,為讓我心服口服,你想了很多年了吧。
荊軻道,是的,上次過年聚會,你就應服我。
騎林道,你真是辯才,怎么能讓你去做刺客呢,老天真是瞎眼了。
荊軻道,我就要把理說透。
騎林道,那你說說你的理,就是刺秦的事,我總覺得還有點什么,搞不清,心煩,但我現在腦子亂,自己有點理不清了。
荊軻道,好吧,我來理理,以我來說,如果我不傻的話,就應該始終避免趙國滅亡,這樣就不會去刺秦,就不會去千刀萬剮。
騎林,高漸離都道這是正理。
荊軻接著道:正如太子所命令那樣,發動刺秦只有趙國大敗。傷了元氣的時候,那我要避免千刀萬剮,只能挽救趙國。而要挽救趙國,只能給趙國強援,首先燕國和趙國結盟。
騎林道,對,路子是這樣,但趙國和燕國積怨甚深,甚至超過坑殺了趙國四十萬的秦國,結盟是不可能的。
荊軻道,我只說理,不管能否做到。
騎林道,可以。
荊軻接著道,只有趙國和燕國這對宿敵結盟了,才能打動齊國,否則免談。
騎林道,對,是這個理,但齊國和秦國友好都四十年了,讓齊國去救趙國也沒戲。
荊軻道,燕國現在能有60萬兵,但精兵也就40萬,趙國有40萬,這80萬精兵,和秦國百萬精兵尚能抵抗一下,但依舊是打不過的。所以能挽救我命運的,只有拼命讓燕國,趙國,齊國結盟才行,而且很迫切,現在趙國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隨時崩潰都有可能。
騎林道,楚國呢?
荊軻道,楚國現在王權旁落,大政都掌握在景,昭,屈三大家族手里,毫無進取復仇之心,他們是盼的秦國和趙國天天打下去,和他們結盟,我連想都不想。我曾經在楚國待了十年,想鼓動他們背后從巴蜀攻擊秦國,但毫無希望。最后雙手空空的來到趙國。至于魏國,只剩首都一地,雖然還能湊上男丁20萬,但已經沒有了回旋之地,只能死守他們京城了。
騎林道,想沒想過兼并趙國?這也是結盟啊。
荊軻道,沒想過,我知道你們軍界都和趙國有大仇,自己都時刻想著吞并人家,怎么能讓人家放心來結盟給你亮出后背啊。
騎林把酒盞一推道,我告訴你,燕趙結盟門都沒有,如果你不計劃兼并趙國,那就等著千刀萬剮吧。
荊軻冷笑道,我們又回到幾年前過年聚會時那個話題了,看來我這邊也說完了,說說你那邊有什么機密事吧。
騎林道,好吧,我說我的事。
高漸離道,對,你怎么說,你早就該死了。還有什么大委屈的事。
騎林,燕國人,祖父是燕國名將騎劫,公元前284年騎劫作為主將戰敗而死于齊國,因此家族有點蒙羞,
騎劫的身死,這原委不能不說。因為這決定了六國后來的走向。當然這話就有點漫長、
這最早要從的公元前314年,發生的那件事說起。當政的是燕王燕王噲,當時任用了一個賢人子之為相國,子之把燕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民心歸附。燕王噲自嘆不如,就想學古代的先賢堯舜,要禪讓燕國給子之。這本事君王的一個無比信任的舉動,國相子之應該謙讓拒絕,如此兩讓,本是千古佳話。但子之一時貪心,竟然接受了禪讓。
仁德的但有些愚蠢的燕王噲就真正的把燕國禪讓給了子之。燕王噲命令地方官凡是三百石以上俸祿的都將印信繳回,再由子之頒行。子之南面行王事,燕王噲反而稱臣,并告老不理政事。這燕王噲真心實行禪讓,真是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畢竟堯舜的禪讓還只是傳說。
國相子之成了燕王,如此吃相難看的賢人,不在受人尊敬愛戴,燕國是周公的弟弟,賢明能與周公并列的召公的封國,此時已經盤根錯節的生存了八百年,基本上可以說燕國,尤其薊都的大姓,都能和燕王沾親帶故,攀上親戚。如此的燕王噲的私自禪讓,豈能不惹事端呢?在禪讓伊始,燕國很多大夫貴族家族就開始串聯。要推翻聲討子之。
結果隨著燕王噲的歸隱,在禪讓的第二年,薊都的一位將軍市被,就打出太子平的旗號,擁戴出太子,率領自己的軍隊向子之發起攻擊,而當了多年的相國子之當然也有不俗的實力,因此雙方就在薊都混戰起來。雖然子之的實力大,而薊都的百姓支持姬姓的還是占多數,畢竟沾親帶故,當然也有支持子之的。因為這些年子之給有些人帶來了實惠。所以掌握軍權,持有武器的大多支持子之。所以雙方混戰的不分勝負,相持很久。直到數月后,還是子之勢大,太子平,市被都被亂軍殺了。但子之暫時獲得了勝利,也沒有長久。就在燕國薊都混戰的時候,前有鄰居小國中山國,借亂就占了一些城池,后有鄰居大國齊國,齊泯王就親率大兵來渾水摸魚,企圖吞并燕國。
齊國大軍殺到薊都,此時雖然子之剛戰勝了反叛,但已經元氣大傷。又盡失人心,因此燕國的薊都城門都大開,沒人防守。
齊泯王輕松了殺了子之,又殺了已經隱居的燕王噲,并開始掠奪燕國王宮,宗廟,貴族的禮器,祭器,以及金銀玉器。
齊泯王的趁火打劫激怒了燕人,燕國各地的封君,貴族,豪強紛紛起兵,奔向薊都救難。
齊國困守薊都,又被燕國軍民斷了糧草給養之路,再加上其余各國,都不愿意看到齊國吞并燕國,因此都在醞釀的向齊國本土進軍,因此齊泯王只能很快的從燕國撤軍,沿路被燕國軍民追殺,落得大敗而歸,不僅沒有帶走一件搶掠品,還丟盔棄甲。
此時燕國雖然勝了,但薊都的姬王室都已經被這場大亂搞的人員殆盡了。
因此就開始向在各國的燕王室的質子中尋找繼承人。
公元前314年,在韓國當質子的燕公子職,被趙武靈王派兵護送首先回到薊都。隨后被燕人推舉成燕王。公子職是燕王噲之子,太子平之弟。這就是燕國最有名的明君燕昭王。燕昭王為報齊國殺父之仇,奮發圖強,宵衣旰食。自己使用粗布被、瓦器,卑身事賢。燕昭王拿出重金訪求賢人,并建筑高七層的黃金臺,向天下招納賢人。
后來有樂毅、劇辛、蘇秦等紛紛赴燕。
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斗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報仇的條件一天天趨于成熟。
正當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國勢蒸蒸日上之時,燕國的世敵,齊國已達到了強盛的頂點。然而,齊國國君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認為報仇雪恥的時機已到,決意舉兵伐齊。
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于齊,使其對之放松戒備。其間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聯系,并派樂毅赴趙,促使昭王勸說秦國伐齊。秦國本于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圖謀誘使三晉攻秦,齊國又滅掉宋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為了出這口惡氣,欣然應允發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此時,楚軍已駐軍于淮南,準備奪取齊國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齊泯王開始并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度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齊泯王懲罰作戰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后,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逃竄,退回國都臨淄。昭王聞訊十分高興,親至濟西戰場****,后犒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
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后遣其歸國;然后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占了臨淄。齊泯王被迫出逃,輾轉之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后被楚將淖齒所殺。
樂毅志在滅齊,在占領臨淄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后,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布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和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占領,齊國上下都愿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占全國各地。于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余城,均辟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樂毅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其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與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堅定支持分不開的。當樂毅在齊國攻城略地時,昭王不加絲毫干預,讓樂毅放手大干。當樂毅久克莒和即墨兩城不下,有人趁機進讒時。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對樂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賢不疑,換的部下赤誠相報。樂毅鎮守齊國五年,并不著急進攻齊國僅剩的兩個城池,而是一直收養齊國的民心。
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勝利的同時,昭王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占了中山國許多地方。昭王終使燕國躋身于列強之列,步入黃金時代。
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姬職因病去世。惠王即位。燕惠王作太子時,與樂毅有隙,即位后對樂毅用而不信,后以騎劫代之,樂毅逃亡走趙。齊襄王五年(前279年)齊人田單在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以火牛陣擊敗燕軍,騎劫戰死,齊國悉復得其故城。燕惠王責備樂毅避亡到趙國,樂毅回致一封《報遺燕惠王書》,載于《史記》。
后來燕王向樂毅道歉,要重用樂毅。樂毅沒有回到燕國,但就分出一支后人回到燕國,收到燕國的重用。因此樂毅的后人,燕國,趙國都有一支。
燕惠王六年(前273年),在趕走東胡,新開辟的土地上,燕王設置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
惠王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殺死惠王,起因是惠王企圖罷相,結果反被相國殺了,后來燕人殺了公孫操,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戰國時期燕國第四十一任君主。繼位,他是在燕惠王被弒后即位的,在他即位后的施政,曾引起趙國的不滿。武成王七年(前265年),齊國田單會同趙國一起征伐燕國,攻占中陽。后燕國求和,重金賠款趙國,齊國,收回了失地。
武成王十四年(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
燕孝王(?─前255年),在前257年燕武成王死后繼位,立姬喜為太子,在位三年而卒。
這就到了騎林的時代。這已經距離騎劫那代過去了20多年了。
騎林自小就想一雪家族恥辱,后世襲了家族的軍中地位,在與東胡諸部落的反復邊境拉鋸戰中,作為一營主官,頗有戰功,后來坐到師長,獨領十營,一萬人的主官。當時也就25,26歲的年紀.
注解:左傳中,已經載明軍中的編制有旅帥,師帥。因此就在燕軍編制中直接這樣意譯了。
燕國軍制,最小的是五夫長,然后是十夫長,三十人長,百人長,五百人長,然后就是千人長。千人長也叫營官。可以獨立扎營。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親燕孝王去世,于是喜繼承燕國國君之位,史稱燕王喜。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國栗腹相約慶祝與趙國,以五百金為趙王做賀酒。栗腹還報燕王,對燕王密議道,趙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于是燕王喜召所有上卿征詢意見。上卿樂間,樂乘,大將樂游,這都是燕國名將樂毅的后人,三人計議后,樂間對燕王道:趙四戰之地,其民習兵,不可伐。燕王曰:吾以五而伐一。樂間對曰:不可。
燕王怒,又問首將軍卿秦。卿秦道,燕國和趙國是盟國。出師無名,燕王怒。
相國栗腹道:怎么出師無名?你們就看見了盟國,豈知道我們只是他身后的小弟而已,被他們屢次向我們要金要糧,他要我們太子去當質子,而他只換給我們微不足道的一個王子而已。
燕王也道,出師是否有名,不是你管的,我讓你出師就是有名。你只說,你能打敗趙國嗎?
卿秦道,五倍打他,如果還不贏,我們這些當將軍的真沒臉活了。
燕王喜。有你這句話就行了。
隨后其余九上卿皆以為可。燕王喜就以自己病重為借口,把太子從趙國接了回來。
太子回燕后。燕王就起兵分兩路,一軍,車5千乘,相國栗腹率領而攻趙國的鄗城,大將卿秦為先鋒。另一軍車兩千乘,由大將樂游率領攻趙國的代地。代地就是李牧揚名立威的趙國北部邊疆重鎮。趙國的軍馬皆產于代地
這時燕國知道這個消息的百官中,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宴相歡,使者回報而反攻之,不祥,兵肯定不能成功。燕王不聽,并且御駕新征。
燕國相國栗腹,率領薊都周圍長駐軍20萬,以大將卿秦為先鋒,首先出發,燕王喜自將禁衛軍殿后。燕國君臣寄希望打趙國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并沒有等待遼東大軍的匯合。
燕太子在薊都等著遼東邊境抽回的燕軍5萬以及征召的預備兵役。做第二隊,上卿文官樂間,樂乘都在這一路,參與計議,由大將孫橋幫助太子指揮坐鎮。這第二梯隊大軍共計20萬。因此駐守遼東的師帥騎林所部就在第二梯隊了。這樣第二隊就已經和栗腹的前軍有了十多天路途的距離,
最后是樂間的堂弟大將樂游率領遼東回軍5萬,還有最后征召男丁的后續人馬共計20萬,為第二路,進攻趙國代地,主要是牽制李牧回援趙國都城。
這樣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就傾燕國全部軍力60萬,大舉突襲伐趙。
自從公元前314年,趙國的趙武靈王送燕公子職,在燕國的子之之亂后回燕國繼承王位。成為燕國的一代明君燕昭王。燕趙此時已經結為盟國幾百年了。趙人打死也沒有想到遭到燕國的突然襲擊。因此栗腹一路凱歌,很快就打倒了原中山國國都靈壽。這時,趙國從防備秦軍的前線抽回了大將廉頗以及8萬趙軍,迎擊燕軍。
廉頗故意示弱,采取連敗。趙軍驚慌失措的假象,騙到了栗腹。栗腹在連戰皆捷的情況下,立功心切。始終不待燕太子率領的后軍來聚,和燕王喜率領20萬燕軍深入趙境五百馀里,一直向趙國都城邯鄲殺去。結果在邢臺遭到了廉頗的埋伏。8萬趙軍殺垮了20萬的燕軍。栗腹,卿秦皆戰死。
殿后的燕王喜在近衛軍的拼死護送下,逃離戰場,向太子丹率領的第二梯隊亡命狂奔。
此時已經進入趙國腹地的太子丹率領的第二梯隊,終于在靈壽迎接到燕王喜,這時已經是晚上。
燕王喜進了燕軍大營,立即帶上太子丹連夜就要往燕國狂奔。
太子丹此時雖然年僅16歲。卻能看出其中的不妥,對燕王喜道,父王帶我連夜狂走,剩下的第二梯隊燕軍這20萬人怎么辦?
燕王喜道,燕軍的精銳都已經敗了,這20萬軍更不是廉頗的對手。也讓他們一起撤退吧。但我們父子要先走,只要我們父子在,燕國就在。
第二梯隊的主將上卿孫橋道,少主無猶豫,趕快與燕王一起走。我會安排殿后的。
這樣燕王喜和太子丹以及部分近衛軍連夜離營向燕國逃回。
孫橋找來眾將,商議以后的舉措。
樂間,樂乘道,趙軍估計很快就到,在相國栗腹,大將卿秦都戰死,前軍精銳盡失的情況下,我們已經不是趙軍的對手,理應連夜撤退才是。
主將騎林道,現在正是大晚上,20萬大軍如果連夜開拔必然會帶來混亂,撤退也只能等到天亮撤退。
眾將都贊成,隨后軍事素養很高的孫橋安排撤退的序列和時間,并連夜發送口糧,讓士兵撤退時帶足口糧。孫橋對撤退能否保持全軍和建制完整是心知肚明的。
而殿后掩護的理應是遼東邊軍。騎林自告奮勇做殿后。
最后孫橋特意要大家封鎖消息,不要傳播前軍大敗的消息。
沒想到第二天天剛剛亮,眾將領正在準備埋鍋造飯,按順序撤退時,卻有的新征募的軍營炸營了。軍官控制不住士兵,士兵連飯都不吃,武器都不拿,紛紛開小差出逃。原因是一夜里前軍敗回來的殘兵,就沒有斷過,很快前軍大敗,燕王父子逃跑的消息,軍營人人皆知了。
在有的軍營炸營的情況下,各營顧不上吃飯,都開始撤退。此時撤退的順序已經控制不住了。
孫橋彈壓不住,也算親兵奪路撤退了,但撤退前,沒忘派士兵傳令騎林,讓他務必殿后掩護。
亂軍中,騎林的大營卻軍紀嚴明,顯出遼東邊軍的職業素養。
騎林不僅率領大軍吃了早飯,而且最后隊列整齊的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才整隊撤退。
騎林不斷的派哨騎偵查趙軍的動向。
最后查明趙軍距離騎林所部僅有多半天的路程,而且都是輕騎。
騎林找來所部將官,邊撤退,邊開會。
騎林道,趙軍的追兵都是騎兵。而我們大軍大多是步兵。很少騎兵。因此趙軍追上是肯定的。廉頗斷定我們燕軍已經軍心渙散,因此只派騎兵來追,趙軍的騎兵總共也就萬人,和我們相當。我們找個有利地形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可以一舉勝之。
眾將都面面相覷。
最后旅帥騎林的族兄騎克道,師帥,我們都覺著是好機會可以一戰,但士兵不覺著,這樣就沒用啊。
另外有人道,是的,士兵已經越來越驚慌了。我們和前面跑的本來就已經差了半天。如果在停下來設伏,我們就脫離大部隊太遠了。況且我們不能一時殲滅趙軍的騎兵追軍,后面就是他們的車軍和步軍,如果他們大部隊加入進來我們就必亡了。
騎林厲聲道,如果我們想自己逃生,最后燕國20萬大軍就會一起被趙國全殲,包括我們。
另有一人道,我們也有馬,車,干脆效仿燕王。我們丟下步兵跑吧。
騎林大怒,就要拔劍斬殺那人,被手下人攔住,道,大家不是在商量嗎,他并沒有自己跑啊。
最后騎林道,我們先祖騎劫曾經為燕國帶來滔天的損失,燕王和燕國沒有治罪我們。還對我們委以重任。今天該是我們一洗祖先恥辱,回饋燕國的時候了。我和我的親軍留下打埋伏,你們愿意留下的,就帶你們親軍留下。不愿意留的就這樣走。
開會的眾旅帥不是騎林的家族就是騎林家鄉的人,大家概嘆騎林的忠義,因此全部要求留下。統計一下,計有開會的官佐17人,以及他們帶領的親兵總計3000人。
最后騎林要眾將中地位最高的騎克率領所部大軍行走在前。各旅帥命副將統帥各旅。
騎林率領這3000人以及10多名旅帥副將偏將,行走在最后,尋找戰機準備打埋伏。
傍晚時分,騎林發現撤退的大路旁,也就幾百米,有個大森林,派騎兵進去偵查,回來報說,大的無邊。
騎林大喜,就率領這3000人進入這森林深處埋伏起來。
騎林盤算,趙軍來到這個森林,必來偵查,但不會深入太多,3000人分散埋伏在密林深處。因此騎林只命幾個攀緣高手,躲在樹上觀察。時刻匯報情況。預計明天上午,趙兵就會追來,要等趙軍主帥的旗幟到。到時放過趙國前軍,從中間截斷,一舉殺了追兵的主帥。
騎林這樣埋伏到第二天,天剛剛亮,手下就有不好的消息傳來,原來一夜里,又有不少親兵逃跑的。騎林道,不管他。有多少算多少,以后這類消息不要在匯報,。
太陽還沒有升到中午,偵查的攀緣高手就匯報說。看到趙軍主帥的大旗了,但是誰的尚且看不清楚。騎林大喜,立即傳令收緊所部,結果一會聚來了只是五百來人。
將官到還是17個。大家正在面面相覷的時候。
這時匯報的來了,說這一波人馬有幾千人。其中看見廉頗的帥旗。原來廉頗是親率親兵夾雜在騎兵的隊伍里追殺燕軍的。聞聽騎林大怒,頓足捶胸,要帶領這500人出擊。
胞弟騎嶺道,五哥,別打了,這幾百人出去還不夠丟人的。
另外一旅帥畢英道,士氣已經散了,不能打了。
騎林道,你們不打,我自己去,回頭看自己的親兵,尚有百多人。
騎嶺道,五哥,你死了容易,那誰給咱們祖先洗刷恥辱啊。
另外一個胞弟騎運道,對啊,五哥,咱們族這一輩里就指望你了。你可不能輕生啊。
騎林留下眼淚道,如果我們不打,現在是陷在趙國的腹地,我們也很難回到燕國了。
大家齊聲道,我們愿保著師帥逃回去。
騎林倒不失冷靜,把這幾百人,一一記下名字,道,回到燕國,一定給大家慶功,奴隸戶籍的,可以脫籍。隨后3,5人一組,丟掉了兵器,分了口糧軍資。告訴大家避開大道,只走小道,一直向北,白天看太陽,晚上看北極星,每組都安排會看星辰方向的。告訴部卒按著北極星的指引就能到了燕國。
騎林把騎嶺,騎運,另外一個胞弟騎井分別安排在各組里,騎林流淚道,量必趙國會傳告國人,追殺燕國散兵。以后大家要晝伏夜出,今后是九死一生的逃亡,我們分別各安天命吧。
到了傍晚。開始行動。騎林帶了兩親兵,為一組。幾百人在茫茫密林中,很快就走散了。
果然,逃亡的路上,危機重重,趙國懸賞抓到燕兵賞金一斤。因此趙人婦女兒童都參與抓捕燕兵中。
幾日中,騎林幾次遇到趙國村民的關卡,全賴親兵的引走。騎林才脫險。到后來,騎林就剩一人,口糧也跑丟了。連饑帶乏,坐在一個樹下,已經不想走了。準備歇夠了就拔劍自刎了。怎么也不能當俘虜,做趙人的奴隸。
正在閉眼迷糊中,聞聽有人靠近,騎林急忙起身,拔出劍來。
這時傳來一個燕國聲音道,將軍不要緊,是自己人。
只見一個一身趙國農人打扮的滿臉胡須的壯漢,手拿弓箭,背背砍刀的從樹林中走出。
騎林并不認識。
那個道,我叫宗雷,是遼東兵,還是個百夫長。雖然不是將軍所部,但在遼東軍營中見過將軍。
騎林就問騎克以及孫橋的情況。
宗雷道,趙軍騎兵還沒有趕過來,在逃跑的路上,燕軍就崩潰了,騎兵,車兵自己跑了,步卒按營四散了。孫橋量必跑回燕國了。騎克就不知道情況了。
騎林道,雖然崩潰了,但離開大路,專走小路,也是個辦法,趙國的騎兵,戰車也是抓不了幾個,大家幾千人一伙,也是能逃回燕國的。
宗雷道,是的,千人大伙不怕趙國村民的截殺。幾百人就危險了。因為沒有了建制,各個團伙全是自愿的。在人生地不熟,有都是岔路情況下,有的千人大伙卻會走散。宗雷他們就是,本來是一個營的遼兵,后來因為半路走散,就剩了幾百人,被趙人一攔截,就更散了,最后就剩宗雷一人了。
最后騎林冷笑道,我是要死在此地了,那你想怎樣呢?如果你能逃回燕國,那就麻煩拿著我這把祖傳的寶劍,報個信吧。
宗雷道,將軍,如果我保證能把你護送回燕國,將軍還會死嗎?
騎林道,那傻子才會死呢。可有什么辦法呢。我們現在食物都沒有了。
宗雷道,我肯定有辦法,只是不知將軍會這樣對待護送你回燕國的人呢?
騎林來了精神道,護送我會燕國,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以鬼神發誓保證生時與你富貴共享,死后能配享我們家的祖廟。
宗雷道,好,有將軍大人一句話,我一定把大人護送回燕國。
隨后宗雷道:第一我們不能往北走,北面全都是羅網。現在趙人都在往北趕。
騎林一拍大腿道,對啊。
然后又道,唉,我是一時情急亂了自己的陣腳,怎么能讓他們往北呢,唉,我那些兄弟們危險啊。
騎林唉聲嘆氣半天。
宗雷道,我們不往北走,我們要往東走。到齊國去。齊國與各國友好。到了齊國,就如同回到燕國。
騎林道,可是我們沒有糧食怎么辦?
宗雷道,趙人有啊。
騎林道,我們就兩人能搶過趙人嗎?
宗雷道,我們搶不過獨門獨戶嗎?
騎林道,我們一搶,人家一喊,我們不是被關在屋里了嗎?
宗雷道,我們不會先殺人,滅口后,在搶嗎?
騎林沉吟起來。
宗雷道,不滿你說,這身衣服就是我殺人搶的,殺人還必須是滿門滅口,不然就算他們送你吃喝。等到你走了,他們事后喊起來,驚動起來,知道有燕人向東,這樣一樣走不成。
騎林一咬牙道,罷了,為回到燕國,殺幾個趙國鼠輩又算什么。
宗雷大喜道,這就對了。
隨后騎林和宗雷搭伙,專挑沒大路的地方走,但凡路上碰見人不是死于騎林的劍上,就是死于宗雷的弓下。還隔幾日就在夜里專門去摸村邊的孤立小屋,然后摸進去就老幼滿門滅口。如此搶奪食物和更換被荊棘樹枝刮壞的衣服。
因為采取滅口措施,趙人雖然發現有人搶劫殺人,但一時不知道是為什么,和什么人干的。因此騎林,宗雷兩人往西出逃的路上還很順利。
但在屠殺老幼,滿門滅口中,雖然基本上都是宗雷下手,騎林只是配合。但騎林還是多次不忍,有次就要放一個小姑娘逃走了,被宗雷追上補了一刀殺了。
騎林沒有吭聲,但是不住搖頭。
騎林的猶豫,無計可施,搖擺不定,良心掙扎,如此慢慢的騎林成了下屬,宗雷開始發號施令了。
直到有一次,兩人白天闖入一個村落邊的孤屋獨戶。捆綁住了一家老幼大人七口人,審問他們。知道接近齊國邊境了。
問詢完,騎林把宗雷叫到身邊密語道,已經和齊國邊境就一天路程了,我們就不要殺人了。
宗雷道,不行,不到齊國境內,那就還是危險中。
騎林還想再說,宗雷道,大人不忍,那你就躲到屋外吧。我來處理。
騎林悲苦的走到屋外,甚至捂住了耳朵。
過了一陣,騎林走回屋里,在一片血腥中,突然發現宗雷肩膀上扛著兩條白生生的大腿。
騎林詫異片刻,突然明白了,大怒,拔出來。罵道,畜生。
宗雷斜睨了騎林一眼道,大人,這女子我在送她下九泉之前,讓她享享人倫之樂有何不可。
騎林道,豬狗不如的家伙,你這是在****。
宗雷呵呵笑道,沒有,還喘氣呢,只是嚇得翻白眼了。
騎林拿著寶劍站在宗雷的身后,宗雷兀自不停。
騎林不禁膽氣怯了,半天沒有下手,然后跺腳又走出屋外。
又過了一陣,騎林背后響起聲音道,謝將軍大人不殺之恩。
騎林道,你怎么不怕。
宗雷道,違背鬼神誓言,應該是將軍怕才是。
騎林道,你真不是人,你是哪里人。
宗雷道,祖上東胡人,父親那輩立有軍功,才脫離奴隸籍。
騎林道,怪不呢,真是非我族類。
就這樣,騎林進入了齊國,在回到燕國的邊境時,騎林對宗雷道,從今以后,你就和我形影不離。
宗雷感謝。
騎林又道,但不許提在趙國所行所為的一個字。否則是你先對不起我,反叛我,鬼神也會讓我殺你的。
宗雷保證了。
這時騎林對荊軻,高漸離道,我在趙國做下這些傷天害理之事,一直在夜深人靜中讓我寢食不安,所以我說我早就是該死了。
荊軻道,這個宗雷在哪。
騎林道,這就讓我接著往下說,雖然我該死,但我絕對對得起太子丹。
騎林回到燕國,果然宗雷極為機警,沒有泄漏趙國所行所為的一個字。
而此時,騎林埋伏襲擊廉頗的事,隨著本部殿后的七千士卒陸續有逃回燕國,就已經傳遍了燕國,雖然最后功敗垂成,襲擊沒有成功,但只是士卒不給力,騎林的計劃是無懈可擊的。這是在燕國大敗中,很少的提氣露臉的事。燕王喜敗的灰頭鼠臉,急于貼金,因此就把騎林立為第二大功。。
后來燕國人還傳的有鼻有臉的,說這事把廉頗也嚇壞了。
這事還真不是燕國人吹牛。
這事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后,廉頗就派人到那片密林查看。果然腳印,痕跡,糞便,證明了是有幾千人的埋伏。
為此廉頗還召集趙國的將士到這里觀看,并說,要吸取教訓,不能小看了燕人,勝利中也要小心,如果不是燕國士兵的最后心理承受能力差,燕人有可能一擊而中的。
隨后廉頗把草草在這片樹林清查的負責軍官砍了頭。原來這個千人主官,路過這片密林中,看的兇險,曾經派人清查過,但騎林早就預料到了,因此大軍埋伏在密林的深處,外面只留了幾個偵察兵,藏在樹上,而趙國軍官沒有發現。
第一大功是大將樂游,樂游率領20萬大軍攻代,宣傳的大張旗鼓,弄得李牧不敢怠慢,嚴陣以待,而樂游走的極為小心謹慎,在聽到燕王喜大敗的消息時,尚沒有離開燕境多遠。一聽另一路大敗,就迅速率領20萬大軍,全軍而還了。因此樂游以此第一大功封昌國君。還是樂毅的曾經封號。封萬戶侯。
騎林以第二大功,賞百金,封軍帥。能夠統領幾萬大軍了。而且軍帥是級高的榮譽,手下可以稱其為大帥了。但騎林卻高興不起來,三個同胞兄弟都沒有活的回來,宗雷也死了兩個同胞兄弟。
燕王喜雖然努力貼金,但王室國內追究責任的民怨卻絲毫沒有減少。樂游高興的封昌國君。樂間的胞兄,當時隨著孫橋的第二隊撤退的樂間,樂乘,看撤退的無秩序的兇險,當時就投降趙國了。因為是樂毅的后代,趙國給了很高的禮遇。
燕王用書信一再向樂聞謝罪,說:“寡人無才,沒能順從您的意愿,所以您棄國而去,寡人不賢明已經再清楚不過了。請允許我改正原來的那種想法,但您卻不肯聽從,因此派使者向您陳述一下我的意思,您再做出評價。常言道:‘仁義的人不輕易斷絕交情,聰明的人不輕易產生怨恨。’您同先王的關系是世人所明知的。寡人希望在我有錯誤時,您能幫助掩蓋,不想讓您張揚我灼罪過;希望在我有過失時,您能給予教導,不想讓您張揚我的罪過。況且寡人的罪過,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沒有不聽說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國表明您的怨恨,拋棄寡人,寡人有罪過是一定的了。盡管如此,恐怕您也沒有盡到忠厚的本分。諺語說:‘忠厚的人不靠損害別人使自己得科好處,仁義的人不靠危害別人求得好名聲。’因此掩飾別人邪惡的,是忠厚者的行為;挽救別人過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人有掩飾寡人的邪惡、挽救寡人的過失的,難道不是您內心所希望的嗎?您受到先王的看重得到官位,已經成就高貴的聲名,卻輕視寡人以求心頭之快,那么掩飾邪惡、挽救過失的愿望,在您這里恐怕難以滿足了。再說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別人行為有了過失,我反而給以恩惠,加以任用。觀在寡人承擔不賢的罪名,而您也有失忠厚的牽累,因此寡人認為您選擇的做法,沒有可取之處;國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墻一樣,是為了聚攏好事掩飾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訴鄰居,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寡人的怨恨、憎惡還沒有表現出來,您就公開棄國而去。不能算盡了忠厚者的本分。
“寡人雖然無才,但還不像殷紂王那樣昏憤;您雖然很不得意,也沒有像商容、箕子那樣的憂患。然而您竟不在國內掩飾寡人的過失,卻跑到圍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樣做足以有損予您的高尚,別人會瞧不起您的行為,不是這樣嗎?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義,成就您高尚的品符,寡人即使承擔惡名,也不難接受。本來想表明寡人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來想張揚寡人的恥辱,而您也得不到榮耀,這樣做一舉兩失。仁義的人不靠損害別人來滿足自己,更何況傷害別人也損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為寡人無才,牽累到往事的美好。從前柳下惠在魯國做官,三次被罷黜也不離開魯國。有人對他說:‘您可以離開魯國。’柳下惠說:‘假如自己的做法與別人不一樣,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罷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罷黜,我寧愿留在故國。’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罷黜當作牽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沒有被忘記;不把離開國家作為信念,所以遠近的人們沒有非議他的。如今寡人的罪過,國人并不知曉,而議論寡人的人卻走遍天下。常言道:‘由衷的話語不加修飾,正當的議論不牽累不相干的事,仁義的人不輕易斷絕交情,聰明的人不隨便拋棄以前的成就。’拋棄大的功業的,是因為他停止了努力;輕率地拒絕豐厚好處的,是因為他產生了怨恨。停止努力拋棄功業,心懷怨恨而牽累其它事情,這種事應該發生在被疏遠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現在您的身上。觀在在寡人沒有罪過的時候,您難道還怨恨我嗎?希望您捐棄前怨,追念先王,重新來教導寡人。我考慮您的想法,認為我包藏報復的心理,促成你的過失,不顧及先生的恩德,張揚你的丑事,這樣就使寡人進不能建立功業,退不能改正過失,這是您心里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慮一下!這些是寡人的怨法,恭敬地以書信的方式轉告給您。”樂間怨恨燕王沒有采用自己的計策,最終還是和胞弟樂乘一起留在趙國,沒有回報燕王。
這次燕軍大敗,第一第二兩個梯隊,40萬人,快一半沒有回來,不是被殺,就是被趙軍俘虜,做了趙人的奴隸。趙軍大勝下,一直攻到燕下都,全賴燕下都的守將厲翼緊緊守住了燕下都。
趙人不甘心下,又繞過燕下都,攻占了方城,武遂等兩個大城,
終是燕下都在燕國手里,趙人有后顧之憂,因此燒殺搶掠,泄憤一番,退兵了。
而騎林的最后五百死士,17個將官中,回來了30多個,其中將官有騎特(騎林的堂弟),律芝,趙預,吳強,張衛,白柏。再加上騎林人稱七勇士。
騎林在燕國名聲遠揚,這也重新激起本來已經意志消沉騎林斗志。更有三個同胞兄弟以及多個族兄弟折在趙國的血海深仇。因此騎林發誓要向趙國討還血戰。
騎林雖然收到了嘉賞,但對首先自己逃跑而造成全軍潰敗的的燕王喜仍是難解的氣憤。因此退出了燕軍王軍。加入了自己所佩服的昌國君樂游的諸侯軍。
不僅騎林,整個燕國都對燕王喜深深怨恨,燕王族甚至傳出醞釀更換燕王的呼聲。
如此戰績,燕王喜也頗為赧顏。元兇栗腹,卿秦已死,燕王喜也沒法推卸責任,這種大敗,已經使王位不穩形勢下,再加上自己本事的灰心喪氣,燕王喜在含羞帶恥下,因此不幾日就下令16歲的燕太子丹監國,自己不在上早朝了。太子丹素有好名聲,因此國內稍安。
本來太子監國,國相應是樂游的。但燕王喜看樂游的聲望太厲害了,在加上樂游兩個堂兄弟樂間,樂乘留在趙國。因此就委任太子的老師鞠武為相國,樂游就申請回到自己的封地,樂毅傳下來的封國。燕王喜就把樂游的封地再翻了一番,人口增加了1萬戶。成為兩萬戶候。
在此背景下,騎林就給樂游去了一封書,說要想在明君手下練兵。就練一千人,要煉出即使老天下刀子也不會散的兵來。而這敢死隊一千人,就要擅長奔襲,突襲,埋伏,敗中取勝。如此就能在遇到廉頗主帥的那樣的戰斗中,不會功敗垂成,因此騎林這千人實際上也就是后來人們稱為的斬首隊。
騎林現在已經是燕國的名將,昌國君樂游豈有不準的道理,而且又對騎林的想法深表贊同和佩服。因為就從封國軍隊中,挑選了的兩千士卒交給了騎林。
騎林就召集舊部,舊部紛沓而來,尤其那七勇士。都來到了,當然還有宗雷。
騎林這時已經是另一份心情,因此二話不說,在報仇奮起的斗志下重新建軍,然后用高餉,原則上只招募老兵。
因為騎林在那五百勇士中,發現絕大多數都是老兵。
招募到老兵,就慢慢的退還原來樂地就舊兵。
兩年中,在高淘汰率下,自愿留下的人中真的練就了一千精兵,兩年來,騎林吃住都在軍營中,與士兵同伙食住宿。因此這兩年后,這一千人,騎林都能張口叫的名,說出他們籍貫。家里兄弟姊妹幾人出來。
在各諸侯國輪流戍邊遼東中,騎林的這一千精兵,很快就在戍邊與東胡的戰爭中聲名鵲起。因此在熟悉這一千人的情況下,騎林又慢慢的擴軍,最后第四年就擴到三千人。
最后騎林對諸將道,不能在擴了,除非你們都能馬上叫出他們的名字來。騎林不在擴軍,而騎家軍訓練有素的軍人在燕國都很受歡迎和重用,因此不斷有人要走,另謀高就,騎林一律放行。騎林一直要的是志愿兵。如此就剩下兩千五百余人。
現在是主官騎林,副官是宗雷,律芝,趙預,封峰,騎跡,騎跡是騎林的又一個堂弟,燕趙大戰當時就是營官,隨著騎克押后撤退了。如今每營300人。共七個營。騎林親兵500人。其余原七勇士,有嫌帶兵太小的,回到燕王軍當千人營管了。
以前的副將騎克,在大撤退中,雖然全軍潰散了,但他帶的七千人,還是殺出了千余人,因為現在已經是燕王軍的主將,可以單獨帶領十營萬人隊伍了。
這五個副將,四個沒有固定營兵,就是除了親兵,自己沒有固定的兵,隨時帶營兵走的。
固定營兵的都是三百夫長,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宗雷既是副將,又是固定營官。因為宗雷堅決要自己帶一隊人,就像以前的百夫長一樣。而且自己這300營兵中,自己要委派百夫長,騎林不能干預。
因為宗雷的大功,再加上宗雷極能團結征服訓練士兵,因此騎林就破例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