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譯本序(1)
《浮士德》是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開始著手,到八十二歲完成,花了近六十年的時間。《浮士德》不僅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評論家把它和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并稱為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馬克思很愛讀它,在著作中常常引用其中的詩句;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時候,在攜帶不多的書籍之中,也沒有忘記帶一冊德文本的《浮士德》。這部巨著被譯成各種文字,在西方國家之中,往往有十種以上不同的譯本。
這部悲劇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原來是十五六世紀德國的煉金術師,在傳說中有二人,因為浮士德的拉丁文寫法Faustus含有“幸福的”之義,故為煉金術師和魔術師愛用作姓氏。其一為約翰尼斯·浮士德,生于斯瓦比亞的克紐特林根,住于威丁堡。他潛心魔術,過流浪生活,借惡魔之助,在威尼斯想作空中飛行而墜落受傷。另一人為蓋奧爾克·浮士德,他是一位占星家,在當時頗負盛名,但真正的古典學者卻認為他是一個江湖騙子。他跟惡魔訂約,結果落得悲慘的下場。關于以上二人的傳說,有各種說法,最后又被認為是同一人。總之,歷史上有過一個浮士德,而在傳說中卻把各種魔術奇談都牽強附會地集中到他的身上了。
最初把浮士德傳說編成通俗故事書的是約翰·施皮斯,書名《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于一五八七年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出版,這本書頗受讀者歡迎,屢次再版,并且被譯成外語。其后一五八八年,杜平根大學學生又將浮士德故事改編成韻文出版,并且被譯成英、法、荷蘭文,流傳國外。至一五九九年斯瓦比亞人魏德曼又加上古老的傳說,編成三卷故事書出版。一六七四年,紐倫堡的醫師普菲采將此書重新改作后出版。一七二五年又有一位化名基督教信徒的作者將此書改成縮寫本出版。這本小書頗為暢銷。青年時代的歌德可能從這本書接觸到浮士德的傳說。而前述的普菲采的故事書,歌德在魏瑪完成《浮士德》第一部時,則曾加以利用。
施皮斯的浮士德故事書被譯成英語。傳到英國以后,英國劇作家馬洛(1564—1593)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故事》,于一五八八年出版,他把浮士德描寫成為巨人式的人物,肯定知識是最偉大的力量,有了知識就能獲得財富,征服自然,實現社會理想。過去對于浮士德這個人物,都把他當作是背叛天主的人而對他采取排斥的態度,到了馬洛,才脫離教會的偏見,對浮士德采取了肯定的態度。馬洛的戲劇于十七世紀初由英國的旅行劇團到德國各地巡回演出。后來又由德國人改編成道地的德國戲,由旅行劇團往各地演出,同時也被改編成木偶戲。
馬洛的戲劇雖然把浮士德提高到巨人的地位,但是關于浮士德的結果,還未能脫離通俗故事書的窠臼,最后他的靈魂還是被惡魔劫往地獄。直到萊辛,才提出了浮士德的拯救問題,在他的《文學書簡》第十七編中,他指出把浮士德作為戲劇的題材具有很大的價值,他自己也曾寫了浮士德的劇本,在劇本的末尾,當惡魔正在高唱凱歌,要把浮士德的靈魂攫去的剎那之間,由一位天使發出呼喚道:“別高唱凱歌吧!你并未取得對人類和知識的勝利。因為天主把最高貴的沖動授予世人,并不是要讓他們永遠不幸。你所看到的,你認為已經弄到手的,不過是一場幻夢而已。”可惜萊辛的這部作品沒有寫完,只留下幾場,無從窺其全貌。歌德可能知道萊辛的這種構思,從而獲得啟發。
浮士德傳說對歌德創作這部悲劇的影響還應該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他在法蘭克福常看到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戲和通俗戲,但那時的木偶戲和通俗戲,內容淺薄,充滿滑稽戲的情趣。等到歌德長大,進入大學求學,獲得許多體驗,才萌起加以改作的念頭。歌德最初開始寫作的年份,大約是一七七四年左右,那時他才二十五歲(也有說是一七七三年的),寫作的地點是在他的故鄉法蘭克福。到一七七五年,寫成了第一部初稿,即所謂《浮士德初稿》,亦即現在的《浮士德》第一部的前身。但這部原稿后來失落,未能發表。直到一八八七年一月,文學史家希密特去德累斯頓旅行,才在前魏瑪宮廷女官葛希豪生的遺物中發現她繕寫的抄本,于是立即加以刊行。其中關于格蕾辛的情節,為向來浮士德傳說中所無,乃是歌德自己創作的插曲。
一七七五年歌德應魏瑪大公卡爾·奧古斯特之聘,于十一月前往魏瑪從政,由于工作繁忙,《浮士德》的寫作中斷了十二年。一七八六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曾將《浮士德》帶去,但沒有能執筆。一七八八年,從第二次游歷羅馬至歸國后的一段時間內,寫了《森林和山洞》、《魔女的丹房》、《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室》,于一七九〇年復活節在《全集》第七卷中以《浮士德斷片》的形式發表。以后又經過七八年的中斷,其間受到席勒的再三鼓勵,至一七九七年才下決心要將這部大作寫完,于同年六月二十四日寫出《獻詩》,接著寫了《舞臺序幕》、《天上序曲》、《城門外》、《書齋》、《瓦爾普吉斯之夜》、《夜》、《牢獄》等場,其中有些是新寫的,有些是將舊稿補足完成的。至一八〇〇年寫海倫的悲劇,并開始第二部的寫作。一八〇八年由科塔出版社出版《悲劇浮士德》(Faust Eine Tragdie),這就是后來的悲劇第一部。一八〇五年五月席勒逝世,《浮士德》的寫作又中斷了約二十年,至一八二五年(七十六歲)重新開始第二部的寫作,至一八三一年八月才把第二部寫完。寫完后,過了不到八個月,歌德就與世長辭了。
歌德的《浮士德》,結構龐大,內容復雜,歌德自己八十年的全部生活和思想都傾注在這部巨著里面,具有極深刻的哲學內容,反映廣泛的多方面的生活。別林斯基說這部劇作就是歌德當時所處的德國社會全部生活的充分反映,尤其是第二部,把那從海倫直至拜倫的三千年歷史,中世紀和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全都包括了進去,洋洋大觀,令人眼花繚亂。有時節外生枝,令人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之感。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起見,現在將全書各場各幕的內容略作解釋如下:
《獻詩》:作于一七九七年六月二十四日。歌德在青年時代即開始寫作本劇,幾經中斷,后受席勒鼓勵,又重新執筆,想把這部作品完成,故寫此詩,作為獻詞,追敘往日,想起從前聽過他朗誦《浮士德初稿》的友人們,現在有的生離,有的死別,不勝感慨系之。跟戲劇內容并無關聯。
《舞臺序幕》:約作于一七九七——一八〇〇年。仿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戲劇《沙恭達羅》的序幕而作。這部印度名劇曾由德國詩人福斯特根據威廉·瓊斯的英譯本轉譯成德語,于一七九一年出版,頗受歌德稱賞。這出《舞臺序幕》也與劇情無關。其中登場的三位人物,劇團團長乃是一般的商人,著眼于生意經。小丑志在娛樂觀眾,同時也是長于世故的梅非斯特之流的現實主義者,而劇團詩人,抱著為藝術而藝術的宗旨,乃是跟浮士德相似的理想家,兩人適成兩個對立面。
《天上序曲》:約作于一七九八年。這是全劇的開端,也是全劇的總序,全劇的眉目。先由三位天使長登場,贊美天主的創造事業,拉斐爾謳歌天界,加百列謳歌地界,米迦勒謳歌太空,接著是惡魔梅非斯特登場。他是否定的惡靈(否定一切),又是破壞的惡靈(打倒一切),他也是天主的仆人,但是卻跟天主對抗,背道而馳,他不理解天主的功業,他把天主創造的人類嘲笑為可憐的存在,他只著眼人類的缺點,他想破壞人類的存在。他自信能夠引誘浮士德墮落,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天主認為“人在奮斗時,難免迷誤”,但也堅信“善人雖受模糊的沖動驅使,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他知道不管惡魔怎樣誘惑,浮士德結果總會得到拯救。因此天主容許惡魔跟他打賭,這個打賭的構思,不用說,是受《舊約全書》的《約伯記》啟發而來的。天主同意把浮士德交給惡魔,“聽他安排”。天主為什么要允許惡魔去進行干擾活動呢?這是因為天主看到“人類的活動勁頭過于容易放松,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閑”,因此“要給他們弄個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惡魔的活動”。這樣,惡魔的活動,可以起一種相反相成的促進作用,使人類脫離惰性,永遠不斷地進行更高的活動,而“進入澄明的境域”。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惡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悲劇第一部》: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浮士德部分,敘述浮士德對于知識感到不滿足而極度煩悶;后半部為格蕾辛部分,敘述浮士德跟格蕾辛的戀愛,亦即格蕾辛的悲劇。這兩部分都屬于小世界,亦即市民社會,跟第二部的大世界,亦即政治社會相對照。《悲劇第一部》可分為二十四場,通常版本中并不標明場數,這里為了顯目起見,根據Knaur版本在每場標題前冠以每場的數字。
第一場《夜》:本場的前半場最早作于一七七四年,后半場作于一七九七年以后。本劇的主人公浮士德至此開始登場。他已年過半百,成為當代無比的飽學之士,可是對于知識學問,卻感到不能滿足,于是想乞靈于魔術。這跟一切浮士德傳說中的說法相同,但傳說中的浮士德,要用魔術召喚惡魔乃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塵世的欲望,而在本劇中則不然,他乃是“想通過精靈的有力的口舌”,“了解到許多秘密”,使他能夠“認識是什么將萬物囊括于它的最深的內部”。他于是先打開諾斯特拉達姆斯的神秘書,觀看大宇宙的靈符,看到大自然的壯麗的奇觀,但這僅是一個奇觀,卻無法將它掌握住,他于是轉而乞靈于地靈。地靈是支配地球上一切現象的精靈,也隸屬于天主,在歌德心目中,地靈乃是一切塵世的生命力和創造的精神威力的化身,他就是“生命的浪潮,事業的狂風”,永遠在活動不歇。浮士德在這一剎那,忽然意識到自強不息的自己,跟地靈非常肖似,可是地靈卻給了他一下當頭棒喝,說:“你肖似你所理解的精靈,不像我!”他受到這個嘲諷,感到極度失望。就在此時,他的助手瓦格納上場。瓦格納是一個實利主義者,只知道關在書齋里,鉆在故紙堆中,從事歷史的、文獻學的批判,對于自然的生命的躍動漠不關心,跟重視創造精神的浮士德正好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兩人經過一場辯論以后,瓦格納下場。浮士德在苦悶之余,萌起尋死的念頭,以求解脫肉體的桎梏,“在新的路上貫穿太空的清氣,向著純粹的活動的新天地邁進”。當他正要舉杯服毒的時候,傳來復活節的教堂鐘聲和唱詩班的合唱的歌聲,召喚他轉向人生,他又感到生命的魅力,生存活動的欲望又重新油然而生。
第二場《城門外》:約作于一七九七——一八〇一年。浮士德離開陰郁的書齋,跟助手瓦格納一同到春光明媚的郊外,接觸大自然和優哉游哉的市民的生活,可是在浮士德心中卻有兩種思想感情的斗爭,一種是迷戀于現世的享樂,另一種是想翱翔到超現實的理想世界,因此他還是覺得很苦悶。這就給了惡魔以可乘之隙。梅非斯特變形為一只獅子狗,隨浮士德進入書齋。
第三場《書齋》:約作于一八〇〇年左右。浮士德在書齋里將《新約全書》的《約翰福音》希臘原文翻譯成他喜愛的德語,把“太初有道”譯為“太初有為”,顯示他對于抽象的思索感到不滿足而想進入能動性的現實生活,預示著第二部中的大世界的政治社會活動。獅子狗不喜愛這種宗教氣氛,在室內亂叫。浮士德用基督的十字架像使它現出梅非斯特的原形。在經過一大段談話以后,惡魔還找不到誘惑的機會,只得先行逃走。
第四場《書齋》:前半場稱訂約之場,作于一七八八年至一八〇〇年。敘述梅非斯特第二次進入書齋,跟浮士德訂約,做他的奴仆,為他服務,條件是到了來世,浮士德也要同樣替他服務。在浮士德方面,他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使他滿足,因此他對惡魔說:“我如有一天悠然躺在睡椅上面,那時我就立刻完蛋!你能用甘言哄騙住我,使我感到怡然自得,你能用享樂迷惑住我,那就算是我的末日!”“如果我對某一瞬間說: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那時就給我套上枷鎖,那時我也情愿毀滅!”在這里浮士德跟梅非斯特作了打賭,跟《天上序曲》中梅非斯特跟天主打賭正好前后呼應,形成對照。在梅非斯特一方面,當然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盤,不過,結果惡魔的算盤還是打錯了。
本場的下半場稱學生之場,劇中梅非斯特假冒浮士德教授對一個前來求教的新大學生作了一些指導和訓話,這些發言不同于夢想家浮士德的看法,而是代表現實主義者梅非斯特的諷刺和機智。
第五場《萊比錫奧艾爾巴赫地下酒室》:作于一七七四年,于一七八九年改作。梅非斯特跟浮士德訂約以后,就立即帶浮士德前去享樂的世界。第一站是萊比錫的酒店,幾個快活的大學生正在那里飲酒作樂。可是年過半百的老博士浮士德在這些年輕人中間,并不能得到滿足。
第六場《魔女的丹房》:作于一七八八年。梅非斯特一計不成,又把浮士德帶往魔女的丹房,讓他對著魔鏡,給他看美女的形象,刺激他的肉欲,同時又給他喝一帖靈藥,使他返老還童,變為年輕人。引誘他先去跟格蕾辛戀愛,后又迷戀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