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當兵
- 數據之異界縱橫
- 看官2013
- 2990字
- 2013-06-22 11:45:50
半月前,朱重九同學所在的昌安縣貼出了征兵告示,規定凡20-40歲的健壯男性,均可前來報名參軍,只要通過了考校,就能成為一名光榮的縣兵。
保家衛國,管吃管住,每年還有1兩銀子的軍餉,又在家附近,時不時還能回家探探親,這樣的好事當然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大家還不搶破頭啊。
事實情況卻不是這樣,昌安縣地處偏僻,北方韃子入寇也從未到過這里來,雖然土地不多,較為貧瘠,但是人口少啊,全縣也就2、3萬人口,這還是男女老少全算上。
除了前幾年鬧過一陣饑荒,這里一直還算是比較平靜。正所謂好男不當兵,在家自凡日子還能過下去的人家,誰會叫自己的孩子來當兵啊。
這不招兵告示都貼出來半月了,所需要的500人還是沒有招滿,朱重九哥三個也實在是家里揭不開鍋了,這才聚在一起商量到底要不要去當兵。
時值大燕帝國天啟皇帝洪昌四年,當時北方蠻族較前實力大幅增長,不時騷擾帝國的北方邊境。之前帝國北部邊軍常年與之作戰,戰力彪悍,還一直處于上風,將其死死壓制于北方的莽莽森林雪原之中。
大燕帝國在北方,西起邊境重鎮大同,東至渤海邊重鎮遼東依靠著崇山峻嶺與巍巍城墻建立了一條長達1000多公里的防線。防線縱深大,其中有寧遠、錦州、遼東、大同幾座大城,加上眾多的小城、戍堡、軍屯、民屯、烽火臺,以及大小凌河兩條大的河流,整條防線被防守的牢不可破,大規模的蠻族軍隊基本上是越不過這條防線,也就是小隊的軍隊能滲透進來。
然而,帝國經過了300多年的和平,天啟皇帝及其以上幾代皇帝早就失去了開國皇帝那樣的銳意進取之氣,內部腐朽不堪。官員貪污腐敗成風,吏治昏庸,尸位素餐,整日忙著爭權奪利,攻擊政敵,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到令人發指。
當時有人犯了案,知縣老爺判其秋后問斬,殺頭的案件是需要上報刑部批準的,結果一直等了5年,公文都沒有下來,人犯可是高興了,就在監獄里住著,逢年過節還能和家人吃頓團圓飯,反正公文不下,縣官老爺也不能執行其死刑,生生把縣太爺都熬走了,他都沒事。通過此事就可見當時行政效率之低下。
除卻常年與蠻族作戰的邊軍外,帝國內地的軍隊早就不知打仗為何物。大燕開國太祖皇帝建立的軍屯衛所制度早就名存實亡,各個軍屯的世襲將領成為了世襲地主,衛所中的軍隊成了給衛所屯將打工的佃戶,個別腦子活絡的屯將還做起了買賣,真真成了富甲一方的富商。
天啟皇帝洪昌二年、三年及四年陜西、山西以及河南相繼遭了旱災,田里莊稼基本是絕產了。你說賑災?朝廷當然要賑,皇帝為此還幾次祭天、祈雨,免了三省的稅賦,還從國庫里撥了糧食過去。
然而,10000擔糧食從庫中撥出時就是9000擔,再戶部從中扣3000擔的損耗,到省里就剩6000了,省里巡撫衙門也不好過啊,再扣一半,到知府衙門就剩3000了,知府衙門再扣一半,到縣令手里就剩1500了,縣太爺養著一大幫師爺、衙役也得有開銷吧,好扣一半,等著往下分的時候就剩700了,分的時候,不還得講個親朋好友、肘里肘外吧,真正能落到饑民手里的也就一兩百了。這還是縣令還有些清廉的時候,更多時候,饑民是連谷殼也看不到的。
偉大的領袖說過,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人要餓死了,這哪是壓迫啊,這是要把人壓死啊。饑民指望不上朝廷了,那就指望自己吧。
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無窮的,你不叫我活了,你還在我眼前吃香的喝辣的,玩什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家都是爹生娘養的,憑啥??!
幾個膽大的一帶頭,搶你娘的,大家一哄而上,打死個土財、富賈啥的,搶點糧食、銅錢過活。縣衙不讓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你們這些小小草民還反了不成,抓,把幾個帶頭的抓起來,不讓殺是吧,先暴打一頓,來個獄中暴卒,其余從犯馬上把搶劫所得統統上繳,這時候的縣政府辦事效率還是挺高的。
衙役來了,管你是搶的還是自己的,管你搶了還是沒搶,把家里能吃的值錢的統統帶走。這下可好,廣大群眾更沒活路了,那死就死吧,死了也得拉上個墊背的。
個別地方,群眾直接就把當地的官府給辦了,殺了縣太爺,這下好了,殺了朝廷命官就是造反啊,那是要殺九族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上山當大王去。
有帶頭的,其他的一看,這幾個大王過的還挺滋潤,也有樣學樣,也反了。這幾省的官府趕忙派兵剿匪吧,可前面也說了,當地的衛所軍隊早就爛透了,且不說會不會打仗,除了個別軍官外,大多數官兵也是屬于那要快餓死的對象。派他們去剿匪,剿著剿著也成匪了。
這不從天啟帝三年開始,一直到天啟四年,剿匪剿了二年,匪是越剿越多,三省一片糜爛。除了省城及幾座重兵駐守且有高大城墻的大城外,其他縣城是望風披靡,紛紛開城投匪。
什么八大王啊、鬧翻天啊、吊眼虎啊、紅孩兒啊、三眼雕啊,各路大王紛紛打出了大旗,那真是星星之火,變為了燎原之勢,造反的農民軍加起來居然有上百萬之多(當然其中大部還是老弱婦孺)。
指望各個省里的衛所軍平亂是指望不上了,二年來,天啟帝是脾氣也發了,碗也摔了,什么大臣、巡撫、知府、將軍、總兵的也殺了好幾個,這局勢是越發糜爛,且匪患有向周圍省份蔓延的趨勢。
沒辦法了,當時的兵部尚書,陳道格上書說:皇上啊,這各省軍兵戰斗力太渣,且與各個匪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叫他們去平亂是不行的。不如叫他們謹守各自的城墻,從邊軍里抽調軍力、將領前去平叛,必能成事半功倍之奇效!
皇帝一聽,有理!立即下旨,調了邊軍祖大壽、滿桂、熊廷弼三位總兵各帶麾下軍隊入三省平叛。
且不說他們三個平叛平的咋樣,三人帶走了能打仗邊軍三萬多人,這邊北方防線1000多公里能拉出來打野戰的加起來也就十幾萬人,他們這一走,防線立刻就吃緊了。
好吧,那就把各個縣里原來的兵往戍堡里調,戍堡里的往大城里調,反正牽一發而動全身,調來調去的結果就是縣里基本沒兵了。
為了以防萬一,皇帝再下一道旨意,著北境各縣各地就地募兵,補足防御的漏洞,這也就是本次昌安縣募兵的因由。
說了一堆,咱言歸正傳,再來說說朱重九哥仨。幾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還是去縣里看看再說,反正從家里到縣里也用不了1個時辰。
幾個人一番趕路來到了昌安縣,隔著城門,有百多米,眼尖的朱大海就看見了招兵的告示和城門口的校場。校場里坐著一個軍官樣的人,身邊還有二個文書,看來今上午也沒幾個收獲,幾人沒精打采的在那閑聊。
哥三個走到跟前,還沒開口呢,招兵的軍官看著眼前三人,眼前一亮。眼前這三個,朱重九,皮膚略黑,濃眉大眼,身高七尺有余,雖說略瘦,但是一看身上全是精壯精壯的肌肉。
朱大海,面色白凈,一雙眼睛晶亮,個子比朱重九略矮,雖說看起來略微文弱些,但比起之前來報名的歪瓜裂棗,那賣相不知強了多少倍!
徐黑牛,八尺多的個頭,比朱同學哥倆高了得有半頭,皮膚黝黑黝黑的,肌肉鼓鼓的,真是人如其名,整個就是一黑牛變得。
招兵的軍官心中想,“這哥仨真不錯,不管咋樣,一定得給他留下”,這不看著哥仨,笑瞇瞇的說:
“三位壯士是前來投軍的吧,以三位的本事,我這里是相當的歡迎的,怎么樣咱現在就簽了,將來你們就做我的親兵,伙食從優不說,每年餉銀可是3兩!是普通兵的三倍!”
哥仨一聽,登時就激動了,還有這好事啊,一來還沒怎么著呢,薪水就漲了三倍??!本來還猶豫想觀望一下,這下猶豫啥,親兵、伙食從優、三倍餉銀,從了!三人就這樣,成為了光榮的昌安縣縣兵,也算是吃皇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