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9評論

第1章 譯序(1)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它篇幅很大,洋洋灑灑一百二十萬言;結構復雜,幾條敘事線索齊頭并進,相互交錯;人物眾多,大批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同時登場;內容豐富,反映了十九世紀初葉俄國和西歐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下面將就這部小說的創作和出版過程、體裁和結構、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等方面作一簡要的說明。

《戰爭與和平》創作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在這之前,托爾斯泰曾打算寫一部叫做《十二月黨人》的小說。六十年代初寫成了幾章,其中描繪了一八五六年從流放地回來的十二月黨人拉巴佐夫的形象,此人歷經磨難,仍保持著青年時代的銳氣。后來托爾斯泰的創作構思發生了變化。他在《戰爭與和平》前言的一個草稿里講了構思變化的過程,他說:“一八五六年我開始寫一部具有一定傾向的小說,主人公應是一個帶著家眷回到俄國內地的十二月黨人。不知不覺地我從現代轉到了一八二五年,轉到了我的主人公迷惘和不幸的時代,放棄了已寫好的開頭。但是一八二五年我的主人公已是一個有了家室的成年人。為了理解他,我需要轉而研究他的青年時代,而他的青年時代正好與一八一二年俄國的一個光榮時代相吻合。于是我又一次拋棄了開了頭的東西,決定從一八一二年寫起……”接著他又說:“如果只寫我們如何戰勝波拿巴的法國而不寫我們的失敗和恥辱,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下筆……于是就從一八五六年回溯到了一八〇五年,打算領著我的主人公(已不是一個,而是許多男女主人公)從這時起經歷一八〇五年、一八一二年、一八二五年和一八五六年的歷史事件。”[1]

托爾斯泰于一八六三年動筆,從保存下來的手稿來看,小說有過十五種開頭。前四個開頭從一八一一年寫起,接下來的兩個開頭改為從一八〇八年寫起,到第七個開頭才把情節開始發生的時間挪到一八〇五年。而地點時而在童山,時而在彼得堡,時而在莫斯科,時而又轉回彼得堡,只有第七個開頭情節發生的地點在國外的奧爾米茨營地。最后終于把開頭的時間地點定在一八〇五年七月彼得堡一個宮廷女官的客廳里。[2]經過艱苦的創作探索和反復的加工,托爾斯泰終于寫出了小說的第一部,它以《一八〇五年》為題發表在《俄羅斯通報》一八六五年第一、二期上。接著該雜志一八六六年第一—四期發表了第二部,這一部仍以《一八〇五年》為題,不過加上了《戰爭》這一副標題。這時這部小說的名稱和整個構思尚未最后確定下來。

一八六六年五月托爾斯泰給費特寫信說:“我希望在一八六七年前結束我的小說,并以《萬事大吉》為書名出單行本……”[3]在他這時為小說后面的部分所擬定的提綱里,情節的發展與后來的定本有明顯的不同,基本上是一個否極泰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這與作者要把小說定名為《萬事大吉》的意圖是吻合的。但是作者沒有按時完成他的計劃,這主要是因為他在寫一八一二年衛國戰爭的過程中對這場戰爭的性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這個主題作了更深的開掘,原來的構思發生了變化。他重新審訂了已寫成的部分并做了修改,放棄了原來的結尾,引進了新的人物,加入了許多歷史的和哲學的議論,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更加宏偉的圖景,對主人公的命運作了新的安排,并且決定放棄《萬事大吉》的書名,將小說定名為《戰爭與和平》。從流傳下來的文字材料來看,作者本人首次用《戰爭與和平》作為書名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下旬,他在給拉夫羅夫的信中宣布同意以《戰爭與和平》為書名排印自己的書。[4]到一八六七年底出版了小說的前三卷,開始排印第四卷。一八六八年至一八六九年托爾斯泰寫完了余下的部分,全書六卷于一八六九年出齊,這就是小說的第一版(一八六七—一八六九)。一八六八年十月出版了前四卷第二版,這次出版前托爾斯泰親自看了校樣和作了修改。這四卷與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后兩卷合在一起,成為整部小說的第二版(一八六八—一八六九)。

上面說過,托爾斯泰在創作《戰爭與和平》的過程中構思發生了明顯變化,許多段落進行多次的改寫,文字進行了反復的推敲和錘煉。保存下來的手稿多達五千多頁,草稿和異文共有一千六百余頁,收入《托爾斯泰全集(百歲紀念版)》時,用了整整三卷。從中可以看出,托爾斯泰在創作這部巨著上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他不僅在稿子上不斷涂抹修改,而且在看校樣時也這樣做。這種做法有時不為人們所理解。例如曾幫助托爾斯泰工作并負責監印《戰爭與和平》的巴爾捷涅夫在托爾斯泰要他把小說第一部的全部校樣寄去以便進行修改時寫信給托爾斯泰說:“天知道您在干什么。這樣我們永遠修改不完和出版不了……您的大部分涂改是不必要的。”托爾斯泰給他回信說:“我不能不像這樣進行涂改,并且清楚地知道,這樣涂改有很大好處。”[5]反復修改成為托爾斯泰在創作中遵循的原則,他還說過,“應當永遠拋開不進行修改地寫作的想法?!盵6]他又說,“主要的是,應當不急急忙忙地寫作,不要對十次、二十次地修正和改寫同一個東西感到膩煩?!盵7]他的包括《戰爭與和平》在內的一部部杰作就是這樣經過反復修改、精雕細刻成的。

一八七三年在出版托爾斯泰文集(八卷集)時收入了《戰爭與和平》。這是這部小說的第三版。以后它的許多版本都是隨著文集出版的。作者在把小說收入這個文集前,對它作了較大的改動。首先把小說中的全部法文改為俄文,并去掉了關于戰爭、歷史和哲學的議論(其中關于一八一二年戰爭的議論以及《尾聲》第一部的前四章和整個第二部編成題為《關于一八一二年戰爭的文章》的附錄),這大概是因為考慮和接受了有人提出的小說中法文和議論過多的意見。當時他曾寫信給幫他修改作品的斯特拉霍夫說:“去掉法文我有時感到可惜,但是總的來說,我覺得不用法文要好些。我還覺得,把關于戰爭、歷史和哲學的議論從小說中去掉,可使它變得不那么累贅,不過這些議論單獨說來還是很有意思的?!盵8]對小說的結構也作了改變,把原有的六卷改為四卷,原有的第一卷不變,原有的第二、三卷合為第二卷,原有的第四卷和第五卷第一部合為第三卷,原有的第五卷其余部分和第六卷合為第四卷。從內容來看,這樣分卷比較合理,而且各卷的篇幅也比較均勻。這種分卷方法為后來各種版本所沿用。此外,托爾斯泰對文字作了改動。這是作者親自對小說所做的最后一次修改。一八八〇年出版的托爾斯泰文集第三版所收的《戰爭與和平》是照一八七三年的版本排印的。這是《戰爭與和平》的第四版。

在這之后,托爾斯泰把作品出版的事務交由妻子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托爾斯泰婭負責。在她的主持下于一八八六年出版了托爾斯泰文集第五版和第六版。在第五版中,《戰爭與和平》根據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恢復了法文和各種議論,不過保留了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把全文分為四卷的劃分和所做的文字修改。同時出版的第六版(廉價版)大概是為了便于普通讀者閱讀,沒有恢復法文。根據托爾斯泰的家庭教師伊瓦金在他一八八五年八月十三日的筆記里的記載,托爾斯泰曾坐在一旁聽他給伯爵夫人讀《戰爭與和平》的校樣。[9]可見,他是知道《戰爭與和平》要出新版本的事的。但是沒有事實證明他參與出版工作。眾所周知,這時他的世界觀已發生轉變,文學觀也有很大變化,他把自己過去的作品稱為老爺的“消遣”,認為一切都要重新寫,因此大概不會有興趣來折騰自己的舊作,很難說這個版本的改動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這之后,《戰爭與和平》又出了五版,其中第七版(一八八七)、第八版(一八八九)和第十版(一八九七)沒有恢復法文,第九版(一八九三)和第十一版(一九〇三)恢復了。就這樣,在托爾斯泰生前,《戰爭與和平》曾有過四種不同的版本:一、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分六卷,有法文和議論;二、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分四卷,去掉法文和議論;三、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分四卷,恢復法文和議論;四、一八八六年的第六版,只恢復議論,沒有恢復法文。

十月革命后,根據列寧的倡議籌備出版托爾斯泰全集。第一卷在一九二八年作家百歲誕辰時出版,因此這個版本叫做“百歲紀念版”。全書共九十卷,到一九五八年才出齊。其中《戰爭與和平》收在第九—十二卷,曾印刷過兩次。第一次印刷(一九三〇—一九三三)所依據的版本是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第二次印刷(一九三七—一九四〇)則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為基礎,采用了一八七三年版本的所有修改。因此這兩次印刷的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別。關于哪個版本應看做《戰爭與和平》最后定本的問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蘇聯學術界有過爭論。奧普利斯卡婭提出應把“百歲紀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看做定本[10]。古德濟則認為定本應是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理由是:這是托爾斯泰對小說進行最后一次加工的結果[11]。他的看法遭到托爾斯泰生平和創作的最老的研究者古謝夫的批評,古謝夫認為應把一八八六年的版本看做定本,因為這個版本表達了作者最后的創作意志。[12]扎依堅什努爾的看法與上述學者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她根據托爾斯泰與合作者的來往信件和其他材料,認定一八七三年出第三版前對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版本的修改并不完全是作者做的,有相當大的部分屬于斯特拉霍夫所為,因此認可一八七三年版本的全部修改是不合適的。根據這一點,她認為不能把“百歲紀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作為定本。同時她也認為不能把“百歲紀念版”中依據一八八六年版本的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作為定本,因為作者并未參與一八八六年版本的出版。此外,她還指出“百歲紀念版”的兩個版本都沒有根據手稿進行校勘,以致許多抄寫、印刷和辨讀上的錯誤未能改正,據她統計這樣的錯訛多達一千八百五十五處。[13]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半期出版了《托爾斯泰文集》的二十卷集。其中《戰爭與和平》(第四—七卷)主要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為藍本,采納了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的分卷方法和其中托爾斯泰本人所做的修改,并根據手稿和其他原始材料進行了校勘,改正了各種錯誤和編輯的不正確的辨讀。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爾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中《戰爭與和平》根據上述二十卷集印刷,不同的是,這個版本除附有作者撰寫的《關于〈戰爭與和平〉一書的幾句話》一文外,在每卷后有更為詳盡的注釋。現在這個版本被認為是比較完備的版本。

《戰爭與和平》,如上所述,共分四卷,外加一個尾聲,從一八〇五年七月寫到一八二〇年十二月,時間跨度為十五年,居于敘事中心的是一八一二年的衛國戰爭。第一卷可以說是全書的一個獨特的引子。它從寫和平生活開始,可是一開頭就提到拿破侖,為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這一卷介紹了全書的各個重要人物,其中的許多人將成為一八一二年各種事件的參加者。同時寫了一八〇五年的幾次戰役和俄軍的“失敗和恥辱”,照前面說過的作者的構思,這顯然是為寫一八一二年勝利作鋪墊。

第二卷寫一八〇六年到一八一二年前發生的事,這是向一八一二年戰爭的描寫的一個過渡。在這一卷里戰爭的場面退居次要地位,敘事重點放到寫和平生活上,通過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相互之間的關系、利害沖突、愛情糾葛、某些人的思想道德探索的描寫,展示了十九世紀初俄國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這一卷和平生活的景象的描繪可以說是此后的戰爭描寫的烘托和反襯,而其中主人公性格的進一步揭示則為描寫他們在戰爭開始后各自的表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據。

第三卷集中寫一八一二年的戰爭,既寫軍事行動,又寫戰時的生活以及在戰爭環境里各種人物的表現和遭遇。而高潮是八月二十六日的波羅金諾會戰。最后寫到俄軍放棄莫斯科和法國人占領該城的情況。

第四卷寫法軍在莫斯科停留數周后撤離的情況和俄軍的軍事行動,最后寫到法軍的潰滅,同時用一定篇幅專門寫了游擊戰爭。《尾聲》交代了主要主人公戰后的生活情況,最后以一八二〇年十二月幾位主要主人公關于彼得堡的秘密組織的談論和爭論作結。

從這個簡單介紹來看,作者改變了他從現代(從一八五六年)寫起回溯到歷史的構思,變成完全寫歷史。原來作者計劃帶領主人公經歷一八〇五年到一八〇七年和一八一二年的戰爭以及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最后他只寫到一八二〇年,對十二月黨人的起義只作暗示而集中寫一八一二年戰爭,這就使得整個敘事中心突出,結構緊湊。不過人們仍然可以從小說的描述中看到一個大的浪潮平息后另一個浪潮正在掀起的跡象,并且猜測到不同的主人公在新的浪潮中將會有的不同表現和不同命運。

品牌:譯林出版社
譯者:張捷
上架時間:2017-08-08 14:46:17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譯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贡县| 淳化县| 延川县| 亳州市| 海宁市| 买车| 衡水市| 恩施市| 遂溪县| 贞丰县| 翁源县| 友谊县| 太保市| 乐业县| 安吉县| 左贡县| 肥东县| 鸡西市| 张家界市| 教育| 沈丘县| 澜沧| 宜川县| 南和县| 遵义县| 怀远县| 平顺县| 合水县| 无为县| 陇川县| 印江| 万年县| 博湖县| 田林县| 越西县| 司法| 平和县| 大名县| 会同县| 大庆市|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