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法律法規翻譯研究
最新章節: 第六節 小結
眾所周知,翻譯乃是將作品從一種語言變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根據《圣經》的記載,人類向往大同,試圖建造一座通天高塔以揚名天下。上帝大怒,為了懲罰人類,就讓人類流離各處且言語不通。但人類并未屈服,從事“翻譯”活動以向上帝提出挑戰,最終使迥異的語言變成了一筆筆具有民族特色的財富,既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特質,又溝通著人類的精神。但對于翻譯這一偉大的事業,法國后現代哲學的代表德里達曾經在《巴別塔》一文中進行過深刻的哲學思考和令人近乎絕望的解構。他指出,當上帝驅散人類,變亂其語言時,就已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一個不解的悖論:“一瞬間把翻譯這項工作強加于人類,同時又禁止人類翻譯。”[1]因此,翻譯注定是一條荊棘之路。翻譯與對照本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即對照本只求解決原文的字面問題,而翻譯卻需顧及原著精神,“其涇渭之間,誠如亞洲陸地之無垠無際”。[2]翻譯之難,猶如上青天,且其難度隨著原著的內涵意蘊的深淺而成正比增加,也與其形式與內容息息相關。翻譯大家們均認為,“在等級頂尖處,翻譯變得無能為力。”嚴復在其譯著《天演論》的序言中所言“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可謂是對這種艱難的最佳總結。翻譯家們對此均不予否認,他們只差沒有簽下“所有的翻譯都不可能”的宣言。MoritzHaupt就曾警告說,“別翻譯,翻譯等于了解的終結,第一個階段是學習翻譯,其次就是明白發怒亦是不可能的”。他說此話時原是針對Pindar而言的,但迄今沒有人能證明他的謬誤。穆雷教授也曾指出,法律翻譯亦有三難:缺乏法律基礎與法律英語基礎、法律語言難,以及激發興趣難。[3]既然翻譯難,法律翻譯更是難上加難,為何本書作者還要知難而上,選擇法律法規翻譯進行研究?個中誘因乃是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研究生講授《法律法規翻譯》課程。
因版權原因待上架

品牌:四川數字
上架時間:2016-08-12 18:13:08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四川數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