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三 劉禹錫感遇題斑竹,白居易抒懷憶江南

  • 唐宋詞史演義
  • 樊南詞客
  • 6346字
  • 2009-12-12 21:24:52

中唐時期,文人詞的作者多由詩人兼任。其中以劉禹錫和白居易最為著名,世稱“劉白”。他們都喜愛民歌,并善于向民間作家學習。他們模仿民歌創(chuàng)作了多首詞作,如《竹枝》、《楊柳枝》和《浪淘沙》等等,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他自幼好學,熟諳儒經(jīng),瀏覽百家,曾得釋皎然指點,受權德輿薰陶,詩文辭賦無所不通。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他與柳宗元同榜中了進士,十一年又通過了博學宏辭科的考試,被任為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了仕途。

唐代自安史之亂后,宦官掌權,藩鎮(zhèn)割據(jù),牛李黨爭風波迭起,中央政權嚴重削弱,百姓飽經(jīng)戰(zhàn)亂,流離失所。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適)去世,順宗(李誦)即位,改元永貞。王叔文、王伾等革新派人士被朝廷重用。王叔文、王伾本來就與柳宗元、劉禹錫等一批年輕有為、富有進取心的官員志趣相投,關系極好。他們當政之后,劉禹錫很快被擢升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并參議朝中治國方略和機密大事。圍繞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zhèn)割據(jù)這個中心,他們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罷宮市和五坊使,取消進奉,打擊貪官,抑制宦官和藩鎮(zhèn)勢力,史稱“永貞革新”。

但是,由于革新的主要矛頭是對準當時最強大、最頑固的宦官勢力和藩鎮(zhèn)武裝的,所以革新派面臨的阻力很大。因此,這場革新運動只進行了一百四十六天便告失敗。當時,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與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jié)度使韋皋、荊南(今湖北江陵)節(jié)度使裴鈞、河東(今山西太原)節(jié)度使嚴綬等人串通起來,反對王叔文集團,順宗被迫讓位。太子李純(憲宗)繼位后所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宦官和世族權貴的要求,迫害王叔文集團成員。王叔文、王伾相繼被逼死;韓泰、陳諫、劉禹錫、柳宗元、韓曄、凌準、程異和韋執(zhí)誼等八人先后被貶為邊遠州府司馬,歷史上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劉禹錫先是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在赴任路上又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朗州在當時是極其落后的邊遠地區(qū),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荒蠻貧困,風俗鄙陋,人們的迷信思想十分嚴重。他們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以笛、鼓伴奏,歌唱竹枝詞來祭祀鬼神,以求決斷。

劉禹錫來到朗州后,住在城東的“招屈亭”(意謂為屈原招魂)旁,他曾在《采菱行》詩中感嘆道:“屈平祠下沅江水,月寒照波白煙起。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第二年,朝廷大赦,但卻明文規(guī)定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縱逢恩赦,亦不在量移之限”(《舊唐書·憲宗紀上》)。劉禹錫聞訊后,自豪地宣稱:“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詠史二首》之一)表現(xiàn)了他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

劉禹錫在朗州這個窮鄉(xiāng)僻壤一待就是十年。元和十一年(815)正月,他和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京師,等待朝廷任命新的職務。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劉禹錫閑著沒事,便與柳宗元一起去京師長安的玄都觀里觀賞桃花。一路上,人聲鼎沸,紅塵飛揚。劉禹錫步入玄都觀,只見滿院桃花燦爛,艷如云霞。面對盛開的桃花,劉禹錫百感交集,便借景抒懷,提筆在粉墻上寫了一首詩,題為《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里,作者把炙手可熱的新權貴,比作紅極一時的輕薄桃花;把奔走于權貴之門的勢利小人,比作接踵而至的看花者。他說:這些了不起的權豪勢要和新進小人,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去后提拔上來的罷了。詩中對當朝權貴和賣身投靠他們的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這首詩很快就在長安城里流傳開來,自然激怒了權貴,他們便以“心懷怨恨,誹謗朝廷”的罪名,再度把劉禹錫趕出京師,貶為播州(今貴州ZY)刺史。柳宗元也受到牽連,被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由于御史中丞裴度的力請,劉禹錫才被改為連州刺史,后來又移任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和州(今AH和縣)刺史,在外一待又是十三年。

寶歷二年(826),劉禹錫在和州任上奉詔調(diào)回洛陽,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又調(diào)回長安在朝廷中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去再游玄都觀。不料十四年過去了,往日的桃樹已經(jīng)不復存在,游人更是寥若晨星。面對此情此景,他感慨萬千,便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以嘲弄的口吻,對昔日狐假虎威,如今已經(jīng)樹倒猢猻散的政敵,作了辛辣的諷刺。當年那些桃花,紅得發(fā)紫,顯赫一時,如今卻蕩然無存,不知去處。末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更是向打擊革新運動的當權者的挑戰(zhàn)——“我又來啦,看你們能夠把我怎么樣?”這里,劉禹錫堅韌不屈的性格和頑強戰(zhàn)斗的精神,躍然紙上,令人仰視。

在朗州時,有一年三月,劉禹錫來到湘水之濱視察民情,適逢當?shù)匕傩占漓胂嫠瘢埶珜懠郎袂R虼耍鸵詺v史上舜帝與二妃的傳說故事為題材,寫了兩首《瀟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問二妃何處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相傳舜帝有兩個妃子,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她們都是堯帝的女兒。舜帝到南方巡視時,死于蒼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尋找舜帝來到湘水之濱,聽到舜帝已經(jīng)死去的消息,便南望九疑山而放聲痛哭。她們的眼淚揮灑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把竹子染出了點點斑痕。后來她們投湘水而死,成為湘水女神,即瀟湘神。

劉禹錫在《瀟湘神》詞中,以曠遠幽渺的氣氛,為湘靈抒寫內(nèi)心的怨慕和憂傷。第一首寫二妃魂歸湘水,至今景物凄迷,香草零落,留下了無窮的幽恨。第二首寫二妃思慕舜帝,淚灑斑竹,清夜彈瑟,寄托哀思,是一曲戀人的心之哀歌。其實,這正是詞人借以抒發(fā)自己遭遇不幸的哀傷之作。

然而,劉禹錫雖然屢遭貶謫,備受迫害,郁郁不得志,但他的意志并未消沉,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反而更加高漲了。由于長久地生活于百姓之中,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間歌謠的藝術價值,便自覺地向民歌學習。如他創(chuàng)作的竹枝詞,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竹枝詞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而來的。它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詞,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來到建平縣(今重慶巫山),見到民間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zhì)。他由此受到啟發(fā),就模仿屈原流放沅湘時改編楚地祭神舞曲《九歌》的做法,吸收當?shù)孛窀璧臓I養(yǎng),創(chuàng)作了《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創(chuàng)作的新詞。他的竹枝詞既有鮮明的民歌風調(diào),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意境優(yōu)美,詞句清麗,音節(jié)諧美。如他的《竹枝詞二首》之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初戀少女的心情,她愛戀著一個少年男子,卻不知道對方的確切態(tài)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詞人以這位少女的口吻,用“日出”和“下雨”來比喻,巧妙地利用“晴”與“情”諧音雙關的關系,將少女初嘗愛情時復雜微妙的心理表現(xiàn)得異常新穎動人,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詞,對后代影響很大。宋代黃庭堅稱贊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而蘇軾聽到黃庭堅吟誦劉禹錫的“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的詞句時,也贊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宋代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

劉禹錫的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宋代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艷,他妓者皆不能也。”而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也說:“余嘗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后兩句(按:指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余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附注: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正編收錄劉禹錫詞39首。

***

白居易是與劉禹錫一樣較早向民間學習寫詞的詩人。他所作的《憶江南》三首,雖然自稱是依李德裕《謝秋娘》曲拍填詞,實際上也是從學習民歌中得來的。因為早在敦煌曲子詞中就有此調(diào),只不過原名《望江南》而已。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至下邽(今陜西渭南),遂為下邽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登“書判拔萃科”,由此兩人訂交,后在詩壇齊名,并稱“元白”。憲宗元和二年(807)三月,為翰林學士,遷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十年,貶江州司馬。十三年,轉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入為主客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轉中書舍人。二年,除杭州刺史。敬宗寶歷元年(825),除蘇州刺史。二年,以病罷官歸洛陽。文宗朝,歷官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在此期間他定居洛陽,過著飲酒彈琴、游山玩水、棲心釋氏的生活。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侍郎致仕。

從踏上仕途到病逝,白居易在中央和地方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在漫長的仕宦生涯中,雖然也辭過職,貶過官,但總的來說,白居易的官是越做越大。在封建社會里,升官就意味著發(fā)財,不少人只要弄到一官半職,就全力搜刮民脂民膏。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寫照。然而,白居易雖然終身為官,而且各種官職都做過,卻從來沒有發(fā)過財,有時甚至還陷入窮困之境。這是因為他為政清廉,潔身自好。在擔任忠州、杭州和蘇州刺史期間,他以卓越的才華,勤奮的工作,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政績相當顯著,以致他每次離開一地,老百姓都會痛哭流涕,追送幾十里。如劉禹錫《白太守行》詩即描述了蘇州人民為他送行的情景:“聞有白太守,拋官歸舊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在一地做官,能夠受到老百姓如此擁戴,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這一年他正好五十歲。十月到任后,他便立即發(fā)動百姓修筑西湖堤岸,及時蓄泄湖水灌溉農(nóng)田;又挖深李泌任杭州刺史時開鑿的六井,以便利人民生活。長慶四年,白居易在杭州任滿。臨行前,他寫了一首《別州民》詩,記述了當時杭州百姓扶老攜幼趕來送行的動人情景。他在詩中深情地寫道:“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到京以后,他還常常向友人提及思念杭州之情。

文宗開成三年(838),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住在洛陽。他少年時曾經(jīng)到過江南,五十歲后又先后出任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江南的風景名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已經(jīng)進入晚年的他厭倦了官場生涯,而對秀麗的江南懷有特殊的好感。一次,老朋友相聚,提起了當年他出任杭州刺史時的事情,白居易興致驟至,揮筆作詞三首,調(diào)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詞每首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這三首詞卻表現(xiàn)了極其豐富和深厚的情感,真可謂詞短情長。從內(nèi)容方面說,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與向往。從結構方面說,這組詞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即:開頭兩句點題,中間兩句對勝景、勝事進行描繪,末尾以呼應開頭作結。它很明顯地是受到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huán)復沓的美感,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diào)。

第一首詞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勾勒出一幅無限美好的江南春景:曙光初照,江兩岸的繁花紅艷似火;春風吹拂,兩岸間的江水碧綠透藍。旭日、紅花、綠水,交織成色彩繽紛的畫圖;江原、江岸、江心,輝映成瑰麗多姿的世界。這一切都給讀者以充滿光明、生機和活力的感覺。特別是對長期居住在中州的詞人來說,眼前習見的是春日遲遲和黃流滾滾,因此對江南的春早和春好以及春江碧透更具敏銳的審美感受。

第二首詞的“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生活畫面的描寫,概括出兩種最富特色的杭州風物。既表現(xiàn)了詞人浪漫的想象,描繪了錢塘江入海的奇觀,又更好地引出了作者雖已年老仍然時時追念杭州,期待舊地重游的感嘆。

白居易晚年閑居洛陽時,曾經(jīng)聽人說起過關于杭州的故事:張君房為錢塘令時,一次夜宿月輪山,忽聽寺僧報說,月中落下桂子來了!張君房急忙出門看視,只見桂子紛紛如煙霧,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放到嘴里品嘗卻又沒有什么味道。據(jù)清代張宗橚《詞林紀事》卷一引《南部新書》說:“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墜,寺僧亦嘗拾得。”初唐詩人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把浙江潮和月中桂作為典型的杭州景觀寫進詩里,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也曾多次到靈隱寺賞月尋桂,也曾多次高臥郡亭眺海觀潮。怪不得當他身居洛陽時,這些便很自然地成為美好的回憶了。

第三首詞的“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追憶一樁樁使人流連的姑蘇韻事。春竹葉,即竹葉青酒。醉芙蓉,形容蘇州女子酒后的姣好形態(tài)。詞人選用“吳宮”、“吳娃”字樣,目的在于喚起讀者對“吳王宮里醉西施”(李白《烏棲曲》)的歷史聯(lián)想。

由于這組詞在藝術上的極大成功,因此,同時和后世仿效他用《憶江南》詞調(diào)詠贊名山勝水的人至今不絕。如白居易的同時人劉禹錫就用《憶江南》詞調(diào)唱和了一首詞: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劉禹錫的這首詞聯(lián)想豐富,感慨深沉。在他的筆下,隨風飄舞的弱柳和綴滿露珠的叢蘭都被擬人化了,用以襯托出詞人無限傷春的情思。

白居易與劉禹錫一樣善于學習民歌,較早用民間曲子詞創(chuàng)作了《憶江南》、《浪淘沙》、《竹枝詞》、《瀟湘神》、《長相思》等小令,汲取民間詞的白描手法,避其粗拙,益以精細,為文人詞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如其《竹枝》詞四首: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閑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盡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怨殺江南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簌簌,江蘺濕葉碧凄凄。

江畔誰家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怪來調(diào)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詞都保留了民間詞樸素、剛健和新穎的風格,具有中唐文人詞的共同特色。他們的詞受敦煌曲子詞的影響,自然活潑,不事雕鑿,流麗婉轉;又注意吸收唐詩的藝術手法,克服了民間曲子詞粗俗稚拙之病。白居易詞淺近明快,劉禹錫詞流麗俊爽,都與他們的詩風相近,而與晚唐溫庭筠等人的秾艷詞風具有明顯的不同。

總之,白居易、劉禹錫的詞,在意境創(chuàng)造、情景相生方面,汲取了中唐詩歌的長處。在詞的形式方面,打破了五、七言律絕的成規(guī),采用它的平仄安排,而變化它的韻位,把文字的音樂性與曲調(diào)的節(jié)奏感較好地結合起來,促進了長短句的發(fā)展。《劉賓客文集》外集卷四所收《憶江南》詞,前有“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的小序,說明他們已經(jīng)打破了“由詩入詞”的比較保守的做法而進入了“依譜填詞”的階段,標志著詞體的正式確立和文人詞已經(jīng)從“歌(聲)詩”中分離出來。可以說,他們的詞是近體詩向典型文人詞轉變過程中的產(chǎn)物,是從敦煌民間詞到晚唐五代《花間集》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附注: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正編收錄白居易詞28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莱阳市| 湘潭县| 天津市| 城市| 花莲县| 红河县| 安乡县| 信阳市| 六安市| 朔州市| 镇远县| 长海县| 吉隆县| 怀宁县| 延川县| 阜南县| 佳木斯市| 平和县| 眉山市| 平潭县| 洛扎县| 中西区| 湖北省| 大同市| 大庆市| 陆河县| 哈密市| 广西| 洛扎县| 博客| 芜湖县| 阿城市| 鄄城县| 微山县| 修武县| 丹江口市| 兴山县| 黑水县| 双流县|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