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塞薩爾·巴略霍的生平與創作(代序)

塞薩爾·巴略霍(César Vallejo,1892—1938)是西班牙語詩壇上最偉大也是最復雜的詩人之一。說他偉大,是因為他的詩歌創作是整個西班牙語先鋒派詩歌的標志之一;說他復雜,是因為他的作品比貢戈拉夸飾主義的巴洛克更難理解。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如此復雜、如此難懂的巴略霍竟然又是在西班牙語世界引起廣泛關注的詩人。這或許正是他的偉大之處,雅俗共賞歷來是衡量偉大作家和藝術家的重要標準之一。

巴略霍于1892年3月15日出生在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圣地亞哥·德·丘科鎮。其故居坐落在卡哈班巴區的哥倫布街96號,如今這條街已改為塞薩爾·巴略霍街。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西班牙籍牧師,祖母和外祖母都是原住民。在12個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一個。他受洗禮時的全名是塞薩爾·亞伯拉罕·巴略霍·門多薩。在他的童年時代,家境雖說不上富有,但也衣食無憂,他的父親曾當過家鄉的鎮長。但要培養他上大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1910年和1911年連續兩年,他曾先后在特魯希略大學和利馬的圣馬可大學注冊,都因經濟困難而退學。他于1913年入特魯希略大學文哲系,兩年后又同時在法律系注冊。從那時起,他一直半工半讀,主要是在小學任教;秘魯著名的土著小說作家西羅·阿萊格里亞就曾是他的學生。

巴略霍于1917年底到利馬,在圣馬可大學文學系注冊。作為出身卑微的“混血兒”,巴略霍立即感受到了大都市的世態炎涼,但他也很快找到了良師益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結識了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社會賢達——作家與詩人貢薩雷斯·普拉達、埃古倫、馬里亞特吉等人,并與后者一起創辦雜志《我們的時代》。這一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詩集《黑色使者》,并于第二年7月出版,盡管書上署的仍是1918年的日期。詩集在報刊上受到了好評。

1920年5月,他回鄉探親,在參加圣地亞哥(即圣雅各)紀念慶典時因“帶頭襲警鬧事”而被通緝并終遭逮捕,受過112天的牢獄之災。迫于知識界和大學生們的強大壓力,地方當局于1921年暫時釋放了他。這段經歷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常在其創作中折射出來。就是在這一年,他完成了《特里爾塞》的創作,并有一部短篇小說(《在生與死的后面》)獲獎。1922年,他出版了詩集《特里爾塞》。1923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音階》和中篇詩化小說《野蠻的寓言》。當時有傳言說,他的案子可能復審,他便于6月17日乘船赴歐洲,7月13日抵達法國。從此,他再也沒回自己的祖國。

在巴黎,巴略霍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并且要與疾病抗爭。1926年,他與胡安·拉雷塔共同創辦了《繁榮·巴黎·詩歌》雜志。歐美的先鋒派詩人赫拉爾多·迭戈、特里斯坦·查拉、維森特·維多夫羅、胡安·格里斯、皮耶爾·勒韋爾迪、巴勃羅·聶魯達等都曾為他們撰稿。1927年,他經受了深刻的精神與道德危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和1929年他兩度赴蘇聯訪問。在此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報刊文章,并創作了中篇小說《鎢礦》。1930年,他在馬德里的《玻利瓦爾》雜志上發表訪蘇觀感,并在西班牙結識了阿爾貝蒂和薩利納斯等詩人。回到巴黎后,他的政治活動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并于年底將他驅逐出法國。他只好重返西班牙。在那里,他出版了中篇小說《鎢礦》、通訊報道《俄羅斯在1931》和《在克里姆林宮前的思考》(1931)。同年,他加入了西班牙共產黨,并第三次訪問蘇聯。1932年他又回到巴黎,在貧病交加中從事政治活動與文學創作。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激發了他高度的政治熱情,他積極參與籌建“保衛西班牙共和國委員會”,參加群眾集會和聲援共和國的活動,赴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做宣傳報道。1937年,他作為“第二屆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的秘魯代表再赴西班牙,并親臨馬德里前線。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疲勞的巖石》《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和《人類的詩篇》中的詩作。1938年,他開始重建“秘魯保障與自由運動”。由于過度疲勞,健康惡化,于4月15日在法國巴黎去世。1939年,人們出版了他的詩集《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和《人類的詩篇》。1970年人們將他的遺體移葬到有名的蒙帕納斯山公墓。

巴略霍的一生,是充滿痛苦的一生,也是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痛苦不僅是個人的,更是人類的。他的追求不僅是政治的,更是藝術的。縱觀他的一生,可以說,痛苦始終伴隨著他,追求也始終激勵著他。對他有了這樣的了解,再來分析他的詩歌,或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

巴略霍從1908年(16歲)開始寫詩,至1918年完成了《黑色使者》。在這十年中,他明顯地接受了現代主義詩人魯文·達里奧、埃雷拉·伊·雷西格和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的影響。但《黑色使者》卻是一部從現代主義詩歌中脫胎出來的全新的詩集。它與現代主義詩歌的根本區別在于:現代主義是脫離現實的,既脫離社會現實,也脫離詩人所處的氛圍與心境,而《黑色使者》卻具有鮮明的自傳成分。詩人表達的是自己的經歷、觀念、信仰、價值觀和赤裸裸的人性;現代主義詩人追求異國情調,具有明顯的世界主義傾向,而巴略霍的作品卻恰恰相反,具有家鄉的、族群的、本土主義的特征;現代主義詩人所追求的是語言的典雅與韻律的和諧,而巴略霍不僅常常將日常的口語鑲嵌在字里行間,有時還會將語言支解或根本不遵循現有的語言規范。

巴略霍的第一部詩集《黑色使者》共收錄詩作69首,由《精巧天花板》《潛水員》《關于大地》《帝國懷想》《雷聲》和《家庭之歌》組成。內容涉及親情、愛情、宗教以及詩人和世人的生存危機。《黑色使者》是作為全書的序詩出現的。它表現了詩人在生活打擊面前的懷疑和失望:

生命中有些打擊,如此嚴重……

我不懂!

就像是上帝的仇恨;面對它們

似乎一切苦惱的后遺癥

都在靈魂沉積……我不懂!

打擊雖然不多;然而能……在最冷酷的面孔

和最結實的脊背上開出陰暗的溝壑。

它們要么是野蠻的匈奴人的戰馬

要么是死神派來的黑色使者。

……

詩集中有一組回憶古老印加帝國的詩篇,題為《帝國懷想》,這是本土主義在巴略霍詩歌中的集中表現。在第三首中,他這樣寫道:

耕牛走在通往特魯希略的路上

像古老的酋長,沉思冥想……

對這生銹的暮色,

像為失去領地而哭泣的國王。

我在城垣上站立,思考著

福禍交替的規律;

在耕牛寡婦般的眼神里

無時不在的夢想已腐爛下去。

……

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本土主義不僅表現在對古老印加王國的懷念,還表現在對克丘亞語的自然運用,這樣就給詩作增添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韻味與情調。詩人在這部詩集里抒發了對親人和故鄉既濃烈又苦澀的情懷。比如,他無可奈何地看著父母衰老下去,看著他們如何走到人生的盡頭:

父親變得衰弱無力

就像是一個除夕,

心不在焉地回首往事的

瑣碎、啟迪和殘余。

這樣的詩句暗示著在七十八歲高齡的父親心中,往事都混雜在一起了。對他來說,生活目的不過是未來子孫的繁衍,而“未來”他是再也看不到了。遠離家鄉的詩人對父母充滿了懷念之情:

父親在沉睡。威嚴的面孔

表明平靜的心靈。

此時此刻他多么甜蜜……

只能是我——如果他有什么苦澀的東西。

……

母親漫步在果園里,

嗅著已經不存在的氣息。

現在她是那么溫柔,

那么出神、愛撫、飄逸。

……

在這組詩中,巴略霍還寫了一首懷念兄長米格爾的作品:

哥哥,今天我坐在咱家的石凳上,

沒有你,我們感到無限的憂傷,

記得此時咱們正在玩耍,

“可是,孩子們……”母親撫摸在我們身上。

……

米格爾,在八月的一個晚上,

破曉時你去躲藏;

可這一回你沒有歡笑,只有憂傷。

“躲藏”既指兒時的游戲,又指兄長的去世。對于弟弟的童心來說,哥哥沒有死,不過是“藏了起來”。詩人將對哥哥的懷念與對孩提時代的回憶揉在了一起。詩集中有一些情詩,如本書中選譯的《逝去的戀歌》。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秘魯圣馬可大學教授阿爾瓦羅·門多薩先生對筆者說過,他對此詩作了考證:印第安姑娘麗達是詩人鄰居家的女孩,她總是翹首盼望在外漂泊的年輕詩人的歸來。對詩人而言,盡管這段經歷已成過去,但他的懷念之情卻依然婉約動人。

《特里爾塞》是巴略霍于1919至1922年間在利馬寫成的,1922年出版。它與同一年出版的《尤利西斯》(喬伊斯)和《荒原》(艾略特)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它在首次出版后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31年何塞·貝爾加敏在西班牙為該書作序并再次出版時才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部與現代主義傳統徹底決裂的作品,是拉丁美洲先鋒派詩歌的里程碑。它打破了傳統的詩歌技巧,表現了詩人大膽的開拓精神。

首先,詩集的名字就令人難解,“特里爾塞”(TRILCE)是詩人杜撰的新詞,TRI與3相關,它體現了詩人對事物除同一性、二重性以外的第三極思考。整個詩集以人的孤獨、無助為基調,表現在非正義的社會中,人類所遭受的重重苦難。一般學者認為:TRILCE是由TRISTE(痛苦)的詞頭和DULCE(甜蜜)的詞尾合成的。書中的詩沒有標題,只有羅馬數字。在這些詩句的迷宮中,讀者沒有任何向導,同時也就沒有任何約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從內容上講,《特里爾塞》與《黑色使者》是一脈相承的:揭露社會的黑暗與人類的苦難。對巴略霍而言,人生就是一個悲劇。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無不是人類的痛苦。這部詩集共有詩作77首,只用羅馬數字作為標題。就內容而言,寫愛情的35首,關于生存的23首,寫家庭的7首,寫監獄的6首,關于美學思考的6首。從形式上講,《特里爾塞》既背叛了西班牙語詩歌的傳統,也脫離了先鋒派詩歌的主流。他非常注重詩歌的直觀形象,而不是通過人的理智來進行情感的交流。書中諸多晦澀難懂的詩句表明,巴略霍拒絕廉價的和諧,主張大膽的創新。他鼓勵人們拒絕對稱,通過語言的矛盾和沖突來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詩集中許多類似囈語的詩句把先鋒派的諸多“主義”融合起來,卻又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個“主義”。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標新立異。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它以一種荒謬的語言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和人類的痛苦與不幸。當巴略霍抒發自己的孤獨和苦悶的時候,當他描寫自己在獄中的遭遇和抗議社會不公正的時候,當他回憶自己失去母親和家庭溫暖的時候,詩人流露出了對所有被壓迫者的關愛與同情。正是這種對人的終極關懷使巴略霍在后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此,要指出的是該詩集的譯介是極其困難的。且不說詩人有意而為的書寫變異和詞匯變異根本就無法翻譯,就是與詩人的生存經歷密切相關的想象力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要理解每一行詩的含義,除了要閱讀大量的參考資料外,最好要在詩人的家鄉住上一年半載,深入了解那里的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與研究巴略霍的專家深入探討,否則,要準確傳達詩人的本意,幾乎是不可能的。遺憾的是譯者沒有這樣的機會,因而這里的翻譯實屬勉為其難,謬誤在所難免,在此先把丑話說在前面。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巴略霍兩次來到反法西斯前線,寫下了《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這句話模仿《圣經》中的《馬太福音》。《圣經》中的譯文是這樣的:他(耶穌)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亦有此話,譯文大同小異。)《圣經》中的“杯”指的是耶穌即將遭受的苦難,而巴略霍所說的“杯”顯然是指西班牙人民遭受的苦難。這部詩集的標題,北京大學西語系已故段若川教授最早譯為《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意思是沒錯的。但考慮到其與《圣經》的聯系,便譯作《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在《圣經》中是耶穌向上帝祈求,在這里是詩人向西班牙祈求。由此可知,革命的共和國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這部詩集由15首詩組成,其內容和形式依然保持著巴略霍的風格,與其他同一題材的詩歌迥然不同。這時的巴略霍已經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在詩中已經將工人看作“救星”:

工人,我們的救星,我們的救世主,

兄弟,請原諒我們欠下的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巴略霍雖然已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在這部詩集中卻不時影射《圣經》中的情節,這樣可能會使天主教國家的讀者感到親切。如其中的第十二首《群眾》與拉撒路復活的情節就頗為類似:

戰斗結束,

戰士犧牲了,一個人向他走來

對他說:“你不能死,我多么愛你!”

但尸體,咳!依然是尸體。

……

于是,大地上所有的人

包圍著他;傷心而又激動的尸體看見他們;

慢慢地欠起身,

擁抱了第一個人;開始行進……

《人類的詩篇》是巴略霍在1923年以后寫的作品,是他的遺孀和勞爾·波拉斯·巴雷內切亞一道于他死后(1939)在巴黎出版的。全書由76首詩組成。不同版本的排列順序有些出入,個別的詩句也不完全相同。這同樣是令人驚心動魄的詩篇,光怪陸離的詩篇,也是最具有個性和激情的詩篇。1922年以后,巴略霍割斷了與家庭和祖國的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拮據、疾病的折磨、世道的不公使他的苦悶與日俱增,他甚至感到個人的總和不能構成一個社會,個人的存在與否是無關緊要的,于是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誰不叫卡洛斯或別的什么姓名?

對于貓,誰不以貓啊貓啊相稱?

唉,我不過僅僅是出生!

唉,我不過僅僅是出生!

無動于衷的個人組成了群眾,然而這個群眾并不能抹去孤獨的感覺。在《特里爾塞》中,詩歌的意境往往是主觀的,巴略霍本人就是悲劇的中心,他力圖以一種荒謬的語言和時間、成長、永恒、死亡等抽象概念搏斗。但是在《人類的詩篇》中,巴略霍已成了人類的代言人。在這些作品里,他和其他的個人都變小了,甚至轉化成一些習俗、服飾和疾病,他們唯一的能力就是繁衍后代,這是何等荒謬的現實。在題為《帽子,大衣,手套》的詩中,他寫道:

面對法蘭西劇院,攝政咖啡館,

一張桌子,一把安樂椅

安置在一個隱蔽的房間。

我一走進,揚起了靜止的塵煙。

在我橡膠似的雙唇之間,

一支點燃的煙,迷漫中可見

兩股濃煙,咖啡館的胸膛

胸膛中,憂傷的銹跡斑斑。

重要的是秋季移植在秋季中間

重要的是秋季用嫩芽來裝點,

皺紋用顴骨,云彩用流年。

重要的是狂嗅,為了尋求

冰雪多么熾熱,烏龜多么神速,

“怎樣”多么簡單,“何時”多么急促!

在這首短短的十四行詩中,巴略霍將咖啡館的“內室”變成“胸膛”,從它的凄涼景象寫到詩人的憂傷,然后又寫到外部的生活環境和違反常規的荒唐追求,從而表現了詩人苦悶、失望的心情。這首詩語言淺顯,寓意深邃,既令人費解,又耐人尋味。

在巴略霍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正處在經濟蕭條和社會危機中。他所看到的不是世界發展的前途,而是人類不幸的加劇。在創作《人類的詩篇》時,他已經不是狂熱追求詩歌“絕對自由”的青年,已經親身經歷了人類所受的重重苦難。盡管如此,他并沒有絕望,始終在號召人們與非正義的社會進行斗爭。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詩篇》與《西班牙,請拿開這杯苦酒》是相輔相成的作品。總之,從詩歌內容上說,巴略霍是一位進步的詩人,革命的詩人,而從詩歌的藝術形式上看,巴略霍是一位勇于開拓,勇于創新的詩人。

譯者

初稿于2003.5.27

修改于2012.6.19和

2022.6.27

品牌:北大出版社
譯者:趙振江
上架時間:2025-03-20 16:59:3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兰溪市| 葫芦岛市| 华坪县| 航空| 馆陶县| 木里| 柏乡县| 张家口市| 绥棱县| 石家庄市| 长阳| 马关县| 金川县| 阿克陶县| 霍林郭勒市| 湘潭县| 齐齐哈尔市| 霍林郭勒市| 临西县| 菏泽市| 新邵县| 东乌珠穆沁旗| 建平县| 亚东县| 潜山县| 黄龙县| 高淳县| 夹江县| 惠安县| 荔波县| 榆树市| 无为县| 宁津县| 宽甸| 山东| 丽江市| 泗阳县| 得荣县| 维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