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暗夜
臨平城外,從城內涌出一波一波逃難的人,包袱里零零散散的裹著些金銀細軟,一家老小互相攙扶著,急急向城外趕去,壓抑沉悶落在每一個人的心頭,都念叨著快快離開這座城。此時眼中的淚水早已干涸,眼下只有命最重要,其他的自求多福吧。
天空中烏云密布,如厚重的織網籠在這座城池的上空,敵軍豢養的數百只獵鷹在空中低低盤旋,不慌不忙,一圈又一圈,有時領頭的那只會突然掠過人群,引得一片驚呼。
這是棄城的最后一天,敵軍下了通牒:只占城,不殺人,想要命的趕緊滾!過時不候!
三天前,臨平城外臨水河畔由西向北,忽至十萬敵軍密密麻麻扎下陣營,先頭陣前千名兵勇擊鼓吶喊,每隔一個時辰城外就傳來轟隆作鼓之聲,其間人聲鼎沸,叫喝得城內百姓心中難安。
臨平城乃蘇國王城,除了各處城門,重要街市路口均有重兵把守,就算城內百姓人心惶惶,也不敢擅自出門逃離,個個挨家閉戶不出,往日喧鬧的街市皆是寂寞清冷,只有值守的軍隊匆匆奔過,沿街無人收拾的貨架任憑大風吹落,倒在地上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一片孤零凋落。
敵軍來的忒快了。
一月前城內還在慶賀隆慶王生辰,一時間張燈結彩喜氣盈盈,沿河兩岸多掛以紅綢彩帶,街市灑掃干凈,廟宇內香火鼎盛,俱是祝禱君王安康。
王宮內重華殿上,隆慶王坐于龍椅上,身旁玉立當朝鎮國公主,階下兩班重臣著朝拜禮服,持笏向高處面對王君三跪三拜,殿中龍涎香味從金銅龍首三足鼎內溢出,蔓延在殿內輕煙裊裊,好一幅神宮仙閣君明臣和、山河安樂之景。
隆慶王一脈承上古“有蘇氏”,開國已有三百余年,稱“蘇國”。
蘇國周邊也有大大小小諸多鄰國,但很少有他國發難,蘇國也不愛擴展領土,人民多自產自足,喜愛貿易,廣設聞館,鮮有戰爭,世人皆稱世外桃源。
其實并不是這些鄰國不想侵占蘇國,非不想也,是不能也。傳說蘇國每一代君王都附有“神力”,立國之時神跡奇事不勝枚舉,例如“神女降世”、“紫氣東來”,“萬物競春”,一樁樁一件件,任何一個江湖說書先生都信口拈來,時間久了旁人不免心生忌憚。
有一年蘇國南境旁的大楚出了一任王君,好酒色財氣,喜美女。聽說蘇國人杰地靈,美女出落得端方標致,便派了一小隊潛進蘇國假扮酒商各處搜羅女子,即將完成任務出城之際,所有人馬像被無形的網罩在城內,動彈不得。最終大楚不得不派丞相出馬,重金致歉才把那一小隊帶回國去。自此,周邊鄰國更不敢輕舉妄動,不做他想。
又據聞蘇國皇家內有一套特殊的擇選體制,立誰為儲既不是君王說了算,也不是王族長輩說了算。
繼位王君擇選與民間不同,無分男女。皇家子嗣幼時便由王族耆老相看培養,選定之后均以“鎮國”加封昭告天下。
本朝王君也謹遵先祖舊例,不設妃嬪后宮,只迎中宮,鶼鰈情深。中宮誕育一子一女,按舊例甄選后便加封了現在的鎮國公主為儲。
公主年十七,尚在議親,平日間勤勉于自身修為和前朝政務,雖年輕但奉公持肅,不似尋常妙齡俏皮活潑,日常端莊恭敬、敏慧于心,滿朝稱頌曰皇家后繼有人、治國有德。
誰想,是夜便傳來了邊疆急報。
三更時分,君后已安寢于長春宮。臨平城內各處城門早已緊閉,只留值守將士漏夜更替。
武臨門外,一縱騎馬小隊共行三人自西北方疾馳而來,為首的副將手持火把在城下嘶吼“西嶺急報西嶺急報!我乃千騎營副將,快快打開城門,我要叩見王上!”
待得城門打開,火光中見那三人灰頭土臉,長袍血染,嘴唇干裂喘著粗氣對守城官喊道:“十幾日前有戎國突然來犯,我千騎營和北方諸將難以抵擋,前線怕是已經失守,快快通報王上!”守城官頓覺不妙,吩咐好手下眾人閉緊城門,連同那三人快馬飛奔王宮而去。
重華殿上。
“放肆!”一聲重喝。
隆慶王將副將呈上來的有戎信函重重摔在身前的紫檀桌上,上面赫然豎著三個大字“碧霞珠”,字跡古樸剛強,力透紙背。
那副將大氣也不敢出,躬身稟奏:“這有戎原是咱們北方的邊陲小國,近百年來不過與我們易市而已,并不曾這般劍拔弩張。這次來犯不知為什么一直攻打我們主力軍營,一路破城而來,路遇百姓就放人逃去,只是我們軍營將士被打得實在慘烈,毫無還手之力。”
王上沉吟道:“已破幾城?”
副將攜那二人立刻下跪,鼻頭一酸答道:“主城西嶺、蒼北都已失守,王上,只怕此時,將士們已無生還啊!不是將士們不拼命,而是那有戎不知用了什么邪術,每次進攻時都香氣撲鼻,將士們一聞到那香氣就呆傻起來,刀也不拿,動也不動,任由敵軍處置。”說著,三人均嚎啕起來。守城官一時聽得驚恐不已,不安地望向殿上的王君。
隆慶蹭地起身,眉頭緊鎖,口中喃喃:“香氣。。。”
“對,就是香氣!那些有戎士兵到處叫喊,不為別的,就為要一顆珠子。”隨行將士不知輕重地接了一句,立刻被副將踹了一腳,呵斥閉嘴。
此時空中月明星稀,宮殿內慶賀所用的珠簾彩燈還未撤去,正高高懸掛在殿外廊下,殿內燭光閃動,紅燭滴蠟積在燈臺上,白日間的吵鬧喧嘩仿佛世事往矣。
良久,隆慶王攥緊信函,面無表情地微微踱了幾步,繼而右手一揮對著殿內一行說了聲:“你等即返千機營城中大帳,明日隨孤北征,去吧!”,隨即轉身去了內殿,空留那幾人在殿中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