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6章 不抱怨,坦然接受人生的潮起潮落(3)
- 第35章 不抱怨,坦然接受人生的潮起潮落(2)
- 第34章 不抱怨,坦然接受人生的潮起潮落(1)
- 第33章 事不可做絕,再狠也要給人留有余地(3)
- 第32章 事不可做絕,再狠也要給人留有余地(2)
- 第31章 事不可做絕,再狠也要給人留有余地(1)
第1章 不對自己“狠”一點,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獅子不會同情自己的“食物”,同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強者也不會同情弱者。要想不被“吃掉”,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逼迫自己變“狠”。要知道,唯有經歷過“狠境”、“絕境”,才能練就如履平地、披荊斬棘的本領。
你必須對自己“狠”,因為世界會對你更“狠”
人生在世,誰不想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生活,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狠”,我們唯有對自己更“狠”,才可能突破重重阻礙,步步逼近美滿幸福的天堂。
沒有人喜歡自虐,可是為什么要對自己那么“狠”呢?俗話說,“男人不狠,事業不穩;女人不狠,地位不穩”,在這個狼性法則為王的社會叢林之中,不管男人還是女人,誰都逃不過歲月的磨礪。“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越是在人生選擇的關鍵時期,越是要敢對自己下“狠”手,因為你一旦有半絲不忍,現實就會狠狠給你一個更加狠戾的耳光。
也許有人會說,“我對自己沒有什么要求,只要心態平和,知足就能常樂。”可是捫心自問,眼看著周圍的同學、朋友混得都比自己好,你真能做到心如止水嗎?新來的同事居然突然成了自己的上司,你真的不會有半點糾結?所謂“看破紅塵”有時候不過是鴕鳥心態作祟,自欺欺人罷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既然身在俗世,就必須要面對現實的壓力,要想不被壓力擠癟壓垮,就只能變得內心強大。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不少“狠”角色,白領凱迪就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在她看來,自己的老板簡直就是一個施虐狂,要是老板心情不好,每個人都會跟著遭殃,業績不好要挨罵,工作上出現哪怕一點點失誤也要挨罵,堵車遲到不僅要挨批,還要罰款,哪怕只是遲到一分鐘,也不能幸免于難。凱迪的工作不順心,得不到老板賞識,但卻不敢輕易辭職,作為一名房奴,她每個月都在指望用自己的工資還貸款,如果一氣之下辭職了,誰知道能不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呢?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和凱迪一樣,連選擇逃避的權利都沒有,唯有靠著“忍者神龜”般的耐力,承受著這種非人的待遇。為了不因堵車而遲到,不得不天不亮就起床;為了完成工作業績,不得不頂著星星回家;為了不丟掉自己的飯碗,不得不屈服于上司以及客戶的淫威之下,可是我們為什么要活得這樣憋屈?為什么要活得這么沒有尊嚴?難道是我們甘愿如此嗎?不,沒有人愿意過這種日子,沒有人希望上班像“上墳”一樣心情沉重。既然如此,與其憋屈痛苦的活,不如嘗試逆襲。都已經跌到了谷底,人生還會更糟糕嗎?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你不對自己狠一些,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優秀。這里所說的“狠”,并非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而是指要對自己的要求高一點,該決斷時就痛快決斷,該堅強的時候就要挺直脊梁。狠是一種意志,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為了完成奮斗目標屢敗屢戰的決心,是百折不撓、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信念。
原始森林中“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競爭激烈的人類社會同樣適用。如果你甘愿做一只素食主義動物,那么等待你的只有“被獵殺”的命運。吃“草”還是吃“肉”,這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價值觀以及生活取向的問題,而是直接關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周圍的環境變得越來越殘酷,安分守己早已經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慢性自殺,是自取滅亡。
實事求是地說,今天人們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受到傷害的概率正在大大增加。當然這里所說的傷害,并非僅僅是指身體傷害,而是指利益傷害和心理傷害。要想在這個越來越“狠”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入鄉隨俗”,逼迫自己適應這種變化。
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盡管它主要針對自然界的物種進化,但該原則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社會在變“狠”,如果你不能隨之做出改變,就必然會淪為整個世界的犧牲品。如何應對?唯有對自己“狠”一點,因為“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練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人,即便不是王者,也是將軍。歷經磨難而浴火重生的人,無論身處怎樣的絕境,都不會輕易言棄,只要堅持不放棄,總會等到翻身的機會。
如今的社會,容不得弱者偏居一隅,內心弱小的人,注定會被強者吞噬。捫心自問,你真的愿意被這個變“狠”的社會拋棄嗎?你真的想永遠呆在懦弱的內心陰影中嗎?何不冷靜地解剖那些可能傷害我們的東西,然后有針對性地強化自己,勇敢地戰勝它們。
對自己狠,是為了在這個越來越狠的世界中活下去,活出精彩,活出魅力。只要看清了這個世界的本質,變“狠”并不是一件難事。霍布斯所說的“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絕不是一個偽命題,而是升級到了“每個人在心理上對每個人的戰勝”。
今天,你當然可以選擇做一個不“狠”之人,雖然可以生存,但卻無法在利益上保護自己,或許這正是隱藏在不斷增長的“自殺”數據背后的隱患。是變“狠”,還是繼續懦弱下去?相信你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前怕狼后怕虎,永遠找不到新出路
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個沒有勇氣面對風險的人,從一開始就放棄了成功的機會。有些人年過半百依然敢從頭再來,有些人即便是風華正茂也未必會放手一搏,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對手,而是自身,如果不對自己狠,就永遠也戰勝不了敵人。
袁明是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和同齡人一樣,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有企業,成了一名技術員。在那個年代,這是一份萬人難求的金飯碗。勤勤懇懇地工作,按部就班地成家立業,30多歲已經成為人父的袁明,也開始面臨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選擇。
這樣的大環境下,袁明一腔熱血,想南下干出一番事業,然而當朋友力邀辭職南下時,他卻猶豫了。不放心家里年邁的父母雙親,擔心年幼兒女的成長,更重要的是,一旦辭職就會失去一份穩定的收入。萬一南下掘金不順利,賺不到錢,到時候自己情何以堪呢?
既擔心丟掉穩定的工作,又害怕即將到來的未知,經過反復權衡,袁明最終放棄了辭職南下的念頭。轉眼間30多年過去了,當時南下的同學朋友,有的已經成為身家上億的商業大亨,有的已經全家移民海外,有的在知名企業身居高層收入不菲,唯有袁明還是一個小小的技術員,而且隨著單位越來越不景氣,收入也是越來越寒酸。
機遇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該決斷時拖拖拉拉、猶猶豫豫,只會喪失了最佳的行動時機。在現實生活中,像袁明一樣做事畏首畏尾的人并不在少數,他們不敢跳槽換工作,因為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他們不敢追求自己心儀的對象,因為擔心會被拒絕;他們不敢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憂慮自己會成為競爭中的炮灰……
挫折、困難、環境都不能成為我們退縮的理由,如果想創業,就馬上去干,市場大環境不好只是一個推脫的借口,如果總是前怕狼后怕虎,何必還去創業呢?反倒不如踏踏實實一輩子,做一個小職員。要想創出一條新路,就必須敢對自己下狠手,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活就像一團亂麻,總是會有許多解不開的疙瘩,僅僅因為擔憂就放棄成功的機會,這無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做法。佛家常講:得失之苦,得不到是苦,得到了又害怕失去也是苦,我們大多糾結于這種患得患失的精神痛苦之中,不得解脫之法。所謂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與其整天都生活在憂慮之中,不如狠心歸零,保持一顆淡泊之心。
也許我們會嘲笑《列子·天瑞》里憂天的杞人,但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庸人自擾的愚者呢?末世言論滿天飛,于是有人為此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整天都在苦思冥想避過災難的對策,然而2012安然度過,至今也沒有任何末世的跡象,對此不知他們又是怎樣的心情。
因過分憂慮而凡事畏畏縮縮的人,注定成不了什么大器,唯有狠下心來主動出擊,才可能有機會取得勝利。
作為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董事長,老劉對此有著極其深刻的切身體會。十年前,他從未接觸過互聯網,也不確定未來會怎么樣,盡管前景不明朗,但他說創業就創業,立馬貸款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起初只能靠著賣域名代理文字鏈廣告勉強維持,但他邊做邊學,很快就從一個門外漢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公司也隨之不斷壯大。
營銷專家尚豐曾說過,“創業,其實人人都會成功!只是有些人被自己的觀念和一些世俗所束縛,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最佳時機。”當初,老劉原本打算拉朋友丁某一起做互聯網廣告生意,怎奈丁某害怕虧損,擔心經營,遲遲不肯做決定,反倒錯過了最好的創業時機。
前怕狼后怕虎,注定永遠找不到新出路,有時我們自以為安全的做法反倒是未來成功的劊子手。實際上,不論我們做什么,都不必像丁某一樣過分去預料結果,因為每當你考慮結果時,總是會想到一個無比糟糕的結局。畏畏縮縮是成不了什么大器的,想成功必須主動出擊,下決心時對自己狠一點,自然就能離成功近一點。
成功是成功者的墓志銘,失敗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對于那些創業失敗的人群,人們往往嗤之以鼻,冷嘲暗諷,殊不知他們才是人生的開路先鋒。做事小心謹慎是好事,但如果謹慎過了頭,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懦夫。俗話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事實上你越是膽小怕事就越容易被思想包袱所累,最終落得一事無成,反倒不如拋開一切,孤注一擲轟轟烈烈大戰一場。
永不言棄,做事不要給自己留退路
馬云曾經說過:“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沒有退路,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實際上不管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上,我們都需要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好比是過了楚河漢界的小卒,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往前走,也沒有退回去重新來過的機會,所以完全不必給自己留后路。
在兵法中有一種戰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往往越是身處絕境,越能發揮出自己的能量。要想翻過一道墻,不妨先把帽子扔過去,切斷自己的退路,無處可逃,無處可遁,自然就會全力以赴。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做事都喜歡給自己留好后路,表面上看確實是明智之舉,即便是不幸身陷險境,還有最后一塊保命金牌,不至于摔得太慘。但從人性的本質上來講,這是對自己懶惰行為的一種縱容,是自己膽小懦弱的一種掩飾。事實上,沒有任何退路可走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
30歲的大林一事無成,他為此很困擾,于是專門找到大學時的導師尋求開導。得知大林的來意后,導師邀請他參加一次戶外拓展比賽。比賽規則很簡單,每個人面前都有三條通往終點的路,誰用時最短誰就是贏家。
比賽開始后,大林選擇了其中一條,結果走到一半遇到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山上沒有路且布滿荊棘,地勢險峻又陡峭,這條路不好走不是還有其他兩條嗎?所以,大林經過了短暫思考后,決定原路返回選擇第二條路。
誰知道第二條路也并非坦途,沒走多久就進入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林地,前方根本就沒有路,除非披荊斬棘闖出一條路,但大林看了看眼前的荊棘以及灌木叢中四處亂撞的黃蜂,還是決定返回走第三條路。
穿過樹林,走過山丘,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了,卻有一條大河橫亙眼前,這是最后一條路了,想退也無處可退,盡管河水湍急但大林別無選擇只好跳入河中游過去,等他好不容易到達終點時,驚愕地發現自己竟然是最慢的。
其實不管是比賽還是人生,選擇了一條路都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千萬不要給自己留退路,因為退路越多,我們花費的時間就會越長。所以,即便你的決策有1000次都是錯誤的,也不要養成優柔寡斷的習慣。很多時候,成敗只在一瞬間,是選擇從退路逃跑,還是自斷后路破釜沉舟?如果你不甘于平凡,就不要輕易留后路,因為只有把自己逼上絕境才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時候四面楚歌并非絕境,而是勝利之前的低谷。當人身處逆境時,就斷絕了一切對外部的依賴和借口,就能夠毫無旁騖地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從而實現絕地反擊,把對方置于死地。事實證明,對自己夠狠、敢把自己逼入絕境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反之,對自己太過仁慈的人,窮其一生都沒有發掘出自己潛能,也永遠不會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有多優秀。
古語有云:圍城必闕。意思也就是說在包圍戰中,一定要給敵人留下一個薄弱的缺口。如果整個包圍圈都是銅墻鐵壁,令人插翅也難飛,那么被包圍的敵人不僅不會驚慌失措,反而會被絕境逼出一股斗志,戰斗力暴漲從而沖出一條血路。反之,如果留有一個缺口,因為有退路的存在,人往往會生出逃跑退縮之心,即便是將軍下令,大家也只會不顧一切地朝退路跑,哪里還有力氣抵抗敵軍呢?
打仗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畏難的情緒,這很正常。如果我們在做出選擇時總是給自己留退路,那么無疑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又怎能把事情干好呢?破釜沉舟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身處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畏懼與逃避。事實上,唯有切斷后路無處可逃,我們才能一心一意地面對困境,并最終想出破敵之法。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過多的選擇,只會讓人失去頑強的意志力和對成功的執著。如果這條路有荊棘,我們就退回原點再走另外一條,反反復復最終只會一事無成。反之,到了別無選擇的地步,我們只能堅韌執著,即便是一路上布滿荊棘,也必須屢敗屢戰直到終點。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對自己有多狠,你離成功就有多近。
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亂世出英雄”對于這句俗語,大多數人并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它背后的深層原因。為什么像今天這樣的和平時期就沒有像諸葛孔明那樣“驚天地、泣鬼神”式的英雄人物呢?實際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并未是出于偶然,而是出于一種必然。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如果沒有外界動亂環境的逼迫,自然不會有潛力的爆發,英雄也就不復存在。一個沒有爆發潛力的人,空口無憑地說“自己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只會被人們笑掉大牙,但如果能有針對性地逼迫自己一把,反而可以把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是成為大眾眼里夸夸其談的不靠譜代表,還是給自己施壓用事實說話?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誰說被逼迫只能演變成一種無奈?換個角度想一想,被逼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催逼往往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促使我們經常處于一種積極進取、創新求變的狀態,甚至會因此創造出奇跡,獲得超出自己想象的巨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