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寵物貓的喂養(1)
貓的營養需要
貓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的種類與犬同,可參見本書第一章第五節相關部分。
在給貓提供全價日糧時,必須考慮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而不應孤立地考慮單個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多少,能量的高低,可消化性和適口性等。
我們必須給貓提供全價日糧,才能維持它的生命活動,增進它的健康,并減少對疾病的易感性,也才能使仔貓生長發育健壯。貓是以肉食為主的動物,因此日糧組成中動物蛋白質一般比犬高。日糧中的肉類食物來自于馬、牛、豬、禽和魚等動物。肉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它可提供許多必需氨基酸、脂肪、鐵和某些B 族維生素。
肉類對貓也有較好的適口性,正確供給是極好的食物。
貓最喜歡魚類制品,因此貓的食物中魚應有一定的比例。魚類常被分為含脂肪的魚和白魚。白魚的脂肪含量低于2%,如鱈魚、小口鱈。含脂肪或油的魚有鯡魚、鯖魚、沙丁魚、金槍魚等,其脂肪含量為5%~18%。
白魚蛋白質含量高但維生素A、維生素D 缺乏。魚肉中含有適量的碘。一般加工的帶骨全魚煮熟或制成粉作為貓的動物性飼料的來源,比多數畜禽肉類更好,能被貓接受,但它們的氣味和外觀可能不太容易被貓的主人接受。魚肉與畜禽肉一樣有寄生蟲等病害,因而飼喂前必須熟制。另外,有些魚肉中含有硫胺酶,能分解維生素B1,加熱可以破壞此酶或使之失活,這是必須用熟魚飼喂寵物貓的又一原因。
貓對食物的質量要求
貓的食物營養要全面,要根據貓的體重,決定每天需要的食物量、能量、蛋白質、脂肪、糖類和水的數量配制,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品種的貓的食性特點靈活掌握。
貓是以肉食(畜、禽、魚肉)為主,適當配以米飯、饅頭、面包等。食物要清潔、衛生、新鮮、適口性好,發霉、變質、腐敗的食物不能給貓吃,特別是夏天更應做到現配現吃。為了保證貓食物的質量,國外已把貓日糧做成罐頭出售,以魚、肉為主,也有以肝臟、蔬菜為主的,也有用于貓不同生長時期的專用罐頭,這類罐頭營養豐富,不需加工,打開即可飼喂。
貓食物的組成
貓是以肉食性為主的動物,在家養情況下也吃一些米飯、饅頭和各種煮熟的蔬菜。肉食以魚、畜、禽肉和蛋、奶及其熟制品。動物性食物應占貓日糧的75%左右,其余是植物性和礦物性食物。
貓的飼料配方及調制
在考慮貓的飼料配方時,必須首先滿足對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要求以及礦物質、維生素的添加量。在貓的飼料日喂量上,因年齡、活動量和生理狀況不同而異,一般以貓體重的5%左右計量,每日每只貓的需水量與食物干物質之比為3∶1,幼貓稍高些。
貓食調制很重要,不管是動物性飼料還是植物性飼料,在喂前都要經過調制,如煮熟、切塊、絞碎、蒸饃等,以便增加貓的適口性,提高消化率,防止有害物質對貓的傷害作用。為此必須對食物原料清洗干凈,肉類、魚類和畜禽內臟必須洗去血污、坭砂,要像人吃的食物一樣清潔衛生。一般生肉內或畜禽內臟中含有寄生蟲或傳染病原,因此要將肉類及內臟進行蒸煮等加熱處理,以便殺滅病原,然后切成小塊,拌入米飯等飼喂,但只能煮到半生熟,因為煮透了會破壞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如喂生肉,一定要新鮮,病死的畜禽肉一定不能喂貓。肝臟中含維生素A 量多,每周喂1~2次即可,過量可引起維生素A 中毒。骨骼最好做成骨粉,拌在飯中喂。貓喜歡吃魚肉,但也要熟喂,以防止寄生蟲侵害引起腹瀉。
植物性貓食一般做成米飯、面饃、面包等,再加入碎肉、魚塊干喂,并保證供應清潔的飲水。
乳制品含有比肉和魚更多的蛋白質和更全的氨基酸,含有貓所需要的大部分營養物質,但鐵與維生素D貧乏。奶是容易利用的高質量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B 的很好來源。經過巴斯德消毒的100毫升奶中含有275千焦耳的能量,2.2克蛋白質,3.8克脂肪,4.7克乳糖,0.12克鈣和0.095克磷。貓也非常愛吃富含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奶油和乳酪,但有個別貓不能適應乳糖,則應避免給它以乳制品。
蛋類常用于飼喂生長發育期的貓,因蛋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2、葉酸、維生素B12和維生素A、維生素D,但飼喂前應將蛋類煮熟,以提高消化率。
貓也非常愛吃脂肪,尤其是動物性脂肪。脂肪增加了食物的味道和適口性,也有助于谷物粉的成型,約束食物中的EFA和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因此比僅作為能量來源要好。脂肪在正常情況下消化率高,并且可以減緩胃排空的速度。食物中的脂肪會給動物采食后以飽感。在脂肪加工熟制過程中應避免反復用熱油炸,因為這樣處理會含有過氧化物和其他對貓有害的物質。
貓食可調制成以下兩種形式:
1.干糧
貓的干糧有壓縮、膨化餅干,它可為各個年齡段的貓提供全能日糧或維持成年貓的需要。貓干糧的組成與犬干糧相似,但是更加強調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而且甚至不用肉粉而用鮮肉。貓需要的蛋白質比犬多,因此貓干糧中的蛋白質含量通常高于犬干糧。單位重量的干糧比高潮濕度的食物含有更多的營養物質的能量。干糧的適口性良好,但常不如肉類和罐頭食品。烘烤成壓制餅干是部分或全部熟制的,它們是貓能量的良好來源,很容易保存和使用。干糧的主要缺點是它的適口性不像罐頭食品或肉類這樣的潮濕食物,但增加了飼喂方式的靈活性。
2.半濕食品
通過降低水的活性,貓食含水分15%~30%的肉類食品可以貯藏數月。水的活性是一種食物內或表面的細菌或真菌的有效作用的計算方法。這些微生物在干燥食物(濕度12%)中不能生長,也不能引起食物變質,因水分不足。水的活性是由相對濕度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情況來計算的,多數細菌低于0.83,酵母菌和霉菌低于0.6時不能生長。通過配方中的保濕劑,如糖類、鹽或甘油等摻入半濕食品中可使水的活性降低。進一步的保護措施是用防腐劑(如山梨酸酯)防止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長,或者用有機酸降低食物的pH值,這些食品可由包括肉類、肉類副產品、豆類或其他植物蛋白濃縮物、谷物、脂肪和糖類等成分制造而成。這種技術允許水分有較大的變化幅度,這樣的產品是相當干的食品(含水15%),而與干食或與肉末、肉丁(含水25%~30%)相似的軟濕食品并非不同。目前最流行、最有效的形式是含水量達20%而且含相當高營養濃度的食品,它們達到或高于平均消化率,多數可達80%以上。它們一般不含特殊氣味,暴露在空氣中會快干,然而貓食的設計不如犬糧那么成功,這可能是因為貓對食物有更強的選擇性。
幼貓的飼養管理
幼貓出生后,母貓會舔幼貓的全身,這不僅使幼貓體表清潔,增強體表血液循環,使被毛盡快生長。而且也可促進幼貓排便。新生幼貓全身無被毛,雙眼未睜開,約10天才能睜開眼睛,這之前辨認母貓和吃奶全靠嗅覺和觸覺。
幼貓生后的前幾周全靠吃初乳,無需另加食物。如果有幼貓體弱很難吃上初乳,這時應人工幫助幼貓盡快吃上初乳,因為初乳內含有大量抗體,抗體是貓體內防衛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特異性的抗病物質。新生幼貓的腸道最易吸收初乳中的抗體,吸收能力隨時間的增長而減弱,因此讓幼貓吃上初乳越快越好。
在幼貓吃初乳期間合理生長率應為每周100克,但由于營養、品種及母貓體重的影響,不同個體間存在很大差異。有時會發生母乳供給不足,則應供給特制的乳代用品,或找養母喂奶,晝夜24小時分次供應。像幼犬一樣,不僅人工幫助喂奶,也要人工幫助排尿、排糞,還要防止母貓壓死幼貓。
初生幼貓對溫度比較敏感,特別是冬天更甚。幼貓的最適溫度是32℃,可用紅外線取暖燈泡(或燈管)加熱保溫,兩周內可降到27%左右,兩周后可降到21℃左右。從3~4周齡起,幼貓開始對母貓的食物感興趣,可給幼貓一些碎的軟食或經奶或水浸泡過的干食品。食品可以是母貓的,也可以為小貓特制的。一旦小貓開始吃固體食物,也就開始了斷奶過程。幼貓固體食物越吃越多,到7~8周齡就可以斷奶了。斷奶后1~3天內,幼貓可獨立生活,這時應盡快將幼貓處理完(賣掉或送人),否則母貓為了保護幼貓,會把剩下的仔貓叼來叼去或咬死。
國外有專家研究了貓完全斷奶之前取自固體食物中的能量。據稱在4周齡時,幼貓每天只吃大約10克食物(10~40千焦耳/公斤體重),其余大部分仍由母乳供給。到5周齡時(泌乳的第6周),每只幼貓每天吃15~45克食物,含250~350千焦耳/公斤體重(取決于日糧中的能量密度)。幼貓自固體食物中攝取能量從哺乳2~3周時的零增加到8周齡時的800千焦耳/公斤體重。這說明在哺乳末期幼貓攝取的食物占母貓和幼貓總耗能中相當大的比例,即幼貓攝取的比例從哺乳4周的5%增加到6~7周的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