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聊聊攝影
最新章節:
其他二
本書是作者李紹杰對其幾十年來攝影理解和拍攝經驗的總結,包含了攝影基礎、攝影技術、攝影專題三大方面的內容。全書詳細介紹了數碼攝影理論基礎、焦距理論、特殊鏡頭、白平衡、感光度、光學基礎、攝影用光、色彩與數碼攝影、景深原理、曝光控制、曝光補償、攝影構圖、線條與影調、多重曝光、HDR創作、反光體拍攝、透光體拍攝、閃光燈、翻拍技術、后期制作、黑白攝影、風光攝影、靜物攝影與廣告攝影、人像攝影、旅游攝影、微距攝影、花卉攝影、美食攝影、光賦攝影、攝影創新等內容,能夠幫助讀者搭建完整、系統的攝影理論與知識體系。本書內容全面,知識體系完整、系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讀者的攝影學習需求,幫助攝影愛好者透徹理解和掌握攝影理論與實拍技法。
- 其他二 更新時間:2024-09-10 16:29:43
- 再敘
- 32.4 用心去尋找新鮮與陌生
- 32.3 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要有突破
- 32.2 加強藝術修養 提高藝術鑒賞力
- 32.1 攝影創新
- 第三十二章 攝影專題攝影創新
- 31.5 情景交融 相得益彰
- 31.4 短小精干 言簡意賅
- 31.3 推陳出新 標新立異
- 31.2 “題”為冕 “圖”為身
- 31.1 攝影作品的命題
- 第三十一章 攝影專題作品的命名
- 30.3 一專多能、不斷創新
- 30.2 作品的出處
- 30.1 形形色色
- 第三十章 攝影專題形形色色
- 29.2 光賦作品
- 29.1 光賦的創作
- 第二十九章 攝影專題光賦
- 28.3 拍攝前的構思
- 28.2 拍攝器材的準備
- 28.1 如何拍好菜肴
- 第二十八章 攝影專題美食攝影
- 27.13 后記
- 27.12 花卉拍攝的創新
- 27.11 多重曝光
- 27.10 微觀之花
- 27.9 殘缺美
- 27.8 零散花卉拍攝法
- 27.7 靜物表達法
- 27.6 高調與低調的背景處理
- 27.5 彩色渲染法
- 27.4 單色表達法
- 27.3 拍攝花卉的用光條件
- 27.2 拍攝花卉需要的設備
- 27.1 如何拍攝花卉
- 第二十七章 攝影專題花卉攝影
- 26.23 小結
- 26.22 微距攝影的創作類型
- 26.21 電腦的后期處理
- 26.20 正確使用Adobe RGB色彩管理空間
- 26.19 色彩的運用
- 26.18 拍攝角度對構圖的影響
- 26.17 光的性質
- 26.16 微距攝影的布光
- 26.15 微距攝影的質感表現
- 26.14 確定對焦點與精準的對焦
- 26.13 微距攝影的景深控制
- 26.12 背景處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26.11 背景的處理
- 26.10 被攝對象的選擇
- 26.9 微距攝影的照明
- 26.8 微距攝影的附件
- 26.7 微距鏡頭的性能比較
- 26.6 設備的選擇
- 26.5 微距攝影的拍攝條件
- 26.4 芯片面積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 26.3 微距攝影的放大倍率
- 26.2 什么是微距攝影
- 26.1 微距攝影
- 第二十六章 攝影專題微距攝影
- 25.4 做到有目的地拍攝
- 25.3 全方位、多角度入手
- 25.2 外出旅游要做到相機不離身
- 25.1 旅游、創作兩不誤
- 第二十五章 攝影專題旅游攝影
- 24.26 后記
- 24.25 如何拍攝老年人
- 24.24 如何拍攝兒童
- 24.23 拍攝角度對人像攝影的影響
- 24.22 編輯人物小故事
- 24.21 拍攝幽默題材
- 24.20 介紹幾種拍攝方法
- 24.19 怎樣抓拍
- 24.18 人物攝影的類型
- 24.17 人物攝影
- 24.16 室外抓拍人像
- 24.15 室外擺拍人像
- 24.14 室外人像
- 24.13 室內抓拍人像
- 24.12 利用現場環境擺拍室內人像
- 24.11 室內擺拍人像
- 24.10 正確把握人的精神面貌
- 24.9 人像攝影的基本要求
- 24.8 人像攝影
- 24.7 人像攝影的分類
- 24.6 正確選擇文件存儲格式
- 24.5 充分利用現有場地
- 24.4 人像攝影的設備要求
- 24.3 人像攝影的解析
- 24.2 人像攝影的演變
- 24.1 人像攝影
- 第二十四章 攝影專題人像攝影
- 23.12 介紹幾種拍攝技法
- 23.11 臨摹作品
- 23.10 環境背景的處理
- 23.9 結構布局
- 23.8 靜物攝影的三大要素
- 23.7 靜物攝影的表現技法
- 23.6 靜物攝影的創作構思
- 23.5 被攝對象的選擇
- 23.4 靜物攝影的訓練
- 23.3 靜物攝影的設備要求
- 23.2 靜物攝影的功能與作用
- 23.1 靜物攝影與廣告攝影
- 第二十三章 攝影專題靜物攝影與廣告攝影
- 22.19 風光也要創新
- 22.18 風光攝影應該充分發揮“人和”的潛能
- 22.17 突破思維僵化
- 22.16 數碼芯片對藍色的感知
- 22.15 利用數碼后期進行再創作
- 22.14 用單色表現風光
- 22.13 用色彩抒發情感
- 22.12 嚴謹的構圖
- 22.11 發揮攝影鏡頭的作用
- 22.10 夜景的光線
- 22.9 正常的日光光效
- 22.8 光線的運用
- 22.7 拍攝角度的變化
- 22.6 風光攝影的訓練
- 22.5 惡劣天氣往往出奇片
- 22.4 創作時間的選擇
- 22.3 風光攝影的分類
- 22.2 風光攝影的裝備
- 22.1 風光攝影
- 第二十二章 攝影專題風光攝影
- 21.8 單色攝影的創作
- 21.7 色調的運用
- 21.6 彩色圖像通過電腦轉為單色影像的處理手法
- 21.5 濾光鏡的使用
- 21.4 畫面反差的調整
- 21.3 畫面銳度的調整
- 21.2 用數碼相機直接拍攝單色照片
- 21.1 單色(黑白)攝影
- 第二十一章 攝影專題黑白攝影
- 20.1 數碼攝影后期制作的必要性
- 第二十章 攝影技術后期制作
- 19.9 翻拍書籍、畫冊
- 19.8 沒有反光的平面藝術作品
- 19.7 正式拍攝
- 19.6 翻拍前的準備工作
- 19.5 翻拍平面藝術品
- 19.4 翻拍過程
- 19.3 翻拍的設備
- 19.2 翻拍老照片
- 19.1 翻拍的定義
- 第十九章 攝影技術翻拍技術
- 18.13 小型閃光燈在人像攝影中的作用
- 18.12 小型閃光燈在靜物攝影中的作用
- 18.11 微距攝影專用閃光燈
- 18.10 利用色彩互補原理控制背景顏色的變化
- 18.9 后簾幕閃光
- 18.8 小型閃光燈的頻閃功能
- 18.7 室內環境的拍攝
- 18.6 關鍵問題
- 18.5 適應專業攝影需求
- 18.4 逆光下的補光
- 18.3 利用多燈照明
- 18.2 滿足業余攝影的需求
- 18.1 開發小型閃光燈的多種用途
- 第十八章 攝影技術閃光燈
- 17.8 移動光繪法
- 17.7 混合法
- 17.6 隱藏式透光法
- 17.5 底光法
- 17.4 黑襯法
- 17.3 白襯法
- 17.2 透光體拍攝的表現手段
- 17.1 如何拍攝透光體
- 第十七章 攝影技術透光體拍攝
- 16.3 室外的金屬反光物體
- 16.2 拍攝前的準備
- 16.1 如何拍攝反光體
- 第十六章 攝影技術反光體拍攝
- 15.3 巧用HDR重新認識世界
- 15.2 HDR的功能設置(以佳能相機為例)
- 15.1 用“HDR”進行創作
- 第十五章 攝影技術HDR創作
- 14.4 多重曝光的創作條件
- 14.3 多重曝光的表現形式
- 14.2 多重曝光的操作
- 14.1 發揮多重曝光的創作潛能
- 第十四章 攝影技術多重曝光
- 13.11 室外被動性影調控制法
- 13.10 室內被動性影調處理法
- 13.9 主動性影調處理法
- 13.8 影調的處理方式
- 13.7 影調的種類
- 13.6 影調的類型
- 13.5 影調的處理
- 13.4 線條的象征性
- 13.3 提煉精彩的線條
- 13.2 線條的特征
- 13.1 線條與影調的處理
- 第十三章 攝影基礎線條與影調
- 12.12 決定構圖的利器
- 12.11 攝影構圖的基本形式
- 12.10 預留空間
- 12.9 前景與背景的處理
- 12.8 興趣中心的安排
- 12.7 選擇畫面格式
- 12.6 怎么拍(如何表現主體與陪體的關系)
- 12.5 拍什么(確立題材,選擇被攝對象)
- 12.4 黃金分割與視覺中心
- 12.3 構圖的傳統法則
- 12.2 什么是攝影構圖
- 12.1 攝影構圖
- 第十二章 攝影基礎攝影構圖
- 11.8 曝光補償的練習
- 11.7 包圍曝光法
- 11.6 曝光補償的解釋及應用
- 11.5 如何對反差大的景物測量
- 11.4 對黑色被攝對象的測量
- 11.3 對白色被攝對象的測量
- 11.2 自動曝光的種類
- 11.1 攝影創作與曝光補償
- 第十一章 攝影基礎曝光補償
- 10.25 特殊的氣候條件
- 10.24 人工與自然混合光源的室外效果
- 10.23 人工與自然混合光源的室內效果
- 10.22 室內自然光效果
- 10.21 室內人造光
- 10.20 夜景自然光
- 10.19 夜景人造光源
- 10.18 晚間攝影的曝光
- 10.17 特殊條件下的曝光控制
- 10.16 相機通用的五種曝光模式
- 10.15 機內測光表的使用方法
- 10.14 機內測光表的測光模式
- 10.13 灰階解釋法
- 10.12 測光表的測光原理
- 10.11 亮度表——反射式
- 10.10 照度表——入射式
- 10.9 獨立式外用測光表的作用
- 10.8 測光表的種類
- 10.7 控制曝光的手段
- 10.6 對亞當斯“區域曝光法”的理解
- 10.5 像素的工作狀態
- 10.4 什么是數碼曝光
- 10.3 光圈、快門、感光度的劃分
- 10.2 什么是曝光
- 10.1 曝光控制
- 第十章 攝影基礎曝光控制
- 9.8 超焦距與景深的關系
- 9.7 超焦距的應用
- 9.6 景深預測裝置
- 9.5 控制景深的五大要素
- 9.4 可允許模糊圈與景深的關系
- 9.3 可允許模糊圈(彌散圈)
- 9.2 什么是景深
- 9.1 景深控制的原理與應用
- 第九章 攝影基礎景深原理
- 8.4 單色攝影的色調控制
- 8.3 蒙塞爾色立體
- 8.2 色彩的基本特征
- 8.1 色彩與數碼攝影
- 第八章 攝影基礎色彩與數碼攝影
- 7.16 光比與反差
- 7.15 人造光的得力助手——附件
- 7.14 人造光布光的基本步驟
- 7.13 用光效果
- 7.12 組合光位
- 7.11 光位的垂直角度變化
- 7.10 光位的水平角度變化
- 7.9 光的位置
- 7.8 人造光的光影透視
- 7.7 日光的平行透視
- 7.6 光影的透視關系
- 7.5 光的性質
- 7.4 自然光的效果
- 7.3 自然光的特性
- 7.2 攝影用光的種類
- 7.1 攝影用光
- 第七章 攝影基礎攝影用光
- 6.14 光的照度
- 6.13 相關色溫與顯色指數
- 6.12 校正色溫的辦法
- 6.11 光的色溫
- 6.10 光的吸收
- 6.9 光的衍射
- 6.8 光的折射
- 6.7 光的透射
- 6.6 光的反射
- 6.5 光的直線運動
- 6.4 光的傳播
- 6.3 光是什么
- 6.2 可見光譜
- 6.1 光學基礎
- 第六章 攝影基礎光學基礎
- 5.6 感光度的實際應用
- 5.5 感光度的攝影特性
- 5.4 感光度對畫面質量的影響
- 5.3 感光度的劃分
- 5.2 感光度是什么
- 5.1 攝影創作與感光度
- 第五章 攝影基礎感光度
- 4.18 顯色性與顯色指數
- 4.17 什么是相關色溫
- 4.16 白平衡包圍調整的方法
- 4.15 白平衡包圍
- 4.14 白平衡偏移校正方法
- 4.13 白平衡偏移(SHIFT)
- 4.12 人像攝影的色溫控制
- 4.11 自然光的色溫控制
- 4.10 生活中燈具的色溫控制
- 4.9 專業燈具的色溫控制
- 4.8 手動白平衡應用實例
- 4.7 白平衡的設置
- 4.6 白平衡差值的解釋
- 4.5 傳統彩色光學濾光鏡
- 4.4 白平衡的運用
- 4.3 什么是色溫
- 4.2 光譜與色溫
- 4.1 什么是白平衡
- 第四章 攝影基礎白平衡
- 3.11 折返鏡頭
- 3.10 魚眼鏡頭
- 3.9 推薦一款專用微距鏡頭
- 3.8 微距鏡頭的性能比較
- 3.7 微距鏡頭的放大倍率
- 3.6 微距專用鏡頭
- 3.5 TS鏡頭應用實例——曲面移軸
- 3.4 TS鏡頭應用實例——平行移軸
- 3.3 TS 鏡頭的影像涵蓋率
- 3.2 TS 移軸鏡頭
- 3.1 特殊鏡頭的應用(以135單反相機為例)
- 第三章 攝影基礎特殊鏡頭
- 2.9 各種焦距鏡頭的實際應用
- 2.8 鏡頭焦距與景深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7 鏡頭焦距與影像放大倍率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6 鏡頭焦距與視角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5 鏡頭焦距的劃分
- 2.4 等效焦距的概念
- 2.3 鏡頭焦距的標稱
- 2.2 什么是焦距
- 2.1 揭開鏡頭焦距的面紗
- 第二章 攝影基礎焦距理論
- 1.33 小結
- 1.32 正確選擇文件存儲格式
- 1.31 控制景深的五大原則
- 1.30 景深的比較
- 1.29 什么是信噪比
- 1.28 什么是動態范圍——寬容度
- 1.27 什么是靈敏度——感光度ISO
- 1.26 低通濾鏡的概念
- 1.25 數碼攝影的色彩管理
- 1.24 芯片的色彩生成
- 1.23 什么是等效焦距
- 1.22 芯片面積大小與鏡頭轉換系數的概念
- 1.21 芯片面積大小與像素的關系
- 1.20 APS-C芯片尺寸的來歷
- 1.19 芯片面積的比較
- 1.18 像素的攝影狀態
- 1.17 像素的結構與排列方式
- 1.16 什么是有效像素
- 1.15 什么是總像素
- 1.14 像素數量與成像效果
- 1.13 像素數量越多對拍攝要求越嚴格
- 1.12 迎接8K時代
- 1.11 增加像素數量的首要問題
- 1.10 像素的概念
- 1.9 傳統膠片與數碼芯片的成像比較
- 1.8 芯片的新標準(全像素雙核CMOS)
- 1.7 CCD與CMOS讀取速度的比較
- 1.6 芯片的種類
- 1.5 影像傳感器(芯片)
- 1.4 業余機型
- 1.3 專業機型
- 1.2 相機的分類
- 1.1 數碼基礎
- 第一章 數碼基礎數碼攝影理論基礎
- 閑聊
- 其他一
- 內容提要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提要
- 其他一
- 閑聊
- 第一章 數碼基礎數碼攝影理論基礎
- 1.1 數碼基礎
- 1.2 相機的分類
- 1.3 專業機型
- 1.4 業余機型
- 1.5 影像傳感器(芯片)
- 1.6 芯片的種類
- 1.7 CCD與CMOS讀取速度的比較
- 1.8 芯片的新標準(全像素雙核CMOS)
- 1.9 傳統膠片與數碼芯片的成像比較
- 1.10 像素的概念
- 1.11 增加像素數量的首要問題
- 1.12 迎接8K時代
- 1.13 像素數量越多對拍攝要求越嚴格
- 1.14 像素數量與成像效果
- 1.15 什么是總像素
- 1.16 什么是有效像素
- 1.17 像素的結構與排列方式
- 1.18 像素的攝影狀態
- 1.19 芯片面積的比較
- 1.20 APS-C芯片尺寸的來歷
- 1.21 芯片面積大小與像素的關系
- 1.22 芯片面積大小與鏡頭轉換系數的概念
- 1.23 什么是等效焦距
- 1.24 芯片的色彩生成
- 1.25 數碼攝影的色彩管理
- 1.26 低通濾鏡的概念
- 1.27 什么是靈敏度——感光度ISO
- 1.28 什么是動態范圍——寬容度
- 1.29 什么是信噪比
- 1.30 景深的比較
- 1.31 控制景深的五大原則
- 1.32 正確選擇文件存儲格式
- 1.33 小結
- 第二章 攝影基礎焦距理論
- 2.1 揭開鏡頭焦距的面紗
- 2.2 什么是焦距
- 2.3 鏡頭焦距的標稱
- 2.4 等效焦距的概念
- 2.5 鏡頭焦距的劃分
- 2.6 鏡頭焦距與視角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7 鏡頭焦距與影像放大倍率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8 鏡頭焦距與景深的關系(135單反相機)
- 2.9 各種焦距鏡頭的實際應用
- 第三章 攝影基礎特殊鏡頭
- 3.1 特殊鏡頭的應用(以135單反相機為例)
- 3.2 TS 移軸鏡頭
- 3.3 TS 鏡頭的影像涵蓋率
- 3.4 TS鏡頭應用實例——平行移軸
- 3.5 TS鏡頭應用實例——曲面移軸
- 3.6 微距專用鏡頭
- 3.7 微距鏡頭的放大倍率
- 3.8 微距鏡頭的性能比較
- 3.9 推薦一款專用微距鏡頭
- 3.10 魚眼鏡頭
- 3.11 折返鏡頭
- 第四章 攝影基礎白平衡
- 4.1 什么是白平衡
- 4.2 光譜與色溫
- 4.3 什么是色溫
- 4.4 白平衡的運用
- 4.5 傳統彩色光學濾光鏡
- 4.6 白平衡差值的解釋
- 4.7 白平衡的設置
- 4.8 手動白平衡應用實例
- 4.9 專業燈具的色溫控制
- 4.10 生活中燈具的色溫控制
- 4.11 自然光的色溫控制
- 4.12 人像攝影的色溫控制
- 4.13 白平衡偏移(SHIFT)
- 4.14 白平衡偏移校正方法
- 4.15 白平衡包圍
- 4.16 白平衡包圍調整的方法
- 4.17 什么是相關色溫
- 4.18 顯色性與顯色指數
- 第五章 攝影基礎感光度
- 5.1 攝影創作與感光度
- 5.2 感光度是什么
- 5.3 感光度的劃分
- 5.4 感光度對畫面質量的影響
- 5.5 感光度的攝影特性
- 5.6 感光度的實際應用
- 第六章 攝影基礎光學基礎
- 6.1 光學基礎
- 6.2 可見光譜
- 6.3 光是什么
- 6.4 光的傳播
- 6.5 光的直線運動
- 6.6 光的反射
- 6.7 光的透射
- 6.8 光的折射
- 6.9 光的衍射
- 6.10 光的吸收
- 6.11 光的色溫
- 6.12 校正色溫的辦法
- 6.13 相關色溫與顯色指數
- 6.14 光的照度
- 第七章 攝影基礎攝影用光
- 7.1 攝影用光
- 7.2 攝影用光的種類
- 7.3 自然光的特性
- 7.4 自然光的效果
- 7.5 光的性質
- 7.6 光影的透視關系
- 7.7 日光的平行透視
- 7.8 人造光的光影透視
- 7.9 光的位置
- 7.10 光位的水平角度變化
- 7.11 光位的垂直角度變化
- 7.12 組合光位
- 7.13 用光效果
- 7.14 人造光布光的基本步驟
- 7.15 人造光的得力助手——附件
- 7.16 光比與反差
- 第八章 攝影基礎色彩與數碼攝影
- 8.1 色彩與數碼攝影
- 8.2 色彩的基本特征
- 8.3 蒙塞爾色立體
- 8.4 單色攝影的色調控制
- 第九章 攝影基礎景深原理
- 9.1 景深控制的原理與應用
- 9.2 什么是景深
- 9.3 可允許模糊圈(彌散圈)
- 9.4 可允許模糊圈與景深的關系
- 9.5 控制景深的五大要素
- 9.6 景深預測裝置
- 9.7 超焦距的應用
- 9.8 超焦距與景深的關系
- 第十章 攝影基礎曝光控制
- 10.1 曝光控制
- 10.2 什么是曝光
- 10.3 光圈、快門、感光度的劃分
- 10.4 什么是數碼曝光
- 10.5 像素的工作狀態
- 10.6 對亞當斯“區域曝光法”的理解
- 10.7 控制曝光的手段
- 10.8 測光表的種類
- 10.9 獨立式外用測光表的作用
- 10.10 照度表——入射式
- 10.11 亮度表——反射式
- 10.12 測光表的測光原理
- 10.13 灰階解釋法
- 10.14 機內測光表的測光模式
- 10.15 機內測光表的使用方法
- 10.16 相機通用的五種曝光模式
- 10.17 特殊條件下的曝光控制
- 10.18 晚間攝影的曝光
- 10.19 夜景人造光源
- 10.20 夜景自然光
- 10.21 室內人造光
- 10.22 室內自然光效果
- 10.23 人工與自然混合光源的室內效果
- 10.24 人工與自然混合光源的室外效果
- 10.25 特殊的氣候條件
- 第十一章 攝影基礎曝光補償
- 11.1 攝影創作與曝光補償
- 11.2 自動曝光的種類
- 11.3 對白色被攝對象的測量
- 11.4 對黑色被攝對象的測量
- 11.5 如何對反差大的景物測量
- 11.6 曝光補償的解釋及應用
- 11.7 包圍曝光法
- 11.8 曝光補償的練習
- 第十二章 攝影基礎攝影構圖
- 12.1 攝影構圖
- 12.2 什么是攝影構圖
- 12.3 構圖的傳統法則
- 12.4 黃金分割與視覺中心
- 12.5 拍什么(確立題材,選擇被攝對象)
- 12.6 怎么拍(如何表現主體與陪體的關系)
- 12.7 選擇畫面格式
- 12.8 興趣中心的安排
- 12.9 前景與背景的處理
- 12.10 預留空間
- 12.11 攝影構圖的基本形式
- 12.12 決定構圖的利器
- 第十三章 攝影基礎線條與影調
- 13.1 線條與影調的處理
- 13.2 線條的特征
- 13.3 提煉精彩的線條
- 13.4 線條的象征性
- 13.5 影調的處理
- 13.6 影調的類型
- 13.7 影調的種類
- 13.8 影調的處理方式
- 13.9 主動性影調處理法
- 13.10 室內被動性影調處理法
- 13.11 室外被動性影調控制法
- 第十四章 攝影技術多重曝光
- 14.1 發揮多重曝光的創作潛能
- 14.2 多重曝光的操作
- 14.3 多重曝光的表現形式
- 14.4 多重曝光的創作條件
- 第十五章 攝影技術HDR創作
- 15.1 用“HDR”進行創作
- 15.2 HDR的功能設置(以佳能相機為例)
- 15.3 巧用HDR重新認識世界
- 第十六章 攝影技術反光體拍攝
- 16.1 如何拍攝反光體
- 16.2 拍攝前的準備
- 16.3 室外的金屬反光物體
- 第十七章 攝影技術透光體拍攝
- 17.1 如何拍攝透光體
- 17.2 透光體拍攝的表現手段
- 17.3 白襯法
- 17.4 黑襯法
- 17.5 底光法
- 17.6 隱藏式透光法
- 17.7 混合法
- 17.8 移動光繪法
- 第十八章 攝影技術閃光燈
- 18.1 開發小型閃光燈的多種用途
- 18.2 滿足業余攝影的需求
- 18.3 利用多燈照明
- 18.4 逆光下的補光
- 18.5 適應專業攝影需求
- 18.6 關鍵問題
- 18.7 室內環境的拍攝
- 18.8 小型閃光燈的頻閃功能
- 18.9 后簾幕閃光
- 18.10 利用色彩互補原理控制背景顏色的變化
- 18.11 微距攝影專用閃光燈
- 18.12 小型閃光燈在靜物攝影中的作用
- 18.13 小型閃光燈在人像攝影中的作用
- 第十九章 攝影技術翻拍技術
- 19.1 翻拍的定義
- 19.2 翻拍老照片
- 19.3 翻拍的設備
- 19.4 翻拍過程
- 19.5 翻拍平面藝術品
- 19.6 翻拍前的準備工作
- 19.7 正式拍攝
- 19.8 沒有反光的平面藝術作品
- 19.9 翻拍書籍、畫冊
- 第二十章 攝影技術后期制作
- 20.1 數碼攝影后期制作的必要性
- 第二十一章 攝影專題黑白攝影
- 21.1 單色(黑白)攝影
- 21.2 用數碼相機直接拍攝單色照片
- 21.3 畫面銳度的調整
- 21.4 畫面反差的調整
- 21.5 濾光鏡的使用
- 21.6 彩色圖像通過電腦轉為單色影像的處理手法
- 21.7 色調的運用
- 21.8 單色攝影的創作
- 第二十二章 攝影專題風光攝影
- 22.1 風光攝影
- 22.2 風光攝影的裝備
- 22.3 風光攝影的分類
- 22.4 創作時間的選擇
- 22.5 惡劣天氣往往出奇片
- 22.6 風光攝影的訓練
- 22.7 拍攝角度的變化
- 22.8 光線的運用
- 22.9 正常的日光光效
- 22.10 夜景的光線
- 22.11 發揮攝影鏡頭的作用
- 22.12 嚴謹的構圖
- 22.13 用色彩抒發情感
- 22.14 用單色表現風光
- 22.15 利用數碼后期進行再創作
- 22.16 數碼芯片對藍色的感知
- 22.17 突破思維僵化
- 22.18 風光攝影應該充分發揮“人和”的潛能
- 22.19 風光也要創新
- 第二十三章 攝影專題靜物攝影與廣告攝影
- 23.1 靜物攝影與廣告攝影
- 23.2 靜物攝影的功能與作用
- 23.3 靜物攝影的設備要求
- 23.4 靜物攝影的訓練
- 23.5 被攝對象的選擇
- 23.6 靜物攝影的創作構思
- 23.7 靜物攝影的表現技法
- 23.8 靜物攝影的三大要素
- 23.9 結構布局
- 23.10 環境背景的處理
- 23.11 臨摹作品
- 23.12 介紹幾種拍攝技法
- 第二十四章 攝影專題人像攝影
- 24.1 人像攝影
- 24.2 人像攝影的演變
- 24.3 人像攝影的解析
- 24.4 人像攝影的設備要求
- 24.5 充分利用現有場地
- 24.6 正確選擇文件存儲格式
- 24.7 人像攝影的分類
- 24.8 人像攝影
- 24.9 人像攝影的基本要求
- 24.10 正確把握人的精神面貌
- 24.11 室內擺拍人像
- 24.12 利用現場環境擺拍室內人像
- 24.13 室內抓拍人像
- 24.14 室外人像
- 24.15 室外擺拍人像
- 24.16 室外抓拍人像
- 24.17 人物攝影
- 24.18 人物攝影的類型
- 24.19 怎樣抓拍
- 24.20 介紹幾種拍攝方法
- 24.21 拍攝幽默題材
- 24.22 編輯人物小故事
- 24.23 拍攝角度對人像攝影的影響
- 24.24 如何拍攝兒童
- 24.25 如何拍攝老年人
- 24.26 后記
- 第二十五章 攝影專題旅游攝影
- 25.1 旅游、創作兩不誤
- 25.2 外出旅游要做到相機不離身
- 25.3 全方位、多角度入手
- 25.4 做到有目的地拍攝
- 第二十六章 攝影專題微距攝影
- 26.1 微距攝影
- 26.2 什么是微距攝影
- 26.3 微距攝影的放大倍率
- 26.4 芯片面積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 26.5 微距攝影的拍攝條件
- 26.6 設備的選擇
- 26.7 微距鏡頭的性能比較
- 26.8 微距攝影的附件
- 26.9 微距攝影的照明
- 26.10 被攝對象的選擇
- 26.11 背景的處理
- 26.12 背景處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26.13 微距攝影的景深控制
- 26.14 確定對焦點與精準的對焦
- 26.15 微距攝影的質感表現
- 26.16 微距攝影的布光
- 26.17 光的性質
- 26.18 拍攝角度對構圖的影響
- 26.19 色彩的運用
- 26.20 正確使用Adobe RGB色彩管理空間
- 26.21 電腦的后期處理
- 26.22 微距攝影的創作類型
- 26.23 小結
- 第二十七章 攝影專題花卉攝影
- 27.1 如何拍攝花卉
- 27.2 拍攝花卉需要的設備
- 27.3 拍攝花卉的用光條件
- 27.4 單色表達法
- 27.5 彩色渲染法
- 27.6 高調與低調的背景處理
- 27.7 靜物表達法
- 27.8 零散花卉拍攝法
- 27.9 殘缺美
- 27.10 微觀之花
- 27.11 多重曝光
- 27.12 花卉拍攝的創新
- 27.13 后記
- 第二十八章 攝影專題美食攝影
- 28.1 如何拍好菜肴
- 28.2 拍攝器材的準備
- 28.3 拍攝前的構思
- 第二十九章 攝影專題光賦
- 29.1 光賦的創作
- 29.2 光賦作品
- 第三十章 攝影專題形形色色
- 30.1 形形色色
- 30.2 作品的出處
- 30.3 一專多能、不斷創新
- 第三十一章 攝影專題作品的命名
- 31.1 攝影作品的命題
- 31.2 “題”為冕 “圖”為身
- 31.3 推陳出新 標新立異
- 31.4 短小精干 言簡意賅
- 31.5 情景交融 相得益彰
- 第三十二章 攝影專題攝影創新
- 32.1 攝影創新
- 32.2 加強藝術修養 提高藝術鑒賞力
- 32.3 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要有突破
- 32.4 用心去尋找新鮮與陌生
- 再敘
- 其他二 更新時間:2024-09-10 16: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