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HTML 5與CSS 3權威指南(第3版·上冊)
陸凌牛 著
更新時間:2018-12-31 20:52:57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17.7.2 Beacon API的使用方法
本書對HTML5中新增的語法、標記方法、元素、API,以及這些元素與API到目前為止受到了哪些瀏覽器支持等進行詳細介紹。在對它們進行介紹的同時將其與HTML4中的各種元素與功能進行對比,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為什么需要使用HTML5、使用HTML5有什么好處、HTML5中究竟增加了哪些目前HTML4不具備而在第三代Web平臺上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功能與API,以及這些功能與API的詳細使用方法。
- 17.7.2 Beacon API的使用方法 更新時間:2018-12-31 20:52:57
- 17.7.1 Beacon API概述
- 17.7 Beacon API
- 17.6.7 執行并行處理
- 17.6.6 創建序列
- 17.6.5 異常處理
- 17.6.4 將異步操作隊列化
- 17.6.3 鏈式調用Promise對象的then方法
- 17.6.2 創建Promise對象
- 17.6.1 Promise對象的基本概念
- 17.6 JavaScript Promise
- 17.5 Mutation Observer
- 17.4.2 requestAnimFrame代碼使用示例
- 17.4.1 requestAnimationFrame概述
- 17.4 requestAnimationFrame
- 17.3.2 鼠標指針鎖定API代碼使用示例
- 17.3.1 鼠標指針鎖定API概述
- 17.3 鼠標指針鎖定API
- 17.2.3 Fullscreen API代碼使用示例
- 17.2.2 實現Fullscreen API
- 17.2.1 Fullscreen API概述
- 17.2 Fullscreen API
- 17.1.3 實現Page Visibility API
- 17.1.2 Page Visibility API的使用場合
- 17.1.1 Page Visibility API概述
- 17.1 Page Visibility API
- 第17章 其他API
- 16.2.2 通知API的代碼使用示例
- 16.2.1 通知API的基礎知識
- 16.2 通知API
- 16.1.4 自定義拖放圖標
- 16.1.3 設定拖放時的視覺效果
- 16.1.2 DataTransfer對象的屬性與方法
- 16.1.1 實現拖放的步驟
- 16.1 拖放API
- 第16章 拖放API與通知API
- 15.3 在頁面上使用google地圖
- 15.2 position對象
- 15.1.3 停止獲取當前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
- 15.1.2 持續監視當前地理位置的信息
- 15.1.1 取得當前地理位置
- 15.1 Geolocation API的基本知識
- 第15章 獲取地理位置信息
- 14.6.4 SharedWorker的使用示例
- 14.6.3 定義頁面與共享的后臺線程開始通信時的處理
- 14.6.2 實現前臺頁面與后臺線程之間的通信
- 14.6.1 基礎知識
- 14.6 SharedWorker
- 14.5 適用場合
- 14.4 線程中可用的變量、函數與類
- 14.3.2 在多個子線程中進行數據的交互
- 14.3.1 單層嵌套
- 14.3 線程嵌套
- 14.2 與線程進行數據的交互
- 14.1 基礎知識
- 第14章 使用Web Workers處理線程
- 13.3 跨域數據請求
- 13.2.5 發送ArrayBuffer對象
- 13.2.4 發送Blob對象
- 13.2.3 上傳文件
- 13.2.2 發送表單數據
- 13.2.1 發送字符串
- 13.2 發送數據
- 13.1.2 Blob響應
- 13.1.1 ArrayBuffer響應
- 13.1 從服務器端獲取二進制數據
- 第13章 擴展的XMLHttpRequest API
- 12.7.3 實現瀏覽器與瀏覽器之間的文件發送功能
- 12.7.2 實現RTCDataChannel通信
- 12.7.1 RTCDataChannel的基本概念
- 12.7 使用RTCDataChannel進行通信
- 12.6 使用WebRTC進行多人通信
- 12.5.2 修改信令處理
- 12.5.1 建立信令服務器
- 12.5 使用Node.js進行信令
- 12.4.2 穿越防火墻
- 12.4.1 穿越NAT
- 12.4 穿越NAT/防火墻進行通信
- 12.3.5 剖析ICE交換過程
- 12.3.4 剖析SDP交換過程
- 12.3.3 手工實現信令
- 12.3.2 建立P2P通信
- 12.3.1 WebRTC通信的基本概念
- 12.3 手工建立WebRTC通信
- 12.2.4 與CSS 3結合使用
- 12.2.3 實現拍照功能
- 12.2.2 獲取對視頻輸入設備或音頻輸入設備的訪問權限
- 12.2.1 瀏覽器檢測
- 12.2 使用getUserMedia方法訪問本地設備
- 12.1 WebRTC的基本概念
- 第12章 WebRTC通信
- 11.3.3 事件ID的使用示例
- 11.3.2 Server-Sent Events API的實現方法
- 11.3.1 Server-Sent Events API的基本概念
- 11.3 Server-Sent Events API
- 11.2.8 WebSockets API的適用場景
- 11.2.7 WebSocket協議
- 11.2.6 實現WebSockets API的開發框架
- 11.2.5 發送與接收原始二進制數據
- 11.2.4 發送對象
- 11.2.3 WebSockets API使用示例
- 11.2.2 使用WebSockets API
- 11.2.1 WebSockets通信的基本知識
- 11.2 WebSockets通信
- 11.1.3 通道通信
- 11.1.2 跨文檔消息傳輸示例
- 11.1.1 跨文檔消息傳輸的基本知識
- 11.1 跨文檔消息傳輸
- 第11章 通信API
- 10.6.2 在HTML 5中支持Base64編碼
- 10.6.1 Base64編碼概述
- 10.6 Base64編碼支持
- 10.5.17 綜合案例
- 10.5.16 filesystem:URL前綴
- 10.5.15 移動文件或目錄與重命名文件或目錄
- 10.5.14 復制文件或目錄
- 10.5.13 刪除目錄
- 10.5.12 讀取目錄中的內容
- 10.5.11 創建目錄
- 10.5.10 刪除文件
- 10.5.9 復制磁盤中的文件
- 10.5.8 讀取文件
- 10.5.7 在文件中追加數據
- 10.5.6 寫入文件
- 10.5.5 創建文件
- 10.5.4 申請磁盤配額
- 10.5.3 請求訪問文件系統
- 10.5.2 FileSystem API的適用場合
- 10.5.1 FileSystem API概述
- 10.5 FileSystem API
- 10.4.3 FileReader對象的使用示例
- 10.4.2 FileReader對象的事件
- 10.4.1 FileReader對象的方法
- 10.4 FileReader對象
- 10.3.4 在IndexedDB數據庫中保存Blob對象
- 10.3.3 Blob對象的slice方法
- 10.3.2 創建Blob對象
- 10.3.1 Blob對象概述
- 10.3 Blob對象
- 10.2.4 DataView對象
- 10.2.3 ArrayBufferView對象
- 10.2.2 ArrayBuffer對象
- 10.2.1 基本概念
- 10.2 ArrayBuffer對象與ArrayBufferView對象
- 10.1 FileList對象與file對象
- 第10章 文件API
- 9.4.2 applicationCache對象的事件
- 9.4.1 swapCache方法
- 9.4 applicationCache對象
- 9.3 瀏覽器與服務器的交互過程
- 9.2 manifest文件
- 9.1.2 本地緩存與瀏覽器網頁緩存的區別
- 9.1.1 新增的本地緩存
- 9.1 離線Web應用程序詳解
- 第9章 離線應用程序
- 8.3.14 使用indexedDB API制作Web留言本
- 8.3.13 統計對象倉庫中的數據數量
- 8.3.12 復合索引
- 8.3.11 根據索引屬性值檢索數據
- 8.3.10 根據主鍵值檢索數據
- 8.3.9 獲取數據
- 8.3.8 保存數據
- 8.3.7 使用事務
- 8.3.6 索引的multiEntry屬性值
- 8.3.5 創建索引
- 8.3.4 創建對象倉庫
- 8.3.3 數據庫的版本更新
- 8.3.2 連接數據庫
- 8.3.1 indexedDB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 8.3 indexedDB數據庫
- 8.2.4 transaction方法中的處理
- 8.2.3 使用數據庫實現Web留言本
- 8.2.2 用executeSql來執行查詢
- 8.2.1 本地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 8.2 本地數據庫
- 8.1.4 利用storage事件實時監視Web Storage中的數據
- 8.1.3 作為簡易數據庫來利用
- 8.1.2 簡單Web留言本
- 8.1.1 Web Storage是什么
- 8.1 Web Storage
- 第8章 本地存儲
- 7.2.2 結合使用Canvas API與History API
- 7.2.1 使用History API
- 7.2 History API使用示例
- 7.1 History API的基本概念
- 第7章 History API
- 6.2.3 WebVTT文件
- 6.2.2 track元素的各種屬性
- 6.2.1 track元素的基礎知識
- 6.2 對音頻或視頻添加字幕
- 6.1.4 事件
- 6.1.3 方法
- 6.1.2 屬性
- 6.1.1 video元素與audio元素的基礎知識
- 6.1 多媒體播放
- 第6章 多媒體相關API
- 5.9.3 簡單動畫的制作
- 5.9.2 保存文件
- 5.9.1 保存與恢復狀態
- 5.9 補充知識
- 5.8 繪制文字
- 5.7.2 混合圖像
- 5.7.1 組合圖形
- 5.7 圖形、圖像的組合與混合
- 5.6.4 像素處理
- 5.6.3 圖像裁剪
- 5.6.2 圖像平鋪
- 5.6.1 繪制圖像
- 5.6 使用圖像
- 5.5 給圖形繪制陰影
- 5.4.3 矩陣變換
- 5.4.2 坐標變換與路徑的結合使用
- 5.4.1 坐標變換
- 5.4 繪制變形圖形
- 5.3.2 繪制徑向漸變
- 5.3.1 繪制線性漸變
- 5.3 繪制漸變圖形
- 5.2.5 使用Path2D對象繪制路徑
- 5.2.4 繪制曲線
- 5.2.3 繪制直線
- 5.2.2 不關閉路徑會怎么樣
- 5.2.1 繪制圓形
- 5.2 使用路徑
- 5.1.2 繪制矩形
- 5.1.1 在頁面中放置canvas元素
- 5.1 canvas元素的基礎知識
- 第5章 繪制圖形
- 4.3.13 增強的script元素
- 4.3.12 安全性增強的iframe元素
- 4.3.11 重新定義的small元素
- 4.3.10 加以嚴格限制的cite元素
- 4.3.9 改良的dl列表
- 4.3.8 改良的ol列表
- 4.3.7 改良的a元素
- 4.3.6 新增的dialog元素
- 4.3.5 新增的meter元素
- 4.3.4 新增的progress元素
- 4.3.3 新增的mark元素
- 4.3.2 新增的details元素與summary元素
- 4.3.1 新增的figure元素與figcaption元素
- 4.3 增強的頁面元素
- 4.2.3 顯式驗證
- 4.2.2 取消驗證
- 4.2.1 自動驗證
- 4.2 表單驗證
- 4.1.4 output元素的追加
- 4.1.3 對新的表單元素使用樣式
- 4.1.2 大幅度地增加與改良input元素的種類
- 4.1.1 新增屬性
- 4.1 新增元素與屬性
- 第4章 表單及其他新增和改良元素
- 3.3.3 對新的結構元素使用樣式
- 3.3.2 大綱的編排規則
- 3.3.1 HTML 5中的大綱
- 3.3 HTML 5中網頁結構
- 3.2.4 main元素
- 3.2.3 address元素
- 3.2.2 footer元素
- 3.2.1 header元素
- 3.2 新增的非主體結構元素
- 3.1.6 pubdate屬性
- 3.1.5 time元素與微格式
- 3.1.4 aside元素
- 3.1.3 nav元素
- 3.1.2 section元素
- 3.1.1 article元素
- 3.1 新增的主體結構元素
- 第3章 HTML 5的結構
- 2.5 新增的事件
- 2.4.5 tabindex屬性
- 2.4.4 spellcheck屬性
- 2.4.3 hidden屬性
- 2.4.2 designMode屬性
- 2.4.1 contentEditable屬性
- 2.4 全局屬性
- 2.3.2 廢除的屬性
- 2.3.1 新增的屬性
- 2.3 新增的屬性和廢除的屬性
- 2.2.4 廢除的元素
- 2.2.3 新增的input元素的類型
- 2.2.2 新增的其他元素
- 2.2.1 新增的結構元素
- 2.2 新增的元素和廢除的元素
- 2.1.4 標記示例
- 2.1.3 HTML 5確保的兼容性
- 2.1.2 HTML 5中的標記方法
- 2.1.1 HTML 5的語法變化
- 2.1 語法的改變
- 第2章 HTML 5與HTML 4的區別
- 1.4 HTML 5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 1.3 可以放心使用HTML 5的三個理由
- 1.2.3 第二個理由:Internet Explorer 8
- 1.2.2 第一個理由:時代的要求
- 1.2.1 世界知名瀏覽器廠商對HTML 5的支持
- 1.2 HTML 5深受歡迎的理由
- 1.1.2 HTML 5的目標
- 1.1.1 HTML 5時代即將來臨
- 1.1 迎接新的Web時代
- 第1章 Web時代的變遷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1章 Web時代的變遷
- 1.1 迎接新的Web時代
- 1.1.1 HTML 5時代即將來臨
- 1.1.2 HTML 5的目標
- 1.2 HTML 5深受歡迎的理由
- 1.2.1 世界知名瀏覽器廠商對HTML 5的支持
- 1.2.2 第一個理由:時代的要求
- 1.2.3 第二個理由:Internet Explorer 8
- 1.3 可以放心使用HTML 5的三個理由
- 1.4 HTML 5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 第2章 HTML 5與HTML 4的區別
- 2.1 語法的改變
- 2.1.1 HTML 5的語法變化
- 2.1.2 HTML 5中的標記方法
- 2.1.3 HTML 5確保的兼容性
- 2.1.4 標記示例
- 2.2 新增的元素和廢除的元素
- 2.2.1 新增的結構元素
- 2.2.2 新增的其他元素
- 2.2.3 新增的input元素的類型
- 2.2.4 廢除的元素
- 2.3 新增的屬性和廢除的屬性
- 2.3.1 新增的屬性
- 2.3.2 廢除的屬性
- 2.4 全局屬性
- 2.4.1 contentEditable屬性
- 2.4.2 designMode屬性
- 2.4.3 hidden屬性
- 2.4.4 spellcheck屬性
- 2.4.5 tabindex屬性
- 2.5 新增的事件
- 第3章 HTML 5的結構
- 3.1 新增的主體結構元素
- 3.1.1 article元素
- 3.1.2 section元素
- 3.1.3 nav元素
- 3.1.4 aside元素
- 3.1.5 time元素與微格式
- 3.1.6 pubdate屬性
- 3.2 新增的非主體結構元素
- 3.2.1 header元素
- 3.2.2 footer元素
- 3.2.3 address元素
- 3.2.4 main元素
- 3.3 HTML 5中網頁結構
- 3.3.1 HTML 5中的大綱
- 3.3.2 大綱的編排規則
- 3.3.3 對新的結構元素使用樣式
- 第4章 表單及其他新增和改良元素
- 4.1 新增元素與屬性
- 4.1.1 新增屬性
- 4.1.2 大幅度地增加與改良input元素的種類
- 4.1.3 對新的表單元素使用樣式
- 4.1.4 output元素的追加
- 4.2 表單驗證
- 4.2.1 自動驗證
- 4.2.2 取消驗證
- 4.2.3 顯式驗證
- 4.3 增強的頁面元素
- 4.3.1 新增的figure元素與figcaption元素
- 4.3.2 新增的details元素與summary元素
- 4.3.3 新增的mark元素
- 4.3.4 新增的progress元素
- 4.3.5 新增的meter元素
- 4.3.6 新增的dialog元素
- 4.3.7 改良的a元素
- 4.3.8 改良的ol列表
- 4.3.9 改良的dl列表
- 4.3.10 加以嚴格限制的cite元素
- 4.3.11 重新定義的small元素
- 4.3.12 安全性增強的iframe元素
- 4.3.13 增強的script元素
- 第5章 繪制圖形
- 5.1 canvas元素的基礎知識
- 5.1.1 在頁面中放置canvas元素
- 5.1.2 繪制矩形
- 5.2 使用路徑
- 5.2.1 繪制圓形
- 5.2.2 不關閉路徑會怎么樣
- 5.2.3 繪制直線
- 5.2.4 繪制曲線
- 5.2.5 使用Path2D對象繪制路徑
- 5.3 繪制漸變圖形
- 5.3.1 繪制線性漸變
- 5.3.2 繪制徑向漸變
- 5.4 繪制變形圖形
- 5.4.1 坐標變換
- 5.4.2 坐標變換與路徑的結合使用
- 5.4.3 矩陣變換
- 5.5 給圖形繪制陰影
- 5.6 使用圖像
- 5.6.1 繪制圖像
- 5.6.2 圖像平鋪
- 5.6.3 圖像裁剪
- 5.6.4 像素處理
- 5.7 圖形、圖像的組合與混合
- 5.7.1 組合圖形
- 5.7.2 混合圖像
- 5.8 繪制文字
- 5.9 補充知識
- 5.9.1 保存與恢復狀態
- 5.9.2 保存文件
- 5.9.3 簡單動畫的制作
- 第6章 多媒體相關API
- 6.1 多媒體播放
- 6.1.1 video元素與audio元素的基礎知識
- 6.1.2 屬性
- 6.1.3 方法
- 6.1.4 事件
- 6.2 對音頻或視頻添加字幕
- 6.2.1 track元素的基礎知識
- 6.2.2 track元素的各種屬性
- 6.2.3 WebVTT文件
- 第7章 History API
- 7.1 History API的基本概念
- 7.2 History API使用示例
- 7.2.1 使用History API
- 7.2.2 結合使用Canvas API與History API
- 第8章 本地存儲
- 8.1 Web Storage
- 8.1.1 Web Storage是什么
- 8.1.2 簡單Web留言本
- 8.1.3 作為簡易數據庫來利用
- 8.1.4 利用storage事件實時監視Web Storage中的數據
- 8.2 本地數據庫
- 8.2.1 本地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 8.2.2 用executeSql來執行查詢
- 8.2.3 使用數據庫實現Web留言本
- 8.2.4 transaction方法中的處理
- 8.3 indexedDB數據庫
- 8.3.1 indexedDB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 8.3.2 連接數據庫
- 8.3.3 數據庫的版本更新
- 8.3.4 創建對象倉庫
- 8.3.5 創建索引
- 8.3.6 索引的multiEntry屬性值
- 8.3.7 使用事務
- 8.3.8 保存數據
- 8.3.9 獲取數據
- 8.3.10 根據主鍵值檢索數據
- 8.3.11 根據索引屬性值檢索數據
- 8.3.12 復合索引
- 8.3.13 統計對象倉庫中的數據數量
- 8.3.14 使用indexedDB API制作Web留言本
- 第9章 離線應用程序
- 9.1 離線Web應用程序詳解
- 9.1.1 新增的本地緩存
- 9.1.2 本地緩存與瀏覽器網頁緩存的區別
- 9.2 manifest文件
- 9.3 瀏覽器與服務器的交互過程
- 9.4 applicationCache對象
- 9.4.1 swapCache方法
- 9.4.2 applicationCache對象的事件
- 第10章 文件API
- 10.1 FileList對象與file對象
- 10.2 ArrayBuffer對象與ArrayBufferView對象
- 10.2.1 基本概念
- 10.2.2 ArrayBuffer對象
- 10.2.3 ArrayBufferView對象
- 10.2.4 DataView對象
- 10.3 Blob對象
- 10.3.1 Blob對象概述
- 10.3.2 創建Blob對象
- 10.3.3 Blob對象的slice方法
- 10.3.4 在IndexedDB數據庫中保存Blob對象
- 10.4 FileReader對象
- 10.4.1 FileReader對象的方法
- 10.4.2 FileReader對象的事件
- 10.4.3 FileReader對象的使用示例
- 10.5 FileSystem API
- 10.5.1 FileSystem API概述
- 10.5.2 FileSystem API的適用場合
- 10.5.3 請求訪問文件系統
- 10.5.4 申請磁盤配額
- 10.5.5 創建文件
- 10.5.6 寫入文件
- 10.5.7 在文件中追加數據
- 10.5.8 讀取文件
- 10.5.9 復制磁盤中的文件
- 10.5.10 刪除文件
- 10.5.11 創建目錄
- 10.5.12 讀取目錄中的內容
- 10.5.13 刪除目錄
- 10.5.14 復制文件或目錄
- 10.5.15 移動文件或目錄與重命名文件或目錄
- 10.5.16 filesystem:URL前綴
- 10.5.17 綜合案例
- 10.6 Base64編碼支持
- 10.6.1 Base64編碼概述
- 10.6.2 在HTML 5中支持Base64編碼
- 第11章 通信API
- 11.1 跨文檔消息傳輸
- 11.1.1 跨文檔消息傳輸的基本知識
- 11.1.2 跨文檔消息傳輸示例
- 11.1.3 通道通信
- 11.2 WebSockets通信
- 11.2.1 WebSockets通信的基本知識
- 11.2.2 使用WebSockets API
- 11.2.3 WebSockets API使用示例
- 11.2.4 發送對象
- 11.2.5 發送與接收原始二進制數據
- 11.2.6 實現WebSockets API的開發框架
- 11.2.7 WebSocket協議
- 11.2.8 WebSockets API的適用場景
- 11.3 Server-Sent Events API
- 11.3.1 Server-Sent Events API的基本概念
- 11.3.2 Server-Sent Events API的實現方法
- 11.3.3 事件ID的使用示例
- 第12章 WebRTC通信
- 12.1 WebRTC的基本概念
- 12.2 使用getUserMedia方法訪問本地設備
- 12.2.1 瀏覽器檢測
- 12.2.2 獲取對視頻輸入設備或音頻輸入設備的訪問權限
- 12.2.3 實現拍照功能
- 12.2.4 與CSS 3結合使用
- 12.3 手工建立WebRTC通信
- 12.3.1 WebRTC通信的基本概念
- 12.3.2 建立P2P通信
- 12.3.3 手工實現信令
- 12.3.4 剖析SDP交換過程
- 12.3.5 剖析ICE交換過程
- 12.4 穿越NAT/防火墻進行通信
- 12.4.1 穿越NAT
- 12.4.2 穿越防火墻
- 12.5 使用Node.js進行信令
- 12.5.1 建立信令服務器
- 12.5.2 修改信令處理
- 12.6 使用WebRTC進行多人通信
- 12.7 使用RTCDataChannel進行通信
- 12.7.1 RTCDataChannel的基本概念
- 12.7.2 實現RTCDataChannel通信
- 12.7.3 實現瀏覽器與瀏覽器之間的文件發送功能
- 第13章 擴展的XMLHttpRequest API
- 13.1 從服務器端獲取二進制數據
- 13.1.1 ArrayBuffer響應
- 13.1.2 Blob響應
- 13.2 發送數據
- 13.2.1 發送字符串
- 13.2.2 發送表單數據
- 13.2.3 上傳文件
- 13.2.4 發送Blob對象
- 13.2.5 發送ArrayBuffer對象
- 13.3 跨域數據請求
- 第14章 使用Web Workers處理線程
- 14.1 基礎知識
- 14.2 與線程進行數據的交互
- 14.3 線程嵌套
- 14.3.1 單層嵌套
- 14.3.2 在多個子線程中進行數據的交互
- 14.4 線程中可用的變量、函數與類
- 14.5 適用場合
- 14.6 SharedWorker
- 14.6.1 基礎知識
- 14.6.2 實現前臺頁面與后臺線程之間的通信
- 14.6.3 定義頁面與共享的后臺線程開始通信時的處理
- 14.6.4 SharedWorker的使用示例
- 第15章 獲取地理位置信息
- 15.1 Geolocation API的基本知識
- 15.1.1 取得當前地理位置
- 15.1.2 持續監視當前地理位置的信息
- 15.1.3 停止獲取當前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
- 15.2 position對象
- 15.3 在頁面上使用google地圖
- 第16章 拖放API與通知API
- 16.1 拖放API
- 16.1.1 實現拖放的步驟
- 16.1.2 DataTransfer對象的屬性與方法
- 16.1.3 設定拖放時的視覺效果
- 16.1.4 自定義拖放圖標
- 16.2 通知API
- 16.2.1 通知API的基礎知識
- 16.2.2 通知API的代碼使用示例
- 第17章 其他API
- 17.1 Page Visibility API
- 17.1.1 Page Visibility API概述
- 17.1.2 Page Visibility API的使用場合
- 17.1.3 實現Page Visibility API
- 17.2 Fullscreen API
- 17.2.1 Fullscreen API概述
- 17.2.2 實現Fullscreen API
- 17.2.3 Fullscreen API代碼使用示例
- 17.3 鼠標指針鎖定API
- 17.3.1 鼠標指針鎖定API概述
- 17.3.2 鼠標指針鎖定API代碼使用示例
- 17.4 requestAnimationFrame
- 17.4.1 requestAnimationFrame概述
- 17.4.2 requestAnimFrame代碼使用示例
- 17.5 Mutation Observer
- 17.6 JavaScript Promise
- 17.6.1 Promise對象的基本概念
- 17.6.2 創建Promise對象
- 17.6.3 鏈式調用Promise對象的then方法
- 17.6.4 將異步操作隊列化
- 17.6.5 異常處理
- 17.6.6 創建序列
- 17.6.7 執行并行處理
- 17.7 Beacon API
- 17.7.1 Beacon API概述
- 17.7.2 Beacon API的使用方法 更新時間:2018-12-31 2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