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進了封門村,如果有陌生人叼著煙找你借火,說什么也別應,因為他們是在借陽壽!”
采訪隊進山前,向導老魏曾這樣叮囑我們。
08年九月,我在一家雜志社得到了實習機會,正趕上報社要做一期反封建迷信的專題報道,我主動請纓,跟隨采訪隊開啟了一段探秘之旅。
采訪隊的第一站目標,就是兇名赫赫的封門村,這里曾被譽為“中國十大禁地之首”,套用一句當地人的話,“這地方,能把閻王爺嚇得繞道走。”
……
出發前,我曾查閱過相關方面的資料,得知封門村本該叫“風門村”,始建于明元時期,但具體時間已不可考證。
村子坐落于HEN省焦作沁陽市郊外,與晉城澤州縣交接,四面環山,陰森聳立,上百間明清年代建筑風格的房屋坐落于深山老林之中。自上世界八十年代起,村民陸續逃離,導致該村方圓十幾里空無一人,成為名副其實的荒村。
出發當日,我們來到沁陽一家酒店住宿,酒足飯飽,負責帶隊的楊主編把我們叫進房間,然后遞給大家一堆資料,同時讓我們聊一聊對封門村的看法。
聊到這個話題,大伙積極性都很高,女同事孫露率先說,“聽說這個村子是被三座廟圍起來的,號稱三廟鎮谷,是不是真的?”
另一個女同事王芹表示不解,小聲問什么要修三座廟把村子圍起來?
楊主編主動接過話茬,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是,人們之所以修這三座寺廟,是用來鎮壓封門村的煞氣。
“這三座寺廟的確存在,至于是不是用來鎮煞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說完他遞來一張被放大的衛星地圖,地圖上畫著三道紅圈,分別標注著三座廟宇的位置。
兩座無名寺廟鎮守著逍遙河谷口,一左一右,仿佛兩根定樁的柱子。而在逍遙河谷底,則修建了一座大月寺廟鎮尾,三座廟宇首尾呼應、互成犄角,將封門村“圈”在了當中。
見大伙的好奇心都被調動起來,楊主編又摸出第二張資料圖片。
“其實封門村最詭異的并不是這三座廟,這個村子最大的謎團,源自一把‘坐鬼不坐人’的太師椅。”
他補充道,“封門村的房屋朝向大部分都是東西走向,只有一間屋子是南北走向,那把傳聞中的太師椅,就擺在大堂中間。”
據說凡是坐過這把太師椅的人,都已經駕鶴西去。
從拿到的圖片上看,太師椅造型古樸,并無奇特之處。但真正詭異的地方在于,這把椅子坐落在堂屋中已經超過百年,椅面卻從不沾灰。
“在一個荒廢幾十年的村子里,究竟是誰,每天都在為這把椅子撣去灰塵呢?”
楊主編神神秘秘的語調,說得大伙背脊都涼悠悠的。
“此外,封門村無論是村舍朝向、風俗信仰還是喪葬習俗,都和外界存在很大的差別,這些謎團,等我們進村以后再詳細探查吧。”
邊說著,楊主編邊催促我們早點回房間休息。
……
返回房間,我卻有些睡不著了,整個晚上都在翻來覆去思索一個問題:
一間小小的村落,何以會誕生如此之多的未解之謎,到底是人們別有用心的渲染,還是真的有這么多詭異的現象存在?
第二天一早,采訪隊整裝待發,唯獨不見了向導老魏的身影。
而老魏的舉動,也讓我覺得更有意思了。
我們在酒店附近的一個煙攤找到他的時候,這老小子已經買了好幾條“紅旗渠”,將塑料袋撐得鼓鼓囊囊的。
我感到很不解,就問他買這么多香煙干嘛,“我們進封門村考察用不了兩天,你買了這么多煙,路上抽得完嗎?”
老魏則表示自己從來不抽煙。
他買煙是為了“孝敬”。
“別看封門村已經荒廢幾十年了,可每次路過村口,我都會丟幾包煙在地上,你不給,他們會半夜爬上床來拿……”
老魏說這話的時候,表情森怖嚇人,唬得我和兩個女同事一愣一愣的。
我感覺這位向導很有意思,在車上和他攀談起來。他今天五十歲,家里供著一雙正在上大學的兒女,他說,要不是看在“毛爺爺”的份上,打死都不會帶我們進村。
山里人迷信不假,可迷信到老魏這個程度,也算是一個另類。他一路神神叨叨,給我講了不少鬼故事。我問他為什么這么了解封門村?他說自己老家在在云臺村,和封門村只隔著幾里山路,不遠。
“小時候,我和同村幾個小孩進山逮螞蚱,家里養著一條黃狗,也跟我進山了。當我逮著螞蚱的時候,卻見黃狗趴在地上拿爪子刨坑,嘴巴‘嗚嗚’地叫,不曉得發現了什么,我好奇湊過去一看,狗爪子下面刨出一堆人骨,差點沒把我嚇死!”
他說,自己做向導這幾年,帶了不少驢友進封門村,我們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后一批,可他一般只負責把人帶進村,卻極少留下來過夜。
“白天還好,那鬼地方一到晚上就不太平。”
當我問他怎么個不太平法時,老魏便抿著嘴,笑容陰惻惻的說,“等你進村就曉得了。”
花了大半個小時,汽車開出城區,最后駛進一片荒林,我嫌旅程無聊,靠在坐墊上休息,正睡得迷糊,司機來了腳急剎。等我捂著鼻梁下車時,采訪隊已經開始搬運設備了,老魏指著路邊一條小路,
“進村沒有公路,沿著這條小路走,大概兩小時,我們就進村了。”
我應聲去看,見路邊堆砌著兩堵大墻,中間開縫,咧出一條崎嶇山路,墻體森白,用紅筆涂著“封門”二字,底下一行小字,讓人啼笑皆非,
“此去封門無人村,野鬼孤魂滿天飛,垃圾若要隨手扔,須臾鬼魂把門登。”
感情這幫孤魂野鬼,還挺有環保意識。
……
采訪隊隨即出發,我和一個叫丁健的同事負責搬運攝像機,山里的路坑坑洼洼,積了不少水,林中迷瘴叢生,不時有老烏鴉盤旋,發出“嘎嘎”怪叫,果真彌漫著幾分說不出來的恐怖味道。
進了一個小峽谷,向導老魏從背包里摸出一袋小米,沿著村道上灑。楊主編看不下去,便制止他,說你別搞迷信。
老魏卻不聽,直到撒完了一把小米,才稱這是為大家好,說前面就是“幽靈谷”了,謹慎點不會有錯。
我們對所謂的“幽靈谷”表現出極大的好奇,追問老魏,為什么好端端的一個山谷,要取一個這么難聽的名字?
老魏解釋道,“這個名字的來歷,與封門村獨特的喪葬習俗有關。”
一般來說,中國人對于死者的處理方式,講求耳清目明、不遮擋異物。在那個不流行火葬的年代,死者落葬的棺木中除了少量殉葬品外,并不會夾帶任何異物。
可封門村的喪葬習俗卻與之截然不同。
“在這個村子里,無論男女老少,死后都要戴著面具下葬。”
此外老魏還說,封門村的村民講究“人鬼混居,人死不出村”,每當有親人死后,這里的村民會將墳墓設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或者村子里。
所以封門村所在的山谷,才會被人們稱為幽靈谷,因為“溝溝有遺骨,彎彎有陰魂”。
我說,“那你撒米又是為了做什么?”老魏看了我一眼,解釋說,這是為了防止“鬼打墻”。
我們都擺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說這什么年代了,還有人信這個?
老魏立刻急眼了,說“騙人的是鱉孫”。楊主編要他拿出鬼打墻的證明,老魏便向我們講述起了六年前,發生在這里的一段真實故事:
2002年,沁陽市發生了一場離奇的失蹤案,三個相約去逍遙河水庫野釣的男人無故失蹤,超過24小時后,他們的家人選擇報警。
最終,警方在距離封門村兩里外的幽靈谷找到了他們,一個高燒不退,另一個出現了腹瀉嘔吐的現象,僅存一個看著比較正常的人,也是渾渾噩噩,被驚嚇得夠嗆。
這三個人都堅稱自己遭遇了“鬼打墻”。
其中一人回憶道,“我們本打算沿著鄉村道路騎行,去封門村東面的逍遙河水庫野釣,但是途徑一片樹林的時候,卻發現本該直通水庫的馬路,居然出現了兩條岔道。”
三人在岔道口徘徊了半天,經過商議,他們決定沿著左邊的一條路繼續前往水庫,這個愚蠢的決定導致他們在深山老林轉了兩天一夜,手機和電子設備全部失靈,無論怎么走,都繞不開那個荒廢的村落。
另一名失蹤者也對警方透露,“我走進那個村子之前,很遠就聽到有人在吵架,還聽到孩子的哭聲,可進了村才發現,這里居然一個人都沒有!”