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山里小鎮(zhèn)集體扶貧記
這是一個小山村,名叫“三棵樹”。村子就在溝兩邊,后面是山,左面是山,右面還是山,前面仰望是山埡。三年前,村民晚飯吃慢點,就要點上煤油燈;山里娃兒上學要順溝爬上埡口,在溝里要跳躍踏石而行,待爬上婭口鞋子已濕,只得穿著濕漉漉的鞋子上完一天的學。
這是一個典型的溝底村。如今,從婭口下到溝底村已打成水泥路,溝兩旁每戶每家都有了連戶路。
路通了,燈也亮了,四周山地上的核桃樹也綠了。村里的一個農婦喊我們到她家坐坐,總是說那一句:“如今,太安逸了,安嘚嘞逸了”。這或許就是山里村民美好生活的開始。
這只是田壩鎮(zhèn)風景村一個普通村落,當年紅二六軍團長征就從這里走過;如今,風景村像這樣的村落已不是個例,全村所有的村落都打了通組的水泥路,所有農戶家都有了連戶的水泥路。上學的孩子,穿著嶄新的球鞋上學,到校都不沾半點泥漿,好多小學生笑嘻嘻地:“如今上學的路打得滑閃閃的,太舒服了。”
說起這連戶路,不由得想起當時打路的情境。QJ市林業(yè)局駐村工作隊和風景村三委委員在這里拿著皮尺,挨家挨戶測量連戶路,計算著連戶路的石子和水泥用量。多少農戶、多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里背進石子水泥、掄鋤攪拌混泥土筑通連戶路。多少農戶在這里義務投身村組路的建設,一位64歲的村民,穿著水鞋,踏拌著混凝土;一位身患肺癌的村民親自上陣,參與攪拌攤平抹光混凝土。這場面讓我們看到了他們脫貧的興奮,不禁聯(lián)想起神話里的愚公帶領家人搬山脫貧的勁頭,連其孫也“跳往助之”的喜悅。
這就是風景村脫貧攻堅的隊伍,一支多層次、全方位聚力脫貧攻堅的隊伍。他們在這里利用著“公開”、“民主”兩把助力脫貧攻堅的利器,擼起袖子加油干,帶領貧困戶創(chuàng)造著美好的生活。在這里,精準識貧靠民主、靠公開。村民公開自己的收入財產,全體村民比對投票確定誰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三人兩天兩夜制作精準識貧公示牌,這塊公示牌有貧困戶的詳細經濟情況:種了多少地,刨去成本有多少收入,養(yǎng)幾頭牛、幾頭豬、幾只羊、幾只雞,刨去飼料成本,一年收入多少,一年有哪些支出,吃飯穿衣用多少,娃兒上學用多少,吃酒做客用多少。這張通過點滴計算的貧困識別圖,已經接受者和正在接受著非貧困戶的比對,接受著時間的檢驗。村總支書記曾透露,說這里歷史上民風彪悍,稍有不滿,就有人要鬧事,但對精準識貧結果,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來反映的。反正識別依據(jù)已徹底公開,你不服,你自己去比對。公開是精準識貧的有力保障,而民主又是他們精準施策的法寶。在這里,每一項脫貧措施制度都要民主表決通過。村三委、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舉和不舉手,有的只是莊重,每一個決定都傾注著他們的調查了解和深思熟慮,傾注著他們的責任與擔當。就是這民主表決的保駕護航,曾使QJ市林業(yè)局籌集的103萬元扶貧資金發(fā)揮了最大效益。那次決定,有人主張找施工隊打通連戶路,有人主張集體把料子運到村口,各戶自己打通連戶路。根據(jù)爭議最后表決通過,確定用后一種方案并且議定:由村委會組織人員入戶量路,計算砂石水泥用量。材料運到村口,由包組干部負責監(jiān)督按需發(fā)放。為保證打路質量,水泥路收光以后,包組干部要負責看護路面陰干,防止牛踩豬踏。這樣實施下來,最后一算,如果不采用這種方法,再來100萬也打不通連戶路。那種讓貧困戶掃地坐屋的全包全攬式扶貧,如何能催生他們的內生發(fā)展動力。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干出來的。被脫貧者和脫貧者感應發(fā)力,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感應發(fā)力,順風新時代,各級扶貧干部都感到責任重大,擔子沉甸,駐村第一書記,從歷史又走進了現(xiàn)實。不要以為第一書記是權力第一,他只是脫貧攻堅中的責任和擔當?shù)谝弧oL景村的“第一書記”是QJ市林業(yè)局的一名干部。2016年初,他掛鉤風景村,到如今已有兩年多。400多個工作日,他就在這大山里,不是聆聽清風蛙鳴,而是在這里走村串戶,傾聽民情村意。他在這里監(jiān)督著扶貧資金的使用,參與討論項目實施方案,親自實施項目工程。他沉思過,舉手表決過,磨過嘴皮子。修村組路占著農戶的地,有些人不通情理,說他要留著起房蓋屋,金不調,銀不換。每當這時,他總會和村委會的人一道去做工作,跟他們談心,講政策,談利害,軟磨硬泡,讓他們同意了。他說,困難是有的,但是辦法也總是有的。干好這第一書記,確實對自己是一種歷練。400多個日日夜夜,他已和村三委成員融在了一起,吃飯喝酒的時候,他帶領的扶貧工作隊員和村三委委員總是一起敬來村的客人,從不會分“你們”“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共富脫貧奔小康,他們已經變成一家人了。我曾問他:“風景村現(xiàn)在路打好,電通了,水通了,你們在這里還有什么事”。第一書記慢慢地抬了下眼鏡:“老哥,這里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23人,他們還需要我們的幫助,村里的通組路還要裝太陽能路燈。”“你不想回城嗎?”“咋不想!但想到這里的貧困戶、老鄉(xiāng)們,天一黑就蜷進屋,不到九點就睡覺了,也真是寒酸。等把路燈裝起,他們晚上就方便串門,或在村里走路納涼,那時就安逸了,我們也跟著安逸,晚上還可以到村里找老鄉(xiāng)聊聊天,幸福著他們的幸福。”“老哥,我插一句話,我們將要在這里唱出另一種境界的《鄉(xiāng)間小路》”,一個扶貧工作隊員,剛來這里不久,聽我們一談這個鄉(xiāng)村路燈,油然而生了他的幸福,“再過兩三個月,我和我包的貧困戶,就可以走在新時代的鄉(xiāng)間小路上,相伴的已不是晚歸的牧牛。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吠狗和鳴蛙是我的同伴。......”看來,這位扶貧干部,還有些文學情調,竟然改版了《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幸福著群眾的幸福。跟第一書記交談的時候,我問他們,如何調動貧困戶的脫貧熱情。他說,老鄉(xiāng)最講眼前利益,跟他講藍圖、長遠規(guī)劃是不起多少作用的。為此,我和村三委的負責人商量,我們購進種植了“云新2號”核桃1537畝。這個品種好得很,當年栽下當年就掛果,不過當年這些青果是要摘掉的,以后核桃的長勢才好。這些貧困戶,在退耕還林當年,就可以享受退耕還林生態(tài)補償資金,又可以懷揣青山掛果的希望。于是紛紛將自己的山坡地退耕還林,種起了“云新2號”。此外,我們還組織了2批支砌工培訓,第一期培訓支砌工師傅20人。這20人一進城,由原來的一天100元的普工要價變成一天200多的師傅價,老板還爭著要。人們嘗到了甜頭,第二期培訓人數(shù)大增,前后累計培訓了支砌工裝修工師傅80人左右。這就是我在風景村看到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場面。
任何美好生活是干出來的。催生脫貧攻堅的動力源泉又在哪里呢?我似乎在新民村初步找到了一個淺淺的答案。這是新民村的一個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可以說,兩年前還是新民漕子的一個干河壩,但現(xiàn)在已儼然崛起了一個農村小區(qū)。細聽村主任介紹:這個小區(qū),安置異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20人。說起這個小區(qū)建設,村主任倒是有點喜形于色:“你們猜猜,這里的貧困戶從兩邊山上搬下來入住,自己掏腰包最多不超過一萬元,我們這個房屋造價僅僅是每平方米620元”。我感到很驚訝:“你說多少,給是每平方米620元,咋可能,現(xiàn)在田壩的造價少說也是每平方米800元。”“你不要大驚小怪,我們建這個安置點,公開得很。我們在群眾中算到一片磚、一噸水泥、一噸鋼筋運到場地要多少錢,一個戶型要用多少磚、多少水泥、多少鋼筋,群眾明明白白。我們村三委和駐村干部管賬的管賬,管錢的管錢,管料子的管料子,管施工的管施工。在小區(qū)建設中,我們天天盯在工地上。是啊,公開民主地使用每一筆扶貧資金,精打細算地為群眾省省建房費,使貧困戶切實感受到扶貧干部是想群眾所想,便能催生他們脫貧改貌的強勢勁頭。
匆匆訪談結束,我還是有些疑惑,這脫貧的法子是他們抓腦門想出來的嗎?心底不服,我又第二次獨自來到新民漕子,實地上到房樓,房頂可做曬場,兩棵柱之間可搭木棱,方便農戶晾曬包谷。走進小區(qū)旁的玫瑰種植園,打聽到這個120畝的種植園田間管理和玫瑰采摘需要一定量的女工,雇傭女工每天工錢在35元左右。遇著一個老農,站在地邊與他閑聊起來,他說:你給是要租地,這個漕子的地肥沃,最出糧食了。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地容易租得著,一畝地一年租金大約545至700元。種蔬菜賣最好,一年四季,天天有種的,天天有賣的。“你看,這一小塊地,才一畝一分,去年他家也搞得2萬元凈收入。”這位老農指著路下邊的那塊地說,“租了搞大棚,倒很不行。這里氣候好,自然種植也有大收成。”我在想,如果我是這里的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新民這個小區(qū)有住房,我就可以在這里搞點蔬菜種植銷售,實在不行,也可以到玫瑰園打打工掙點零花錢,我還是能脫貧,奔小康的路上絕不掉隊。那個老農看我租地不心切,急著說,前兩天,包組干部還帶著一個貧困戶來跟我租地,左動員右動員,那個貧困戶還是怕,生怕虧本。那個包組干部也無奈,最后拍下胸脯,租地的錢我?guī)湍銐|著,等你賣得錢再還我。那個貧困戶終于答應了。如果你要租,要趕緊點。我們村外出打工的人,他們的地都委托我出租。租地,對我來說是個幌子,在這個幌子的掩護下,我了解到了我們的扶貧干部,他們想群眾之所想,很少有人在那里空喊口號。他們是實實在在為貧困百姓想法子,想了法子還要硬拽著貧困戶去實施。一場脫貧攻堅戰(zhàn)就這樣在田壩鎮(zhèn)的山間溝里艱難地進行著。
田壩鎮(zhèn)現(xiàn)有16個村委會,15個深度貧困村,3567戶 800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今,在田壩這塊土地上,行動著 16名駐村幫扶第一書記,32名駐村幫扶工作隊員,678名掛包幫干部,他們正在繼續(xù)忠于人民忠于黨的初衷,在田壩的角角落落攻克一個個脫貧難關。若要找一個脫貧攻堅的典型倒是很難,因為這個典型不是個人,而是一支新時代懷揣共富夢的扶貧干部隊伍。每當我們步行廣場公園、養(yǎng)生保健的時候,請你想起這支隊伍正在貧困地區(qū)擼起袖子加油干。親愛的讀者,你至少給他們一個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