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模具工程師的時候就常常要跟產品結構工程師干架,畫出來的結構不是破面就是小碎面,更重要的是連模都出不了。產品結構畫得爛導致模具設計得也全是利角、尖角繼而導致下游的電腦鑼CNC編程工程師又和模具工程師干架,模具加工圖紙發到模房做模的師傅手上又要被師傅猛干。模具工程師真難當,只能期望于產品結構工程師能把產品結構設計得更漂亮干凈點了。然而絕大多數的結構工程師對模具都只是一知半解,被逼得急了就一句:你行,你來啊!你過來啊!哈,我真來了!立誓要讓模具工程師看到不一樣的結構工程師。然而做了產品結構工程師才知道,結構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要兼顧的事情太多:從產品美觀、外觀體驗感、功能設計、電子電路、產品材料和表面工藝、功能結構、模具結構、公差裝配以及后續的生產組裝和工裝夾具等等。每一樣都要兼顧到就不太可能了,那要增強其中一樣就需要削弱另一項或是好幾項。如果結構工程師在這種兼顧的事情上能夠處理得很好的話,在模具方面還是很難做那一定是上面還有一個牛X的ID在叫喚著:我就是要這個外形,至于怎么拆件做結構那是你的事了,你也可以自己畫ID啊。又是一句:你行,你來啊!
可我這次卻沒能上得來,雖然為此專門去學校學了工業手繪和表現手法,但在老師上“頭腦風暴課”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的思維已經被模具結構和產品結構僵化了。ID設計最先想到的是美感,才會交給別人去思考如何做內部結構。我先想到的是這個產品如何能做得出來?于是產品的外形就被我定死了。雖然之后嘗試過一些ID設計,但都不盡人意以至于學的工業手繪只能用來畫畫風景來消遣。然而即使后來轉ID成功也未必能轉變模具工程師對結構工程師的看法。因為為了迎合老板的美感而將ID設計得很虛幻,越虛幻的東西越顯得美。老板一看:“哇!漂亮,就這個了!快點交給結構設計完了開模。”對于有明顯問題的產品我是拒絕設計的,我不惜以離職來捍守對模具工程師的誓言。難道為此我要上到老板的的那個層次才能守衛這個誓言?
后來這個誓言不僅僅是對于模具設計,它已經不停歇的衍射到客戶體驗、功能實現、模具制造、生產組裝等各方面。所以上次好不容易能有轉機械設計工程師的機會,我認為老板的設計方案存在太多隱患卻又改變不了他的設計方案而放棄了。上司和老板這類決策者對產品的各項設計定得太死才會讓產品難做甚至夭折。一如ID設計出了一款不是很合理的外形,表面工藝都還沒有確認就要結構猛干。可結構設計單在產品表面工藝上所要權衡的利弊就有很多,拆件時會因為所用材料不一樣和表面處理工藝的不一而放不同的公差間隙。比如五金件與塑膠件之前的配合間隙就可以做到很小,做大了則會晃得響。普通噴油就比過UV放的間隙少,而噴橡膠油的公差就要放得很大,如果是按鍵的話還要放更大的公差不然會卡鍵。如果是硅膠之類的與軟膠件的配合常常是放相反的負公差。產品表面也會因為是光面還是啞面?紋面粗細度不一而放不一樣的拔模斜度,否則會造成產品脫花刮傷等等。在兼顧模具制造方面則要設計出利于出模的產品結構,這就會涉及到拆件數的不一樣。拆的件越多當然注塑成本就越高,拆的件少則模具就會設計得很復雜,同時還會降低模具生產的不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拆件數的不一還會導致產品生產組裝工藝和工序的復雜從而增加成本。所以在拆件數方面來說:拆件少則模具結構復雜模具成本增加和使用壽命短,但生產組裝工序可能會減少。到底是降低模具成本還是后續產品組裝加工成本?所以在結構設計時還會將訂單量考慮進來。訂單量少就將高成本攤到產品組裝加工方面,訂單量大就將成本攤到模具制造方面。當然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更多的因素需要一起權衡。有的時候,我多么希望自己對模具設計一竅不通該多好?就像ID不懂結構一樣才能畫出漂亮的外觀,即使最后還是要將ID吹上天的外觀拉回地上來。
產品設計時在自己拿不準的位置或者可能需要更改的位置,我通常都會做預留。預留改模的位置或者其他更改的空間。這需要對產品設計有很好的理解和對之前經驗的總結來做預判。我一直不認同對產品的試模方面一次試模就要成功的要求,因為玩了這么久的模具和產品就從來沒有遇到過。通常試模都差不多要T3、T4之后才有機會試產,T0就能試產那是有多厲害了?在不確定是否是模具的問題時也不贊成立刻改模,就算要改也應先用最簡便的方式,就像狙擊手那樣沒把握的時候先試開一槍測下彈道啥的。一上來就大改把模具改報廢了耽誤的時間反而更多。可老板和上司就只知道死命的催,快點把產品做出來了好上市,結果就真的催死了。每次產品有問題,大多數的人第一想到的肯定就是模具的問題。做了那么多產品,很多時候都不一定是模具有問題。有可能是你認為最沒有問題的地方有問題,然而一旦動了模具就可能再也沒有辦法改回來了。記得之前有一款產品的按鍵突然出現大批量的不良無手感的現象,從生產到修理、PE、QC、采購,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是模具出了問題,只有我堅持模具沒有問題。查來查去查得我自己都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堅持錯了?最后經過不停的測試才查出來是PCB板貼片時溫度過高導致輕觸開關異常。而這種PCB板上微小的變化只能在組裝成成品后通過按鈕的傳導才能感覺到不同的變化,所以PCB板廠也是堅持他們做的東西沒問題,最后現場測試不同批次的PCB板給他們看才認識到了錯誤。如果此時盲目的將模具改模增加按鍵的高度,只能造成按鍵直接撐死而PCB板還在不停的生產交貨,生產出更多的不良品出來。
前段時間面試,遇到一個公司指定要求要有做過模具經驗的結構工程師。老板問了我一個問題:有兩個殼料供應商,一個是在做藍牙音響和耳機方面有很多經驗的模房;另一個則是有一定經驗但沒有做過這類模具的供應商。這兩個供應商還有一個特點:做藍牙音響有經驗的模房價格成本高并且有點牛氣;沒這類經驗的模房有其他產品模具的經驗并且價格低廉愿意配合,只是需要我們對其做相應的指導。問我愿意選哪家供應商?我想,這處決于看問題的角度。老板當然是最先要求的是價格,對于生產出來的質量和這期間模房自己對新事物試錯所浪費的時間等問題便會自我縮小。在結構工程師方面當然是希望供應商能有更多相應的經驗,打樣一兩次就可以簽樣,生產時尺寸穩定而不會被老是叫去處理各種異常。沒有經驗的供應商則需要他們自己不斷的試錯,打樣資料從V1、V2一直V下去了都沒有結果。不停的做打樣測試和寫打樣資料的時間都能做很多其他已經可以確定的事情了。這就不是供應商陪我們玩,而是我們陪他們玩了。并且我認為,想學新東西的供應商自身技術都不怎么樣,不然他們早就和那些技術好的公司一樣腰板挺直了。所以每次遇到這樣的供應商,老板又要求價格壓低點的時候到底該不該教這種供應商?
于2019年11月03日整理于2024年06月04日
模具設計在產品生產周期中處有決定性的作用,模具設計得不好會直接降低模具使用壽命和產品的組裝精度。到底是產品質量重要還是模具成本重要?一分錢一分貨適用于任何東西。
感謝你看到了這里!我就是黃小利,一個被工程師事業耽誤了的作家。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吸粉,分享我根據打工經歷記錄的自傳小說,歡迎各位關注:流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