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化石獵人(知乎「一小時」系列 HOUR:037)
最新章節: 作者說
知友、神經科學博士趙思家曾寫道:「科學首先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無知。然后再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無知,一點點地撥開迷霧。」撥開迷霧的過程,也是找出事實、假定、原理與證據之間的相互關聯的過程,是艱辛卻又迷人的。比如那個吸引了我們很多年的遠古猛獸——恐龍,認識它的過程,也穿過了無數迷霧。「化石獵人」吉迪恩在第一次發現恐龍牙齒時不得其解,四處拜訪咨詢;英國的地質學家威廉·巴克蘭拼湊碩大的骨骼化石,推斷出它屬于一種生活在中生代時期的爬行動物;當「禽龍」「巨龍」「森林龍」被逐一發現,理查德·歐文又通過化石骨架的一些細微特征,敏感地發現了這三種古生物之間潛在的關聯,最終將其歸為同一種類——恐怖的蜥蜴。由此,「恐龍」這個詞才正式誕生了,歐文也成了古生物研究領域的權威人物。但是,科學的探尋并不因為「權威」而止步。歐文的助理達爾文提出進化論,起初在學術界惡評如潮,這其中當然包括歐文的攻擊;為此,達爾文的支持者赫胥黎在牛津大會上「舌戰群雄」,讓歐文碰了一鼻子灰。到后來,甚至歐文為了不讓達爾文拿到進化論的證據,強行「霸占」了始祖鳥化石……故事還有很多,爭論從未停止,但就如本書作者葉山所說:「回顧人類發現和研究恐龍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正是一次次激烈的學術競爭,才讓人們得以在短短的兩百年內,從對恐龍的一無所知,到建立起有關于恐龍的理論體系。」讓我們通過這本書,看看這些化石獵人是如何經歷尋找和思考、爭論與驗證,將恐龍這種已經消失了六千五百萬年的遠古生物,重新帶回我們的時間線中的。作者葉山,知乎ID「ShanYe」,曾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理系,之后又在密歇根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系學習,既在辦公室里挖過地理信息數據,也在懷俄明的野外挖過化石。喜歡足球和橄欖球,但更喜歡研究地球。
因版權原因待上架

品牌:知乎
上架時間:2016-11-10 15:33:28
出版社:知乎網
本書數字版權由知乎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