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遺 更新時間:2019-01-04 18:35:16
- 滋生賦
- 疏原賦
- 寒
- 平
- 熱
- 溫
- 拾遺賦
- 寒部
- 平部
- 熱部
- 溫部
- 總目
- 附錄
- (四)小識
- (三)陸以湉《冷廬醫話》卷三“噎”條所載
- (二)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十四“膈”條所載
- (一)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草部》卷五所載
- 八、蔣儀《藥鏡》石打穿歌流傳考
- 七、對《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版本記述的訂正
- 六、流傳、影響及評述
- 五、版本調研情況
- 四、與《醫鏡》的關系
- 三、《藥鏡》之成書
- 二、作者生活時代與居住地
- 一、作者蔣儀考
- 校注后記
- 補遺
- 滋生賦
- 疏原賦
- 拾遺賦
- 白頭蚯蚓一百五
- 蜣螂一百四
- 斑蝥一百三
- 田螺汁一百二
- 真珠一百一
- 蟾蜍一百
- 蟬蛻九十九
- 牡蠣九十八
- 蛤粉九十七
- 穿山甲九十六
- 牡鼠糞九十五
- 豬懸蹄九十四
- 象牙末九十三
- 牛乳九十二
- 熊膽九十一
- 羚羊角九十
- 犀角八十九
- 夜明砂八十八
- 人中白八十七
- 童便八十六
- 食鹽八十五
- 青鹽八十四
- 綠礬八十三
- 白礬八十二
- 玄明粉八十一
- 芒硝八十
- 滑石七十九
- 石膏七十八
- 丹砂七十七
- 粉錫七十六
- 鐵銹七十五
- 黃丹七十四
- 薏苡仁七十三
- 浮麥七十二
- 綠豆七十一
- 楝實七十
- 椿根白皮六十九
- 槐實六十八
- 側柏葉六十七
- 枳殼六十六
- 枳實六十五
- 黃柏六十四
- 地骨皮六十三
- 桑白皮六十二
- 竹葉六十一
- 竹茹六十
- 八角茶五十九
- 孩兒茶五十八
- 梨五十七
- 柿五十六
- 茶茗五十五
- 山梔五十四
- 天竺黃五十三
- 白冬瓜五十二
- 紫背浮萍五十一
- 貫眾五十
- 苦參四十九
- 蒲公英四十八
- 漏蘆四十七
- 烏芋四十六
- 馬齒莧四十五
- 蚤休四十四
- 大青四十三
- 夏枯草四十二
- 草龍膽四十一
- 馬兜鈴四十
- 白鮮皮三十九
- 天門冬三十八
- 生地黃三十七
- 芍藥三十六
- 地榆三十五
- 馬鞭草三十四
- 茅根三十三
- 白蘞三十二
- 茜根三十一
- 紫草三十
- 蘭草二十九
- 青黛二十八
- 山豆根二十七
- 天名精二十六
- 地膚子二十五
- 青蒿二十四
- 燈心二十三
- 蘆薈二十二
- 玄參二十一
- 知母二十
- 黃芩十九
- 胡黃連十八
- 黃連十七
- 連翹十六
- 藜蘆十五
- 蘆根十四
- 常山十三
- 栝樓仁十二
- 天花粉十一
- 貝母十
- 小柴胡九
- 升麻八
- 瓜蒂七
- 瞿麥六
- 甘遂五
- 葶藶四
- 澤瀉三
- 車前子二
- 大黃一
- 寒部
- 卷四
- 蛇蛻八十四
- 白龍骨八十三
- 五倍子八十二
- 露蜂房八十一
- 蜂蜜八十
- 鱉甲七十九
- 龜板七十八
- 黃明膠七十七
- 牛黃七十六
- 烏骨毛雞七十五
- 人乳七十四
- 礞石七十三
- 銅青七十二
- 金銀箔七十一
- 黃麻仁七十
- 胡麻六十九
- 赤小豆六十八
- 黑豆六十七
- 粳米六十六
- 血竭六十五
- 柞樹皮六十四
- 棕皮灰六十三
- 郁李仁六十二
- 豬苓六十一
- 竹蛀屑六十
- 竹瀝五十九
- 桃仁五十八
- 蘇木五十七
- 山楂五十六
- 密蒙花五十五
- 桑寄生五十四
- 楓香脂五十三
- 枇杷葉五十二
- 楮實五十一
- 女貞實五十
- 枸杞子四十九
- 龍眼四十八
- 酸棗仁四十七
- 柏子仁四十六
- 琥珀四十五
- 茯神四十四
- 茯苓四十三
- 苘麻子四十二
- 蓖麻子四十一
- 燕脂四十
- 金銀花三十九
- 土茯苓三十八
- 防己三十七
- 茵陳蒿三十六
- 木通三十五
- 通草三十四
- 白及三十三
- 萆薢三十二
- 石龍芮三十一
- 萎蕤三十
- 石斛二十九
- 菟絲子二十八
- 牛膝二十七
- 荊三棱二十六
- 蒲黃二十五
- 白沙糖二十四
- 葛根二十三
- 羌活二十二
- 獨活二十一
- 決明子二十
- 木賊草十九
- 甘菊十八
- 天麻十七
- 射干十六
- 王不留行十五
- 鱧腸十四
- 大小薊十三
- 牡丹皮十二
- 鉤藤十一
- 丹參十
- 黃精九
- 芡實八
- 蓮實七
- 山藥六
- 紫菀五
- 桔梗四
- 百合三
- 麥門冬二
- 甘草一
- 平部
- 卷三
- 蟾酥二十二
- 虎骨二十一
- 鹿角二十
- 鹿茸十九
- 人牙齒十八
- 臍帶十七
- 紫河車十六
- 砒霜十五
- 硫黃十四
- 酒十三
- 巴豆十二
- 川椒十一
- 吳茱萸十
- 桂枝九
- 肉桂八
- 大蒜七
- 牽牛六
- 破故紙五
- 佛耳草四
- 草豆蔻三
- 干姜二
- 黑附子一
- 熱部
- 卷二
- 蜈蚣一百三十三
- 全蝎一百三十二
- 白僵蠶一百三十一
- 五靈脂一百三十
- 海螵蛸百二十九
- 白馬溺百二十八
- 霞天膏百二十七
- 麝香百二十六
- 阿膠百二十五
- 雀卵百二十四
- 發灰百二十三
- 紫石英百二十二
- 硇砂百二十一
- 花蕊石一百二十
- 赤石脂一百十九
- 雄黃一百十八
- 磁石一百十七
- 爐甘石一百十六
- 硼砂一百十五
- 靈砂一百十四
- 白扁豆一百十三
- 神曲一百十二
- 大麥芽一百十一
- 飴糖一百十
- 糯米一百九
- 紅曲一百八
- 醋一百七
- 谷蘗一百六
- 橄欖一百五
- 蕪荑一百四
- 干漆一百三
- 松香一百二
- 胡桃一百一
- 荔枝子一百
- 赤檉木九十九
- 肥皂核九十八
- 皂角九十七
- 龍腦香九十六
- 宣木瓜九十五
- 杜仲九十四
- 山茱萸九十三
- 五加皮九十二
- 阿魏九十一
- 大腹皮九十
- 檳榔八十九
- 厚樸八十八
- 青皮八十七
- 陳皮八十六
- 烏藥八十五
- 沉香八十四
- 丁香八十三
- 益智仁八十二
- 烏梅八十一
- 杏仁八十
- 款冬花七十九
- 辛夷七十八
- 蕤仁七十七
- 蔓荊子七十六
- 土木鱉七十五
- 甘松七十四
- 芝麻七十三
- 胡荽七十二
- 鼠粘子七十一
- 劉寄奴七十
- 百草霜六十九
- 白頭翁六十八
- 山漆六十七
- 紅花六十六
- 韭菜六十五
- 艾葉六十四
- 益母草六十三
- 澤蘭六十二
- 延胡索六十一
- 續斷六十
- 胡蘆巴五十九
- 刺蒺藜五十八
- 巴戟天五十七
- 仙茅五十六
- 肉蓯蓉五十五
- 骨碎補五十四
- 覆盆子五十三
- 胡首烏五十二
- 豨薟五十一
- 蕺五十
- 萊菔四十九
- 威靈仙四十八
- 白附子四十七
- 前胡四十六
- 白芥子四十五
- 蒼術四十四
- 天南星四十三
- 半夏四十二
- 芫花四十一
- 旋覆花四十
- 香薷三十九
- 秦艽三十八
- 蔥白頭三十七
- 蒼耳三十六
- 白芷三十五
- 細辛三十四
- 藁本三十三
- 薄荷三十二
- 荊芥三十一
- 防風三十
- 川芎二十九
- 紫蘇二十八
- 麻黃二十七
- 姜黃二十六
- 郁金二十五
- 高良姜二十四
- 生姜二十三
- 谷精草二十二
- 使君子二十一
- 辣蓼二十
- 蓬莪荗十九
- 草果十八
- 小茴香十七
- 白豆蔻十六
- 肉豆蔻十五
- 木香十四
- 縮砂蔤十三
- 香附十二
- 藿香十一
- 石菖蒲十
- 遠志九
- 百部八
- 五味子七
- 當歸六
- 熟地黃五
- 白術四
- 黃耆三
- 北沙參二
- 人參一
- 溫部
- 卷一
- 凡例
- 書藥鏡后
- 自序
- 序
- 序
- 序
- 醫藥鏡合序
- 校注說明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校注說明
- 醫藥鏡合序
- 序
- 序
- 序
- 自序
- 書藥鏡后
- 凡例
- 卷一
- 溫部
- 人參一
- 北沙參二
- 黃耆三
- 白術四
- 熟地黃五
- 當歸六
- 五味子七
- 百部八
- 遠志九
- 石菖蒲十
- 藿香十一
- 香附十二
- 縮砂蔤十三
- 木香十四
- 肉豆蔻十五
- 白豆蔻十六
- 小茴香十七
- 草果十八
- 蓬莪荗十九
- 辣蓼二十
- 使君子二十一
- 谷精草二十二
- 生姜二十三
- 高良姜二十四
- 郁金二十五
- 姜黃二十六
- 麻黃二十七
- 紫蘇二十八
- 川芎二十九
- 防風三十
- 荊芥三十一
- 薄荷三十二
- 藁本三十三
- 細辛三十四
- 白芷三十五
- 蒼耳三十六
- 蔥白頭三十七
- 秦艽三十八
- 香薷三十九
- 旋覆花四十
- 芫花四十一
- 半夏四十二
- 天南星四十三
- 蒼術四十四
- 白芥子四十五
- 前胡四十六
- 白附子四十七
- 威靈仙四十八
- 萊菔四十九
- 蕺五十
- 豨薟五十一
- 胡首烏五十二
- 覆盆子五十三
- 骨碎補五十四
- 肉蓯蓉五十五
- 仙茅五十六
- 巴戟天五十七
- 刺蒺藜五十八
- 胡蘆巴五十九
- 續斷六十
- 延胡索六十一
- 澤蘭六十二
- 益母草六十三
- 艾葉六十四
- 韭菜六十五
- 紅花六十六
- 山漆六十七
- 白頭翁六十八
- 百草霜六十九
- 劉寄奴七十
- 鼠粘子七十一
- 胡荽七十二
- 芝麻七十三
- 甘松七十四
- 土木鱉七十五
- 蔓荊子七十六
- 蕤仁七十七
- 辛夷七十八
- 款冬花七十九
- 杏仁八十
- 烏梅八十一
- 益智仁八十二
- 丁香八十三
- 沉香八十四
- 烏藥八十五
- 陳皮八十六
- 青皮八十七
- 厚樸八十八
- 檳榔八十九
- 大腹皮九十
- 阿魏九十一
- 五加皮九十二
- 山茱萸九十三
- 杜仲九十四
- 宣木瓜九十五
- 龍腦香九十六
- 皂角九十七
- 肥皂核九十八
- 赤檉木九十九
- 荔枝子一百
- 胡桃一百一
- 松香一百二
- 干漆一百三
- 蕪荑一百四
- 橄欖一百五
- 谷蘗一百六
- 醋一百七
- 紅曲一百八
- 糯米一百九
- 飴糖一百十
- 大麥芽一百十一
- 神曲一百十二
- 白扁豆一百十三
- 靈砂一百十四
- 硼砂一百十五
- 爐甘石一百十六
- 磁石一百十七
- 雄黃一百十八
- 赤石脂一百十九
- 花蕊石一百二十
- 硇砂百二十一
- 紫石英百二十二
- 發灰百二十三
- 雀卵百二十四
- 阿膠百二十五
- 麝香百二十六
- 霞天膏百二十七
- 白馬溺百二十八
- 海螵蛸百二十九
- 五靈脂一百三十
- 白僵蠶一百三十一
- 全蝎一百三十二
- 蜈蚣一百三十三
- 卷二
- 熱部
- 黑附子一
- 干姜二
- 草豆蔻三
- 佛耳草四
- 破故紙五
- 牽牛六
- 大蒜七
- 肉桂八
- 桂枝九
- 吳茱萸十
- 川椒十一
- 巴豆十二
- 酒十三
- 硫黃十四
- 砒霜十五
- 紫河車十六
- 臍帶十七
- 人牙齒十八
- 鹿茸十九
- 鹿角二十
- 虎骨二十一
- 蟾酥二十二
- 卷三
- 平部
- 甘草一
- 麥門冬二
- 百合三
- 桔梗四
- 紫菀五
- 山藥六
- 蓮實七
- 芡實八
- 黃精九
- 丹參十
- 鉤藤十一
- 牡丹皮十二
- 大小薊十三
- 鱧腸十四
- 王不留行十五
- 射干十六
- 天麻十七
- 甘菊十八
- 木賊草十九
- 決明子二十
- 獨活二十一
- 羌活二十二
- 葛根二十三
- 白沙糖二十四
- 蒲黃二十五
- 荊三棱二十六
- 牛膝二十七
- 菟絲子二十八
- 石斛二十九
- 萎蕤三十
- 石龍芮三十一
- 萆薢三十二
- 白及三十三
- 通草三十四
- 木通三十五
- 茵陳蒿三十六
- 防己三十七
- 土茯苓三十八
- 金銀花三十九
- 燕脂四十
- 蓖麻子四十一
- 苘麻子四十二
- 茯苓四十三
- 茯神四十四
- 琥珀四十五
- 柏子仁四十六
- 酸棗仁四十七
- 龍眼四十八
- 枸杞子四十九
- 女貞實五十
- 楮實五十一
- 枇杷葉五十二
- 楓香脂五十三
- 桑寄生五十四
- 密蒙花五十五
- 山楂五十六
- 蘇木五十七
- 桃仁五十八
- 竹瀝五十九
- 竹蛀屑六十
- 豬苓六十一
- 郁李仁六十二
- 棕皮灰六十三
- 柞樹皮六十四
- 血竭六十五
- 粳米六十六
- 黑豆六十七
- 赤小豆六十八
- 胡麻六十九
- 黃麻仁七十
- 金銀箔七十一
- 銅青七十二
- 礞石七十三
- 人乳七十四
- 烏骨毛雞七十五
- 牛黃七十六
- 黃明膠七十七
- 龜板七十八
- 鱉甲七十九
- 蜂蜜八十
- 露蜂房八十一
- 五倍子八十二
- 白龍骨八十三
- 蛇蛻八十四
- 卷四
- 寒部
- 大黃一
- 車前子二
- 澤瀉三
- 葶藶四
- 甘遂五
- 瞿麥六
- 瓜蒂七
- 升麻八
- 小柴胡九
- 貝母十
- 天花粉十一
- 栝樓仁十二
- 常山十三
- 蘆根十四
- 藜蘆十五
- 連翹十六
- 黃連十七
- 胡黃連十八
- 黃芩十九
- 知母二十
- 玄參二十一
- 蘆薈二十二
- 燈心二十三
- 青蒿二十四
- 地膚子二十五
- 天名精二十六
- 山豆根二十七
- 青黛二十八
- 蘭草二十九
- 紫草三十
- 茜根三十一
- 白蘞三十二
- 茅根三十三
- 馬鞭草三十四
- 地榆三十五
- 芍藥三十六
- 生地黃三十七
- 天門冬三十八
- 白鮮皮三十九
- 馬兜鈴四十
- 草龍膽四十一
- 夏枯草四十二
- 大青四十三
- 蚤休四十四
- 馬齒莧四十五
- 烏芋四十六
- 漏蘆四十七
- 蒲公英四十八
- 苦參四十九
- 貫眾五十
- 紫背浮萍五十一
- 白冬瓜五十二
- 天竺黃五十三
- 山梔五十四
- 茶茗五十五
- 柿五十六
- 梨五十七
- 孩兒茶五十八
- 八角茶五十九
- 竹茹六十
- 竹葉六十一
- 桑白皮六十二
- 地骨皮六十三
- 黃柏六十四
- 枳實六十五
- 枳殼六十六
- 側柏葉六十七
- 槐實六十八
- 椿根白皮六十九
- 楝實七十
- 綠豆七十一
- 浮麥七十二
- 薏苡仁七十三
- 黃丹七十四
- 鐵銹七十五
- 粉錫七十六
- 丹砂七十七
- 石膏七十八
- 滑石七十九
- 芒硝八十
- 玄明粉八十一
- 白礬八十二
- 綠礬八十三
- 青鹽八十四
- 食鹽八十五
- 童便八十六
- 人中白八十七
- 夜明砂八十八
- 犀角八十九
- 羚羊角九十
- 熊膽九十一
- 牛乳九十二
- 象牙末九十三
- 豬懸蹄九十四
- 牡鼠糞九十五
- 穿山甲九十六
- 蛤粉九十七
- 牡蠣九十八
- 蟬蛻九十九
- 蟾蜍一百
- 真珠一百一
- 田螺汁一百二
- 斑蝥一百三
- 蜣螂一百四
- 白頭蚯蚓一百五
- 拾遺賦
- 疏原賦
- 滋生賦
- 補遺
- 校注后記
- 一、作者蔣儀考
- 二、作者生活時代與居住地
- 三、《藥鏡》之成書
- 四、與《醫鏡》的關系
- 五、版本調研情況
- 六、流傳、影響及評述
- 七、對《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版本記述的訂正
- 八、蔣儀《藥鏡》石打穿歌流傳考
- (一)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草部》卷五所載
- (二)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十四“膈”條所載
- (三)陸以湉《冷廬醫話》卷三“噎”條所載
- (四)小識
- 附錄
- 總目
- 溫部
- 熱部
- 平部
- 寒部
- 拾遺賦
- 溫
- 熱
- 平
- 寒
- 疏原賦
- 滋生賦
- 補遺 更新時間:2019-01-04 18: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