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譯序

國人崇拜海明威(哪能不崇拜呢?),因為他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影響了我們的文風。他是個叫人熱血沸騰的鋼鐵漢子,敢為正義的事業赴湯蹈火。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并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游艇改裝成巡邏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2年,德國潛艇擊沉了多艘美國貨運船。美國海軍還未從珍珠港大戰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所以不得不讓一些民間志愿者開著他們自己的游艇去巡邏海岸。這些志愿者被稱為“爛污海軍”。他們只是進行簡單的巡邏,然后通過無線電將海上的情況報告給岸上的軍方。海明威以船長自稱,開始在古巴海岸巡邏,一心希望看到一艘德國潛艇,然后用湯普森機槍和手榴彈將其擊沉。他召集人員組織成了一支“雜牌軍”,其中包括巴斯克回力球球員和百萬富翁等。諾曼底登陸海明威也參加了,但軍方認為他這個大人物不能受一絲一毫的損傷,所以只允許他待在船上。他們很快就明白海明威可不是一個愿意接受照顧或是聽從命令的人。在跟隨第二十二軍團行進的過程中,海明威得到軍方批準,可在朗布依埃[1]小鎮開展情報搜集工作。很快,他成了一支游擊隊的頭,他的部下有一個特工、幾個法國士兵和幾個普通平民,這些人對他唯命是從,恭敬地稱呼他為“爸爸”“上尉”,甚至是“偉大的上尉”。在人們眼中,這支非正規軍就是一幫狂熱崇拜海明威的匪徒,他們甚至模仿海明威的言談舉止和行事風格。隨著越來越多平民與法國士兵的加入,海明威的這支非正規軍逐漸擴大至幾百人。海明威甚至穿著陸軍上校的制服,帶領他們多次加入戰斗。戰爭結束兩年之際,他被授予一枚銅質獎章。

海明威喜歡這種正義的“血性”,也喜歡“原始性”,他對非洲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他曾經隨狩獵隊去非洲,經歷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原始”場面,并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本書里的《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幸福的人生經歷》《乞力馬扎羅的雪》和《一段非洲的往事》記載了他當時的見聞和見解。在《一段非洲的往事》里,他從一個小男孩戴維的角度出發,表現出對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強烈關注,揭示了人類殘忍的本性,表達了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美好愿望。小說寫的是一頭年老的大公象在森林中被獵人朱馬打傷,它的同伴由于保護它而慘遭殺戮。之后大公象每年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同伴的遇難處憑吊。不幸的是這頭大公象被戴維發現了,戴維告知了他父親。于是,他父親和朱馬就盯上了這頭大象,最后發現了它,將其槍殺。原來他們獵象的目的只是為了那兩根昂貴的象牙,但在追蹤的過程中,戴維漸漸對大公象產生了憐憫和同情之意。大公象沒有被殘忍的獵人嚇倒,它向人們顯示:你盡可能把我消滅掉,但就是打不敗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它站立著,直到支撐不住了,才轟然倒地,但眼睛卻依然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大公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情況多么嚴重,困難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它依然不失時機毫不妥協地進行奮斗。即使遭受挫折和失敗,也絕不喪失勇氣和決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公象成了堅強不屈之人的象征。這樣的人物和他在名著《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個與鯊魚搏斗的老人,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的。

海明威雖然作品并不多,但他的小說思想性強,令人回味無窮,贏得了成千上萬讀者的喜愛。美國著名史學家威德勒·索普曾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中寫道:“盡管海明威的小說要隔很長時間才出版一本,但是在一本新小說出版之前幾個月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爭論,并且這種爭論在小說出版后幾個月還在繼續進行。”海明威的作品大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中充溢著美國人所喜歡的“陽剛之氣”。正如我國學者于冬云在評論文章《對海明威的女性解讀》中所言:“所謂海明威的文體風格,即赫·歐·貝茨所稱道的簡潔、干凈、含蓄、凝練。這是一種‘絕不矯飾’‘平易粗放、街頭硬漢般的文風’,他尤其擅長用‘那種公牛般的、出于本能的、缺少思想的語言’來陳述他故事中的那些獵人、漁夫、斗牛士、士兵、拳擊者的思想和行為。福柯認為,影響和控制語言運動的最根本因素是權力。現代社會語言學也發現男性語體是一種有力的語體,女性語體則是一種無力的語體。以此標準來重新審視貝茨一再稱頌的海明威的文體風格,便不難發現在這種簡潔粗硬的文風下掩蓋的男性權力的特征。從早期創作開始,海明威就有意識地選擇了這樣一種敘事文體,并堅持使用了一生。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海明威的敘事文體是一種典型的男性話語方式。”

這樣的一種文體對歐美大陸當時流行的“冗長、繁雜”的文風簡直就是叛逆和顛覆,在一些大牌評論家的推揚之下立時猶如一陣狂風席卷大地,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家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印。海明威所尊奉的是美國建筑師密斯·凡·德·羅的名言“越少,就越多”,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趨于精練、充實、含蓄、耐人尋味,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海明威寫作態度極為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據說他每天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文稿讀一遍,寫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書寫完后又從頭到尾改一遍,草稿請人謄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樣出來再改一遍。他認為這樣的三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他主張“去掉廢話”,在修改時把一切華而不實的詞句刪去,每一句、每一段落都要達到“精益求精”。還有人說,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膝蓋被子彈打碎,海明威必須站著寫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永遠站著”的“強硬”風格,字句也異常簡練。自殺前他留下遺言,要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恕我再也不能站起來了”。不管原因如何,反正他惜墨如金,字字句句都是詳細推敲的結晶。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但他卻是開創了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

海明威的作品可謂字字珠璣,讀者可從中吮吸營養,大快朵頤。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有《第五縱隊》《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1954年,海明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特別有影響力的作品,這更使他精神抑郁,有了消極悲觀的情緒。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人們紛紛嘆息著這位巨人的生之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著這顆美國文壇巨星的隕落。在這個較少哀痛的國家,海明威何以能令舉國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就憑他獨特的作品,就憑他那硬漢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紛紛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說,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人們在為這種精神哭泣。

海明威的作品難以翻譯,因為他的語言過于“含蓄”和“簡練”——閱讀原文尚可以“咀嚼”出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但翻譯成其他語言,難免會“缺斤少兩”。如此,便不能一味地“直譯”,需用藝術的“再創造”方法輔以“意譯”——其目的是不“失真”,讓讀者通過譯文了解“海明威精神”,了解那動人魂魄的故事情節。有人說海明威作品中的詞句過于“剛硬”,而“剛硬”則易折——即破碎成許許多多的“節”。翻譯時應該掌握好“火候”,既要還原其“硬漢風格”,還要讓讀者看到一個完整的海明威。譯者雖已“絞盡腦汁”,但愿不會“褻瀆”海明威,不辜負讀者熱切的希望!

方華文

于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譯者:方華文
上架時間:2024-09-24 18:16:29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天台县| 梅河口市| 镇坪县| 虎林市| 景宁| 绵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武山县| 缙云县| 青龙| 山西省| 南平市| 达日县| 宁南县| 禹城市| 宁蒗| 灵宝市| 香河县| 长泰县| 积石山| 大冶市| 铁岭县| 靖宇县| 鹤岗市| 上思县| 绥化市| 剑阁县| 内黄县| 云阳县| 镇平县| 新津县| 西乡县| 修文县| 河津市| 宜阳县| 敖汉旗| 兴和县| 固镇县| 绵阳市|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