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紅夢評論 十一
- 新紅樓夢評論
- 三慎齋愚人
- 11775字
- 2010-09-13 23:16:27
新《紅樓夢》第十一集
【蒙回前詩:群艷大觀中,柳弱絮春風。惜花與度曲,笑看利名空。】
“命探春依次抄錄妥協”,知道為什么要探春抄錄不?其實探春算的上是個書法家,字寫的特別的好。而迎春呢?棋下的好,周瑞家的送宮花那回,探春與迎春在下棋,所以就一起給了,而新版中說是探春與惜春在下棋,那一集鬧了個笑話。惜春呢?畫畫畫的好,劉姥姥游大觀園之后,賈母即命惜春把大觀園中主要景色人物都畫出來,所以,惜春可以稱得上是位畫家。那么,元春呢?琴彈的好。推斷出來的。
其實,從他們各自的丫鬟的名字來看,也可以知道這一點。探春的侍書,迎春的司棋,惜春的入畫,元春的抱琴。琴棋書畫。
中間又省卻一點情節,十二個小沙彌并十二個小道士的安排沒了,還有,賈蕓的安排也沒了,安排賈蕓去大觀園種花,而后,賈蕓和小紅的愛情故事也發生了,這是一個鋪墊。賈蕓和小紅在八十回后有重頭戲,賈府衰敗之后,他們對寶玉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寶玉見了賈政就像耗子見了貓一樣。嚴父。
金釧一把拉住寶玉,【庚辰側批:有是事,有是人。】悄悄的笑道:“我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庚辰側批:活像活現。】你這會子可吃不吃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金釧的第一次出場?送宮花時,原本就有金釧的戲份,但卻被無情地刪去了!有人說這個場景是金釧在勾引寶玉,我不認同。更覺得這是金釧在打趣寶玉,因為大家都知道寶玉有愛紅的毛病,并且喜歡吃人嘴上的胭脂,另外,從這個說話的場景來看,是寶玉被賈政叫去,寶玉正惶恐不安之時,因此,這也應該能說明是金釧在打趣寶玉。
原文“你還奚落他”偏要被改成“你還取笑他”。意思也許是一樣的,可我實在是找不出改動的理由來?或許吧,改習慣了,見到個東西,就想改動!
賈政一舉目,見寶玉站在跟前,神彩飄逸,秀色奪人,【庚辰側批:“消氣散”用的好。】看看賈環,人物委瑣,舉止荒疏,忽又想起賈珠來,【庚辰側批:批至此,幾乎失聲哭出。】再看看王夫人只有這一個親生的兒子,素愛如珍,自己的胡須將已蒼白:因這幾件上,把素日嫌惡處分寶玉之心不覺減了八九。【蒙側批:為天下年老父母一哭!】
說實話,這里的寶玉,看不出半點神采飄逸,秀色奪人!只知道一味地展示出寶玉怕賈政的樣子!這也是在刻畫人物時,不仔細!只抓住了主流,卻沒有看到分支。本來賈政也有心理思想的,依據前邊的舊例,這里旁白偷懶了。新版的在刻畫時,總是有些過了頭。是依據后人對書中人物的評價和印象來刻畫的,比如說寶玉怕賈政,新版的就極力地在“怕”字上作文章,但是,有很多時候,寶玉是不需要怕賈政的,新版的在這些地方都是極端地刻畫,不好。
在試才題對額時,寶玉為何在賈政面前說話說的那么流利無拘無束?!要知道,那時,寶玉可真是魚肉,賈政是刀俎了!而這時,在賈政面前,有了王夫人在場,寶玉還會這么怕賈政?!說話竟說的吞吞吐吐!總之,這里這個時候的寶玉不應是這種神態。因為還要跟賈環相比較!
說畢,斷喝一聲:【庚辰側批:好收拾。】【蒙側批:嚴父慈母,其事異,其行則一。】“作業的畜生,還不出去!”王夫人也忙道:“去罷,只怕老太太等你吃飯呢。”
嚴父慈母的鮮明對比,新版為何要刪去呢?
薛寶釵住了蘅蕪苑,林黛玉住了瀟湘館,賈迎春住了綴錦樓,探春住了秋爽齋,惜春住了蓼風軒,李氏住了稻香村,寶玉住了怡紅院。迎春在出嫁之前又搬到了紫菱洲,寶玉曾作有紫菱洲歌懷念,其中最有名的兩句是“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手足情!”
大觀園里景色看起來確實好看,跟在網上流傳的圓明園3D復原景色有得一拼,可惜,終究是虛幻的!看了阿凡達的幕后制作說明,我才知道,這些所謂的精美圖畫,只要有技術就成了。外表的繁華終究是那過往的云煙,瞬間即逝的。正如女子的容貌一樣!而,只有內涵好,才是最重要的。現在那些喜歡八七版的都是喜歡它的內涵,它比較不錯地反映了《紅樓夢》的原味,內涵很豐富。而那些喜歡新版的,都是喜歡這種暫時的奢華,暫時的精美,終究是站不住腳的,他們也很快就會發現,視覺疲勞來了。當大量的運用最新特技的電影電視劇被拍攝出來的時候,新版《新樓夢》也就該進入冷宮了。
登時園內花招繡帶,柳拂香風,【庚辰雙行夾批:八字寫得滿園之內處處有人,無一處不到。】
這誰在涂胭脂?!嘴又不好看,那么大,還來特寫!唉!審美品位!
總是喜歡在這等不知表現了什么內涵之處作文章!只能惹得一些貪圖一時歡快之人的羨慕罷了!還能有什么?!
總感覺,這些東西表達的內涵毫無,很不是原著的味道。看了這么多集了,總感覺太艷了(秦可卿),太悲了(賈母,王夫人),太歡了(寶玉),太冷了(黛玉),太假了(寶釵等人),太柔了(鳳姐),味道跟讀原著很是不同。
睡覺之時都還想看,有必要這么刻畫嗎?原文中稍稍帶過,這里又作文章!總感覺很做作。完全就是拍戲用的手法!沒點意味。不知道如此刻畫人物,究竟有何好處?何況,寶玉看的這些書在那些仕宦家庭中根本就是禁書,后文寶釵也說道,說她們小時候看那書時都是偷偷摸摸的。新版里,寶玉得到那些書之后,在入睡之后,都還要在床上點著蠟燭來看,這刻畫的明顯又是過了頭,
這桃花都是假的?根本就不是從樹上落下來的,而是從桃樹之上的天上落下來的
景色太假了,看起來雖美,卻覺得不自在。《紅樓夢》本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組成的,只要你把它的內涵展示出來了,即使那作為映稱的景色再丑,那也是極美的。可是,如果沒有展示出它的內涵之所在,景色再怎么個美法,那也彌補不了,只能是丑的。這里的美與丑皆是從內涵上看來,而不是一般的庸俗之人,只知道從外表來看!
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庚辰側批:一幅采芝圖,非葬花圖也。】鋤上掛著花囊,【蒙側批:真是韻人韻事!】手內拿著花帚。【庚辰眉批:此圖欲畫之心久矣,誓不過仙筆不寫,恐褻我顰卿故也。己卯冬。】【庚辰眉批:丁亥春間,偶識一浙省新發,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緣所纏無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幾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悵然之至。恨與阿顰結一筆墨之難若此!嘆嘆!丁亥夏。笏叟。】
好一幅美人葬花圖!簡單幾句,黛玉的神態盡現!
可惜,劇中沒有出現黛玉葬花的那個場景。(看到最后,新版的不僅有,而且有兩處)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庚辰側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庚辰側批:寧使香魂隨土化。】豈不干凈。”【庚辰雙行夾批:寫黛玉又勝寶玉十倍癡情。】
黛玉葬花的原因,其實常人所能想到的?此等細膩心思,豈是常人所能有的?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一種情。
原文“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庚辰側批:顧了這頭,忘卻那頭。】”劇中呢?“待我把書收了就來幫你收拾”,出差錯了!
因為,寶玉一直是把書拿在手中的!所以原文中才會說“待我放下書來”。而劇中寶玉竟然是早就把那書放在石凳上了!
我們試著討論和分析一下,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以及優劣:
原文中,寶玉拿著書,然后說要放下書,引起黛玉的注意,由于二者之間距離很近,所以,寶玉才會“慌的藏之不迭”,最后,給黛玉看了,這本是一氣呵成的,極其自然的。
但是劇中,寶玉先就把書放在石凳上了!后來,寶玉來到沁芳池邊,把花倒到水里去,再后來,遇到黛玉,注意,這個時候他們離石凳還有一段距離,而他們之間說了那番對話之后,寶玉要幫黛玉收拾落花,這個時候,他身上本沒有書,可以直接去收拾就行了!可是,寶玉說“待我把書收了就來幫你收拾“,這于情于理,通嗎?書在那石凳上放的好好的,你怎么去“收”了書?你準備把書放到哪去?不是沒事找事么?從劇中情節的安排來說,不就是故意想引起黛玉的注意么?這就顯得非常生澀了,而且,不合情理!雖然只是一本書而已,但是,那本書在身上和放在石凳上,與那句話“待我放下書“和“待我把書收了”是有著極大聯系的!并且,放下書,是指,寶玉拿著書,要幫黛玉收拾落花不方便,所以要放下。而“把書收了”含有什么意思?甚至有點拿起來的意思!是不是這樣?我們通常所說“把書收了”不就是要把書拿起來再作處理,或是安放在某一處地方,或是把書拿在手中么?另一個,劇中,黛玉問是什么書時,她也隨著寶玉來到了石凳,(顯然,是為了待會坐在石凳上讀書作準備),這就很明顯地看出了是配合下一場戲的意思,這樣銜接的就有點別扭了!而原文中的銜接是相當順暢的,極其自然。劇中表現出的,可以說,扭曲了這場戲,因為這個小癥結,影響到了后面情節即共讀《西廂記》的自然性,讓人覺得很是做作了。
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處理不好,也還是會出問題的。這本是最重要的一場戲,但卻也出了這么個問題,真不應該!
再說一次,不要隨便去修改原著中的情節,原著中人物是怎樣表現的,電視劇按著那樣表演就行了。凡夫俗子,修改《紅樓夢》,真的有點蚍蜉撼大樹的味道。畢竟,人家是傾注一生心血在上面的,十年披閱,增刪五次,不是鬧著玩的。曹雪芹追求的是他心中的藝術!不是追求的金錢,名聲!
這寶玉像是個孩子般挨在黛玉身邊看她讀書!不過,相對于黛玉來說,這劇中的寶玉本來就是個孩子!
這寶玉掃描黛玉的眼神,沒一點精神,沒一點情在里面!看不到癡情,至情。從背后看,寶玉與黛玉之間的距離有點遠了,劇中的寶玉身子都是半傾斜著了!
總感覺不是味道。寶玉演的不行。寶玉的眼神無情,眼光是直的。再說了,一直就有個問題,不覺得黛玉穿的衣服,在脖子下有點露了么?特別是在特寫的時候(從書本一直往上,直到她的嘴),表現的特別明顯。寶釵和其他幾姊妹的穿著好像沒黛玉露的這么多吧?
八七版的那幕戲,真的很棒,那場景幾乎成了經典了。特別是現在所流傳的共讀《西廂記》的那副圖畫,那個角度很美。可是,我仔細地觀察了幾遍,發現新版中讀西廂記的所有鏡頭中,找不出一個能很好表達這種場景的圖畫。不知道,那宣傳畫是怎樣的?
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庚辰側批:看官說寶玉忘情有之,若認作有心取笑,則看不得《石頭記》。】
這本是寶玉忘情而說出來的,而且也應當是極其自然地就說了才出來,并且是笑著說出來的。可是,劇中的寶玉壓低了聲音,深沉地說,說完還傻笑,真令人受不了。新版中有幾個特點,總喜歡把原著中表明是笑著說出的話,用嚴肅的口吻或者,毫無表情的語氣地說出。卻不知,一顰一笑都是美的,都是關鍵的,都能表達人的內心世界情感。新版中演員說話就像是在背臺詞!臺詞有時都還說不準,說的跟字幕都有差別,賈政說話時曾發現過一處,是把字的順序給調反了。新版的演員在演這戲時,根本就沒有入戲,或者,就是不知道怎么入戲,即使入戲了,那也是與原文中的味道相差太遠。比如說,剛才的共讀《西廂記》,寶玉很明顯就沒有入戲,一副癡癡的樣子,可原文中根本就不是要這么去表達的。寶玉是至情至癡之人,新版的寶玉能夠表現出寶玉的癡,這是誰都可以做到的,癡其實很傻相差不遠,傻的過了頭了就是癡了!寶玉的情根本就沒體現出來,情的表現主要應當是要靠眼神,俗話說“以眼傳情”嘛!新版中對于人物的眼神描寫不是很多,更別說是給什么特寫鏡頭了。剛才的共讀《西廂記》中,寶玉哪是在讀嘛?根本就是在明目張膽地看黛玉,那眼神,也是相當地沒有感情傾注進去。眼神直直的,“眼里物多情”根本就沒有體現出來。而對于黛玉,那個近距離的特寫,也只是從書本上,然后從胸口一直往上,到了嘴唇,鼻子都只到了一半,就沒了,竟然沒有黛玉的眼神的描寫。
另外,寶玉的年齡小,臉面過于稚嫩,黛玉與之相比明顯要老很多,根本就像是弟弟在看姐姐讀書一樣,看起來很不是感覺!要么,就讓黛玉的年齡也縮小,用小女孩來演,別用這么大年齡段的,或者,就把寶玉的年齡提高,用大寶玉來演。總比這樣看起來不是滋味的好。
相比之下,八七版的要好得多了!我覺得成功有幾點:第一,兩個人的空間位置很好,新版的寶玉離黛玉太遠了,而老版的很好,老版的黛玉是低著頭的,那樣子很是迷人,本來新版的寶玉要比黛玉高些,但由于距離遠,寶玉竟顯得比黛玉要矮許多,像是寶玉依偎在黛玉身旁似的,而老版的體現是寶玉對黛玉的呵護。第二,老版的鏡頭取景要好,那個恰當的角度,拍出來的劇照,已經成了經典了,新版的鏡頭則一直在換來換去,沒找到一個可以稱之為美的圖像。不知會不會出現經典劇照呢?第三點,老版里面對人物面目表情有到位的描寫,對人物的嘴角和眼神的描寫,尤其是眼神,比較到位,寶玉和黛玉的眼睛都特別的大,很容易把情感從中表達出來。這是新版所不及的。第四點,老版里的寶玉黛玉幾乎都進入了角色,雖然書中的描寫只是那么幾句,但是從老版里所反映出來的,以及人看了之后的感覺,再與書中人物去細細對比,可以找到不少書中人物的影子。但是,很可惜,新版里的演員,可能是演技有問題,或者,就是沒有把握好書中人物的精神,沒有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情感,在整個戲中,寶玉的情感流露是最差的,幾乎沒看到什么真情,而只是一種癡而已,寶玉的眼神幾乎沒起到什么作用,相反,還給他增添了不少的不好之處。
原文“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只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劇中的黛玉不知是反映慢還是怎么地,總之,孕育積蓄了好一會兒的情感,有好幾秒鐘的時間,然后,才發作,其實,連發作都算不上,原文中寫的那些毫無體現,原本黛玉應該是輕微發怒了的,但劇中的黛玉,實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更別說什么“帶腮連耳通紅”“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只似睜非睜的眼”了。去看看老版的黛玉在這一情節上的處理,確實要好些的多。
這一情節的主要失敗之處,就在于黛玉的遲緩反映和毫無表情。甚至,遲緩反映比毫無表情更為嚴重些。因為,任何一種情感的流露,如果不是需要時間來孕育的話,那它就應當是體現的越快越好些,因為這樣才更顯得自然些。因為,人很少有遲鈍的,想寶玉黛玉之人更不會是這樣,一般人也很少會是反映遲鈍的,或者自然的好的反映,最差的就是那種失禮的反映了,或者大怒或者大吼,也就是那種反映最為激烈暴躁的。劇中黛玉不僅反映不夠及時,而且反映的程度也很不夠,因為這句話,寶玉說的是忘情之語,而那話明顯也就是沖撞到了她的。黛玉的表現太過于和緩了,而應該是激烈的。
黛玉的眼神在四處游離,明顯的是在看鏡頭旁邊的劇情提醒告示牌或者是其他在場人員。這種飄忽不定,或者叫走神的眼神,很令人反感。
寶玉著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庚辰側批:雖是混話一串,卻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鮮。]】
寶玉果然是寶玉,如此一番話,真能逗也。
原文“說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庚辰側批:看官想用何等話令黛玉一笑收科?】揉著眼睛”,“嗤的一聲笑”是怎么個笑法?應該是最美的笑法了,絕不是這劇中黛玉笑的那么開心的笑。“揉著眼睛”表明黛玉是真哭了,先前是真惱了,這也是自然的動作,但是,劇中的黛玉可曾揉過眼睛?這雖然是在演戲,但是,最好的或者最高的演戲境界便是讓人看不出這是在演戲,以那種極其自然的情感的流露來“欺騙”人們這是真的,可惜,劇中黛玉,演戲的成分太多,情感很不自然,不自然的體現主要就在于態度轉換上!一下子由這個神態立馬轉為那個神態,雖然符合了情節的要求,但在這上下兩個神態的轉換也即銜接過程中,有一種停滯,不是自然的,顯得“隔”了很多(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關于“隔”的敘述,此處不作解釋了)。
“揉著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庚辰側批:[更借得妙!]】”。實在是搞不懂,為什么要省卻中間那個“呸”字!黛玉說出那個字的時候,那神態想必是這一系列場景中她的最可愛之處(黛玉的嬌憨之態,尤為可愛)。黛玉說話的語氣也是跟原文中所寫的不一樣的。前面還剛在哭,現在就在笑,而且笑得那么開心,這就已經很假了。或許,正是因為劇中黛玉說話的語氣根本就不對,所以,就無法加進去那個“呸”字了,可以想象,在劇中黛玉說話的語氣中,說出“呸”字是顯得很尷尬的。
感覺這黛玉說話的語氣像是在看韓劇,或者那種青春偶像劇,那些男女主角說話的語氣語調,陰陽怪氣的,男的說的太柔,聽不出半點男子漢氣概,女的說話則像是唱出來的,幽幽地說,升調降調用的特別的多,很嗲的樣子。這里的黛玉說話雖然還不嗲,但是,語氣很難以讓人接受,因為,這跟原文中黛玉說這些話的味道相差太遠了。
原文中“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要知道,黛玉葬花,是與那裝花的絹袋一起埋葬的,不是什么直接把花倒在花冢里!什么叫做“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這樣直接把花倒在花冢里,然后,上面直接就來泥土覆蓋了,這花瓣可就全都陷入泥土的包圍之中了啊?這豈不更是污染了花么?倒在水里,說是漂流出去,會被污染,可那至少還在水里浸泡過,有可能來不及流出去被污染就已經腐爛分解化了!劇中根本就是在胡鬧!還黛玉倒花,寶玉在一旁癡癡傻傻地看和笑,真的忍受不了。!
新版根本就沒明白葬花是個什么意思!黛玉為什么葬花?她吃飽了沒事干嗎?劇中那樣葬花,還不如不葬呢?!連葬花的本意是什么都沒弄明白!只顧著好看,就胡亂地弄!
原本這是個相當好的場景,偏偏被弄成這樣!
葬花還笑?黛玉葬花還笑?難不成后面的《葬花吟》是以一種歡快的語調唱出來的?《葬花吟》是一首很悲傷的曲子,《葬花吟》也是黛玉在一種非常傷感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是黛玉傷感多愁的原因之一。
葬花,是因為黛玉不想看到這些花兒被泥土所玷污,不想這些花兒被人所踐踏,她是想保住這些花兒的純潔干凈。黛玉愛惜這些花兒就如愛惜她自己一般,或者說,她與花兒有某些相通之處,即,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黛玉葬花,肯定是在思及己身的情況下葬花的,怎么可能會很歡快呢?!
可憐了那些花兒了!
把桃花葬在桃樹底下不是更好么?落葉要歸根,落花不行么?劇中那是把花葬在了什么大樹底下?
黛玉葬花竟然不用個絹袋裝著,而是直接倒在土坑中,然后直接用泥土掩埋。這是最能體現出新版的根本就不懂《紅樓夢》的一幕戲。根本就沒讀懂原著的內涵。
雖然只是一個小細節,但反映出的問題實在是太大了。從此,以這個缺點,可以永遠地貶低新版了。
這種戲曲夠多的了!殊不知,這般東西,一兩次就厭了!看曹雪芹在書中提及戲曲時,可曾用過一樣的手法來描寫?新版卻總是這般,早就雷同了!
【庚辰:前以《會真記》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詩詞,總是急于令顰兒種病根也。看其一路不跡不離,曲曲折折寫來,令觀者亦自難持,況怯怯之弱女乎!】
【蒙回末總評:詩童才女,添大觀園之顏色;埋花聽曲,寫靈慧之悠嫻。妒婦主謀,愚夫聽命,惡仆殷勤,淫詞胎邪。開楞嚴之密語,閉法戒之真宗,以撞心之言,與石頭講道,悲夫!】
原文“你這會子打那里來?”被換成新版的“你來這里做什么?”可乎?演的是古裝劇,說話卻全是現代人的習慣,這是明顯的就不行的。即使要說的是讓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但是,那種古代人與現代人說話的習慣是不能改變的。即使是現代,“打哪里來”也是無可非議的現代用語。
“香菱嘻嘻的笑道”,香菱也是個美人胚子,嘻嘻笑道該有多么可愛?新版中又把人家的“笑”沒了。
這么老的姑娘在上邊唱戲,還說是什么十一二歲的小孩子,戲子有這么早熟的?!這個時候隨便找幾個小孩子應付一下也行,何必弄些年齡差這么大的呢?
果然鳳姐兒送了兩小瓶上用新茶來。林黛玉和香菱坐了。況他們有甚正事談講。【庚辰側批:為學詩伏線。】不過說些這一個繡的好,那一個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兩句書,【庚辰雙行夾批:棋不論盤,書不論章,皆是嬌憨女兒神理,寫得不即不離,似有似無,妙極!】香菱便走了。不在話下。【庚辰眉批:是書最好看如此等處,系畫家山水樹非褊志惚,末用濃淡墨點苔法也。亥夏。畸笏叟。】
在這一回中,就已經在為后面香菱學詩伏線了,真可謂“草蛇灰線,綿延千里”。但是,令人氣憤的是,新版的竟然省去了香菱學詩的情節!!!這取舍弄的。
“果見鴛鴦歪在床上看襲人的針線呢”,是歪在床上,不是坐在桌旁的椅子上!小細節。
回頭見鴛鴦穿著水紅綾子襖兒,青緞子背心,束著白縐綢汗巾兒,臉向那邊低著頭看針線,脖子上戴著花領子。寶玉便把臉湊在他脖項上,聞那香油氣,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膩不在襲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賞我吃了罷。”【庚辰側批:胭脂是這樣吃法。看官可經過否?】一面說著,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新版的在這里故事情節沒弄清楚。這劇中演的是個什么?!跟前邊的哪個情節有些雷同了。而且,這劇中所表示的,跟原文中寫的相差實在是太大了!弄得鴛鴦是在跟寶玉打情罵俏了!很不像話。
鴛鴦便叫道:“襲人,你出來瞧瞧。【庚辰側批:不向寶玉說話,又叫襲人,鴛鴦亦是幻情洞天也。】你跟他一輩子,也不勸勸,還是這么著。”我就不信這鴛鴦說這話時有劇中那么地開心了!
這寶玉要吃鴛鴦嘴上胭脂這一節,嚴重地背離了原文中的原味。特別是鴛鴦,演成了個什么樣子的鴛鴦!
在這一情節中,鴛鴦本來就只說了這一句,單就這句話的意思,和前后語境來說,鴛鴦是嚴肅地對待寶玉要吃胭脂這件事情的。劇中鴛鴦的話太多了,特別是笑的太多了!話多失言,更何況笑哉!不該笑的時候卻又笑了,該笑的時候卻是極其嚴肅。嘆嘆!另外,笑這么多,還不惹得寶玉越發地得寸進尺啊!
你再這么著,【庚辰側批:此五字內有深意深心。】這是襲人對寶玉所說的話,這些話與前邊花解語是相照應著的,五個字,也蘊含了多重意思在里面。
賈環見寶玉同邢夫人坐在一個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撫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庚辰側批:千里伏線。】
邢夫人笑道:“你且坐著,我還和你說話呢。”寶玉只得坐了。邢夫人向他兩個道:“你們回去,各人替我問你們各人母親好。你們姑娘、姐姐妹妹都在這里呢,鬧的我頭暈,今兒不留你們吃飯了。”【庚辰側批:明顯薄情之至。】
由于眾人的溺愛,導致寶玉成了遭人下毒手的對象!
那個千里伏線,伏的便是賈環用燭淚燙寶玉,和誣陷寶玉強奸金釧的事。
中間那么多的情節哪去了?賈蕓的那么多事情,全都沒了?也沒討好鳳姐了,不知道他的那園子里種花的工作是怎么來?靠賈璉?賈璉那么怕老婆的人,這事是鳳姐管著,賈璉能過得了鳳姐這關?自作主張給賈蕓工作?賈蕓也是個八十回后非常重要的人物,與寶玉的諸多情節有關。新版的一味地刪減,實在是不應該。
賈蕓出了榮國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個主意來,便一徑往他母舅卜世仁家來。【庚辰側批:既云“不是人”,如何肯共事?想蕓哥此來空了。】
卜世仁即“不是人”也。《紅樓夢》一部分人名字的妙處在于,看到名字,就能了解這個人了。
醉金剛倪二的故事也沒了,要知道這回的回目“醉金剛輕財尚義俠”,醉金剛可是主角!回目中提到的,一般都是極其重要的情節,不然,曹雪芹完全沒有必要再回目中這么寫,不同的版本在回目上也有出入。可見,回目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醉金剛倪二這個情節,對于《紅樓夢》這整部書的內涵有很大的充實作用。書中并不只是單單地寫到寶黛的愛情故事及賈府的衰敗。其中,寫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還有許多其他的小情節,都極大地豐富了這本書的內涵。另外,是否可以這么說,《紅樓夢》的寫作意圖甚廣,諸多后人在評價這部書時,竟只了解其一二?
我推斷,醉金剛在賈府敗落之后,會是個重要的人物。而且應該跟巧姐有關。
看原文中“天氣黑了,也不讓茶讓酒,我還到那邊有點事情去,你竟請回去。我還求你帶個信兒與舍下,叫他們早些關門睡罷,我不回家去了,倘或有要緊事兒,叫我們女兒明兒一早到馬販子王短腿家【庚辰側批:常起坐處人,畢真。】”。馬販子王短腿,曹雪芹不會隨隨便便寫這么個人物,由他的職業—馬販子,其實,販賣人口的事肯定也有。我們可以推斷,后文巧姐被拐賣,跟他有關。推斷而已。
【庚辰:夾寫“醉金剛”一回是書中之大凈場,聊醒看官倦眼耳。然亦書中必不可少之文,必不可少之人。今寫在市井俗人身上,又加一“俠”字,則大有深意存焉。】
【靖:“醉金剛”一回文字,伏蕓哥仗義探庵。余三十年來得遇金剛之樣人不少,不及金剛者亦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
新版的省卻這些地方,應該是沒看過這些批語,不知道這些情節的重要性。另外,新版的刪去的那些情節,就顯得新版是個光禿禿的樹干而沒有樹枝了。
這小紅也顯得太有心機了瞧那眼神!小紅的眼神很不對。小紅有才,亦有不甘于屈才之心,但是,新版里,如此刻畫小紅,倒弄得小紅挺奸詐的了。不及小紅給寶玉倒茶來的自然。新版在這個地方,刻畫有點過了頭。
前面旁白中說過的,在人物對話中又要重復一遍,總不覺得重復?好幾處都是這樣了!
忽見走出一個人來接水,二人看時,不是別人,原來是小紅。二人便都詫異,將水放下,忙進房來東瞧西望,【庚辰側批:四字漸露大丫頭素日怡紅細事也。】【庚辰眉批:怡紅細事俱用帶筆白描,是大章法也。丁亥夏。畸笏叟。】原文中,小紅是出來接水了的,劇中,小紅卻溜走了!弄得書中小紅更加難堪了!小紅是后文的一個關鍵人物,“獄神廟慰寶玉”方式正文,本應是個挺不錯的人物,但在劇中,小紅的形象咋樣?從先前那沒進寶玉屋子前的偷偷摸摸地探望,后來,又溜出去。這,這根本就與書中要刻畫的人物形象相反了!
新版如此篡改,真的太失卻原味了。試想,以書中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后文的獄神廟慰寶玉是有可能的么?嘆嘆!
原文“走到那邊房內便找小紅,問他方才在屋里說什么。”也是在房內問的小紅,不是在院子中了。這都是新版的那個“小紅溜走”的失誤所造成的一連串失誤。
那紅玉急回身一跑,卻被門檻絆倒。【庚辰側批:睡夢中當然一跑,這方是怡紅之鬟。】
是被門檻絆倒!劇中怎么就成了掉進水里去了?這些細節之處也不能遵從原著么?!
【庚辰:《紅樓夢》寫夢章法總不雷同。此夢更寫的新奇,不見后文,不知是夢。】
新版中寫戲曲卻總是雷同!《紅樓夢》中寫到夢很多,有寶玉的夢,鳳姐的夢,以夢起,以夢收,最后再歸結為紅樓一夢。
【蒙回末總評:冷暖時,只自知,金剛卜氏渾閑事。眼中心,言中意,三生舊債原無底。任你貴比王侯,任你富似郭石,一時間,風流愿,不怕死!】
弄混了很多情節,刪去很多,然后又混夾雜了許多在一起。所以,倒不好評說了。
誰知寶玉昨兒見了紅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點名喚他來使用,一則怕襲人等寒心;【甲戌側批:是寶玉心中想,不是襲人拈酸。】二則又不知紅玉是何等行為,若好還罷了,【甲戌側批:不知“好”字是如何講?答曰:在“何等行為”四字上看便知,玉兒每情不情,況有情者乎?】若不好起來,那時倒不好退送的。
寶玉對每個女孩子都留心!都是從那些女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至情至癡之人。
一抬頭,只見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欄桿上似有一個人倚在那里,卻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著,看不真切。【甲戌雙行夾批:余所謂此書之妙皆從詩詞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筆墨也。試問觀者,此非“隔花人遠天涯近”乎?可知上幾回非余妄擬也。】
如果是新版的描寫刻畫的話,見不到那人才怪呢?!新版根本就不知道《紅樓夢》的這些妙處所在,所以總是犯那種錯誤!也所以,把這些情節給刪除了。
展眼過了一日,【甲戌側批:必云“展眼過了一日”者,是反襯紅玉“捱一刻似一夏”也,知乎?】
新版根本就把這個給省卻了,更別說什么反襯了!
這本來是賈蕓小紅的正文,卻被新版給刪去了,只給了聊聊數筆,而且,對小紅這個人物刻畫的還相當的不成功。關于下層人物的
可巧王夫人見賈環下了學,便命他來抄個《金剛咒》【甲戌側批:用《金剛咒》引五鬼法。】
只有彩霞還和他合的來,【甲戌側批:暗中又伏一風月之隙。】倒了一鐘茶來遞與他
后文,彩霞竟然還替賈環去偷王夫人的東西,惹出一大番事情來,孽債!
彩霞咬著嘴唇,向賈環頭上戳了一指頭,說道:“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甲戌雙行夾批:風月之情,皆系彼此業障所牽。雖云“惺惺惜惺惺”,但亦從業障而來。蠢婦配才郎,世間固不少,然俏女慕村夫者尤多,所謂業障牽魔,不在才貌之論。】【庚辰眉批:此等世俗之言,亦因人而用,妥極當極!壬午孟夏,雨窗。畸笏。】
兩人正說著,只見鳳姐來了,拜見過王夫人。王夫人便一長一短的問他,今兒是那幾位堂客,戲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語。說了不多幾句話,寶玉也來了,進門見了王夫人,不過規規矩矩說了幾句,【甲戌側批:是大家子弟模樣。】鳳姐和寶玉不是同時進屋的,更沒鳳姐那句“要不是我把他拖來,這會子還在那鬧呢?”!新版總喜歡弄些這個!這應該是第二次了!前面還有過一次,兩個人本來不是一起來的,偏要把人家弄成是一起來的,還要加些沒嚼頭的話!這些往重了說,都是不尊重原著的做法。
關于賈環,刻畫的有點過了頭,特別是關于賈環故意失手碰翻蠟燭,在這之前,竟然還有賈環想要拿硯臺來砸寶玉的鏡頭,原文中對這些都是細描淡寫的,新版的又故意加強了!顯得有些多事!賈環的形象本來就不好,這么一弄,更臭了!新版是想“墻倒眾人推”啊!有落井下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