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華夏被譽為“龍的傳人”,可我們卻時常誕生一種疑問:歷史上真的有龍嗎?如果有,它會生活在哪里?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將目光轉向了北新橋下的“鎖龍井”。
據說這里是距離真龍最近的地方。
……
位于北京城東直門內大街和雍和宮大街的交匯處的北新橋,是我國的一處很有特色的景點,如果你途經此地,就會發現這里壓根就沒有橋,更沒有橋翅。
一座以橋命名的景點,竟找不到半點跟橋有關的地方!
“北新橋雖然沒有橋,卻有一口年代悠久的老井,這口井被為鎖龍井(也有一說是鎖蛟井),正因為這口井的存在,才使得北新橋得以名聲大噪。”
在前往北新橋的路上,同事們七嘴八舌地聊起了關于鎖龍井的各種傳說,可能是覺得我們的說法太不靠譜,熟知北京人文歷史的楊主編,主動向我們介紹起了鎖龍井的由來。
“民間最早出現關于鎖龍井的傳說,據稱是與大禹治水的典故有關。”
相傳在堯舜治世的洪荒年代,“寰宇之內,洪水橫流,平地水浸,民不聊生”。
有個叫大禹的官員被派去治水,發現水患緣由是因為淮河之中有一頭母蛟正在興風作浪,便率領臣民與展開了多次搏斗,最終將母蛟困在了“潁河”,之后大禹命人堵住了潁河的泉眼,迫使母蛟歸海,在母蛟逃亡過程中,大禹命勇夫百名躍入水中,以繩擲套,將這頭母蛟束縛起來。
此后,大禹便在高阜挖下一口深達千丈的深淵豎井,井中立上一根樁柱,并將母蛟鎖入井中。
楊主編告訴我們,如果以這個故事為準,那么真正的鎖龍井應該在山東濟南。
“不過歷史上關于鎖龍井的傳說多不勝數,北新橋并不是唯一的一處,它之所以會受這么多人的吹捧,與流傳在這里的故事有很大關系。”
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劉伯溫與姚廣孝奉旨對北京城進行重建,這兩人都精通風水和玄術,他們傍山觀水,俯察龍脈走向,意外發現北京城有九口海眼。
據說九口海眼都直通東海,分別位于京城的近郊,從天空看去,這九個地方的連線是一條臥著的龍。
“其中最大的海眼有三個,玉泉山鎮的大廟之下有一個,北海有一個,最后一個海眼的位置,則位于東直門的北新橋。”
為了防治水患,劉伯溫和姚廣孝便在東直門修筑了一口鎖龍井,然后制造了三條鎮龍的鐵索,垂入井中,作法將惡龍永遠禁錮于此。
楊主編引經據典,對這段歷史描述得十分詳盡,但我和丁健還是提出了一些質疑,“既然一共發現了九個海眼,為什么單單只在北新橋修鎖龍井?”
楊主編笑著搖頭,“并不是所有傳說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單說北新橋的鎖龍井,歷史上便有好幾種說法。像什么“江豬鎮龍”、劉墉用濟公的法寶鎮壓惡龍等等。”
此外BJ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法,據稱是BJ連年暴雨,人們曾請來一位算命先生,經過算命先生指點,他們每年都要把一個孩子填入井眼,才能平息孽龍的怒火。
“總之,不管是誰鎮的,或是鎮了什么,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只要有人動了鎖龍井,北京城就一定會變天。”
……
在進入帝都的當天下午,楊主編親自驅車,帶我們趕赴北新橋參觀。
途徑崇文門,楊主編忽然把車停在路邊,指了指崇文門的城樓,說要帶我們去見識一個有趣的東西!
起初我以為楊主編是為了帶我們參觀人文古跡,便對他說,“許多歷史建筑都經過現代人的加工,很難找出什么年代感,還是不要去了吧。”
楊主編說,“建國以后,崇文門的確經歷過幾次翻修,但整改力度不大,很多地方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跡的原樣,另外,我帶你們上城樓可不是為了觀光,而是為了找一樣老物件。”
邊說著,楊主編已經帶我們爬上城樓,伸手往前面指了指,表示已經到地方了。
我們幾個沿著他指向的地方看去,只見城樓中間懸掛著一口巨大的老式銅鐘,直徑約有兩尺,高逾一米,上面雕刻著許多暗影浮雕,銅鐘表面已經腐銹斑斑,十分斑駁。
想是許久無人打理,銅鐘表面積了一層厚灰,色澤暗淡,頗有年代感。
楊主編說,登上崇文門的目標是為了它。
趁我和丁健搗鼓攝相機的時候,他為大伙講述起了此鐘的來歷,“老BJ流傳著一種說法,叫‘九門八碘、一口鐘’,這口銅鐘的來歷,傳聞便和鎖龍井有關。”
洪武年初,姚廣孝奉命改造北京城,在發現北新橋下的“海眼”之后,便與劉伯溫修筑了一口鎖龍井,然后制造了三條鎮龍的鐵索,垂入井中,作法將海眼下的惡龍禁錮于此。
據說老龍被填入鎖龍井之后,曾經托夢給姚廣孝,質問自己到底什么時候能夠脫困?姚廣孝在夢里告訴他,“只要你聽見開城門的打碘聲,就可以出來了。”
這一天后,崇文門開城、關城便不再打碘,一律改為撞鐘。
“這口銅鐘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楊主編指著銅鐘告訴我們,北京城一共有九扇城門,每當城門關啟時,其余八扇城門一律打碘,唯有崇文門才有這口銅鐘,也算是從側面印證了“鎖龍井”的真實性。
“帶你們逛崇文門,是因為這口銅鐘比較有代表性,至于另外八座城門,由于時間關系,就先不帶你們過去了。”
女同事王芹小聲說,“看來鎖龍井的傳說應該是真的,能找到實物佐證的東西一般都錯不了。”
楊主編哈哈一笑,對王芹搖頭道,“銅鐘本身并不能證明鎖龍井下就一定有龍,傳聞畢竟是傳聞,別當真。”
等我和丁健拍完照片之后,楊主編就帶我們離開,然后徑直驅車去了北新橋。
……
出發前我們滿懷憧憬,可當采訪隊真正步入北新橋,大伙卻愣住了。
這里不僅沒有橋,連口井都沒有,只剩一條筆直的大馬路,徑直延伸進叢花綠葉當中。
望著大伙錯愕的眼神,楊主編忍不住又笑,“建國后,這里經歷了好幾次舊城改造,鎖龍井早就被填埋到地下,想看真正的鎖龍井,非得掘地三尺不可。”
我和丁健都感到失望,想不到大名鼎鼎的鎖龍井,居然連塊磚頭都未能留下。
孫露說,“那真正的鎖龍井應該在哪兒?”
“在我們剛才經過的十字路口東北角,曾經有個小廟,用來填海眼的古井本該在小廟里頭。”
楊主編摸著下巴回憶道,“不過后來小廟被拆掉了,承包商在原址蓋起了大華百貨商場,以后就再也沒人見過那口井了。”
我很好奇,楊主編為什么對鎖龍井的故事這么清楚,這些事情可未必能在網上查的到。
楊主編便笑笑說,“我的原籍就在北京,大學畢業后才去了外地生活,說到對帝都的了解,還真沒幾個人能比得過我。”
我恍然大悟,忙問楊主編去沒去過鎖龍井原址?楊主編點頭,說他曾經去過一次。
“我年輕那陣,和你們一樣喜歡瞎胡鬧,曾經和幾個同學一同去參觀過,還在鎖龍井選址上逗留了一晚上,龍是沒看著,第二天就感冒了!”
他說那地方一到晚上就冰涼冰涼的,溫度也低,就算壯年小伙子,待上一夜也扛不住凍。
同事孫露急忙追問,鎖龍井上是不是真有幾條胳膊粗的大鐵鏈,有人說只要趴在井邊觀望,就能在井下看見龍游來游去的,是不是真的?
“北新橋連個臭水溝都找不到,哪有什么龍?這些市井謠言根本不足為信。”
楊主編哭笑不得,不肯往下講了。但架不住我們幾個輪番勸說,只好在路邊找了個長椅坐下來,勉為其難地講述起了自己祖上的一些經歷。
“鎖龍井存在的意義,反映的是老祖宗千百年以來的治水理念,并不是說那地方真的就有龍。龍是什么?本質上,它只是一種精神隱喻,不能把它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
開講之前,楊主編首先強調一點,這種老掉牙的迷信故事聽聽就可以了,但千萬當不得真。
早年間,北新橋的那口古井一直裸露著,因為距離主城區很近,所以會有不少小孩在井邊納涼玩耍。
這其中就包括楊主編的爺爺。
“他老人家小的時候,曾經跟人比賽丟石子,撿了石子朝井里扔,結果很長時間都聽不見回聲,幾個孩子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大人,結果全都挨了揍。”
后來大人們怕小孩常在井邊玩耍,會出事,就通知了當時的政府,第二天上面就來人,用一塊石頭壓住了井口,還在附近立了牌子,寫著“古井危險、禁止靠近”的標語。
“我爺爺還在的時候,常說井下填著一口海眼,海眼有多深?沒人知道,不過掉進去就永遠出不來了。”
“至于井里是否有龍,我爺爺說他沒看見過,他小時候倒是拉過那條鐵鏈,太沉了,根本拽不動,后來叫了幾個小孩一起拉,忙活大半夜,還是拽不起來。”
當天夜里,楊主編爺爺就發了高燒。比較詭異的是凡是陪他一起拽過鐵鏈的小孩,也都依次發燒了,有個小孩甚至聲稱自己夢到了那條老龍,就盤在他家房梁上,咆哮了一整夜。
后來幾家大人便聯合起來,請大仙在井邊操辦了一場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