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者序
一、作者生平
馬克·吐溫(1835~1910),本名為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幽默文學的泰斗。他在密西西比河邊的一個小鎮漢尼伯爾長大,自幼家境貧寒,十二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之后輟學去印刷所當學徒。二十一歲時去密西西比河的輪船上當舵手,這一經歷讓他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為其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素材。南北戰爭爆發后,他加入了南方軍隊,不久后便以傷病為由離開了。之后去內達華州淘金,后在弗吉尼亞州當記者。當記者的這一經歷是他寫作生涯的起點,這時開始用“馬克·吐溫”這一筆名在一些小報上發表幽默短文。1865年將美國西部邊疆流傳的一個“跳蛙”的故事加工潤色,寫成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加利維拉斯縣有名的跳蛙》。這篇小說一經發表,引得“整個紐約頓時大笑”,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笑料,被譽為美國邊疆幽默文學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名,從此,獲得了“幽默大師”的稱號。
馬克·吐溫生活在美國從早期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的動蕩年代,其一生的創作風格也經歷了從輕快風趣到辛辣諷刺,再到尖銳悲觀的發展階段。按創作風格來看,其創作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865年至1870年)
1865年,馬克·吐溫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1870年初與富商的女兒奧利維婭·蘭登結婚。其間他受到西部粗獷的幽默文學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藝術。這一時期作品的風格多為輕快搞笑、幽默滑稽。代表名篇有《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1865)、《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1868)、《火車上的食人事件》(1868)、《競選州長》(1870)、《神秘的訪問》(1870)。
中期(1871年至1895年)
這是馬克·吐溫一生創作生涯的黃金時期。他與妻子出身懸殊,性格迥異,但卻非常恩愛。馬克·吐溫曾說:“如果娶了親的人都像我這些日子這樣幸福,那我就要為我白活了整整三十年而惋惜。要是我能從頭活起,那我一定就要在嬰兒時期結婚,免得白花時間去長牙、打碎杯碟。”幸福的婚姻生活為馬克·吐溫的創作提供了保障,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如《湯姆·索亞歷險記》(1876)、《被偷的白象》(1882)、《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百萬英鎊》(1893)、《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1893)、《他活著還是死了?》(1893)等。這些作品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諷刺性。
后期(1896年至1910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馬克·吐溫的經濟狀況和家庭生活頻遭不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人生境地。經濟方面,馬克·吐溫的出版公司和排字機生意失敗,他負債累累,只能四處演講償還巨額債務,此時他已經60歲了;家庭方面,馬克·吐溫88歲的“優美、可愛”的母親、兩個女兒、親愛的妻子相繼去世。妻子去世后他曾說:“在這三十四年中,我們一同出航過多次,親愛的莉薇,現在我們正在做最后一次航行。你在地下,孤零零的;我在人間,和大家在一起,卻也是孤零零的。”(《馬克·吐溫自傳》)這一時期,馬克·吐溫的作品中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1910年4月21日,飽嘗人生悲苦的馬克·吐溫離開了人世。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腐蝕了赫德萊堡的人》(1899)、《狗的自述》(1903)、《夏娃日記》(1906)、《三萬元遺產》(1904)、《馬克·吐溫自傳》(1924)。
二、作品概述
馬克·吐溫被稱為“美國社會的一面哈哈鏡”,其作品主題主要有批判美國的社會現象、諷刺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對人性的腐蝕、反對種族歧視等。
本譯本選擇了馬克·吐溫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共十三篇,其中《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最膾炙人口的名篇,講述了一無所有的主人公在呼風喚雨的金錢作用下的奇妙經歷。身無分文的亨利·亞當斯來到了倫敦,意外獲得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巨額鈔票。這張鈔票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名聲,讓他在倫敦社會通行無阻,成功躋身上流社會,并贏得了心愛的姑娘的芳心。作者以幽默詼諧的手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幅世態諷刺畫,揭露了19世紀末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拜金主義的丑陋實質,批判了金錢對人性的腐蝕。這篇小說中,馬克·吐溫以夸張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小人物對金錢頂禮膜拜的丑態,如:“小餐館老板也直勾勾地盯著大鈔,一動不動,像五雷轟頂一樣。他正在誠心誠意地禱告上帝,看來手腳都動彈不了了。”“他心里想看,不停地打量那張鈔票,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夠;可就是小心翼翼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平民百姓一碰,那票子上的貴氣就會折壽似的。”
《腐蝕了赫德萊堡的人》是馬克·吐溫晚期的中篇小說杰作,講述了一個因“誠實清白”而聞名的赫德萊堡居民的虛偽道德在金錢誘惑下暴露出其拜金主義丑陋本質的故事。赫德萊堡小鎮的“誠實清白”遠近聞名,不料它不小心得罪了一個路過的外地人,而外地人決定要給赫德萊堡小鎮一個最殘酷的報復——“我要毀掉這個鎮上的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并且不是要毀掉他們的身體,也不是他們的財產,而是他們的虛榮心——這是這些軟弱又愚蠢的人最脆弱的部分”。外地人將一袋金幣交到赫德萊堡小鎮的銀行的出納員理查茲的家里,并稱自己曾受過鎮上一位不知姓名的人的恩惠,特以此作為報答之禮,希望理查茲能幫他找到這位恩人,并將金幣轉交給他。外地人留下了一張紙條,里面有一句那位恩人曾對他說過的話,若有人能說出這句話,便是他的恩人。鎮上的十九位顯要人物無一幸免地屈從于金錢的魔力,紛紛撒謊,上演了一幕幕丑劇,最終赫德萊堡名譽掃地。馬克·吐溫以一袋金幣的誘惑無情地撕下了衛道士道貌岸然的遮羞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人們偽善貪婪的本性,辛辣地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道德的虛偽和金錢對人性的腐蝕。而《三萬元遺產》也表現了同樣的主題,一對老夫婦沉溺于狂熱的發財夢中無法自拔,最終死于欲壑難填。
三、馬克·吐溫對美國文學的貢獻
馬克·吐溫對美國文學一個重要的貢獻是解放了文學語言。他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的學校教育,善于將民間的口語進行加工錘煉,形成具有鄉土特色的口語化文學語言,是第一位用美國口語寫作的地地道道的本土作家,開創了美國文學語言口語化的先河,解放了文學語言,對美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美國方言詞匯有5000多個,有4000多個詞匯是他首先應用于書面語言。”[1]因此美國小說家和評論家豪威爾斯稱他為“美國文學的林肯”。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斯·福克納認為:“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大家都是他的后繼人。我們是他的胄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