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
老子已乘青牛去,世上長存《道德經》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道家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只要提到道家就會說到老子,因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老莊哲學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打磨,歷久彌新,陳香依舊。老子騎著青牛歸去,只求清靜無為;莊生夢蝶似夢似真,但愿逍遙一生。
老子是何許人呢?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擔任周朝掌管藏書的史官。
這對老子寥寥數語的記載,不僅沒有讓后人對老子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反而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他是誰,生活在哪個時期,這些都成為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的“懸案”。有人說,老子是與孔子同一時代的楚國人老萊子;有人說,老子是太史儋……關于老子的身份,撲朔迷離,始終沒有定論。司馬遷根據傳聞寫出老子傳,將傳聞中幾個不同時代的人雜糅在一起,但對于老子的真實情況,太史公也無從考究。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是老子思想的唯一承載,也是研究老子的重要參考物。
老子思想之深之廣,絕非一言以蔽之,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老子寥寥數筆勾勒出來的圣人形象。
效法天道,道法自然,為人處世遵循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參照道的本意,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作為,但實際上是大有所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居功自傲,不爭名奪利,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容乃大,心系萬民,胸懷天下,成為萬民表率,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得人心者得天下;上善若水,以柔克剛,以曲求全,能屈能伸,保持淡泊虛靜的心境;寵辱不驚,知足常足,慎終如始,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做人做事,圖難于易,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摒棄機心,和光同塵,不以蓬茅塞心,不為聲色貨利所動。總之,圣人能夠看透世界和人生,透析世事和人心,一切都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老子心中的“圣人”是“道”的化身,是能夠體會天道、感悟天道、依道而行的理想化人物,仿佛是歷史高臺上矗立的標桿,古今中外幾乎無人能滿足此要求。
老子仿佛是一泓清水,清明透徹又深不可及,任何對其思想的解讀都只能在水面蕩起一圈漣漪,根本無法觸及深藏在水中的真正瑰寶。
既然《老子》一書是老子思想的體現,那么它講述的是什么呢?
《老子》原文僅有五千余言,卻包羅萬象,微言大義。不僅綜羅百代,概述了五千年文化的精要,而且廣博精深,細致微妙。
《老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開篇首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被人稱為《道經》;下篇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被人稱為《德經》。《道經》和《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本原,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德經》闡釋的是處世方式,含人世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的寥寥五千言意義深遠,博大精深。后世之人,有的將其作為養生修煉的根據,有的把它看作陰陽權謀的言論,還有的在其中尋求超脫自在之道,每個人都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后來興起的兵家、法家、名家等許多學派都與道家有著密切的聯系,借鑒了道家的思想,而《老子》一書也成為歷代開國之君休養生息、治理天下的圣典,其影響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千年來,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良臣將相,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閑云野鶴,總有人終其一生悉心研讀這短短五千言。
《老子》中記載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確實是中國文化中治道的精髓,老子所言的“道”蘊含著華夏歷史中沉淀的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等內容。其中看似“奸猾”的權謀哲學實際上是和平、寬容、簡樸、知足的最高境界,匯集了愚者的智慧、隱者的利益、弱者的力量,以及真正通曉世故者的簡樸,上善若水、持盈保泰、載營魄抱、寵辱不驚、致虛守靜都是修身處世的要訣。
南懷瑾先生對此的解讀是:人要效法天道,圣人以不束縛、不歪曲、不干涉的無為態度為人處世,以自己具體的無為行動影響人民、教化人民。天地生化萬物而不推辭,創造了萬物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遠不會被埋沒。天地能持久長生,那是它不以為自己在生長,所以能長生不老。天地生萬物,無私無偏無求,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滅。
南懷瑾先生以《老子》原文為基礎,借助于儒佛之道,采用老子自證的現身說法,點石成金,道破道家思想在歷史變遷中對人文、時勢的影響。他摒棄唐宋以后的注解,以經解經,融會貫通,通過原文的邏輯性與連貫性探尋作者的本意解答,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將歷史融入各家經典學說之中,以經為本,以史為鑒,旁征博引,以其淵博的知識,包羅諸子百家之思想精華,將古今中外學說融于一爐,含英咀華,觸類旁通,娓娓道出晦澀深刻的經史典籍,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本書精心提煉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講解的道家思想的核心觀點,結合獨特的人生感悟深入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學說中領悟處世智慧。全書通過拓展梳理南懷瑾先生對老子思想的獨特解釋,借鑒其在道家學說、歷史文化中的智慧講解,講述了從老子學說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哲學,在南懷瑾先生的智慧精華中發掘人生新意。
一百個人讀《老子》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感悟,因為每個人都在著述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無論是《老子》的原文,還是南懷瑾先生的解讀,細細品味都會有所收獲。在閱讀此書之前,希望讀者先通讀一遍附錄中的《道德經》原文,因為這里面蘊含著所有思想的源頭。讀過附錄,再細讀本書正文,一定能夠有更深的體會。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所謂:一騎青牛,歸去不知紅塵事;揮灑千文,道存自有世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