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18.4 總結
- 18.3.2 os_cfg.h文件
- 18.3.1 os_app_app.h文件
- 18.3 編寫配置文件
- 18.2.5 cpu_cfg.h文件
- 18.2.4 cpu_core.c文件和cpu_core.h文件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01-18 17:41:57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18.4 總結 更新時間:2023-02-02 16:06:16
- 18.3.2 os_cfg.h文件
- 18.3.1 os_app_app.h文件
- 18.3 編寫配置文件
- 18.2.5 cpu_cfg.h文件
- 18.2.4 cpu_core.c文件和cpu_core.h文件
- 18.2.3 cpu_def.h文件
- 18.2.2 cpu.h文件
- 18.2.1 cpu_c.c文件和cpu_a.asm文件
- 18.2 編寫CPU相關文件
- 18.1.3 os_cpu.h文件
- 18.1.2 os_cpu_a.asm文件
- 18.1.1 os_cpu_c.c文件
- 18.1 移植接口主要文件編寫
- 第18章 μC/OS-III在不同CPU上的移植
- 17.8 總結
- 17.7 統計任務OS_StatTask
- 17.6 實例解讀堆棧溢出
- 17.5 堆棧檢測
- 17.4 堆棧檢測過程簡介
- 17.3 CPU使用率測量的初始化
- 17.2 CPU使用率計算
- 17.1 實例演示
- 第17章 各類統計信息
- 16.6 總結
- 16.5.3 獲取最大關中斷的時間
- 16.5.2 測量最大關中斷時間
- 16.5.1 測量關中斷的初始化
- 16.5 測量關中斷時間
- 16.4.4 OS_CRITICAL_EXIT解析
- 16.4.3 OS_CRITICAL_EXIT_NO_SCHED解析
- 16.4.2 OS_CRITICAL_ENTER_CPU_CRITICAL_EXIT解析
- 16.4.1 OS_CRITICAL_ENTER解析
- 16.4 進入和退出臨界段代碼解析
- 16.3 開中斷和關中斷解析
- 16.2 中斷嵌套管理
- 16.1.4 延遲提交任務OS_IntQTask
- 16.1.3 中斷延遲提交內核對象
- 16.1.2 初始化延遲提交
- 16.1.1 延遲提交信息記錄塊
- 16.1 中斷延遲提交
- 第16章 中斷管理
- 15.6 總結
- 15.5.2 訪問任務寄存器
- 15.5.1 設置寄存器的內容
- 15.5 任務寄存器
- 15.4.4 設置任務時間片個數
- 15.4.3 放棄時間片
- 15.4.2 時間片輪轉調度核心算法
- 15.4.1 時間片輪轉調度初始化
- 15.4 時間片輪轉調度
- 15.3 恢復掛起任務
- 15.2 掛起任務
- 15.1 任務創建
- 第15章 任務管理
- 14.10 總結
- 14.9 任務切換過程中出現中斷的處理
- 14.8 中斷級任務切換的宏OSIntCtxSw()解析
- 14.7 驗證初始化堆棧彈棧結果
- 14.6 任務堆棧初始化函數OSTaskStkInit解析
- 14.5 首次任務調度
- 14.4 PendSV服務程序解析
- 14.3 任務切換
- 14.2 Cortex-M3堆棧
- 14.1 堆棧的基本概念
- 第14章 任務切換
- 13.5 總結
- 13.4 將任務從就緒列表對應的雙向鏈表的前面轉移到后面
- 13.3 使任務就緒
- 13.2 初始化就緒列表
- 13.1 就緒列表數據結構解析
- 第13章 就緒列表
- 12.6 總結
- 12.5 將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相應位清0
- 12.4 置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中某個優先級處于就緒狀態
- 12.3 查找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中最高的優先級
- 12.2 初始化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
- 12.1 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數據結構
- 第12章 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
- 11.7 總結
- 11.6 將內存塊放回內存分區
- 11.5 獲取內存塊
- 11.4 創建內存分區
- 11.3 內存分區控制塊數據結構
- 11.2 實例說明
- 11.1 內存碎片是怎么形成的
- 第11章 內存管理
- 10.3.5 小結
- 10.3.4 強制解除等待任務信號量
- 10.3.3 提交任務信號量
- 10.3.2 等待任務信號量
- 10.3.1 任務信號量相關數據結構
- 10.3 任務信號量
- 10.2.5 小結
- 10.2.4 強制解除等待任務消息隊列
- 10.2.3 任務消息隊列的提交
- 10.2.2 等待任務消息隊列
- 10.2.1 任務消息隊列相關數據結構解析
- 10.2 任務消息隊列
- 10.1 實例演示
- 第10章 任務消息隊列和任務信號量
- 9.3 總結
- 9.2.2 任務等待多個內核對象
- 9.2.1 檢查多個內核對象是否被提交過
- 9.2 等待多個內核對象過程解析
- 9.1 實例演示
- 第9章 等待多個內核對象
- 8.6 總結
- 8.5 提交事件標志組
- 8.4 等待事件標志組
- 8.3 創建事件標志組
- 8.2 事件標志組數據結構解析
- 8.1 實例演示
- 第8章 事件標志
- 7.9 總結
- 7.8 等待消息過程解析
- 7.7 提交消息過程解析
- 7.6 提交消息
- 7.5 創建消息隊列
- 7.4 消息隊列解析
- 7.3 消息池
- 7.2 消息的數據結構
- 7.1 實例演示
- 第7章 消息隊列
- 6.8 總結
- 6.7 強制解除等待mutex
- 6.6 刪除mutex
- 6.5.3 改變任務優先級并調整任務在各種列表中的位置
- 6.5.2 優先級繼承過程
- 6.5.1 開始獲取mutex
- 6.5 獲取mutex過程解析
- 6.4 等待/獲取mutex
- 6.3 提交mutex
- 6.2 創建mutex
- 6.1 mutex變量的數據結構
- 第6章 互斥信號量mutex
- 5.13 總結
- 5.12 設置信號量計數值
- 5.11 刪除信號量
- 5.10.2 標記某一內核對象上的任務被強制解除等待狀態
- 5.10.1 強制解除內核對象上的一個任務
- 5.10 強制解除等待狀態
- 5.9.5 根據任務優先級將OS_PEND_DATA變量插入雙向鏈表
- 5.9.4 初始化OS_PEND_DATA類型變量
- 5.9.3 阻塞任務
- 5.9.2 阻塞準備等待內核對象的任務
- 5.9.1 函數解析
- 5.9 等待信號量過程的解析
- 5.8 等待信號量
- 5.7.8 信號量提交過程涉及的時間戳
- 5.7.7 將任務從一個等待列表中刪除
- 5.7.6 將任務從多個等待列表中移除
- 5.7.5 標記某一內核對象被提交
- 5.7.4 單一任務提交處理
- 5.7.3 無確切類型指針
- 5.7.2 結構體指針強制類型轉換
- 5.7.1 開始發布信號量
- 5.7 發布信號量
- 5.6 部分內核對象數據結構的特點
- 5.5 內核對象從調試雙向鏈表中刪除
- 5.4 內核對象添加到調試雙向鏈表
- 5.3 信號量等待隊列
- 5.2 信號量的創建
- 5.1 實例演示
- 第5章 多值信號量
- 4.9 總結
- 4.8 定時器狀態獲取
- 4.7 定時器剩余定時時間獲取
- 4.6.3 回調函數
- 4.6.2 定時器任務
- 4.6.1 定時器初始化
- 4.6 定時器內部運行機制
- 4.5 停止定時器
- 4.4 脫離定時器列表
- 4.3 刪除定時器
- 4.2 插入定時器列表
- 4.1 實例演示
- 第4章 軟件定時器
- 3.8 總結
- 3.7 μC/OS-III全局變量的定義和聲明
- 3.6 獲取和設置時鐘節拍
- 3.5 任務脫離節拍列表
- 3.4 任務取消延時
- 3.3 任務插入節拍列表
- 3.2 任務開始延時
- 3.1 實例演示
- 第3章 時間管理
- 2.3 總結
- 2.2.3 哈希算法檢測到期任務
- 2.2.2 節拍列表
- 2.2.1 節拍列表更新
- 2.2 節拍任務處理時間相關事務
- 2.1 系統節拍中斷服務程序
- 第2章 時鐘節拍
- 1.8 總結
- 1.7.12 安全關鍵IEC61508
- 1.7.11 安全檢測
- 1.7.10 內核對象類型檢測
- 1.7.9 參數檢測
- 1.7.8 錯誤類型
- 1.7.7 時間戳
- 1.7.6 調度器嵌套檢測
- 1.7.5 中斷嵌套檢測
- 1.7.4 沒有使能中斷延遲的鎖住和開啟調度器
- 1.7.3 使能中斷延遲的鎖住和開啟調度器
- 1.7.2 開中斷和關中斷
- 1.7.1 中斷嵌套層數統計
- 1.7 μC/OS-III常見的程序段
- 1.6.6 軟件定時器
- 1.6.5 內存分區
- 1.6.4 互斥信號量
- 1.6.3 消息隊列
- 1.6.2 事件標志組
- 1.6.1 信號量
- 1.6 內核對象簡介
- 1.5 任務
- 1.4 μC/OS-III數據結構簡介
- 1.3 μC/OS-III文件結構簡介
- 1.2 如何使用和學習μC/OS-III源碼
- 1.1.2 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
- 1.1.1 前后臺系統
- 1.1 單片機應用程序框架
- 第1章 實時操作系統及μC/OS-III簡介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實時操作系統及μC/OS-III簡介
- 1.1 單片機應用程序框架
- 1.1.1 前后臺系統
- 1.1.2 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
- 1.2 如何使用和學習μC/OS-III源碼
- 1.3 μC/OS-III文件結構簡介
- 1.4 μC/OS-III數據結構簡介
- 1.5 任務
- 1.6 內核對象簡介
- 1.6.1 信號量
- 1.6.2 事件標志組
- 1.6.3 消息隊列
- 1.6.4 互斥信號量
- 1.6.5 內存分區
- 1.6.6 軟件定時器
- 1.7 μC/OS-III常見的程序段
- 1.7.1 中斷嵌套層數統計
- 1.7.2 開中斷和關中斷
- 1.7.3 使能中斷延遲的鎖住和開啟調度器
- 1.7.4 沒有使能中斷延遲的鎖住和開啟調度器
- 1.7.5 中斷嵌套檢測
- 1.7.6 調度器嵌套檢測
- 1.7.7 時間戳
- 1.7.8 錯誤類型
- 1.7.9 參數檢測
- 1.7.10 內核對象類型檢測
- 1.7.11 安全檢測
- 1.7.12 安全關鍵IEC61508
- 1.8 總結
- 第2章 時鐘節拍
- 2.1 系統節拍中斷服務程序
- 2.2 節拍任務處理時間相關事務
- 2.2.1 節拍列表更新
- 2.2.2 節拍列表
- 2.2.3 哈希算法檢測到期任務
- 2.3 總結
- 第3章 時間管理
- 3.1 實例演示
- 3.2 任務開始延時
- 3.3 任務插入節拍列表
- 3.4 任務取消延時
- 3.5 任務脫離節拍列表
- 3.6 獲取和設置時鐘節拍
- 3.7 μC/OS-III全局變量的定義和聲明
- 3.8 總結
- 第4章 軟件定時器
- 4.1 實例演示
- 4.2 插入定時器列表
- 4.3 刪除定時器
- 4.4 脫離定時器列表
- 4.5 停止定時器
- 4.6 定時器內部運行機制
- 4.6.1 定時器初始化
- 4.6.2 定時器任務
- 4.6.3 回調函數
- 4.7 定時器剩余定時時間獲取
- 4.8 定時器狀態獲取
- 4.9 總結
- 第5章 多值信號量
- 5.1 實例演示
- 5.2 信號量的創建
- 5.3 信號量等待隊列
- 5.4 內核對象添加到調試雙向鏈表
- 5.5 內核對象從調試雙向鏈表中刪除
- 5.6 部分內核對象數據結構的特點
- 5.7 發布信號量
- 5.7.1 開始發布信號量
- 5.7.2 結構體指針強制類型轉換
- 5.7.3 無確切類型指針
- 5.7.4 單一任務提交處理
- 5.7.5 標記某一內核對象被提交
- 5.7.6 將任務從多個等待列表中移除
- 5.7.7 將任務從一個等待列表中刪除
- 5.7.8 信號量提交過程涉及的時間戳
- 5.8 等待信號量
- 5.9 等待信號量過程的解析
- 5.9.1 函數解析
- 5.9.2 阻塞準備等待內核對象的任務
- 5.9.3 阻塞任務
- 5.9.4 初始化OS_PEND_DATA類型變量
- 5.9.5 根據任務優先級將OS_PEND_DATA變量插入雙向鏈表
- 5.10 強制解除等待狀態
- 5.10.1 強制解除內核對象上的一個任務
- 5.10.2 標記某一內核對象上的任務被強制解除等待狀態
- 5.11 刪除信號量
- 5.12 設置信號量計數值
- 5.13 總結
- 第6章 互斥信號量mutex
- 6.1 mutex變量的數據結構
- 6.2 創建mutex
- 6.3 提交mutex
- 6.4 等待/獲取mutex
- 6.5 獲取mutex過程解析
- 6.5.1 開始獲取mutex
- 6.5.2 優先級繼承過程
- 6.5.3 改變任務優先級并調整任務在各種列表中的位置
- 6.6 刪除mutex
- 6.7 強制解除等待mutex
- 6.8 總結
- 第7章 消息隊列
- 7.1 實例演示
- 7.2 消息的數據結構
- 7.3 消息池
- 7.4 消息隊列解析
- 7.5 創建消息隊列
- 7.6 提交消息
- 7.7 提交消息過程解析
- 7.8 等待消息過程解析
- 7.9 總結
- 第8章 事件標志
- 8.1 實例演示
- 8.2 事件標志組數據結構解析
- 8.3 創建事件標志組
- 8.4 等待事件標志組
- 8.5 提交事件標志組
- 8.6 總結
- 第9章 等待多個內核對象
- 9.1 實例演示
- 9.2 等待多個內核對象過程解析
- 9.2.1 檢查多個內核對象是否被提交過
- 9.2.2 任務等待多個內核對象
- 9.3 總結
- 第10章 任務消息隊列和任務信號量
- 10.1 實例演示
- 10.2 任務消息隊列
- 10.2.1 任務消息隊列相關數據結構解析
- 10.2.2 等待任務消息隊列
- 10.2.3 任務消息隊列的提交
- 10.2.4 強制解除等待任務消息隊列
- 10.2.5 小結
- 10.3 任務信號量
- 10.3.1 任務信號量相關數據結構
- 10.3.2 等待任務信號量
- 10.3.3 提交任務信號量
- 10.3.4 強制解除等待任務信號量
- 10.3.5 小結
- 第11章 內存管理
- 11.1 內存碎片是怎么形成的
- 11.2 實例說明
- 11.3 內存分區控制塊數據結構
- 11.4 創建內存分區
- 11.5 獲取內存塊
- 11.6 將內存塊放回內存分區
- 11.7 總結
- 第12章 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
- 12.1 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數據結構
- 12.2 初始化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
- 12.3 查找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中最高的優先級
- 12.4 置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中某個優先級處于就緒狀態
- 12.5 將就緒優先級位映像表相應位清0
- 12.6 總結
- 第13章 就緒列表
- 13.1 就緒列表數據結構解析
- 13.2 初始化就緒列表
- 13.3 使任務就緒
- 13.4 將任務從就緒列表對應的雙向鏈表的前面轉移到后面
- 13.5 總結
- 第14章 任務切換
- 14.1 堆棧的基本概念
- 14.2 Cortex-M3堆棧
- 14.3 任務切換
- 14.4 PendSV服務程序解析
- 14.5 首次任務調度
- 14.6 任務堆棧初始化函數OSTaskStkInit解析
- 14.7 驗證初始化堆棧彈棧結果
- 14.8 中斷級任務切換的宏OSIntCtxSw()解析
- 14.9 任務切換過程中出現中斷的處理
- 14.10 總結
- 第15章 任務管理
- 15.1 任務創建
- 15.2 掛起任務
- 15.3 恢復掛起任務
- 15.4 時間片輪轉調度
- 15.4.1 時間片輪轉調度初始化
- 15.4.2 時間片輪轉調度核心算法
- 15.4.3 放棄時間片
- 15.4.4 設置任務時間片個數
- 15.5 任務寄存器
- 15.5.1 設置寄存器的內容
- 15.5.2 訪問任務寄存器
- 15.6 總結
- 第16章 中斷管理
- 16.1 中斷延遲提交
- 16.1.1 延遲提交信息記錄塊
- 16.1.2 初始化延遲提交
- 16.1.3 中斷延遲提交內核對象
- 16.1.4 延遲提交任務OS_IntQTask
- 16.2 中斷嵌套管理
- 16.3 開中斷和關中斷解析
- 16.4 進入和退出臨界段代碼解析
- 16.4.1 OS_CRITICAL_ENTER解析
- 16.4.2 OS_CRITICAL_ENTER_CPU_CRITICAL_EXIT解析
- 16.4.3 OS_CRITICAL_EXIT_NO_SCHED解析
- 16.4.4 OS_CRITICAL_EXIT解析
- 16.5 測量關中斷時間
- 16.5.1 測量關中斷的初始化
- 16.5.2 測量最大關中斷時間
- 16.5.3 獲取最大關中斷的時間
- 16.6 總結
- 第17章 各類統計信息
- 17.1 實例演示
- 17.2 CPU使用率計算
- 17.3 CPU使用率測量的初始化
- 17.4 堆棧檢測過程簡介
- 17.5 堆棧檢測
- 17.6 實例解讀堆棧溢出
- 17.7 統計任務OS_StatTask
- 17.8 總結
- 第18章 μC/OS-III在不同CPU上的移植
- 18.1 移植接口主要文件編寫
- 18.1.1 os_cpu_c.c文件
- 18.1.2 os_cpu_a.asm文件
- 18.1.3 os_cpu.h文件
- 18.2 編寫CPU相關文件
- 18.2.1 cpu_c.c文件和cpu_a.asm文件
- 18.2.2 cpu.h文件
- 18.2.3 cpu_def.h文件
- 18.2.4 cpu_core.c文件和cpu_core.h文件
- 18.2.5 cpu_cfg.h文件
- 18.3 編寫配置文件
- 18.3.1 os_app_app.h文件
- 18.3.2 os_cfg.h文件
- 18.4 總結 更新時間:2023-02-02 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