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課教師系列之一:從農民到校長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城里的姑姑 一
第1章 城里的姑姑 一
2025年5月1日,郭小兵同學組織JS省如皋中學1985屆高中老師同學聚會,地點如皋市老爺大酒店。這天同學們紛紛開著寶馬、奔馳、奧迪、別克......參加;我怕回家時電瓶車沒電,索性坐公交來到酒店。鄧剛的家離酒店不過二百米,這時也開著大奔進入停車場。
當時郭小兵預計不會超過一百人,事實上來了二百!當初十五、六歲的帥哥、美女,如今都成了年過半百的老頭、老太!同學們暢談過,感概萬千!下面是馬建國老師講的故事:
時光荏苒,青蔥如昨,不知不覺,同學們離開校園就四十年了,難忘那一段黃金歲月。
那時的我們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同窗齊集,是最有緣分的相遇;同窗身影,是最靚麗的倩影;同窗時光,是最美麗的風景;同窗歲月,是最美好的回憶。
我們共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也共同體驗考試的緊張。我們班一直是年級中的優秀班,我們為此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我們互相尊重、團結友愛,沒有恭維和吹捧,沒有冷漠和炎涼,沒有謊言和欺騙,只有最難忘的初戀,最堅定的同學情。
不管歲月多么滄桑和艱辛,但我們的同學之情都難以磨滅,難以忘懷,回首望,人間冷暖,炎涼世風,商海沉浮,官場風云,讓人難舍的還是同學情。
在時光長河的流轉中,四十年如白駒過隙,卻又承載著無數的回憶與故事。
今天,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當熟悉的面孔逐一出現,歲月仿佛倒流。曾經青澀的少年少女,如今已歷經滄桑。
圍坐在一起,往昔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曾經在課堂上偷偷傳紙條,拉前排女孩的發絲……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片段,在歡聲笑語中一一重現。我們分享著彼此的經歷,感慨著世事變遷,感恩命運讓我們重聚……
我是桃園人,父母生了我們兄妹三個,上面還有一位奶奶。
我有兩個姑姑,不過都不是奶奶生的,而是過去分在我們隊里的知青。她們一個叫張琴,一個叫李靜。
奶奶特別喜歡知青。兩位知青嘴巴也甜,他們叫奶奶干娘;叫父親、媽媽大哥大嫂。我與妹妹叫她們姑姑。
集體的時候,口糧嚴重不足,而且大多是大麥、燕麥,女知青們吃不慣。這時候,奶奶總是將極少的大米送給他們;還常常將他們叫到家里吃煮玉米,烤山芋。。。。。
有件事想起來特別好笑:有天晚上張琴帶回來一口袋豆子,黑色的,張琴讓奶奶炒給她吃。奶奶叫她掏出來一看,原來是羊屎!
勞動是光榮的,生活是艱苦的,除了奶奶、父母對女知青很好之外,隊里的小伙對他們也很客氣,其中包括會計張仁,記工員李義。
聽說那時女知青被稱為“高壓線”,農民是不許與她們談戀愛的,更不能發生男女關系。如果被上面知道,輕則坐牢,重則槍斃!不過張仁、李義利用手中的權力,以少干活多記工為由,多次在玉米地里或辦工室里調戲她們。有次我與小伙伴們捉迷藏,躲到生產隊的牛棚里面,張仁、李義、張琴、李靜四個人正在稻草堆上打牌。他們不賭錢,賭脫衣,張琴上衣都脫了。我羞紅了臉,又躲到豬圈里面。豬子不喜歡我,蹭了我一身豬糞,我回家被父親打了一頓!如果他們不在牛棚里打牌,我就不會改地方,就不會挨打!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打牌脫衣服也就算了,幾個月之后,張琴竟然懷孕了!
當時正當七月,天氣燥熱,但張琴還是穿著寬大的衣褲,把肚子扎小。但妊娠反應明顯,還是被公社領導知道,請她到衛生院檢查。這一查確診她已懷孕三個多月。公社顧鄉長立即宣布將張琴隔離審查,交代問題:這個男人是誰?
山雨欲來風滿樓,全公社的人都知道張琴未婚懷孕,流言蜚語到處傳。有人同情,有人譴責。大家都在猜想這個男人是誰?
只有張琴本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她就是咬緊牙關不說。僅僅一個月,張琴臉上瘦了一圈,眼角起了細密的皺紋,十九歲的少女,仿佛一下子變成了老太婆。
一天中午,父親正在玉米地里干活,突然有人高呼:“張琴跳河了!張琴跳河了!”
父親趕到河邊,奮不顧身地跳進水里,好不容易才將張琴撈了上來。當時她頭發散亂,雙目緊閉,嘴里滿是污泥。父親不知如何搶救,索性一股作氣將她扛到醫院。前文說里河淹不死人,但故意跳河自殺,那就說不定了。
由于救治及時,張琴轉危為安;而父親卻為此大病一場:熱身子進水,感冒轉肺炎。
張琴自殺未遂,公社也不再追問跟她同居的男人是誰,所幸肚中的孩子也安然無恙。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1974年二月,張琴在風雪嚴寒的環境下,在人們鄙視的眼光下,在愁云慘霧的心情下產下一個女兒。女兒的出生,給了她一些安慰,一些希望,也給了她一些勇氣。
一天晚上,春寒料峭。她剛給女兒喂完奶睡下,就聽見有人敲門?!罢l?” “是我,丁白大?!?張琴聽到白大的聲音,眼淚唰唰地流下來,開門說道:“你把我害苦了!”
“琴兒,我對不起你,讓你受了這么大的委屈!”丁白大是誰?他就是桃園公社的前鄉長?。∷掀砰L得丑,而他本人風度翩翩,他最喜歡借腹懷胎了!王小毛就是他的兒子。張琴也喜歡丁白大,所以寧死也不肯交代。
丁白大抱起張琴放在炕上,把帶來的棉被蓋在她和孩子身上, 張琴一下子感覺溫暖了許多。兩人依偎在一起,高興著,交談著 ......
到我上初中的時候,女知青們全部回城去了。張琴與奶奶、父母依依惜別;李靜招呼也沒打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