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9章 后記
- 第38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論文的撰寫(4)
- 第37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論文的撰寫(3)
- 第36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論文的撰寫(2)
- 第35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論文的撰寫(1)
- 第34章 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建設(4)
第1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與價值取向(1)
【主持詞】今天,非常榮幸地請到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程美東教授為我們作報告。
程教授現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中國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術帶頭人”、《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副主編。主要研究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現代化思想史。
程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十一五”規劃項目、北京市精品教材項目。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學習與探索》《毛澤東思想研究》《黨建研究》《江海學刊》《人文雜志》《江淮論壇》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 余篇,出版專著多本,主編、參編教材多部。
程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與價值取向》,他將從西學東漸的視角,為我們闡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的知識基礎與價值取向。
——汪青松(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 專家報告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程美東教授)今天很高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的同學們交流我們這個專業需要注意的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的學生來講,如果以前不是學歷史專業的,或者對中國近現代史和傳統文化不熟悉,那么,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取向、方法甚至包括論文的選題就會感到有些困惑。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我結合自己這些年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學和研究的認識,結合參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相關專業的博士生論文開題和答辯發現的一些問題,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些知識基礎和我們研究的價值取向,與大家作一個交流。總的來看,多數博士生的開題和論文寫得不錯,但也有的需要進一步提升。之所以出現差異,其主要原因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知識基礎是否扎實、課程體系研究的取向是否清楚。
1.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
2011 年,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 周年院慶時進行過一個調查,寫了一篇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發展問題”
的文章。調查發現馬克思主義學科是全國最大的學科之一。201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有34 家,一級學科碩士點達151 家。到2012 年,一級學科的博士點達到41 家,碩士點達到228 家。全國有近4 萬人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人數上來看,這個學科相當熱門,影響力大。但也有一些問題。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學生考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后不知道學什么,即對它的專業基礎是什么不是很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不知從哪兒下手。如看到毛澤東著作和相關研究成果,很有收獲;在準備研究其中理論問題時,一查文獻,發現許多課題都被前人研究過;到圖書館資料室一查,發現關于毛澤東的書太多,不知道從哪兒開始看,不知道怎么研究。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至少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知識基礎。
一要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得多些,理論功底厚實些,在此基礎上,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認識就會不一樣。但如果只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的有關文獻還不夠,還必須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才會更好地理解和體會相關的理論。
毛澤東怎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化呢?大家知道,毛澤東在革命與建設中讀過許多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但他不照搬書本,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毛澤東在大革命時期兩篇最重要的著作,一篇是1925 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另一篇是1927 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兩篇文章沒有直接引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原文,但文章中很多觀點體現了毛澤東讀過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著作,讀過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等在《向導》等黨的雜志中發表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毛澤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特點是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用結合,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博士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再來學習毛澤東思想,從學理上就要高出一籌。
二要具備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共黨史知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根本的實踐基礎是什么,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根本的實踐基礎就是中國共產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沒有中國共產黨,誰來實踐它。近代以來,西方有很多社會思潮,如實用主義、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等,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因為它在中國沒有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才能成為顯學。什么是顯學?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直接為中國傳統政治實踐服務的,儒學就是顯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理性、合法性、連續性以及實踐的嚴謹性、方向性提供理論支撐。這說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如果沒有一個現實作為實踐的政治平臺,那么,中國化就變成了一個純而又純的學術問題。所以如果不懂得中共黨史,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就會出現問題,整個就講歪掉了。不懂得黨史,無法講出毛澤東對中國化的發展的貢獻。有些人寫文章,從理論上看邏輯嚴密、道理嚴謹,但從歷史角度看就站不住。歷史學是社會科學之母。在人文社會科學之中,歷史學特別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拿真實歷史材料證偽。香港是7 月1 日回歸的,有人以為這是把黨的生日作為香港回歸的日期,這就產生誤讀。中央政府為什么會把7 月1 日定為香港回歸的日期呢?這是由當年《香港展拓界址》規定的。從1898 年6 月30 日起被英國強行租借,租期100 年,正好是1997 年7 月1 日歸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一章講到“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求”就是研究, “是”就是規律。大學生對這些內容在中學期間就學過,到了大學還這樣講行嗎?要想把這個內容講好,必須把中國共產黨整個的理想傳統和實際作風結合起來講,這樣學生聽起來才會覺得內容更充實、才不會枯燥,才有助于大學生深刻理解“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三要懂得世界近現代史知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在西學東漸過程中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思潮傳入后對中國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逐漸為中國共產黨所接受并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具有意識形態性,就是一個政治文化。學術研究要以理服人。沒有強大的學術性是不行的。如果對世界歷史不熟悉的,就無法理解現代文明。馬克思主義是西方的又是世界的,馬克思的社會形態“五階段”論是依據歐洲和世界歷史提出的。不懂得世界史就沒法懂得馬克思,也無法理解中國近代以來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合理性。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放在整個世界發展史中看,它是符合整個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從1516 年莫爾提出社會主義的構想到現在500 年,西方經歷“文藝復興”,確立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從世界范圍看這500 年,是社會主義逐漸征服世界的過程。
文藝復興之后,18 世紀、19 世紀西方社會兩極分化、社會墮落。
富人住的是富麗堂皇,窮人一個房間里住著三四十人、四五十個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病的沒有病的都混在一起。富人孩子的壽命是窮人孩子的5 倍,這個社會當然要造反,所以馬克思當年講無產階級專政,其道理懂得世界史就知道了。
1.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價值取向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價值取向。哲學講究思辨,歷史講究材料。歷史學是一門大學問,有著自己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可定位為思想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以歷史發展為基礎的,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理論發展的歷史,所以叫思想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必須要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想各種思潮。不了解這些,就不好搞研究。
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研究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就屬于思想史,所以要摒棄工具學問的價值取向,否則,很難做好。譬如,搞考證學,有人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需要考證。考證需要有很深厚的專業積累,否則,沒有辦法去駕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不是形而下的,而是屬于形而上的,從大的方向給中央提供一種思路。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主張用“法治”規范社會和個人,通過制度約束和制約人們行為;而中國人主張用道德來約束,通過學習先賢的教誨提高自己的修養。鴉片戰爭以來,在“西方中心論”的沖擊下,中國被迫融入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化過程中,東西方思想文化相互融合。中國強調立國之道不能變,強調“禮義廉恥,倫理道德”。古代中國人一直認為世界以中國為中心,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后,中國開始向西方學習, “師夷長技以制夷”,直至孫中山試圖通過制度變革以振興中華。然而,這些都未能成功。于是我們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波瀾壯闊。
晚清時期很多中國人的國學功底極其深厚,講了那么多傳統道德,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面前顯得一文不值。因此大家有一些自卑,甚至要打倒孔家店,這是對西學東漸的態勢。后來,大家認識到拜西方為師不行,老師總是打學生。馬列主義傳到中國,先進的中國人終于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現在沒有哪一種史觀能像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解釋世界那樣科學。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階級斗爭理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理論,在解釋社會發展問題時十分科學。學習先進文化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學科的研究取向是思想史,必須在中西方近代史這個大背景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如果有這樣的知識基礎,那么,對這個學科的研究就不會感到很為難。哲學是一般性的學科,如果沒有10 年以上的功底,以及對這個學科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真是不夠的。不要以為讀了4 年博士,就覺得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自問毛澤東的書讀了多少,關于中國共產黨的人物傳記讀了多少?新中國有10 位元帥,10 位大將,他們的傳記又讀了多少?作為年輕的學生,你們應該多讀一些書。我常常說博士生不應該上什么課,博士生就應該讀什么書,就因為我們現在的博士生水平參差不齊,專業背景也不一樣,研究問題也不一樣。但我還是建議大家應該去閱讀經典,不能被快餐文化誤導,這樣才能有收獲。
1.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論文選題與學術素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論文選題,對于在座的同學們來說特別重要。論文選題必須要讓別人看出是什么學科的。比如,研究歷史學的,如果寫的論文題目是關于王安石的變法,就知道這是研究宋史的;看到論文題目研究唐詩,就知道這是研究中國文學的。而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學生的論文題目看不出來專業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選題就是要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如果專門研究中國當代經濟制度,這不是中國化,而是要與現實掛鉤,與我們共產黨的執政相聯系。選題不宜直接用“中國化”,如《張聞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這個題目不是不可以研究,而是題目過大,對于博士生來說,由于資料和理論水平等問題,可能不太好把握。但張聞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的題目,是要中央文獻研究室或其他的知名專家學者來寫,他們能駕馭得了。
博士生學術素養極其重要,寫文章要有“文論、文據、文采”,這三方面的水平代表著學術素養。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論文要注重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就是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要強調政治性,要研究中國共產黨怎樣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如中共中央提出“中國夢”,我們就要從學理上作研究,“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人民的夢,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