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性沖動與戀愛的關系》:欲和愛的區別
我們對于“婚姻”可以有許多看法。如果就它的不加粉飾而抽象的基本方式看,并下一個界說的話,婚姻是“合法的同居關系”。在文明狀況下,婚姻成為一國風俗或道德習慣(從它的基本要素看,道德其實就是習慣,就是風俗)的一部分,因而成為一種契約關系了;克里斯欣認為:“婚姻之所以為一種契約,不止是為了性關系的運用與維持,并且是為了經營一個真正的共同生活。所謂真正,指的是一方面既有經濟與精神的條件做基礎,而另一方面更有道德的(也就是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做堂構?!辈贿^從進入婚姻關系的人的親切的生活方面看,婚姻也是兩個人因志同道合而自由選擇的一個結合,其目的是在替戀愛的形形色色的表現,尋一個不受阻撓的用武之地。
“戀愛”是個很普通而悅耳的婉詞,我們說到戀愛,我們大抵把性沖動的任何方式的表現包括在內。不用說,這是不確的。我們必須把“欲”和“愛”分別了看,欲只是生理的性沖動,而愛是性沖動和他種沖動之和。
欲和愛的區別,是不容易用言辭來得到一個圓滿的界說的。不過許多專家所已提出過的界說,我們多少可以接受,因為它們多少總可以把這種區別的一部分指出來。約略地說:“戀愛是欲和友誼的一個綜合,或者,完全從生理的立場看,我們可以跟著沃瑞爾說,戀愛是經由大腦中樞表現而出的性的本能?!庇只?,我們也可以響應哲學家康德(Kant)的說法,認為性沖動是有周期性的一種東西,所謂戀愛,就是我們借了想象的力量,把它從周期性里解放出來,而成為一種有綿續性的東西。菲斯特在《兒童的戀愛與其變態》(Love in Children and Its Aberrations)一書里,對于戀愛的界說,用很長的一章加以討論,他最后所得到的界說是這樣的:“戀愛是一種吸引的情緒與自我屈服的感覺之和,其動機出乎一種需要,而其目的在獲取可以滿足這需要的一個對象。”這個界說是不能滿意的,其他大多數的界說也大都如此。
發展到了極度的戀愛方式會成為一種完全無我而利他的沖動,不過這只是表面的看法,其實它的出發點還是一個有我的沖動,即使利他到一個程度以至于犧牲自我,這其間還是有自我滿足的成分存在。[1]有若干專家,特別是弗洛伊德(在他的《導論演講集》里),對于這有我的出發點曾再三地申說,但同時也承認,到了后來,戀愛便和這出發點脫離(弗氏同時在別的論文里說到“若就初元的情形而論,戀愛是有影戀的性質的”,比此說更進一步)。把顯然是性的成分撇開而言,弗氏和其他作家又都認為母親是兒童的第一個真正的戀愛對象,但到了長大以后,除了那些有神經病態的人以外,這最早的對象會退隱到背景里去,因為別的戀愛對象很自然會日趨彰顯,取而代之的緣故。[2]
總之,性沖動中占優勢的成分是“有我的”,或“為我的”,但在發展成戀愛的過程里,同時也變為自覺的無我與利他的了。在自然而正常的情形下,這種利他的成分,即在性發育的最初的階段里,就已經存在。就在動物中,若是一個動物只知有己而不知有對象,但知利己而不識體貼,求愛的努力亦不免歸于失敗,而交接的行為便無從實現。不過性發育有了進境以后,這利他的成分就成為意識的一部分而可以發展到很高的程度,甚至可以把利己的成分完全克制過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