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解放天津的戰略意義

戰役造始

平津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中實施的一個戰略性的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它與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組成的三大戰役,是決定國共兩黨和國家命運的戰略大決戰。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以其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和雄才大略,適時地于1948年11月16日發出了關于舉行平津戰役的作戰計劃和平張線作戰部署的電令。規定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共同進行平津戰役。

這時,遼沈戰役剛結束14天,淮海戰役剛開始10天。按照一般的戰爭指導規律,東北野戰軍在奪取遼沈戰役勝利后,需要休整、補充、整頓幾個月才能入關作戰。蔣介石、傅作義都判斷:東北野戰軍需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要到1949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

東北野戰軍80萬勝利之師待機入關,孤懸于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集團是守是撤,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

蔣介石的企圖是:將傅作義集團撤至華東,加強長江防線,鞏固江南,或加強徐(州)蚌(埠)會戰力量。

傅作義則恐其嫡系部隊被蔣介石吞并,不敢南撤,準備暫守平津,不得已時西退綏遠(舊省名,今內蒙古中部地區)老窩;同時,還想與共產黨談和,成立華北聯合政府,以保存實力。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看到蔣介石難以扭轉敗局,積極策動國民黨內部的倒蔣活動,并大力扶植地方實力派。傅作義也是美國政府企圖扶植的對象之一,這種情況助長了傅作義擴充實力,固守平津,以觀時變的打算。

由此可見,蔣介石、傅作義、美國三方,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研究華北作戰對策。傅作義應召飛抵南京,剛下飛機,國防部部長何應欽便轉達蔣介石要他率部南撤,并許以“東南軍政長官”之意。

傅作義心中十分明白,幾十萬軍隊南撤,談何容易,沒等撤出,恐怕就被解放軍打得差不多了。為了使蔣介石不逼得太緊,他以進為退,在會上以主戰的姿態,提出“固守平津塘倚海作戰”的主張,力陳固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非不得已時,不應南撤。

傅作義的慷慨陳詞,又勾起了蔣介石反敗為勝的幻想,因為若能保住華北,固守平津,鉗制東北、華北野戰部隊南下,對南線作戰也屬有利。據此,蔣介石確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沽,以利爾后行動的方針。

會議一結束,傅作義馬上飛返北平。為集中兵力,加強平津地區的防衛力量,先后放棄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等地,對防御部署作了如下調整:

以第17兵團5個軍16個師,防守天津、唐山、塘沽、廊坊一線;華北“剿總”率第4、第9兵團6個軍18個師,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縣、涿縣等地;以第11兵團1個軍8個師(旅),防守張家口、宣化、懷來一線。

這樣,傅作義集團除在歸綏、大同兩個孤立的地區分別部署1個軍和1個師及地方武裝外,將其主力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連同地方武裝共50余萬人,部署在東起塘沽、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千米的鐵路沿線上。

其部署的特點是,蔣系部隊3個兵團、8個軍、25個師,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地區,傅系部隊1個兵團、4個軍、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以西地區。

蔣介石、傅作義雖然在方針上已統一于暫守平津線上,但蔣介石、傅作義兩系部隊,仍然各有打算,即在戰局不利時,分別向南和向西撤退。傅作義一面準備在3~6個月內擴充20萬~50萬部隊加強防御力量,一面在歸綏(今內蒙古中部地區)屯集糧草、作戰物資,作退回其老巢的準備。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洞察形勢,馬上識破了傅作義在固守平津的同時,又想西退的心態,決定提前發起平津戰役,制定了作戰方針,其基本精神是:將敵抑留華北,分割包圍,就地殲滅。

1948年11月18日,毛澤東定下東北野戰軍提早入關的決心,電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于21日~22日全軍或至少8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不使敵人逃跑。”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19日復電,遵令于22日出發(后經中央軍委批準于23日出發)。

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首要的問題是能否抑留、抓住敵人。因為此時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僅靠我華北軍區的現有兵力還不足以完全消滅敵人。

東北野戰軍于11月23日秘密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起迅速建立起壓倒敵人的絕對優勢的戰役部署。參加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12個縱隊(軍)等共計80余萬人,擁有火炮500余門,坦克、裝甲車40余輛;華北野戰軍第2、第3兵團7個縱隊(軍)等共13萬余人;連同東北華北參戰的地方部隊,參戰總兵力達100萬人。以百萬大軍與傅作義集團50余萬部隊作戰,人民解放軍在華北戰場上占絕對優勢。

為了穩住傅作義集團和斷敵退路,毛澤東指揮東北華北野戰軍,對傅作義集團首先建立起“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戰役部署。在完成戰略包圍,戰役分割后,逐個解決敵人。

1948年11月29日,華北第3兵團首先向張家口外圍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攻擊,在懷安、洗馬林地區殲敵一部,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帷幕。12月2日,對張家口形成了包圍態勢。傅作義未判明這是平津戰役的開始,還以為這是華北部隊的一次局部行動,而遂令其主力第35軍及第104軍第258師分別由豐臺、懷來向張家口馳援,第104軍西移懷來等。第一步就中了毛澤東的調虎離山計,將其主力第35軍調出北平,使其有去無回。

東北我軍先遣兵團的行動,使傅作義大為震驚,他以為我軍將會直取北平,急令幾天前西援張家口的第35軍向北平撤退。

1948年12月22日,我華北第2兵團攻克新保安,全殲敵第35軍15000余人。24日,華北第3兵團收復張家口,全殲敵第11兵團5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共54000余人。連同外圍作戰在內,這次歷時25天的戰役,我華北第3兵團和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等部隊共殲滅敵人65000余人,自己僅傷亡2900余人,以極小的代價,打了個大殲滅戰。

這樣,整個大同以東,直至北平,全被我人民解放軍控制,傅部向西突圍已經不可能了。

新保安、張家口兩戰,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已基本被全殲,進一步促使他下定了起義的決心。

這時,敵軍除在平綏線和平、津外圍被殲的以外,在北平有20余萬人,在天津有13萬余人,在塘沽有5萬余人。

我軍的戰略布局,原來是首先解放塘沽。因為北平、天津都是幾百萬人口的大都市,黨中央和毛澤東為了使古都名城和幾百萬人民免遭戰爭破壞,開始準備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殲滅小的,孤立大的,做出個樣子,迫使平、津守軍放下武器。

但是,后來根據對地形的偵察,塘沽附近四周開闊,河流、鹽田很多,而且冬不結冰。既不便于構筑工事,又不便于展開兵力;同時塘沽背面靠海,守敵侯境如的指揮部設在軍艦上,如果首先攻擊塘沽,難以把守敵全部殲滅。這時,平、津守敵又表示不愿接受人民勸告,企圖頑抗。首先攻擊塘沽,就將拖長解放平、津和解放全華北的吮間。

根據這一情況,黨中央、毛澤東改變原來意圖,決定首先攻打天津之敵。

東北野戰軍立即組織天津前線指揮部,林彪、羅榮桓首長決定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負責指揮攻打天津。

劉亞樓一向以干練著稱,他根據天津的地形、河流情況以及敵人兵力部署,決定以5個縱隊22個師奪取天津,以4個縱隊東西對進,采取攔腰斬斷,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圍殲,先吃肉后啃骨頭,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天津圍城兵力,達34萬之多,幾近3倍于敵,解放天津的條件成熟了。

劉亞樓風趣地說:

“我們這34萬大軍就像一只牢固的鐵籠子,天津之敵就是一只老虎,就是困我們也要把他們困死在里面。”

作戰部署很快獲中央軍委批準。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電示:為著統一領導奪取平津,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同志組織總前委,林彪為書記,所有軍事、政治、財政、經濟、糧食、貨幣、外交、文化、黨務及其他各項重要工作均歸其管轄,以一事權而免分歧。

這一決策,為奪取天津,進而奪取北平,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9年1月14日10時,隨著天津前線司令部劉亞樓司令員一聲令下,我34萬大軍發起了對天津守軍的總攻。千門大炮首先“發言”,連續40分鐘天崩地裂的轟炸,敵主要防御工事被摧毀。緊接著,我大部隊進行突擊。戰至15日15時,全殲守敵13萬人,俘虜天津警備司令官陳長捷。17日,塘沽守軍第17兵團部及第87軍等5個師5萬余人乘船南逃,其后尾3000余人被追殲,塘沽解放。

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相繼解放后,駐守北平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第4、第9兵團部,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軍和重建的第35、第104軍等部,共8個軍25個師,連同特種兵和非正規軍總計25萬人,陷于絕境。中共中央軍委鑒于北平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為保護文化古跡和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決定爭取通過談判和平接管,同時命令部隊準備在談判不成時以戰斗方式奪取之。

平津戰役發起后,在強大的軍事打擊和強有力的政治攻勢的敦促下,傅作義先后于1948年12月15日、1949年1月7日和1月13日,三次派代表到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談判。經過三次談判,傅作義終于在1月21日與平津前線司令部達成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1月22日~31日,駐北平的國民黨軍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在人民的歡呼聲中開入北平城內進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澤東創造了將國民黨軍和平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北平方式”,成為毛澤東提出的以“八項條件”解決國民黨軍的第一個榜樣。這一舉動爭取了大批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和建制部隊站到人民方面來,是中共中央戰略指導的一大成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成功地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于華北地區,進行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予以各個殲滅,并以軍事壓力與政治爭取相結合,實現了北平守軍的和平改編。共計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及3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13個軍部、51個師(包括戰役中新建和重建的軍、師),連同非正規軍總計521000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000人。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關于戰略決戰思想的偉大實踐,使國民黨喪失了三大精銳戰略集團,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從而為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隨著平津戰役的勝利,傅作義部在綏遠的部隊共8萬余人于1949年9月19日通電起義,走向光明的道路。毛澤東又成功地創造了“綏遠方式”。這是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新發展,是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最佳戰略。

毛澤東籌謀華北大戰

1948年11月2日,殲敵47萬的遼沈戰役宣告結束。這一偉大勝利,使得敵我雙方總兵力的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我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開始超過對方。

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野戰軍成為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隨時可以入關作戰。被華北軍民孤立于北寧路、平綏路的傅作義集團,面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部隊的聯合打擊,惶惶不可終日,猶如“驚弓之鳥”。發起平津戰役的條件業已成熟,華北決戰的局面開始出現。

為適應革命戰爭的發展需要,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作出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戰略區及其領導機構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劉少奇兼第一書記,薄一波、聶榮臻分別任第二、第三書記;成立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肖克任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長,羅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9月,正式成立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這時,華北野戰部隊已發展到3個兵團、11個步兵縱隊、33個旅(包括2個炮兵旅),連同地方部隊總計46萬余人。

此時,華北國民黨軍已被孤立于北寧路的山海關、唐山、天津、北平,平綏路的張家口、大同、歸綏(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點線上,這種局面,對東北野戰軍入關,會同華北野戰部隊對國民黨軍實施分割、包圍、殲滅極為有利。

中共平津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北平市的領導人在一起。從左至右為葉劍英、羅榮桓、彭真、薄一波(背向者)、林彪、聶榮臻、董必武1948年10月下旬,蔣介石、傅作義合謀調集第16軍、第35軍、第44軍、2個騎兵師及爆破隊,偷襲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和華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莊,企圖以此擺脫困境,從危機中找轉機。這一行動被我軍發覺后,10月29日,毛澤東給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連發三電,通報敵人企圖偷襲平山、石家莊的情況,商調位于錦州以南塔山的東北第11縱隊,進至薊縣、三河地區,威脅北平,策應華北第2兵團粉碎敵偷襲石家莊的企圖。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接電后,立即決定以第4、第11縱隊和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由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參謀長黃志勇率領,先遣入關作戰,敵偷襲部隊遭到我華北第7縱隊和地方部隊的阻擊,又發現華北第2兵團已趕到曲陽、完縣一帶,既不能前進,又恐被切斷退路,遂即撤回。

聶榮臻(左2)和程于華(左4)、彭明治(左5)、黃志勇(左7)、劉道生(左1)、劉仁(左6)在東北第2兵團指揮部蔣介石、傅作義此舉,不但未能扭轉危局,反而加重了危機,東北先遣兵團10萬大軍迅速入關,為提前發起平津戰役作了準備。

1948年11月初,東北衛立煌集團在遼沈戰役中被殲,全國軍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接著,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戰略決戰進入高潮。毛澤東指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這時,按照東北野戰軍總部的計劃,除由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參謀長黃志勇率領第4、第11縱隊等部隊作為先遣兵團,先期入關外,其他11個縱隊,都在原地休整。擬從11月初休整到12月15日為止。但是,大約只休整了10天,當各部隊都在忙于召開各種會議,總結戰斗經驗,評選功臣模范,調配干部,補充新兵,準備武器彈藥的時候,中央軍委來了急電,要求東北野戰軍全部提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電報一份接一份,開始是商量,征求意見,后來是正式下達命令。

1948年11月正當遼沈戰役取得勝利、淮海戰役激烈進行之際,黨中央、中央軍委及時發動了平津戰役。圖為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手稿指揮平津戰役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華北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在平津前線司令部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分三路經喜峰口、冷口、山海關迅速揮師入關中共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和冀中軍區于1948年12月15日聯合發布的《為參加支援解放平津總動員令》這一來,從東北野戰軍首長,到各個縱隊領導,都感到時間倉促,困難很多。原因是部隊疲勞,思想波動大,東北籍的干部、戰士不愿離開家鄉,有的害怕走路太遠,有的開始滋長享受情緒;同時,有些部隊在遼沈戰役中減員太多,如第3縱隊就死傷1萬余人,新兵的補充,俘虜的教育,都需要時間。

加上天氣越來越冷,而指戰員們的棉帽、棉鞋、冬大衣等都還沒有發下來。

但是,命令是必須執行的,縱有天大的困難,也必須克服。

為了不失時機地殲滅傅作義集團,使東北野戰軍首長明了當前形勢和中央軍委的決心,1948年11月17日22時,周恩來起草了以中央軍委名義發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

對此電毛澤東十分重視,進行了認真審核、修改。電文首先分析了當時全國的戰爭形勢,指出:正在進行的淮海戰役,我軍已經殲滅黃百韜兵團5個軍10個師的大部,余部亦將就殲。在我軍勝利的威懾下,蔣介石必將考慮其長江防線問題。但他在長江下游南北兩岸只有18個師;白崇禧控制的23個師,在長江中游布防,不能離開。他要加強長江防線,只有從華北和西北兩處調兵。西北胡宗南的31個師還擔負著掩護四川和西南的作戰任務,不敢輕易調動。這樣他能調動的機動兵力就只有華北由傅作義統一指揮的44個師中抽調蔣系24個師。從各種跡象看,蔣介石有可能不調華北的兵力,或者傅作義不服從調動,“但是,我們的計劃應當放在他可能調動一點上”。電文又強調指出:

“從全局看來,抑留蔣系24個師及傅系步騎16個師于華北來消滅,一則便利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二則將加速蔣匪統治的崩潰,使其江南防線無法組成”,“但欲抑留蔣、傅兩部于華北,依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

這就是說,從戰略全局考慮,東北野戰軍必須早日揮師入關!于是,中央軍委決定,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會同華北軍區部隊發起平津戰役。

林彪、羅榮桓看著電報,都深感中央軍委分析形勢精辟,戰略眼光遠大。

不讓敵人逃跑的問題,是這樣尖銳地擺在東北野戰軍面前。這個指示一傳達,指戰員們人人斗志高昂,個個摩拳擦掌,一致表示:

早日打進關內去,決不能讓敵人跑掉!

1948年11月18日,毛澤東定下東北野戰軍提早入關的決心,電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于21日~22日全軍或至少8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不使敵人逃跑。”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19日復電,遵令于22日出發(后經中央軍委批準于23日出發)。

中央軍委、毛澤東制定的作戰方針,其目的是將傅作義集團抑留華北平、津、張地區就地殲滅,不使蔣介石加強長江防線,以加速全國解放的進程。

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首要的問題是能否抑留、抓住敵人。因為此時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僅靠我華北軍區的現有兵力還不足以完全消滅敵人。那么,就要想法抓住敵人,不讓其逃跑。

毛澤東全局在胸,精心運籌,決定首先從西線發起攻擊,攻其必救,引敵西援,為東北我軍主力入關爭取時間,先完成分割包圍,再各個殲敵,作出了環環相扣的部署:

(1)華北第3兵團迅速由集寧東進,包圍張家口之敵;華北第2兵團由曲陽進至易縣、紫荊關,東北先遣兵團在薊縣待機。待敵西援后,該兩兵團迅速切斷平張線,協同華北第3兵團攻打線上諸敵。

(2)東北主力入關后,切斷平津、津唐、唐塘之間的聯系,完成分割包圍,爾后會同西線部隊從容各個殲敵。

同時,為穩住傅作義和隱蔽戰略意圖,除決定撤圍歸綏和停攻太原外,令東北野戰軍主力走熱河、出冀東,不走山海關,夜行曉宿,秘密入關;還實施了戰略偽裝、欺騙措施,在東北野戰軍出發后,又指示新華社、廣播電臺多發表東北野戰軍在沈陽等地祝捷、慶功、練兵、開會以及林彪在沈陽地區活動的消息,以假隱真,以迷惑麻痹敵人。

此外,中央軍委還趁民主人士符定一到石家莊傳遞傅作義有和談意向之機,設法轉告傅作義派正式代表來談判,以穩住傅作義,使其不下走的決心。

當機立斷調雄師

東北全境解放后,解決華北問題自然成為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華北問題,就是殲滅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殲滅太原綏署閻錫山集團,奪取太原。

為實現上述目標,毛澤東提出一個初步設想,即先奪取歸綏,攻擊太原,解放綏遠、山西全境,然后集中華北解放軍主力和經過休整的東北野戰軍主力,解決傅作義集團。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從戰略全局上果斷作出的這一決策,是建立在對傅作義集團處于撤守兩難境地的精辟分析基礎之上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原處在東北“剿總”與徐州“剿總”之間,南北兩面都有屏障,總兵力還有60萬人左右,較之華北人民解放軍占優勢,所以它的日子比較好過。然而,在東北全境解放,衛立煌集團被殲,加上南面劉峙集團經華東、中原人民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后全軍覆滅,這就使傅作義集團南北兩面的屏障不復存在了,戰略態勢十分不利。如果東北人民解放軍揮師入關,傅作義顯然是抵擋不住的。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傅作義集團由兩個部隊組成,即傅作義嫡系部隊17個師(旅),蔣介石嫡系25個師。蔣介石為利用傅作義,于1947年冬將華北地區黨政軍大權交給了他。但是兩大系統之間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蔣系部隊并不聽從傅作義的指揮。如果面對東北、華北兩支解放軍的聯合打擊,是固守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還是實行戰略撤退?如果撤退,又向哪個方向退?這是擺在蔣介石和傅作義面前急需作出選擇的緊迫問題。對此,蔣介石、傅作義必然處在守也難、撤亦難的境地。

據此,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適時調整了戰略計劃,作出提早進行平津戰役,把傅作義集團殲滅于平、津、張、唐地區的戰略決策。

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各方面獲得的情報,判斷傅作義集團今后有采取三種行動方針的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棄平、津,傅系幾個軍退回綏遠的歸綏、包頭,蔣系幾個軍撤至南京一帶;三是放棄平、津,蔣、傅兩系均南撤。認為如果敵人采取固守的方針,對我軍是有利的;如果敵人采取撤退的方針,我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因沒有消滅平、津敵人,對今后作戰十分不利。

敵變我變。毛澤東和黨中央適時改變原來構想,把指揮重心放在防止傅作義集團西退南撤方面。

11月9日和13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兩電,針對傅作義集團撤守猶豫不決,提出“抑留傅匪部隊于平、張、津、唐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周恩來指出,在傅作義對堅守平、津或西退綏、包似尚未下最后決心的情況下,我軍“如攻打歸綏,有促使傅匪及其嫡系三個軍及騎兵三四個旅提早西退可能。”

為了抑留傅作義軍隊,中央軍委決定華北第三兵團停止攻擊歸綏計劃,除留一部監視歸綏之敵并與監視包頭的部隊取得聯系外,主力即移到歸綏、集寧之間休整,準備殲滅由平、津向綏遠退卻之傅作義部,待東北野戰軍攻平、津時或楊羅耿兵團在完成太原任務后回到平張線時,再打歸綏。周恩來強調指出,對付傅作義部,尤重在抑留它于平、津、張、保地區,不使西退,亦不使其由海上南撤。

停攻歸綏,這是中共中央軍委為穩住傅作義部所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

11月16日4時,毛澤東電告東北野戰軍指揮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我們曾考慮過你們主力早日入關,包圍津、沽、唐山,在包圍姿態下進行休整,則敵無法從海上逃跑。請你們考慮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劃然后入關為好,并以結果電告為盼。”

毛澤東雖然準備調東北野戰軍這支精銳之師入關,因為還不到下命令的火候,依然以商量的口吻在征求部屬的意見。

自毛澤東16日4時電至18日尚未收到林、羅、劉的回電。

進入冬季的西柏坡,山野早已褪去了綠色,鉛灰色的山巒似乎沒有盡頭。

巍巍的太行山脈從這里繼續向北延伸,流云沿著山峰游動,帶走地面溫暖的氣息。再有幾天就要下雪了,人們感到一陣陣寒氣正從高空襲來。

關內如此,關外就更冷了。東北野戰軍的冬裝是否已經備齊,是否已經發給部隊?很多連隊傷亡過半,甚至更多,新兵是否補充上了?令人擔心的問題還遠不止這些。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知道,東北野戰軍在52天血與火的沖殺中付出的代價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他們應該有一個休息整頓的時間。

西柏坡仍然等待著林、羅、劉的回電。

就在這時,一個新的情況出現了。

這個新出現的情況就是彭澤湘和符定一來到了石家莊。彭澤湘是中共早期黨員,后來自行脫黨。遼沈戰役后,他自稱是李濟深的代表,向傅作義進言,要傅作義走罷戰求和的道路。符定一是毛澤東在湖南上學時的老師。彭澤湘和符定一聲稱傅部起義大致已定,目前考慮的是起義的時間和如何處置20多萬中央軍以及與中央聯系的問題。

對于彭澤湘和符定一的到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認為,傅作義托人帶來口信,說明他追隨蔣介石的立場發生動搖。但是,傅作義關于通電起義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在華北“剿總”50多萬軍隊中,傅作義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20萬嫡系部隊,而將近30萬的中央軍,傅作義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傅系部隊大多分散在平張線上,而蔣系部隊都駐防在平、津、唐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要指揮和控制中央軍一同起義是不可能的,一旦他通電起義,蔣介石便會下令中央軍鎮壓他,并將中央軍從海上接走。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清醒地意識到,此時此刻首先要做的是準備應付萬一傅作義通電起義,蔣系部隊傾巢南撤的局面。而應付這一局面,只有東北野戰軍立即入關,迅速包圍分割平、津、塘、唐蔣系部隊。于是,一個經過反復思考和討論的平津戰役作戰方針在此關鍵時刻形成了,這就是:撤圍歸綏,停攻太原,東北野戰軍主力提早入關,與華北野戰軍聯合作戰,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張、唐地區,而后加以各個殲滅。

毛澤東和黨中央在尚未收到林、羅、劉復電的情況下斷然決策:東北野戰軍主力結束休整提前入關。

18日18時,毛澤東連續起草兩份電文,發出戰斗命令:

楊得志、羅瑞卿、耿飚并告楊成武、李井泉、李天煥、程子華、黃志勇:

“(一)平、津、張、唐,蔣傅兩系軍隊在我徐州作戰勝利進展下,有分向西、南兩方撤退或集中向南方(經海路,亦有某種可能走陸路)撤退的可能。

(二)為著不讓蔣傅兩系軍隊從平、津、張、唐逃走,除已令楊李李停止攻擊歸綏,并將其三個縱隊位于綏東地區,堅決阻止傅軍向綏遠逃跑外,又已令徐、周停止攻擊太原,以免刺激傅作義早日逃跑。

(三)楊羅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準備隨時向張家口附近出動,協同楊李李阻止敵人逃跑。”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一)傅作義經過彭澤湘及符定一和我們接洽起義,據稱傅起義大致已定,目前考慮者為起義時間、對付華北蔣軍及與我黨聯系等問題。現符定一已到石門,明后日即可見面。我們擬利用此機會穩定傅作義不走,以便迅速解決中央軍。

(二)望你們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于21日或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使逃跑并爭取使中央軍不戰投降(此種可能很大)。

(三)望你們在發出出發命令后,先行出發到冀東指揮。

(四)我們已令楊羅耿在阜平停止,并準備出張家口附近協同楊成武阻止傅作義西退。徐周已復電同意停止攻太原。

(五)如何部署,盼復。”

這不僅是氣魄,更重要的是命令。

命令,沒有商量的余地,必須無條件執行。盡管因為東北解放后,東北籍戰士怕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甚至某些干部已開始生長享受情緒,需要大力解決這一問題;盡管有的縱隊傷亡很大,需要必需的休整;盡管對新兵與解放戰士的補充還未就緒,完成此項工作也要有相當時間;盡管部隊冬大衣、棉帽、棉鞋均未發下。

林、羅、劉接到毛澤東18日18時電文后,即于19日致電中央軍委:“我們決遵來電于22日出發。”

從1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提出抑留傅作義集團。

于平、津、張、唐地區,到19日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決遵中央命令率部進關,前后10天左右,平津決戰方針就告確立。這個方針就是,東北野戰軍主力提早入關,會同華北解放軍聯合舉行平津戰役,抑留傅作義集團于平、津、張、唐地區,各個殲滅。

隔斷平津之敵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高瞻遠矚,成竹在胸,早在東北部隊剛剛啟程的時候,就對東北大軍進關的行動作了周密安排。1948年11月26日,軍委即電示:你們主力的第一個作戰,應不是唐山,而是在平津線上之廊坊等地。

12月8日,當東北野戰軍剛剛到達冀東的時候,軍委又來電指出:

你們的首要任務是不使這些敵人逃至天津。其方法是以4個縱隊占領廊坊、香河之線,隔斷平、津聯系。只要此著成功,北平區敵人14個師即無法逃脫。

這就清楚地告訴東北野戰軍總部林彪、羅榮桓等戰區指揮員,隔斷平、津之敵,是整個戰役一著非常重要的棋,也是東北野戰軍進關部隊的一項首要任務。

12月11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令,對整個戰役作了全面部署。命令我華北野戰軍于平西線各部隊對張家口、新保安諸點之敵,在兩星期內“圍而不打”;命令我東北野戰軍,要“不惜疲勞,不怕減員,不怕受凍受饑”,即取神速動作,同時切斷津、塘和平、津之間敵人的聯系,對敵人形成“隔而不圍”戰略態勢。“各縱均須構筑兩面陣地,務使敵人不能跑掉”。電文指出,這一部署“實際上是將張家口、新保安、南口、北平、懷柔、順義、通縣、宛平、豐臺、天津、塘沽、蘆臺、唐山、開平諸點之敵一概包圍了”。

此類電令,都是毛澤東親筆起草,可謂關照戰爭全局,高超指揮藝術之杰作。

林彪、羅榮桓決定將隔斷平、津和從東、南兩面包圍北平之敵的任務交給第1兵團。綜觀戰爭全局,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深感責任重大。傅作義的軍隊雖已成“驚弓之鳥”,但是人數眾多,若干部隊仍有戰斗力。第1兵團的防區位于平津鐵路、通津公路的要沖,如果北平的敵人決心向天津突圍,到時候必有一場惡戰。

第1兵團接到命令之后,各個縱隊立即迅速行動。大家只有一個心愿:爭分奪秒,盡早趕到指定位置,實現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戰略意圖。

在這期間,原先位于北平西南的華北第7縱隊,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渡過永定河,向黃村前進堵截。幾天以后,最先進關的東北第11縱隊,奉命進駐東垣鎮、通縣一帶。進關較晚的東北第1縱隊,也開到了廊坊、武清以南。東北野戰軍總部先后電令,這幾個縱隊,統歸第1兵團指揮。這樣,由第1兵團指揮的部隊,共達6個縱隊。

這樣,大約只用了1周的時間,林彪、羅榮桓及第1兵團司令員肖勁光便把兵力部署停當了:

北平的東面有第11縱隊堵截,西南面有華北第7縱隊布防,而在最關鍵的東南和正南方向,也就是在平津鐵路和通津公路上,成梯次地布下了第3縱隊、第6縱隊、第10縱隊、第1縱隊4道防線,中央軍委關于隔斷平、津之敵的戰略意圖得到了完全的體現。通往天津的道路被徹底堵死。

此時的天津,成了一座孤城。

在這以后的幾天里,東北野戰軍總部一再電告東北部隊,北平敵人突圍的征候越來越多,要部隊時刻保持警惕,嚴陣以待。各部隊都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積極搶修野戰工事。天寒地凍,寒風凜冽,不少戰士手腳凍裂,鮮血直流,仍然頑強奮戰,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

12月25日,林彪、羅榮桓電令東北部隊:如果敵人依托永定河、運糧河突圍時,你們應該以足夠兵力在縣鎮、采育鎮、舊州之線頑強死守,以吸引和扼制敵人,然后集結主力,以各個擊破的手段,從側后殲滅敵人。

根據這一作戰原則,東北部隊各縱隊,一一調整兵力部署。除前面提到的第3縱隊、第6縱隊、第10縱隊的位置和任務大體不變以外,又確定:如北平敵突圍,第11縱隊的主要任務是從第3縱隊右側向敵突擊,以切斷敵人歸路;第1縱隊則集結于舊州、廊坊、韓村地區,以配合第3縱隊、第6縱隊,對敵人形成鉗形攻勢;華北第7縱隊的主力集結于宛平東南地區,控制固安至宛平之間的永定河各橋梁渡口,阻止敵人渡河。

這一調整,使整個兵力部署更加完善了。

平津隔開,為首戰天津、殲滅天津守敵創造了有利條件。

后來戰爭的進程,由于北平的敵人沒有突圍,東北部隊在這一帶也就沒有打什么大仗。但這絕不是說,這些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日夜兼程,趕到這一帶來布防沒有起什么作用。恰恰相反,這些部隊的行動,不僅保障了我軍攻殲駐守天津的敵人,而且徹底粉碎了敵人南逃的打算,使北平的敵人不敢、也無法突圍,為整個平津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這時,敵軍除在平綏線和北平、天津外圍被殲的以外,在北平有20萬余人,在天津有13萬余人,在塘沽有5萬余人。

東北野戰軍立即組織天津前線指揮部,林彪、羅榮桓首長決定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負責指揮攻打天津。

劉亞樓一向以干練著稱,他根據天津的地形、河流情況以及敵人兵力部署,決定以4個縱隊東西對進,采取攔腰斬斷,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圍殲,先吃肉后啃骨頭,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作戰部署很快獲中央軍委批準。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電示:

為著統一領導奪取平津,并于爾后一個時期內(大約有3個月)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區域一切工作起見,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螓三同志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所有軍事、政治、財政、經濟、糧食、貨幣、外交、文化、黨務及其他各項重要工作均歸其管轄,以一事權而免分歧。

這一決策,為奪取天津,進而奪取北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國民黨對于天津的防務,一直抓得很緊。1948年夏,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剛上任時躍躍欲試,但經過易縣、淶水之役,他所恃為“精悍”的第35軍被擊潰后,越來越感到了解放軍的野戰威力,徹底消滅華北共軍的氣焰減去了很多。他將張垣、北平、天津作為三個基點,連同平津張鐵路線上的重要城鎮,預設工事,以為依托,實行所謂“靈活機動、集中優勢”的“依城決戰”方略。

為了使平津互為依托,加強天津的防務,傅作義又于1948年6月將親信陳長捷從蘭州(當時陳長捷任第八補給區司令)要到天津,給陳長捷以“警備司令”之職,負守衛天津之責,要他在其后三四個月內,認真籌辦好兩件事:

一是改建并增強天津的城防工事(現城防工事原是第11戰區天津指揮所主任上官云相同天津市市長杜建時一年前所筑),成為設堡強固陣地。

二是征天津市壯丁,編成“警備旅”(等于三團制師)作經常守備,以便靈活調度駐防在津的正規部隊。

對于天津的防守,蔣介石也十分重視。1948年10月前后,蔣介石數次到北平,當時的參謀總長顧祝同、徐永昌也不斷到北平,反復商討平津部隊部署問題。

1948年9月30日,蔣介石乘飛機到北平。10月4日,蔣介石要第62軍軍長林偉儔奉命到北平去見他,蔣介石對林偉儔說:

“明天我到東北,經過天津。”

接著,蔣介石讓林偉儔和他的侍衛長俞濟時商量行程。俞濟時用電話和在塘沽的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系后,決定蔣介石于5日上午8時半從北平飛往天津,林偉儔去天津飛機場迎接,乘汽車至塘沽碼頭,由桂永清在塘沽準備艦艇,駛往葫蘆島。

一切部署得天衣無縫后,俞濟時這才松下一口氣來,并囑咐林偉儔千萬守密,不可使任何人知道。陳長捷是天津守備司令,但不是蔣之嫡系,林偉儔便問是否通知陳長捷。俞濟時請示蔣介石,蔣介石怕示人以不公,又要陳長捷守天津,就答復可以通知陳長捷。

林偉儔回天津后親自布置去飛機場迎接人員,分派汽車及沿途警戒。5日上午8時,電話邀陳長捷到家中,告以蔣介石今晨從天津經過去東北。于是,二人遂一同前往機場迎接,去塘沽碼頭送行。

陳長捷心中真不知是啥滋味,自己雖不是老蔣嫡系,但也為黨國效忠多年,蔣介石來津不先通知他,卻先通知了歸他指揮的林偉儔,看來嫡系非嫡系就是不一樣啊。一路上,陳長捷悶悶不樂,一言不發。

在碼頭上,蔣介石只是對林偉儔說:

“有話和你講,等從東北回來再說。”

10月7日,蔣介石乘軍艦從東北回來抵達塘沽,林偉儔通知天津鐵路局備專列火車在塘沽碼頭迎候蔣介石。林偉儔陪同蔣介石去北平。在火車上,蔣介石對林偉儔說:

“華北將有大戰,天津是最重要的地方,你要努力在此工作,必須長期保住天津海口,以待國際變化。”

林偉儔堅定地回答:“是。”同時問蔣介石:“東北情況如何?”

東北情況如何?東北情況不好,蔣介石為了掩飾真相,只“哼、哼”了幾聲,未作答復。

林偉儔考慮了一下,又說:

“傅作義地方觀念很深,總以綏遠、張家口為后方,要集中兵力確守天津海口,必須放棄西北。”

這很合蔣介石的戰略方針,便不無贊賞地說:

“很對。你應時常向他建議,促他將重兵集中于天津。華北軍事真實情況要即時向我報告。”

蔣介石讓林偉儔把陳長捷召來。蔣介石對陳長捷和林偉儔說:

“天津很重要,你倆要傾心合作。”

而后又轉向陳長捷,說:

“你來天津不久,杜市長在天津已經三年多,遇事要和他商量。”

最后,蔣介石又叮囑工事設施和運用要自己掌握,特別注意軍事機密。說到這里,蔣介石大概又想起了濟南失守的教訓,告誡陳長捷、林偉儔二人:

“王耀武失守濟南敗壞魯局及孫連仲冀中的失敗,都是內部參謀作了間諜,沒有察覺而完全泄露了軍機所致。我這次親臨東北面授軍機,調度部隊,并不通過國防部第三廳,均由侍從參軍傳達意旨,都為的是極端慎重保守機密。”

說到這里,車已行至天津站。陳長捷下車,林偉儔隨蔣介石去北平。

在北平,傅作義向蔣介石表示了傾向于“依托美援保持津沽”的向東靠戰略,以觀望形勢。傅作義對蔣介石表示:要盡全力保持平津,支撐華北。

這一決心,為蔣介石所首肯,更為美國所欣賞。

當時,蔣介石支持平津的措施,除將華北的黨、政和經濟連中央銀行的支付權交付與傅作義,讓傅作義直接接受“美援”,以表示對其信任外,還編成渤海艦隊,派到長山列島籌建基地,支援塘沽,保持海口。派聯勤部工兵署署長到北平、天津、塘沽間,設計“陣地網”。

傅作義決定堅踞平津、保持海口的策略,得到了陳長捷的支持,他向傅作義分析道:

“最可顧慮的是東北解放軍的入關。但估計經一席大會戰后,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整,從戰爭史看,都得3個月以后才能進行另一次會戰。現在東北解放軍要消化遼沈大戰的戰果,從事擴展,需要半年才能大舉行動。當此隆冬嚴寒,難作遠程行軍,預計到明春化凍后,華北將會有一場大會戰。”

作了一番分析之后,陳長捷又向傅作義獻計道:

“東北解放軍進關至多為50萬人左右。因此,在量上要爭取平衡,急速擴軍;應即接受美械,在三四個月時間內,擴軍20萬左右,以應付明春的決戰。”

這時,傅作義的腹案已經成熟,他決定放棄張垣,逐步轉移主力到津、塘(沽)、蘆(臺)、唐(山)近海方面來。實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從海上跑的戰法。這本是共產黨發明的戰法,現在傅作義又拿來對付共產黨了。接著,他調兵遣將,安頓家屬,作出了相應部署。

敵人總是對人民的力量估計過低,陳長捷也是如此,他既對東北解放軍的猛進入關蒙在鼓里,而自己又十分狂妄。很快,傅系老本第35軍覆沒于新保安、懷來間,天津附近駐軍被傅作義調動一空,天津市只余第92軍一個待整補的殘師和新編的凈是強征街道居民編成、還不會操槍的所謂警備旅,又兩營憲兵、5個市公安局所屬的保安大隊。

這時,陳長捷才真的有了危機感。

12月12日夜,寒風陣陣,冷月高懸。

在警備司令部里,陳長捷正和天津防守區副司令秋宗鼎交談:

“總部為何不讓各部隊安定下來,爭取大凍結前完成要點陣地網工事,反而急調大軍西去,對摸不著的解放軍作非必要的局部會戰。”

正難為解釋中,總部參謀長李世杰來電話說:

“據空軍情報,有解放軍一大縱隊——很大的,已到寶坻,向天津方面行動中。傅總司令傳令叫你緊急布防。”

陳長捷對傅作義把天津附近部隊調走多少有些不滿,便不高興地問道:

“用什么部隊布防?”

“急抓吧!現從南口調第62軍當夜火速急運去津。”

此時,除了以警備部隊警戒市的東北區、城防線外,陳長捷已無兵可調了。

12月18日,國防部參謀次長李及蘭和總統府參軍羅澤愷等人乘飛機到了天津,住在天津市市長杜建時家里,攜來蔣介石親筆信件,是分別寫給傅作義、李文(第4兵團司令)、侯鏡如(第17兵團司令)、陳長捷(天津警備司令部司令)和華北各軍長等人的,信中內容大意是:

東北淪陷,華北垂危,此次戰役,關系黨國之存亡,務本精誠團結意志,服從傅總司令指揮,統一行動……

陳長捷、杜建時、林偉儔等同李及蘭、羅澤愷見面。李及蘭忙于打電話到北平和傅作義講話,問北平飛機場是否可以降落,因城外機場已被人民解放軍攻占,城內機場尚未修筑完成,準備明天空投蔣介石寫給傅作義、李文等的親筆信。

電話接通,李及蘭在電話中對傅作義說:

“老頭子(指蔣介石)有親筆信和公事給你,收到時回一個電報,空投地點請鋪上白布十字的記號。”

接著,李及蘭問陳長捷等人:

“傅先生(指傅作義)為什么還不到天津來呢?”

羅澤愷也說:

“華北戰事敗局已成,應盡快從出海口將部隊運出……”

“老頭子有計劃要傅總司令到天津來,把華北部隊主力集中在天津和塘沽,南調部隊要多少船,就有多少船,是不成問題的。”李及蘭又說。

陳長捷并不發言,只是立即拿出地圖來看。

林偉儔是蔣介石的嫡系,對蔣介石當然言聽計從,他知道傅作義固守平津的決心,立即表態說:

“現在天津和塘沽的公路、鐵路、水路都通行,可以立即行動到塘沽,準備南撤,大家分開走公路和鐵路。”

陳長捷忠于傅作義,立即表示不同意:

“天津做了這么多碉堡工事,是可以守的,如果現在部隊一撤,整個天津就亂了,我們的行動還要請示傅先生才能決定。”

李及蘭叫接通塘沽電話,請守塘沽司令侯鏡如來天津商量。誰知侯鏡如也不太同意立即就從海上撤退,就回電話說:

“目前正在塘沽督促加緊做工事,事情很多,離不開塘沽。”

這樣,蔣介石從海上撤退的設想就被擱置了起來。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25-08-27 09:28:20
出版社:北京大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大宁县| 和田县| 青田县| 乌鲁木齐县| 攀枝花市| 韶关市| 博客| 武冈市| 宁强县| 灯塔市| 垦利县| 曲松县| 元氏县| 武夷山市| 祁连县| 沁源县| 西吉县| 高邑县| 工布江达县| 宁南县| 建始县| 定远县| 芮城县| 花莲县| 黄陵县| 海原县| 浮梁县| 长子县| 志丹县| 寿光市| 南开区| 峨边| 清镇市| 黑山县| 寻乌县| 栾城县| 永寿县| 萝北县| 措美县|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