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序
文偉是我念大學中文系時的同班同學,最近,他將創(chuàng)作于2016—2020年間的主要新詩(即現(xiàn)代詩,又稱白話詩)作品結(jié)集為《時間紀念自己》,即將付梓。他將詩集文本上傳到班級微信群內(nèi),供大家評騭,并鄭重地索序于我。我自忖早年與大多數(shù)中文系學生一樣,有過一段對現(xiàn)代詩入迷的經(jīng)歷,但已“洗手”多年,如今雖依然極喜讀書和舞文弄墨,但絕非可以托序之名流,故躊躇未敢應(yīng)允。文偉為鼓勵我知難而進,乃說這序可以隨便寫,甚至可以對他的詩作大加鄙薄,不必為諛辭而發(fā)愁,我這才答應(yīng)。答應(yīng)之后,隨即心生悔意,奈何礙于同窗情誼,只得硬著頭皮踐約。
就我記憶所及,文偉年輕時似乎全心熱愛體育、武術(shù)、健身之類的有益運動,他是光明開朗的珞珈少年,皮膚雖偏黑,卻與憂郁無緣,不曾染上所謂的浪漫病、世紀病,吾等也未聞他有過寫詩的愛好。當然,也許他每天夜里躲在被子里,打著手電筒練習詩藝,未曾可知。故前些年他在微信群里開始貼出詩作時,我非常驚詫,也頗不以為意,料想他是趕熱鬧、遣光陰,不會持久。我甚至說了一句惡毒透頂?shù)摹案裱浴保豪蟻砹曉姡q如在枯水季節(jié)投河自盡,雖不至于喪命,但必定留下終身殘疾。但事實上,他真是執(zhí)著于寫詩了,貼出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有時一周幾首。
但同學們的反應(yīng)大都很冷淡,言語之間含譏帶刺自是難免。大學時代過去了近四十年,當年的小伙子大姑娘都快退休了,有的身居高位,亦不乏腰纏萬貫者,普遍是小康境況,功名多少皆有所成,大家都習慣了干“正經(jīng)實事”,厭惡憂愁幽思、苦悶呻吟、有礙發(fā)達的那一套,這是自然的。而且,文偉還有個“毛病”,有些同學路過他所在的小城市,他屢屢公然拒絕擺宴“接駕”,故其詩不能取譽于同門親近,唯希垂聲于隔葉遙世。在寥寥無幾的給予文偉詩創(chuàng)作以鼓勵的仗義好漢之中,我是一個鐵桿點贊者。不過,我并不完全是出于對詩本身的欣賞。我歷來以與群體相異為本分,以“抬杠”為樂事,看到同學們都不待見文偉的詩,我就要力挺,這是唱反調(diào)上癮者必須有的態(tài)度。但是,我支持文偉寫詩,還有更深的感觸在起作用。
文偉老來作新詩,與我的興趣歷程完全相反,卻勾起了我的一番念想。我自信在新詩創(chuàng)作方面是文偉的先進,他大概也沒異議。事實上,在大學里我?guī)缀鯇ΜF(xiàn)代詩走火入魔,它的這種無邊自由的形式,使我的想象和情緒有了一個宣泄的出口。最初,受到課堂和教材的誤導,以為寫詩就是隨意的“我手寫我心”,無須訓練,不用技巧,我將分行的句子涂滿了一本又一本筆記本,自謂今之詩人皆莫吾若也。不過,強烈的求知欲使我保留了一絲理智,使我不至于發(fā)狂。我稍后學成幾種洋文,大量閱讀并翻譯過不少西方現(xiàn)代派的詩作,比如,在法國象征派那里,在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等人那里,盡管表達的是不同于古典主義和浪漫派的現(xiàn)代感,但他們依然保留了詩歌固有的形式,有音節(jié)、用韻、詩行、詩體等詩法上的嚴格限制。而現(xiàn)代詩或新詩在中國的歷程卻是脫韁的野馬,除了為數(shù)極少的幾個流派的若干詩人不成功地探索過新詩的規(guī)范,絕大多數(shù)詩作者為投合廣大讀者的喝彩,都認定新詩不需要節(jié)奏、押韻、行字與行數(shù)的限定,似乎只需胡亂分行即可。1994年,我出版過個人詩集《罌粟花與情歌》,那些詩基本上也是傳達情緒,盡管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但同樣也沒有任何詩法講究。基本規(guī)范的不在場,會引起一個根本問題,即無從評判詩的好壞,或者說,好壞的標準都是主觀的、內(nèi)在的、隨意的、自我的。文偉的詩也是如此,純粹就意象表達而言,當然是達到了相當?shù)脑煸劇2贿^,若是從L'Art poetique(詩藝)或La poetique(詩學、詩法)來看,從詩的音樂性來看,他和我都沒有從新文化運動之后的新詩源頭繼承什么,更談不上有意識的探索。
當黃昏的那盞燈已開始走來
群山就很快說不出話
喝了酒的風,吹醉了所有的云朵
鳥飛得很急
還有幾聲鳴叫,淹沒了大地的聲音
好不好?漂不漂亮?不比當今的任何新詩差吧。但是,這無非分行而已,或者說,只有一般文字皆有的建筑性,沒有詩體本質(zhì)特征的音樂性。中國古人說過“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可見寫詩有一個“能”的要求。德國萊辛在《拉奧孔》里專門論述了詩與畫的界限,也就是音樂性與建筑性的區(qū)別。為什么必須有這個標準?我看有三個理由:其一,詩不僅是表達的工具,也是技藝比試的領(lǐng)域,大凡技藝皆有自己的門檻,與大眾的民主權(quán)利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其二,規(guī)范既是制約,也是一種方向感,它可以讓詩人本身有“群”的歸屬,能夠產(chǎn)生文學流派的自尊感;其三,詩法規(guī)范的全部喪失,人們輕松地將寫下的每個“念頭”等同于詩,必定會引起創(chuàng)造力的濫用,最終導致詩歌本身的污名化。
但這些看法并不影響我對文偉作詩的肯定。我愈近晚暮之齡,愈是固持一個觀點,即認為詩歌是最生態(tài)、最節(jié)儉、最沒有“用途”,因而也是最道德、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寫詩是一種寧靜,是一種收斂,是一種凝視,它不占有、不貪欲、不侵犯、不毀壞、不消耗,也不浪費任何天物,更不會傷害人類。詩是一方圣土,是文化人的固有田園。陶淵明為什么被稱為古今詩人中的第一高賢?因其賞菊、飲酒、吟詩之時便做到了有所不為也。
作為一個早已回歸舊體、對新詩充滿厭惡感的過來人,我對文偉的狀態(tài)心生羨慕。收在這個集子里的新詩有100多首,是他在這幾年寫的。他尚未退休,還擔任部門重要職務(wù),這幾年筆耕不輟,實屬不易。其中有不少詩已在地方刊物或新媒體上刊發(fā)過了。他喜歡投稿,喜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平臺采用,還保持著初入道的少年心情,這種執(zhí)著和勤奮,這種心情的純凈,我表示由衷的佩服。同時,我也自感惶愧,因為我深知這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心境,但我早已失去,而文偉卻在枯水季節(jié)抵達河流,不僅沒有受傷,而且在那空靈的河灘上粲然朝我們微笑。從心路歷程的表達上講,我很欣賞他的詩作,大多數(shù)詩具有內(nèi)在的現(xiàn)代感,比喻之切,意象之美,較為符合我當年對現(xiàn)代詩的理解。比如這首《島的聯(lián)想》:
像嬰兒
睡在寬大的床上
海搖晃
水的玻璃上白云來回擦拭
你的夢潔凈
永遠高于海
再如《當風經(jīng)過》《那一朵火焰》《在天空的上面》《橋在河流里流浪》《時間紀念自己》《道路的根》等,許多詩作在喧囂的塵境里自結(jié)一片片夢想和追憶的蜃景,文字上反映了名校中文系學子的功力,都是令人欣賞的佳作。
按我的理解,序應(yīng)是一種批評文體,而我自青年時代起就不愿在任何事情上以脅肩諂笑為榮,至今其猶未悔。哪怕我今后云游到南方去的時候得不到文偉的接風款待,我還是要再次說出自己在班級微信群里多次表達過的意見,即文偉的詩有兩個明顯缺陷:一是對現(xiàn)代詩浸潤未久、不透,不知現(xiàn)代世界的危機在近兩個世紀以來的詩中已得到何種程度的表現(xiàn),潛意識和夢境開掘尚淺,似身在套中未全掙出。其詩過于理智,有意追求哲思和清晰,排除了許多含糊的情感的波譜,未能放膽抵達隱秘的精神深處,因而現(xiàn)代性還不能使人讀來有切身之感。二是由于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且以政論文稿為業(yè),故詩句的邏輯性太強,排比句式過多,連接詞的使用也過于頻繁,反映了某種形象思維的僵化和游戲沖動的萎縮。不過,當我這么說的時候,我也是在作自我精神分析,甚至發(fā)覺熱淚漸濕了枯澀的眼睫。
在這鼠年新春前夕的寒夜里,南方天空下流行疫病正在肆虐,我靜坐在藍黑的窗前,一邊再次吟誦文偉《花開》中的美麗詩句,一邊回想我和他在珞珈山上度過的青蔥歲月,仿佛他還在球場上生猛地蹦跳,而我拿著一本舊書,站在樓前看著他開心地玩耍。
當你剩下最后一片花瓣
我突然感到最疼的憐惜
當你老成果實
我突然哀傷無語
詩集既是薄薄的一冊,我也不能夠多寫了,就此打住吧。要相信讀者,更要相信時間。我直到現(xiàn)在還不太明白“時間紀念自己”這個書名是什么意思,但正因為它沒有遵從嚴格的語法和邏輯,我才敢肯定它是真正的詩語。可惜,我們的勇氣太弱了,而且光陰迅疾,不容許我們像當年那樣決然地離群獨往。詩即是與眾不同,即是在平庸、腐朽和麻木的瀝青之中萃取鐳元素,小小的它將閃射出非凡之光,如同一線迷人的眼神。
是為序。
陳剛(弱齋)
2020年1月22日 夜 于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