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婚姻法律問題》:結婚前

1.談戀愛期間一方贈送另一方貴重禮物,分手時能否要回?

典型案例

農村青年張建樓[1]經過多年努力,在村里承包了上千畝土地發展養殖業和果蔬業,獲得了不少的經濟收入。事業發展之際他認識了演員楊小妮,為討楊小妮的歡心,張建樓經常帶楊小妮出入各種豪華場所,并且給楊小妮購買了許多貴重禮物,后來還在農場內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求婚儀式,將家傳的一對精美玉璧送給了楊小妮。但戀愛一年以來,楊小妮就是不肯與張建樓領取結婚證。隨后,張建樓發現楊小妮與他人同居,于是提出分手,要求楊小妮返還自己曾送給她的貴重禮物以及家傳玉璧,并要求楊小妮支付約會期間自己帶她出入豪華場所花費的一半。

以案普法

根據《民法典》第657條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本案中,張建樓為楊小妮購買貴重禮物以及送給楊小妮玉璧的行為,性質顯然是贈與,雙方之間的贈與合同生效。但是張建樓贈與楊小妮財物的目的明確,即與楊小妮締結婚姻,這種贈與屬于附義務的贈與。根據《民法典》第661條第2款的規定,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是,楊小妮與他人同居、拒絕與張建樓結婚,沒有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根據《民法典》第663條的規定,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撤銷贈與。因此,張建樓可以撤銷贈與,要求楊小妮返還貴重禮物以及玉璧。

在實踐中,我們應當正確理解這種大額贈與:戀愛期間,金額較大的贈與明顯超過雙方正常開支,不同于一般的財物贈與,這種贈與包含了締結婚姻、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這一愿望是當事人成立贈與合同的目的,雙方締結婚姻或者共同生活是將來可能發生的不確定的事實,這個贈與合同實質是附了解除條件的,自條件成就(雙方不能結婚或共同生活)時贈與合同失效,受贈人應當返還財物。根據該種理念,楊小妮應當將貴重禮物及玉璧返還給張建樓。

至于張建樓所支出的二人出入豪華場所花的費用,因為這些費用的目的是加深感情,并不直接指向締結婚姻,因此楊小妮不需要支付這些費用的一半。

讓我們重新回到前面附義務的贈與,可能您會有疑問:贈與所附的義務可以是締結婚姻嗎?這樣是否違反了婚姻自由原則?

一般情況下,民商事領域的贈與合同所附義務不能涉及身份關系、不能違反法律規定、不能違背公序良俗,但是婚姻家事屬于特殊領域,包含情感、身份、家庭、倫理、道德等元素,該領域中當事人為締結婚姻而贈與對方財物符合我國習俗習慣,因此,法律允許當事人為締結婚姻而贈送對方財物,但實踐中應注意與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一百五十八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但是根據其性質不得附條件的除外。附生效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第六百五十七條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一條 贈與可以附義務。

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

第六百六十三條 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2.男女雙方共同生活多年且生兒育女,但未領取結婚證,一方想要離婚怎么辦?

典型案例

1990年,李志強與同村姑娘王小利在村里舉辦了婚禮并宴請了全村老少。之后夫婦二人便生活在一起,生育了三個孩子,蓋起了樓房,買了汽車,搞起了養殖業,生活越過越好。但從2012年開始,李志強迷戀上了某網絡主播,把不少積蓄都用來線上打賞,家庭事務全部由王小利一人包攬。幾年下來,家庭經濟狀況越來越差,王小利感到生活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想要離婚,但是她和李志強只舉辦了婚禮,并沒有領取結婚證,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么辦。

以案普法

根據《民法典》第1049條的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完成結婚登記,即確立婚姻關系。本案中,李志強與王小利雖然沒有領取結婚證,但是二人從1990年開始共同生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7條第1項的規定,在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案例中,李志強與王小利從1990年開始已經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雖然沒有領取結婚證,但是當時二人都已經達到法定婚齡,沒有重婚的情況,也不存在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因此二人之間成立事實婚姻,王小利想要離婚,需要到人民法院起訴才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條 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完成結婚登記,即確立婚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

第七條 未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提起訴訟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依據本解釋第三條規定處理。

3.同居期間女方因遭遇男方家暴而流產,男方需承擔什么責任?

典型案例

農村青年張偉到城市打工,認識了來自同省的姑娘李珊珊,相似的人生經歷讓二人聊得很投機,很快便確定了戀愛關系并住在了一起。之后二人回到老家與父母商議結婚事宜,但李珊珊的家人以張偉年齡比李珊珊大了近10歲為由不同意二人結婚,最后二人雖沒有領取結婚證,但并沒有分開,仍然同居在一起。但這之后張偉像換了個人似的,酗酒、無事生非和李珊珊吵架,甚至在一次醉酒后打了李珊珊十幾個耳光,對李珊珊又蹬又踹,最終導致李珊珊鼻骨骨折、耳膜穿孔,腹中四個月大的胎兒也不幸流產。李珊珊要求張偉賠償醫療費以及因流產造成的精神損失費,她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嗎?張偉還可能承擔什么責任?

以案普法

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第2條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反家庭暴力法》第37條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該法規定執行。據此,張偉和李珊珊雖然沒有領取結婚證,不是家庭成員,但二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張偉對李珊珊打耳光、蹬踹的行為仍然構成家庭暴力。

《民法典》第1091條規定,實施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根據該條規定,因遭遇家庭暴力而要求損害賠償的前提首先是二人要具備婚姻關系,其次是因家庭暴力導致離婚。本案中,雖然張偉對李珊珊實施了家庭暴力,但因二人不具備婚姻關系,故李珊珊不能因遭遇家暴流產而要求張偉進行賠償。

但是,李珊珊可以到公安機關報案,要求追究張偉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公安機關經傷情鑒定后,若鑒定結論為輕傷或者重傷,則張偉構成故意傷害罪,會被追究刑事責任;若鑒定結論僅為輕微傷,則達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公安機關可以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張偉進行警告、罰款、拘留等處罰。

除了上述刑事及行政責任,李珊珊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張偉賠償自己的經濟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等。如果李珊珊構成殘疾,還可以根據《民法典》第1183條的規定要求張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殘疾賠償金。

綜上,李珊珊和張偉同居期間遭遇家暴,雖不能要求張偉支付婚姻過錯賠償金,但可以要求張偉賠償醫療費、誤工費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費用,并承擔相應的行政或者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 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第三十七條 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條 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十條 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

(一)警告;

(二)罰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

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

注釋

[1]本書中人名均為化名。

上架時間:2025-05-07 14:14:45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安泽县| 清新县| 双流县| 昌乐县| 武强县| 冷水江市| 鄂尔多斯市| 嵊州市| 大理市| 新干县| 文山县| 故城县| 敦化市| 陆丰市| 夏河县| 西吉县| 苍南县| 安顺市| 靖边县| 康乐县| 敦煌市| 漯河市| 博罗县| 文山县| 漳平市| 繁昌县| 滨海县| 漠河县| 和政县| 吉水县| 横山县| 佳木斯市| 金溪县| 康保县| 固原市| 岳西县| 昌吉市| 岳普湖县| 楚雄市|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