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

第1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理論特征(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它使哲學的主題、職能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向。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曲解、非難和挑戰;人類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研究新問題外,往往還需要再回過頭去重新探討像自己的主題和職能這樣一些對學科的發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熟知并非真知”,準確而全面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

一、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哲學體系往往以哲學家個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專屬哲學家個人。黑格爾說過,哲學是“思想所集中表現的時代”。馬克思把這一觀點進一步發揮為“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由哲學家們創造的哲學體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們具有什么樣的“個性”,都和哲學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法國啟蒙哲學明快潑辣的個性,德國古典哲學艱澀隱晦的特征,存在主義哲學消極悲觀的情緒……離開了它們各自的時代是無法理解的。從根本上說,任何一種哲學體系的出現都和它所處的時代相聯系,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19世紀中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英國工業革命及其后果、法國政治革命及其后果、世界歷史的形成及其意義,這三者是資產階級進行歷史性創造活動的主要成果,這些成果及其引起的規模宏偉、具有現代形式的社會矛盾,是推動馬克思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產生的時代背景。

肇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到了19世紀40年代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生產已經機器化、社會化。1789年開始的法國政治大革命,到了1830年推翻復辟王朝時也取得了歷史性勝利,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確立和鞏固。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從農業文明時代轉向工業文明時代,從自然經濟時代轉向商品經濟時代,從“自然聯系還占優勢”的時代轉向“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的時代,從“人的依賴性”時代轉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1],同時,這就從封建主義時代轉向資本主義時代。問題在于,資產階級在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人的活動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處在一種異化的狀態中,正是在這種異化狀態中,人的個性被消解了,人成為一種“單面的人”。

時代特征和內在矛盾必然在理論上反映出來。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反映著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中的勝利。亞當·斯密等人把社會財富的源泉從客體轉向“主體的活動”并對此作出抽象,形成了“勞動一般”概念,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勞動一般”這個概念的形成標志著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因為只有在現代社會中,勞動才“不再是在一種特殊性上同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的”[2]。

對法國政治革命及其歷史進程的總結形成了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按照梯葉里等人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著歷史;中世紀以來的歐洲歷史實際上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基于不同利益之上的階級斗爭構成了歷史發展的動力;財產關系構成政治制度的基礎。恩格斯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動搖了“以往的整個歷史觀”,并力求發現唯物史觀。[3]

英國和法國“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則反映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中,圣西門等人發現所有制是“社會大廈的基石”,并認為歷史運動有其內在規律,資本主義必然像以往的社會制度一樣走向滅亡,讓位于所有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雖然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總體上屬于非科學形態,但它同過去的烏托邦主義卻有質的區別,它是從新的時代中產生并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內在矛盾。

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當然沒有解決問題,但畢竟提出了問題,即人類歷史向何處去和人類如何實現自身的解放。這一問題構成了19世紀中葉的時代課題,新的時代已經在呼喚著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學院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同對這一時代課題的解答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在解答時代課題、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都進行過批判性的研究和哲學的反思。不僅德國古典哲學,而且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也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精神生產不同于肉體的物質生產。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人種延續是同種相生,而哲學思維則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形成新的哲學形態。現代唯物主義無疑屬于哲學,但它的理論來源卻不限于哲學。正像親緣繁殖不利于種的發育一樣,一種創造性的哲學理論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

馬克思對時代課題的解答又始終貫穿著哲學批判。“德國人是一個哲學民族。”在德國,社會變革問題首先要表現為理論活動、哲學運動。“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別實際的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當時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一樣,現在的革命則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4]馬克思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條典型的德國人的道路。具體地說,馬克思并不是直接從現實出發去解答時代課題,而是通過對哲學的批判返歸現實,從而解答時代課題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的批判”……這一系列的哲學批判使馬克思得到了嚴格的理論鍛煉,使他對近代哲學、哲學本身以及其他理論形態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對現實的社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反過來,現代唯物主義的創立又使馬克思比同時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透,以高瞻遠矚的深沉智慧科學地解答了時代的課題。

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民族性是哲學的主要特征。即使孔子、老子、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對其他民族發生過影響,但這仍然屬于文化交流和傳播的范圍,并沒有改變哲學的民族性。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哲學,如此等等。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性的學說。盡管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故鄉,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專屬德國,而是一種“世界的哲學”。馬克思曾經預言,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對于其他的一定體系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系,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5]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哲學,它是世界歷史的產物。

這里所說的世界歷史,不是通常的歷史學意義上的世界史,即整個人類歷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各國家進入全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使世界“一體化”以來的歷史。世界歷史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可經驗到的事實了,但它卻形成于19世紀。馬克思以其驚人的洞察力注意到這一歷史趨勢,他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這一命題表征了這一歷史趨勢,并明確指出:資產階級“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6]。

世界歷史的形成使以往那種各自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狀態,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不斷被消除。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如此。不但存在著世界市場,而且“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即世界性的精神產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性的精神產品,它是在世界歷史這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中產生的世界哲學。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哲學,所以它“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7],從而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作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是舊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傳統哲學原有理論主題的延伸和對這個主題的進一步解答。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并由此建構起了一個新的哲學空間。

要真正理解哲學理論主題的這一根本轉換,首要就要弄清傳統哲學的性質和特征。

“傳統哲學”是相對于“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一歷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追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是傳統哲學的目標,并構成了其中不同派別的共同主題。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關于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近代唯物主義一開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學的傾向,在培根那里,唯物主義“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然而,“唯物主義在以后的發展中變得片面了”、“變得敵視人了”[8]。那種“抽象的物質”、“抽象的實體”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構成為“萬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動因”。在笛卡兒看來,哲學所要把握的就是這個“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繹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義從批判形而上學開始,最終又回歸形而上學。

黑格爾把形而上學和德國唯心辯證法結合起來,又建立起一個形而上學王國,從而使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復辟”。問題在于,黑格爾把一切都還原為“絕對理性”,人本身只是這種絕對理性自我實現的工具。絕對理性成了一種新的迷信,高高地聳立在祭壇上,要人們頂禮膜拜。黑格爾哲學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由于它把人看作是“工具”,所以在實際上徹底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這樣,在亞里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規定為“第一哲學”的理論主題后,到了黑格爾這里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學的大循環。

這就是說,無論是在近代唯物主義,還是在近代唯心主義之中,不僅“本體”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主體性失落了。因此,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經歷了悲壯的“復辟”之后,不僅“在理論上威信掃地”,而且“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馬克思斷言:“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9]完成這一時代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換言之,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吻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反對或拒斥形而上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在哲學史上,馬克思和孔德是同時舉起“拒斥形而上學”旗幟的,馬克思甚至認為,他所創立的現代唯物主義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在時代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具有一致性;在指向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學”局限于經驗、知識以及“可證實”的范圍內;馬克思提出的是另一條思路,即“拒斥形而上學”之后,哲學應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和人的生存狀況,“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10]。

馬克思時代的現實世界,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導致人的活動、人的關系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種異化狀態中,資本具有“個性”,個人卻沒有個性,人的個性被消解了,個人成為一種“孤立的人”,國家也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

品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04-30 21:04:41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马边| 南溪县| 井陉县| 垣曲县| 石景山区| 灵丘县| 嘉峪关市| 图木舒克市| 玛多县| 望谟县| 浏阳市| 吉林省| 无为县| 澎湖县| 武安市| 土默特左旗| 临安市| 井冈山市| 建宁县| 清河县| 铜鼓县| 全南县| 宁河县| 光泽县| 牙克石市| 富平县| 建瓯市| 潼关县| 和顺县| 扬中市| 惠来县| 运城市| 大关县| 鲜城| 珲春市| 吉隆县| 错那县| 昌平区| 新竹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