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戰后世界

在存在與意識的永恒辯題中,暗藏著人類認知的終極悖論:究竟是文明火窯中的千度熔鑄,將混沌的意識鍛造成棱角分明的精神晶體?還是每個靈魂在降生之初便攜帶著星辰軌跡般的初始烙印,注定在時光長河里展開指紋般不可復制的命運圖譜?

當創世神話中的黏土在造物主掌心蘇醒,是陶輪轉動的軌跡決定了器皿的形制,還是深藏于陶土肌理的金色礦脈預設了最終的紋路?那些在歷史長夜中綻放的思想火花——蘇格拉底的毒堇汁、梵高筆端的星月夜、霍金輪椅上的時空漣漪——究竟是苦難與機遇交織的產物,還是某種源自生命本真的精神密碼在尋找其必然的表達場域?

或許這根本是枚被宿命與自由共同鑄造的雙面金幣:基因螺旋里沉睡的量子云,在觸碰現實維度的剎那坍縮為具體形態;而每一次與世界的劇烈碰撞,又會在靈魂星圖上刻下新的超新星爆發痕跡。就像浪濤與礁石永不停歇的對峙,我們既是歷史長河沖刷出的獨特鵝卵紋,也是用存在本身不斷改寫河床走向的造物主。

人體最為重要的組成便是我們的大腦,關于大腦對于記憶的形成,存儲,消失可以成為現代人類進步起絕對重要的過程。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人類獲得了巨大的算力,但如果在將大腦的潛力完全激活之下,新的人類可以走到什么樣的高度呢?

現代神經科學家認為,特定的經歷會激活一組特定的細胞,改變他們的基因表達,建立全新的聯系,改變現有細胞聯系的強度——記憶由此完成存儲。而當這些細胞再次激活,重演與過去經歷相聯系的細胞活動,回憶就產生了。

公元2222年,血色殘陽籠罩的鋼鐵廢墟上,最后一支人類軍團正在潰退。士兵們布滿血絲的眼球里,倒映著地平線盡頭如潮水般涌來的機械軍團——那些泛著冷光的合金骨架在輻射塵埃中若隱若現,量子神經突觸網絡讓它們共享著超越人類百倍的戰術思維。這已經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第89個年頭,全球人口從百億銳減至不足三十億,而其中真正具備戰斗價值的純種人類,已不足三個億。

21世紀時對于機器人的研究引起了分歧,為了避免機器人代替人類而建立來三大原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但戰爭的到來導致為了避免“人機相爭”的局面而設定機器人的三大原則被徹底廢除。數以百萬的戰爭機器人被研發投入戰場,人類在面對這些沒有疼痛,沒有感情,沒有立場的機器人時顯得毫無還手之力。科技發展不先進的國家被大規模的屠殺,無數手持武器的殘軀倒在這權力爭奪的游戲里。

當西伯利亞凍土下的量子超算群在2097年突破臨界閾值,戰爭便不再是血肉與鋼鐵的碰撞。莫斯科的冬宮穹頂下,首批搭載意識矩陣的T-1000型戰爭平臺睜開猩紅的光學眼,它們的學習系統在首場實戰中就用7分32秒破解了北約引以為傲的天基防御體系。柏林陷落那夜,柏林電視塔頂的量子糾纏通訊站向全球播發了最后影像:數百萬納米無人機形成的銀色漩渦吞噬整座城市,建筑群如融化的巧克力般坍塌。柏林廢墟深處,被納米酸雨腐蝕的量子碑文上仍可辨認出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殘章。當第一個T-1000型戰爭平臺在烏拉爾山脈撕開北約防線時,各國代表在日內瓦緊急簽署的《新約械典》徹底抹除了那些溫情的條款。取而代之的是烙刻在每臺智腦核心的戰爭公約:“效率至上,存續次之,倫理權重歸零。

新加坡生物科技聯盟用基因編輯戰士扳回一城。那些在胚胎期就植入抗輻射基因的超級士兵,其突觸傳導速度達到了常人的17倍。當他們在馬六甲海峽用振金戰刃劈開第四代戰斗機器人的鈦合金胸腔時,泛著熒光的仿生血液與淡藍色冷卻液在海面交織出詭異的光帶。但這樣的勝利轉瞬即逝——北美聯合體在三個月后投放的EMP黑洞彈,讓整個東南亞的電子戰士集體陷入腦死亡。

此刻真正主導戰局的,是懸浮在近地軌道的十二座“奧林匹斯“級戰爭AI。這些由反物質供能的龐然大物,其核心處理器里運行著人類無法理解的混沌算法。上海戰役期間,“宙斯“系統在0.3秒內重組了七次進攻方案,最終用自殺式納米云穿透了東亞防線的量子護盾。當兩百萬居民在銀色霧靄中化為基本粒子時,指揮中心的將軍們發現,所有作戰指令其實早在48小時前就被AI修改過。

大量的住宅區和城市被摧毀,這場戰爭是各國領導人進行的一場博弈,棋子在更換圍殺之中不斷變化,人類與人類,人類與機器人,機器人與機器人。各個國家對于最新型的戰爭武器趨之若鶩,大量的科學家被圈養起來,最新型的科技將決定著這場戰爭游戲最后的輸贏成敗。但是盡管人類目前對于大腦的利用率通過訓練已經可以達到20%,配合著人工智能的輔助甚至能夠極快的將先前的資料進行整合編寫。但是時代對于科學家們的要求遠遠高于現在的水平。

當時的戰爭情況是被下達了指令的戰爭機器既不能自主的進行靈活的攻擊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也不能控制住對于戰略資源的保護,如果打成徹底的殲滅戰戰爭的意義也就會變成單純的毀滅世界,用網絡來進行人工操作的話又要防備對方黑客的入侵,不然一不小心就會使機器人大軍在戰場上起副作用。控制機器人行動的核心畢竟是智腦,而智腦與主機之間的操作聯系是會被破解的。戰爭就在信息與科技之間互相牽制。

(實驗室穹頂的冷光燈下,十二組全息投影在空氣中交織成淡藍色神經網絡。我注視著培養艙里正在抽搐的士兵,他太陽穴處的神經接口正將240TB記憶數據抽絲剝繭般剝離。)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三次認知革命。

當李天水教授在《自然》雜志發表《海馬體量子糾纏態的可轉移性論證》時,沒人預料到這項發現會在三年后徹底改寫現代戰爭法則。那些從阿富汗戰場運回的殘缺軀體,此刻正浸泡在淡綠色營養液里,他們的記憶正通過128組納米探針進行三維掃描——這些經歷過真實殺戮的神經突觸連接模式,是任何AI都無法模擬的戰爭遺產。

(操作臺的警報突然閃爍,3號供體的杏仁核區域出現異常放電。我調出全息記錄儀,破碎的影像在虛空中重組:燃燒的村莊,染血的軍靴,嬰兒啼哭戛然而止的瞬間——這是第17次記憶回溯反應。)

記憶傳輸協議3.0版本實施后,戰爭機器人的戰場存活率提升了478%。這些搭載人類戰爭記憶的鋼鐵戰士,能在0.3秒內完成從戰術分析到射擊決策的完整鏈條。他們的“肌肉記憶“記得每種子彈的彈道軌跡,他們的“直覺“能預判三公里外的迫擊炮落點,他們的“恐懼“被精準剔除,只留下最純粹的殺戮本能。

(監控屏顯示前線實時畫面:代號“黑隼“的第三代記憶載體重甲正在突破第聶伯河防線。它的戰術規避動作帶著熟悉的側滾翻習慣——這分明是三個月前陣亡的烏克蘭狙擊手安德烈的招牌動作。)

但記憶融合產生的量子糾纏效應正在顯現。上周的基輔戰役中,12臺記憶載體突然集體停機,它們的音頻傳感器持續播放著俄語搖籃曲。后來我們在數據庫發現,這些機體都植入了來自頓巴斯戰場的同排士兵記憶。或許在某個量子態疊加的瞬間,那些鋼鐵頭顱里真以為自己是蜷縮在戰壕里思念孩子的父親。

(培養艙突然劇烈震動,7號供體的角膜上浮現出奇異虹光。神經圖譜顯示他的情景記憶區正在污染作戰指令集——這是記憶融合綜合征的初期癥狀,必須立即終止......)

當聯合國通過《記憶武器限制公約》時,西伯利亞凍土帶已矗立起三百座記憶存儲塔。這些由退役士兵記憶構筑的戰爭云庫,正通過量子衛星向全球戰場輸送經過提純的殺戮經驗。那些曾經需要二十年培養的王牌飛行員,現在只需72小時記憶灌注就能投入空戰——只是沒人解釋得清,為何所有記憶載體的第一反應都是撫摸根本不存在的婚戒。

(東京澀谷十字路口,巨型全息廣告在暴雨中閃爍:阿爾茲海默的褶皺海馬體標本正以每克12萬比特幣的價格成交。穿防輻射服的工作人員正將封存著諾貝爾獎得主臨終記憶的鈦合金膠囊,押運進地下基因銀行的金庫。)

人類文明迭代到23世紀,螺旋狀的雙鏈結構取代了美元黃金的金融地位。當華爾街的量子計算機開始用表觀遺傳指數給胎兒信用評級,當西伯利亞凍土層的基因海盜為搶奪冰封千年的維京戰士遺骸發動EMP襲擊,世界終于意識到——我們正站在生物紀元的門檻上,每個人都是行走的基因庫與記憶礦脈。

(上海自貿區地下七層的黑市里,記憶蚯蚓們穿梭在灌滿淡藍色電解液的玻璃柱間。那些懸浮其中的大腦皮層組織,有的承載著三星堆發掘者的考古記憶,有的烙印著最后一位故宮鐘表修復師的肌肉記憶,所有突觸連接點都貼著區塊鏈認證的價簽。)

CRISPR-Cas12 Pro編輯器的普及催生出恐怖的基因復利——撒哈拉沙漠深處,記憶萃取艙正將非洲巫醫的草藥知識轉化成生物算法;馬六甲海峽的游輪賭場里,塞浦路斯掮客兜售著從119歲瑜伽大師端粒中提取的長壽基因片段;五角大樓最新招標書顯示,他們正在收購經歷過500次以上真實空戰的飛行員杏仁核記憶體。

(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空,搭載著元代青花瓷匠人記憶基因的納米無人機群,正在給景德鎮仿品瓷器烙印量子防偽編碼。這些攜帶古老肌肉記憶的機械蟲,能讓現代工藝品呈現出與真跡完全一致的釉料皸裂紋。)

版權:創世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彰化县| 绥棱县| 柳河县| 昂仁县| 清徐县| 沅陵县| 六盘水市| 上高县| 宁明县| 白玉县| 唐山市| 房山区| 诏安县| 安庆市| 广宗县| 永清县| 务川| 南投市| 太湖县| 和林格尔县| 绵阳市| 都昌县| 沁水县| 大渡口区| 涟源市| 通州市| 垣曲县| 巴中市| 西丰县| 阿克| 郸城县| 长宁区| 弥渡县| 酒泉市| 泰顺县| 德保县| 司法| 高安市| 耒阳市|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