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太白仙留語勸帝君 小進士修書藏古洞
詩曰:
青山不問人間事,長江無情逝海東。
浮生無非名和利,白云依舊繞孤峰。
明朝嘉靖二十年嘉靖帝朱厚熜深居內院,并在宮中召集一批老道士專一研究經文和煉丹之法。嘉靖坐在床上,身上披著道袍,口里念著經文,那些道士坐在一邊,品茶、講經、論道,離著嘉靖四五步遠。嘉靖詢問他們有沒有延年益壽的方子,眾人仗著和皇帝親近,便七嘴八舌的說:“長生不老藥難采,天地同春世間無。”勸說嘉靖養性修真就可,嘉靖聽得不耐煩,閉目養神,聽他們議論各類經書。
那其中一位道長暗自從袖子里掏出一張紙,放置于茶幾上,暗暗退在門旁,嘉靖合眼并沒有注意到那個道士,只是略掃一眼,見茶幾上多了一張紙,用手指點說道:“那是什么?”眾道士都去看,就聽門口的道士說道:“萬歲珍重,此方能解萬歲心事。”說著,嘉靖打量那道士,見他面帶諷笑,剛要詢問,只聽天邊雷聲隱隱,那道士腳下生云,飄渺而去,眾人吃了一驚,還沒反應過來,護衛太監就跑來護駕,把剩下的道士如數羈押院內看管。
嘉靖坐在床邊穩定心神,看見內侍陳允進來聞訊,嘉靖指著那張紙氣喘喘的說道:“把...把那紙呈來...朕要看。”陳允趕忙遞上,跪問道:“臣叩問陛下院內眾人如何處置?”嘉靖看了一眼門口,仿佛剛才那還老道站在那里,回了神又不見蹤影,說道:“那道士模樣,朕怎么沒見過,新來的嗎?”陳允疑惑道:“今日覲見陛下者,都是往日常入宮廷的,未有新人。”
嘉靖聽著他說話,就越發覺得頭暈目眩,冷汗直流,一手攥著紙,一手指著床頭朱漆盒子一口氣一口氣的說:“拿——拿水!”陳允趕忙取來一杯溫水,嘉靖打開盒子,取出一粒朱紅丹藥塞在嘴里,用后牙咯吱咯吱地咬碎,吞一口水送下,頓時冷汗全無,渾身舒坦,神清智醒,雙目靈精。中氣十足的說道:“今日來了幾個道長?”陳允回道:“來了六位,都已經押在院內了。”嘉靖回想一陣,明明覺得來了七位,問道:“哪六位?”陳允道:“黃龍觀來了四位天云子、天微子、天春子、天凈子,方云觀來了兩位玄虛生、玄真生,一共六位。”嘉靖指著陳允罵道:“混賬!朕明明看見來了七人,怎么說是六個?若是那一個混進來行刺朕,你等擔得起嗎?”陳允趕忙叩頭,哭說道:“陛下息怒,臣已經派人搜尋那妖道下落。”嘉靖惡狠狠看著陳允,卻輕聲說道:“把那六位道士除去道籍,發配邊疆去吧,朕不想再見他們。”嘉靖讓他退下,陳允領旨而去,如何發配那六人暫且不提。
卻說嘉靖獨自坐在床邊,把手里的紙展開,見上面寫了幾句話:
不是妖精不是怪,太白星君下界來。借汝一杯春茶墨,撒向凡塵刀兵埋。
望你有好自為之,莫要求仙入神臺。須知道君非短命,休行外道害人才。
嘉靖讀后,心中惱火一陣,自感頭疼欲裂,用被褥覆面,滾在床上,忽聞宮外傳來陣陣晨鐘,頭方不痛,翻身打滾許久,才昏睡過去,醒來時不見紙張,多處搜查也不得見。
自那日后嘉靖少有傳喚道士入宮,獨自琢磨煉丹之法,卻不知煉丹乃是外道之術。采納民間方士、云游道士等書籍密語,在民間遴選少女入宮,用少女血液煉制丹藥。
且過一年有余,正是嘉靖二十一年,十幾個宮女難以承受這等壓迫,以楊金英為首,決心害死嘉靖帝。
十月二十一日,夜,寒風吹過,幾個輕飄飄的身影行過后宮,翊坤宮的窗戶上暗浮人影,平時嚴加看守的禁院,卻在關鍵時候疏忽大意,只聽幾聲貓叫,伴隨著兩聲敲擊窗戶的聲音,便是刺殺信號,隨著吱扭一聲,楊金英打開宮門,十幾個宮女一擁而進,直奔嘉靖寢室臥房,趁著燭光昏暗,嘉靖睡得正熟,就騎在嘉靖身上,七手八腳或按或壓,扯手拽腿,膽大的用布堵住嘉靖口舌,嘉靖掙扎不開,也叫喊不得。不知道哪個宮女用繩子勒住嘉靖的脖子,可慌亂之中,把繩子打成了死結,任憑勒拽也勒不死嘉靖帝,有急中生智者,拔下頭釵首飾,對著嘉靖亂扎一通,也不見嘉靖氣絕。無奈天意如此,嘉靖命不該絕,就是苦了這些宮女。若是一擊斃命心齊力齊,可時間長久,難免有膽怯畏懼之人,跑了一個宮女往后宮皇后處報信,事情敗露,皇后帶人前來救駕,宮女四下奔逃,可憐可憐深宮高壘插翅難飛!如數擒拿,盡數處死,嘉靖勉強救活,后人有詩嘆曰:
嘉靖不煩老子文,得道成仙空愛民。太白留書難勸改,天子憑福喪人倫。
可憐青娥隨刀逝,怎忍血丹口內吞。四十五年真長命,教坊猶傳萬壽君。
嘉靖自生了這個禍患之后,日夜難眠,久不能寐,心中愈發難以平靜,每逢夜半,只覺得寢宮內異響不斷,夢中常常驚醒,身心日漸疲憊,久久不能康復,即使這樣仍癡迷于丹藥,聽信道士賈壬之言,在城外修建道觀祈福庇佑,而賈壬與工部侍郎陳魁暗自結私,大肆貪污錢財。
觀殿建筑多畢,開壇祈佑,虛妄之術使嘉靖表面好轉,但身虧力乏,道士賈壬言道:“宮中多怨鬼,需移別處居住,方可痊愈。”嘉靖聽信賈壬言語,便搬到西苑的萬壽宮,不在紫禁城中居住,到了這里更是晝夜召見道士,每日也不問朝政,怎樣情景:
莫論寒暑,總求丹丸不老藥;哪管春秋,常飲甘露無根水。煉丹童子,出來進去,漆盤奉金丹銀丸;遞水道士,前言后語,嘴里講天庚地壽。哄得帝君心歡喜,勝似殿上拜三清。
卻說賈壬要在西山下修一座觀院,名為祈禳福壽,實為自己修建宮殿。一日清晨,賈壬拿著剛煉好的丹藥進獻嘉靖,嘉靖配著參湯服下,頓覺神清氣爽,呼吸干凈,精神倍增,嘉靖非常高興,夸贊道:“賢卿丹藥勝他人萬倍,朕用后身如駕云,體似仙輕,不知此丹何名?”賈壬見嘉靖面帶歡笑,心中暗喜,說道:“萬歲龍身圣體,此丹不過錦上添花之用,怎可命名?”嘉靖一擺手說道:“此藥無名,朕賜名如何?”賈壬叩拜道:“龍意天裁,貧道洗耳恭聽。”嘉靖道:“此藥入腹,只覺運行五臟,舒筋脈,通鼻口,化痰清淤,安心肺,健肝膽,氣貫六腑,動腸胃,調血絡,真上上品也!賢卿居于七星觀,莫如稱‘七星補虛丹’如何?”賈壬叩首謝恩,嘉靖又問道:“這補虛丸所用材料是否珍貴?”賈壬道:“都是常用藥,萬歲若覺得好,臣每日都可進獻,只是丹方來之不易,請陛下準許臣討些封賞。”嘉靖大喜,手指一個木柜說道:“柜中珍寶卿可自取。”賈壬覺時機已到,湊在嘉靖近前道:“陛下洪福齊天,可知為何?”嘉靖道:“卿試言之。”
賈壬看看屋內左右侍者,都是嘉靖親近之人,湊在近前道:“此丹方乃西王母夜授貧道,昨夜夢中,貧道只覺身在天境,偶遇鳳輦龍車,上坐西王母,有青鸞陪駕,輕輕駐輦,西王母言道:‘當今萬歲,修真養性,壽與天齊,無奈受些驚嚇,致使魂神不安,才有貴恙纏身,今賜丹方,煉就服之,可保無虞。’說罷,青鸞鳴叫一聲,驚醒貧道大夢,醒來時見桌上果然有秘方,貧道急忙按方配置,親嘗丹丸,果然有脫凡之感,貧道以為,既然是西王母贈方,非是貧道之功,應當為西王母之勞,萬歲又有感恩之懷,報答之心,若將珍寶賞賜給貧道,貧道豈不成沽名釣譽之徒,故而貧道斗膽乞求,求萬歲在西山為西王母建宮殿,萬代祭祀,才能顯現萬歲之德,后代兒孫也可常常瞻仰,豈不美哉?”一番言語說的嘉靖心中歡喜,看著賈壬,道:“就請賢卿代朕修建,朕即刻下旨工部協同辦理此事。”賈壬領旨謝恩道:“貧道必定不負萬歲,不負西王母之慈。”嘉靖怎知這行宮建造引出多少禍來,后有一首童謠傳唱此事:
嘉靖爺,嘉靖爺,蓋個行宮西山斜。沒有檁,沒有材,鞭子一抽萬民抬。
金絲木,銀絲木,累死騾馬匹夫哭。青石磚,白石磚,勾起南方黎庶反。
且說賈壬得了圣旨,奉命建造西王母觀,與工部侍郎陳魁昧下工錢無數,變賣上等木料、磚石,讓人不遠千里從江西、浙江、福建、湖廣、四川等處運送上等材料,黃花紫檀,車拉馬拽,哪管寒暑奔直隸;碧瓦青石,舟載帆揚,無論陰晴離江南。
卻說江西南昌府知府陳列,是陳魁內侄,陳列得知其叔父需要上等木料,不辭辛勞親自到山林伐木之地現場監督,秘密押運。本府頭名進士李開善得知此事,深為傷心,走訪民間,錄書一篇詳寫此事:
贛水湯湯,豫章故郡。文章禮義鄉,忠孝廉悌界。某過滕王閣,聞江上船夫號子凄厲,問之,答曰:“此非運糧船,乃知府親押‘青龍木’百根,順贛水而下,晝夜不歇,經江淮,歷運河,送往直隸!”余驚而詰問:“《大明律》有載,官木采伐須報工部、勘山澤,豈能私動?”舟子環顧左右,忽垂淚曰:“舉人老爺豈不知?這木頭是陳知府孝敬京中貴人的‘通天梯’!山民伐木三月,死者十余人,縣衙竟以‘山崩’報之,人命不如木。”問瘸樵,言:“家有八人,六喪林內,虎啖者、木擊者、落澗者,官不予償,無處所告。”只剩小嬰與殘人度日,望之甚憐。
吾嘗讀圣賢書,知“民為邦本,民為國基”,今觀豫章現狀:知府不撫民,反為山間監工;工部不造器,專營市舶買賣;方士不抱經,竟作殿閣神巫!三丈巨木出贛南,一過淮安價十翻,可知紫檀梁上紋,皆是黎民鮮血染。
更聞玄妙之事:賈天師奏稱“夜夢王母,賜藥成丹”,建造屋舍,車運舟裝,陳侍郎妙算“水運省銀,利歸天庫”,可嘆百萬漕銀,暗渡私倉,此等珍木,不承天光,不接地氣,盤踞廟堂,蛀空社稷根基!青石砂礫,注塑泥胎,假稱神侶,妄受香煙,都是禍國根本!
昨夜夢回白鹿洞,見朱子持戒尺怒叱:
“爾等既稱讀孔孟,可知‘君子不器’真義?今以棟梁材為諂媚器,以圣賢書為登云梯,豈不愧對廬陵正氣?”驚醒汗透衣襟,推窗但見贛江千帆過,舟上巨木如龍,可嘆難成真氣。
他日若見“靈霄殿”起,當知梁柱間冤魂縈繞;他年若聞“五雷法”至,須防貪蠹輩借雷掩贓!
賦詩一首:
東山伐盡百年松,贛水愁深舟楫窮。
誰言巨木撐天闕?分明大廈蛀蟲充!
并將自己名姓寫在尾頁。
這樣文章怎能應世?李開善走到九江府,不料日防夜防,卻被賊人摸了口袋,盜去文章銀兩,李開善想去報官,又怕文章泄露,可巧不巧,那賊人偷了別人被人當街捉住,送到九江縣衙,縣官馮吉把他所盜贓物盡數記錄,單單翻在這篇文章,不由得暗自歡喜:‘井里失火——該著,老爺升官換紗帽!’全縣搜拿李開善,李開善得知已被通緝,借朋友之力,逃到廬山仙人洞藏身。李開善剛入洞內就覺得渾身發冷,心想此處安靜,卻難久藏,想出山換個地方,正尋思間忽聞背后山風涌動,
——嗚!!!
隨著風聲就聽一聲虎嘯,
——嗷!!!
嚇得李開善回身去看,心中一驚,心想三個字:完!完!完!
正是:腥風陣陣襲人面,羊脫虎口未可知。
畢竟不知李開善如何脫險,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