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8章 后記
- 第27章 參考文獻
- 第26章 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
- 第25章 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不可逆轉
- 第24章 接續推進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
- 第23章 《踐行心懷“國之大者”的使命:民族復興》: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應運而生
第1章 序 如何理解和把握“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事關人民幸福,事關民族復興,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談到秦嶺違建帶來的深刻教訓時,首次提到“國之大者”。他指出:“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1]這里的“政治”“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是理解和把握“國之大者”的關鍵。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等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確自己的職責定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等等。其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重要內涵。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全黨再次明確強調,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2]。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國之大者”,是因為當前個別黨員干部“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兩個確立”意識淡薄,缺乏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中只有自己的“小九九”“小算盤”,我行我素,不知道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沒有深刻領悟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置“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前途命運”于不顧,把“創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放在一邊。2020年10月,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又指出,“年輕干部要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做到科學決策,首先要有戰略眼光,看得遠、想得深”[3]。顯然,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強調心懷“國之大者”,就是因為個別地方和部門的某些黨員干部存在著不重長遠重眼前、不看全局看局部、不看根本看表象、不算大賬算小賬等問題,在一些關乎長遠、關乎全局、關乎根本的“國之大者”問題上不擔當不作為,導致其不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壞事、貽誤大事。只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從本位主義和局部利益的狹隘立場中解放出來,進而匯聚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是基于大歷史觀,在戰略思維的方法論框架中,把黨員干部作為牢記“國之大者”的主體,緊緊圍繞黨、國家(民族)、人民的事業發展和前途命運,提出“國之大者”的。廣大黨員干部在眼前和長遠的關系中,要跳出眼前從長遠著眼,具有長遠視野,樹立長遠觀念;在局部和全局的關系中,要跳出局部從全局著眼,具有寬廣視野,樹立全局觀念;在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中,要跳出部分從整體著眼,具有系統視野,樹立系統觀念;在現象和本質的關系中,要跳出現象從本質著眼,具有縱深視野,樹立本質觀念;在黨員干部和黨、國家、人民的關系中,要跳出個人利益,從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前途命運著眼,具有政治視野,樹立政治過硬觀念。
由此看來,“國之大者”是一個關系概念,是在各種關系中被定義的。把黨員干部作為牢記“國之大者”的主體,那么,在黨員干部和自然的關系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可謂“國之大者”;在黨員干部和國家、民族的關系中,積極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可謂“國之大者”;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中,自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就是“國之大者”;在黨員干部和黨中央的關系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兩個確立”,具有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知道黨中央在想什么、干什么,領悟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就是“國之大者”;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中,把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與發展命運放在心中,為世界謀大同,就是“國之大者”。
牢記“國之大者”之實質,就是黨員干部對“國之大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具有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時時刻刻講政治、講大局、講核心、講看齊,真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兩個確立”;要重民生、重民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從實踐行動上積極自覺主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國之大者”是一句古詞語。按字面理解,“國”字最早見于商代,原義指疆域、地域。古人把分封給諸侯的封地稱為“國”,有時也把都城稱為“國”,后來“國”字泛指國家。“國之大者”,不言而喻,就是指影響、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或事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的“國之大者”,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就是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揮棒,是對全黨尤其是黨員干部和青年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是直面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積極自覺主動服從、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融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政黨謀強大而積極工作。
在黨員干部和自然的關系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可謂“國之大者”。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和人民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思考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就是要樹立規律觀、長遠觀、大局觀、整體觀,把綠色發展置于“國之大者”之中去考量。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要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水土流失,穩固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4]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第一個重要內容。
在黨員干部和國家、民族的關系中,積極自覺主動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可謂“國之大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戰略全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自覺主動地服從、服務這個大局,黨員干部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國之大者”,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強化責任擔當,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5]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指出:“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6]面對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7]顯然,牢記“國之大者”,不是孤立的某一地區、某一部門和某一方面,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對各地區、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統一要求,應成為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揮棒[8],是使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方面都融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之中。積極自覺主動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第二個重要內容。
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中,積極自覺主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就是“國之大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心定義最大政治。“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為誰執政、靠誰執政,是黨首先要回答和解決的根本問題。“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為人民謀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投入身心精力最多的。他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9]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0]適應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進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治國理政面臨的根本問題。其中蘊含著要著力解決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國家“強不強”、政黨“硬不硬”的問題。面對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跳出局部、地方和部門的狹隘眼界、視域,確立“國之大者”的長遠視野、大局視野、整體視野、寬廣視野與戰略思維,集中一切力量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概念,當屬“人民”。“民者,國之根也,國之大也。”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1]踐行“國之大者”,必須夯實民生之本。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一條十分重要的歷史經驗。我們應始終瞄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自覺主動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解決民生問題,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最根本的職責、最基本的規范,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民生大事要事難事,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探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效路徑,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公共安全等各方面工作。不僅如此,還需要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注重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要守好民心。人心向背是“國之大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教訓充分表明: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興衰成敗,從根本上取決于人心向背。作為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顯然,民心是一個政權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讓人民當家作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是決定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國之大者”。概言之,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守好初心、守好民心,始終是黨的生命和生機的根本所在。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第三個重要內容。
在黨員干部和黨中央的關系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兩個確立”,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就是“國之大者”。有的學者說,“國之大者”是事關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國之大綱”。我們贊成這種說法。國之成敗,在于政事;政事興衰,由乎輔佐。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12]這就是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當今中國治國理政的根本制度。理解和把握“國之大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各自具體的工作,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21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把握“國之大者”,錨定黨中央擘畫的宏偉藍圖,觀大勢、謀全局、抓大事,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勇于擔當作為,增強斗爭精神,認真做好各項工作。2021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對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才能領會更透徹,工作起來才能更有預見性和主動性。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貫徹黨中央精神體現到謀劃重大戰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去,經常對表對標,及時校準偏差。”[13]這意味著政治責任是黨員干部的第一責任,政治能力是黨員干部的首要能力,明確政治責任、提高政治能力,關鍵在于牢記“國之大者”。尤其是黨員干部、青年干部,首要責任是政治責任,牢記“國之大者”就是要自覺講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對黨中央精神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堅持用黨中央精神分析形勢、推動工作,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使自己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同時,牢記“國之大者”要求做到顧全大局,能夠超越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小局,真正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謀劃工作。只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敢于擔當,善于作為,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才能將“國之大者”落到實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兩個確立”,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第四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中,黨員干部要把國家、民族的事業發展、前途命運放在心中,堅決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核心利益,為世界謀大同就是“國之大者”。5000多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近代以來180多年的坎坷經歷,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奮斗歷程,我國70多年建設發展,40多年改革開放,都充分證明,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堅持胸懷天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用大歷史觀考量走向世界、直面未來的“國之大者”,才能理解何以稱之為“國”、何以稱其為“大”。天下大勢,國之大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我們謀劃全部工作的出發點,我們必須用更為寬廣的視野審視“國之大者”。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因而要開創出新的局面。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完善,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徑,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黨也要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對“危”和“機”并存、“變”和“新”交織、“時”和“勢”移位,黨員干部要立足大局、統籌全局、引領變局、開創新局,實現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變中取勝,在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進行戰略謀劃,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爭取歷史主動,全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黨員干部要具有戰略思維、世界眼光,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黨員干部要把國家、民族的事業發展、前途命運放在心中,堅決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核心利益就是維護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是“黨中央關心什么、強調什么”的第五個重要內容。
總之,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全面”“協調”“系統”“整體”等系統觀念、全局觀念是最鮮明的時代標志,從橫向來看,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從縱向來說,貫通中央、省級、地級、縣級、鄉級五個層級;從區域來看,呈現東西南北中不同區域差別之大特點;從單位、部門、領域而論,包括不同單位、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之系統眾多要素。理解和把握“國之大者”,黨員干部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兩個確立”。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知道黨中央在想什么、干什么,領悟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要堅持大歷史觀,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戰略辯證法,堅持“全國一盤棋”,要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全要素審視“國之大者”。要善于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之策,增強工作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要樹立戰略思維,加強全局性謀劃,作出戰略性安排,具有戰略定力,統觀全域、全面權衡、綜合評判、通盤考量,把各個地區的工作、各個部門的工作、各個單位的工作、各個領域的工作、各個方面的工作、每個人自己的工作,統統放到“國之大者”中去思考、去謀劃,選準方位、找準坐標、瞄準靶心,算好大賬、總賬、長遠賬,從而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政黨謀強大增磚添瓦,把解決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國家“強不強”、世界“和平不和平”、政黨“硬不硬”等根本問題,作為牢記“國之大者”需要著力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注釋
[1]《習近平在陜西考察時強調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人民日報》2020年4月24日。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3]《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年輕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1日。
[4]《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 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6月10日。
[5]《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 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人民日報》2020年5月24日。
[6]《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人民日報》2021年1月12日。
[7]《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21年4月20日。
[8]參見趙可金:《“國之大者”及其政治邏輯》,《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16期。
[9]《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人民日報》2021年4月28日。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頁。
[11]《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人民日報》2021年4月28日。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8頁。
[1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人民日報》2021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