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2評論第1章 股票經紀人 股票交易所與股票投機
在歐洲,股票投機有明顯的歷史標記,這些標記包括“郁金香熱”、南海泡沫、法國的執法官吏通貨膨脹和后來卡菲爾斯的瘋狂投機。
語源學權威對“經紀人”(brokers)一詞起源的意見并不完全一致。《雅各布法學詞典》如此表述:關于“經紀人”一詞起源的說法有多種不同版本。有人認為它從撒克遜詞broc派生而來,即“不幸”之意,用于形容“破產了的商人”,而據說之前“brokers”一詞也只限于描述這類“不幸的人”。而其他人則認為“經紀人”的說法來自法語broieur,意思是“把事物分成碎片的人或機器”,而“broker”就是把一筆交易分成多筆小交易的人。
但在拉丁語中,經紀人為“obrocator”———似乎確切無疑地顯示了撒克遜語的abroecan(分離、拆散;兌開大額鈔票等)為其真正起源。作為abbrochment/abroachment(市場壟斷)一詞的詞根,“abroecan”的意思是“將貨物分為小批量或零售”;因此正如我們所知,auctionarius一詞以上兩種意思都有《Barril法學詞典》。沃頓(Wharton)認為“broker”來自法語的broieur或拉丁語的tritor,即“把事物分成碎片的人或機器”《Wharton法學詞典》。韋伯斯特(Webster)則認為“broker”由古英語的“bro-cour”、諾曼法語(Norman French)的“broggour”和法語的“brocanteur”派生而來。《韋伯斯特詞典》對動詞“broke”的一種解釋為“以中間人的身份做生意”,即“做中間人”,并指出其起源“可能為brock”一詞。伍斯特(Worcester)認為它有三個來源:盎格魯-撒克遜語的“brucan”,意為“騰空辦公室”;“brocian”,意為“壓迫,壓抑”;和法語的“broyer”,意思是“碾碎,壓碎”。
“Broker”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則是在皮埃爾(Pier)的《農夫》(Ploughman)中:“我是居住于倫敦城的經紀人(burgeis)。背后中傷者即brocour,他們愛找人的錯誤。”這里“經紀人”的意思很清楚,即“吹毛求疵者”;而普羅旺斯語(Provencal)中的brac則為“拒絕”之意。“Broker”最初的意思是“檢查并拒絕接受不符合標準的商品”(韋奇伍德(Wedgwood))。克拉博(Crabb)的《分類統計》(261頁)
提到“Broker”一詞:“羅馬帝國有一類公務員,他們把銀行家、交易商、經紀人、代理人和公證人的職責統一用一個短語來描述,即‘proxenetae’。”
早在1285年,“Broker”一詞就已經出現在英國《國會法案》之中。該《法案》規定:“未經市場主管官員、市長或市參議員許可并宣誓就職者,不可在倫敦城行使經紀人之職責。”
“300多年后,即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間(1604年)通過了另一部法令,對‘broker’一詞做了更加詳細的規定;這部法令所使用的‘貨物’與‘商品’等詞清楚地顯示,該時期經營貨幣、股票和基金的經紀人(bro-ker)在法律意義上并不存在。直到17世紀后期,當東印度公司在公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時,股票交易與投機在英國才正式成為一個行業;當時意義已經十分明確的‘broker’這一術語,也迅速被轉用于稱呼買賣股份或股票的人,這些人之后就被稱為‘股票經紀人’。”
1697年,經紀人和股票經營者在出售商業票據、銀行股票、銀行票據、股份公司的股票或權益時的“不正當做法與企圖”,迫使有關部門通過了一項嚴格的法案,只允許接受任命并經過宣誓的人擔任經紀人一職。安妮與喬治·威廉三世時期通過了多項法令,用于規范經紀人的交易行為。
股票經紀人是由基金所有者或證券持有人所雇用,以賺錢為目的而買賣這些基金和證券資產的人。近年來,由于國家長期債務(通常稱為公債)的大幅增加,這些經紀人的數量已頗具規模,并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被批準在銀行附近的場所匯集,以便與他們的委托人進行交易,同時他們互相之間也進行交易。他們在這些場所對其業務記錄進行整理,之后再進入銀行、南海公司與印度交易所的交接辦公室,這樣可以避免辦事處的混亂。在股票交易時間內這里人員眾多,如果不事先做好準備,則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交易根本不可能。
有一句古諺語的描述非常真實———銷售與采購之間有價差。正因如此,所有國家通過經紀人以名譽為擔保而出售的商品都比我們普通商人所銷售的要多。因為,通過經紀人可能雙倍獲利,而不用通過他們,則可能賠本。另外,這樣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人們在協議或口頭合同中產生不一致意見,因為經過宣誓就職的經紀人與其賬本就足夠消除這些不一致了。
股票交易是股票經紀人的主要業務,但股票的歷史目前只能追溯到17世紀中葉。這一形式的資產在古代法律中并無規定。當商業和商業公司開始形成于羅馬時,歷史記載并沒有給出描述其特征和行為的信息。
《Ang.&Ames企業談》 第10版第18章第26節的描述為:“商人協同委員會在公元前493年的羅馬已經存在,但現代的‘交易所’一詞卻起源于拉丁語的‘囊’,即一種皮包,產生時間大約為15世紀。法國的博格斯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正在為‘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的誕生城市’這一榮譽稱號而競爭。”
約翰·潘索斯(John R.Dos Passos)說:“羅馬法律要求至少三人才能組建公司。很自然,公司給予每個成員一定數量的股票或其他實質性的所有權契據,以顯示其在公司資本或公司資產中所占有的比例。但究竟是否發行了股票?即使發行了,該股票究竟是否可以當作資產來銷售或進行其他形式的流通?股票擁有者究竟是否有權在其臨終之前向其他人轉讓股票?這些帶有同行工會性質的公司究竟是否可以向其成員授予個人權力?另外,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回答。古羅馬法律雖然對商業問題做了大量闡述,但在上述問題的回答上卻是一片空白。”
1770年,英國男爵曼斯菲爾德在一場要將股票當作貨幣來使用的爭論中反對說:“股票只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新的資產形式,哪里就成了貨幣了?”
股票交易所目前的作用是近代才形成的。1670年,股票與商品經紀人和經銷商都在倫敦考恩威爾及其附近的交易所內相互交易。而到1698年,倫敦的股票經紀人就已經有了他們專用的交易場所。
美國的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產生于18世紀早期的費城。費城的股票經紀人管理委員會正式編寫了交易所章程并予以實施。
紐約股票交易所產生于1817年,是在費城交易所的基礎上成立的。但很奇怪,該機構公文上注明的日期卻是“1792年5月17日”,并有許多經紀人的簽名。該公文宣誓的內容是:“負責上市公司買賣事宜之經紀人一致簽名同意從事交易的費用率不低于千分之二十五。”
麥德博里在其《華爾街的人員與交易》一書中如此描述早期的股票投機:華盛頓任總統期間,美國的貨幣比廢紙好不了多少。于是,有大約20個股票經銷商在經紀人辦公室舉行了會議,在一份協議上簽名強烈支持成立一個類似保護性聯合會的組織。這一協議的簽署日期即為1792年5月17日。當時這些原始的紐約經紀人的業務量連今天(1870年)華爾街一流交易所中成績最差的那個都不如。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大陸紙幣泛濫,數量大到所有居民人均100美元。這時就有人想從濫發紙幣造成的波動中獲利。而之后的幾年里,那些最優秀的經紀公司當中確實有一家因為其高級成員幸運的貨幣投機而贏得了資本。
股票投機在1812年的戰爭中真正首次獲得動力。政府發行了1600萬美元的中期國庫券,使得貸款增加到1.09億美元。當時的波動沒完沒了,行動遲緩的資本家們有賺有賠。銀行股票也成了投資熱點。讓我們舉例說明這一時期經紀人孜孜求利的一個來源:1814年,美國的6分利公債,面值50美元者為硬幣債券,而面值70美元者則為紐約銀行通貨。
1816年,銀行的數量達到200家以上,資本8200萬美元。1817年的一天,紐約的股票經銷商在一位同行的房間舉行會議,投票選派了一位代表秘密調查競爭對手城市費城所采用的制度。這次費城調查很成功,以費城委員會的工作為基礎而起草的章程和議事程序最終通過多數經紀人認可,據此正式成立了紐約股票交易所。三年后的1820年2月21日,該交易所對這一規程進行了徹底修改,并且因為幾個重量級資本家的加入而實力大增。人們因此認為該交易所的歷史實際上是從1820年才開始的。
在歐洲,股票投機有明顯的歷史標記,這些標記包括“郁金香熱”、南海泡沫、法國的執法官吏通貨膨脹和后來卡菲爾斯的瘋狂投機。
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投機在鐵道運輸業證券中找到了存在的基礎。該行業的振興、建設、衰退和重組造就了投機的泛濫和退潮。
在過去十年中,“工業企業”的大發展推動了投機的盛行,并激勵工業企業向公眾出售股票,沒有哪個產業會錯過這一機會。和鐵路行業一樣,工業企業也有它們的振興、建設、衰退和重組等階段,因此讀者不難確定應在哪個階段考慮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